高密度脂蛋白水解物/羧甲基糊精高内相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常见的生物活性物质易在光、热和氧气的作用下降解,口服后在virus-induced immunity胃肠道中易被酶促降解,利用递送载体提高生物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生Taurine物可及性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高内相乳液(HIPEs)因其半固体凝胶质地和高负载能力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鸡蛋高密度脂蛋白(HDL)为原料,经不同蛋白酶酶解后制备两亲性多肽,探究不同p H下高密度脂蛋白水解物自组装特性及其稳定HIPEs((?)=0.75)的界面结构和稳定性,进一步利用羧甲基糊精调控蛋白水解物的界面吸附和HIPEs消化特性,构建姜黄素的递送体系,揭示负载姜黄素的HIPEs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机制。以HDL为原料,探究蛋白酶种类(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水解时间对HDL水解产物理化性质及乳化性能的影响。蛋白酶特异性的作用位点导致水解产物分子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均显著提高了HDL的溶解度,尤其是中性蛋白酶水解1.5 h后产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至27.54%,水解产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随水解时间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与HDL稳定的乳液相比,水解产物稳定的乳液具有更低的乳析指数(CI)、更小的粒径。在不同的p H、温度和离子强度下,水解产物制备的乳液的稳定性均高于HDL,尤其是胰蛋白酶水解产物(EHT)制备的乳液。以胰蛋白酶水解产物(EHT)为乳化剂,揭示EHT自组装纳米颗粒形成机制及其稳定HIPEs的界面结构和稳定性。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EHT在超过其临界胶束浓度后自组装形成粒径为108到1359.5 nm的纳米粒子,纳米颗粒粒径与p H(3-11)密切相关。FT-IR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在p H 3、5和7条件下,EHT倾向于以致密的球形状态存在,而在碱性p H时,EHT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解离,无规卷曲含量增加,刚性下降。EHT浓度达到1.5%时,可有效稳定O/W HIPEs,液滴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在p H 3、5和7条件下,EHT稳定的HIPEs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尤其是在p H 7条件下,EHT在界面上保持较高的结构完整性并形成致密的三维网络。利用羧甲基糊精(CMD)调控EHT的界面吸附行为及其稳定的HIPEs体外消化特性,构建姜黄素递送体系,提高其生物可及性。研究结果表明:随CMD含量增加(EHT与CMD质量比由8:1增加到1:2),EHT/CMD混合物的粒径从207.2nm增加到1229.6 nm,这与静电排斥引起的热力学不相容有关。在水相中,CMD与EHT形成弱静电复合物,CMD的屏蔽效应使其最大荧光强度显著降低。CMD的存在使界面吸附的EHT发生了结构折叠和重排,形成更紧凑的结构,改善界面处EHT的构象稳定性。随CMD含量增加(EHT与CMD质量比由8:1增加到1:1),HIPEs液滴粒径减小,油水分布更加均匀,弛豫时间(T_2)更短。界面吸附的蛋白质比例从60.83%增加到80.81%,形成更厚的界面层,具有更高的抗离心和离子强度稳定性。EHT/CMD(质量比为1:1)稳定HIPEs的游离脂肪酸释放量和姜黄素生物可及性最高。以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为模型,研究负Liproxstatin-1 IC50载姜黄素的HIPEs消化产物微观结构及结肠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揭示负载姜黄素的HIPEs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经过3%DSS处理,所有组的小鼠均出现体重下降及不同程度的结肠组织缩短。与DSS组相比,负载姜黄素的玉米油组和HIPEs组显著抑制了DSS诱导的体重减轻症状及DAI评分增加,且抑制了结肠炎小鼠的结肠缩短效应。结肠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负载姜黄素的玉米油组和HIPEs组结肠隐窝损伤、粘膜炎症和细胞浸润等症状改善。与DSS组小鼠相比,负载姜黄素的HIPEs的摄入可显著降低了小鼠结肠组织的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提高了抗炎因子IL-10水平。DSS处理显著降低了拟杆菌的相对丰度,与负载姜黄素的玉米油组相比,负载姜黄素的HIPEs组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明显降低,拟杆菌门丰度明显提高。

TRIM14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三结构域蛋白14(TRIM14)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0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癌组织及癌旁正常宫颈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TRIM14基因表达。体外培养S63845价格宫颈癌HeLa细胞,将TRIM14小干扰RNA(si-TRIM14)转染至HeLa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MT相关蛋白和单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TRIM14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宫颈组织(P<0.05)。与si-NC组比较,si-TRIM14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迁移率targeted immunotherapy、侵袭细胞数目均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升高,N-cadhGDC-0068分子式erin、Vimentin、Snail1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si-TRIM14组细胞中p-AMPK/AMPK比值高于si-NC组,pmTOR/mTOR比值低于si-NC组(P<0.05)。结论:TRIM14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干扰TRIM14表达可通过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抑制EMT,进而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基于脉络学说指导和医案数据挖掘的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分析

目的:以脉络学说为指导,基于医案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探讨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方法:采用多源数据库类研究,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相关医案,检索时限设置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月。提取医案中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象、脉象、药物、病位等字段,基于脉络学说指导进行药物功效分类及证候分类判定,运用频数解构、系统聚类分析、FP-Growth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结果www.selleck.cn/products/ch-223191:心血管事件链上述5个关键病理环节中均出现营卫失常相关的证候表现;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所继发的湿、痰、瘀、水在上述5个关键病理环节所占比重有所差异,相应用药组合所占频次也不相确认细节同。结论:营卫失常为心血管事件链发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全过程,脉络末端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可导致气血津液精输布代谢障碍,津聚为湿,湿凝为痰,血滞为瘀,瘀血化水,成为促进心血管事件链发展加重的内在驱动因素,导致“凝-壅-塞-不通”传变规律,构成了心血管Nucleic Acid Modification事件链5个关键病理环节发展演变的核心病机。

芒柄花苷经AMPK/SIRT1/FoxO1通路对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芒柄花苷经AMPK/SIRT1/FoxO1通路对2型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准备大鼠DN模型,芒柄花苷低剂量组和芒柄花苷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芒柄花苷(剂量分别为50mg/kg和200mg/kg),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二甲双胍(250mg/kg),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16周。测定大鼠血清中BUN、Scr和血糖水平,对大鼠肾脏进行病理学检查,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SOD、GSH-PX、MDA、AMPK、SIRT1、FoxO1、FN和LC3B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异常肥大,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基质增加,间质纤维化;芒柄花苷和二甲双胍治疗后,肾小球形态逐渐恢复正常,MK-1775分子量肾小球内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芒柄花苷低剂量组、芒柄Compound C花苷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各组大鼠BUN、Scr、血糖、MDA、FoxO1和FN水平升高,SOD、GSH-PX、AMPK、SIRT1和LC3B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芒柄花苷低剂量组、芒柄花苷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BUN、Scr、血糖、MDA、FoxO1和FN水平降低,SOD、GSH-PX、AMPK、SIRT1和LC3B水平升高(P<0.05)。与芒柄花苷低剂量组比较,芒柄花苷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BUN、Scr、血糖、MDA、FoxO1和FN水平降低,SOD、GSH-PX、AMPK、SIRT1和LC3B水平升高(P<0.05)。芒柄花苷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柄花苷对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具有Brucella species and biovars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与芒柄花苷激活AMPK/SIRT1/FoxO1通路有关。

遗传性高血钾高血压致病基因CUL3同义突变致病机制及靶点干预治疗研究

研究目的:Cullin3(CUL3)是遗传性高血钾高血压,也称为Ⅱ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aldosteronism typeⅡ,PHAⅡ),的重要致病基因之一selleck HPLC。目前为止,已发现17种CUL3突变与FHH有关,并且这些突变均导致了9号外显子(Exon 9)的跳跃。修正9号外显子异常剪接将有助于此类型PHAⅡ疾病治疗。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2种致病性同义突变c.1221A>G(p.Glu407Glu)和c.1236G>A(p.Leu412Leu)剪接调控的深入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同义突变状态下CUL3Exon9剪接异常的发生机制,以及发现潜在的调控靶点,从而为PHAⅡ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研究方法:1.运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Human Splicing Finder 3.0(HSF 3.0)预测c.1221A>G和c.1236G>A剪接调控的重要区域,以及与该位置结合的调控因子。2.合成生物素标记的RNA探针,和Hela细胞核蛋白进行RNA-Pull Down纯化和银染实验初步分析蛋白因子的分子量大小,采用质谱分析来进一步确定蛋白因子的种类和身份。3.采用RNA-Pull Down纯化后获得的目标蛋白进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来比较野生型和突变型探针结合蛋白之间的差异,确定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的特异性。4.构建相关RNA结合蛋白过表达质粒,合成对应的小干扰RNA,与前期构建的p SPL3-CUL3 Exon9迷你基因共转染293T细胞,进一步验证相关的反式作用因子参与CUL3 Exon 9的剪接调控。5.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将c.1221A>G和c.1236G>A上下游的碱基进行突变,在m RNA水平上验证外显子剪接增强子(exon splicing enhancers,ESE)和外显子剪接沉默子(exon splicing silencers,ESS)潜在的关键序列,并寻找一个可以挽救异常剪接的调控位点。6.拯救实验,合成双突变的生物素标记的RNA探针,采用RNA-Pull down纯化实验后进行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双突变后RNA结合反式作用因子的变化。研究结果:1.HSF分析结果显示,突变c.1221A>G可能导致多种ESS基序的产生,与该ESS结合的反式作用因子可能为hn RNP A1(AAGAGG&GAGGTA)。预测突变c.1236G>A可能会破坏ESE(与SC35结合:GGATAAAG),并产生一个新的ESS(与hn RNP A1结合:TAGATA)。2.确定了差异性蛋白的分子量大小。银染的结果显示差异性蛋白条带主要集中在30-40k Da区域。根据质谱测序分析的结果筛选出以下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hn RNP A1,hn RNP A2,hn RNP A3,hn RNP C,SC35,TRA2β,ASF/SF2和9G8。3.确定了野生型和突变型生物素探针结合的蛋白的身份和种类。结果显示了野生型(wide-type,WT1)和c.1221A>G(Mut1)都结合了hn RNP蛋白,但是Mut1结合的hn RNP A1,hn RNP A2,hn RNP A3和hn RNP C蛋白相对于WT1较多;WT1和Mut1在结合SC35,ASF/AF2,9G8和TRA2β上未见明显差异。野生型(WJQ1 IC50T2)探针和c.1236G>A(Mut2)探针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ut2只结合了hn RNP A1和hn RNP A3因子,其他的反式作用因子均未在WT2中检测到。4.RNA干扰实验结果显示在单个si RNA的作用下,对Mut1的剪接无明显的影响;在联合多个si RNA的敲降作用下,发现Mut1的9号外显子包含的比例明显增加。下调hn RNP A1和hn RNP A3蛋白明显促进了Mut2外显子9的包含的比例。5.对于c.1221A>G位点,过表达hn RNP A1很大程度上促进了p SPL3-CUL3 E9-WT/Mut的外显子跳跃的比例;过表达hn RNP C蛋白促进了p SPL3-CUL3 E9-Mut的外显子跳跃比例,而对WT没有明显作用;过表达hn RNP A3后对p SPL3-CUL3 E9-WT/Mut的剪接作用都较弱。过表达hn RNP A1和hn RNP A3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c.1236G>A的外显子跳跃的比例。6.CUL3基因外显子9的第12-16各位点的突变均不同程度地引起了外显子9的跳跃,表明该区域存在ESE,也可能是突变以后产生了新的ESS。17-18位点的任何parenteral antibiotics碱基的替换都引起了外显子9的完全包含,说明这两个位点突变以后产生了较强的ESE,或破坏了较强的ESS。在G30A基础上的双突变实验中,发现外显子9的第27-32位点不同碱基的替代,均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外显子的包含。有趣的是,我们发现A18G位点对A15G和G30A造成的外显子跳跃的异常剪接都有一定的恢复作用。7.在蛋白水平上验证双突变探针A18G&A15G和A18G&G30A结合反式作用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双突变以后显著地减少了对hn RNPs蛋白的结合,进一步证明了该突变位点A18G对外显子9跳跃的治疗有一定作用。实验结论:我们的研究首次探讨了PHAⅡ致病基因CUL3突变导致外显子9跳跃的分子机制,验证了:1.参与c.1221A>G exon 9剪接调控的是:hn RNP A1、hn RNP A2、hn RNP A3和hn RNP C复合体。2.参与c.1236G>A exon 9剪接调控的主要是:hn RNP A1、hn RNP A3。3.A18G位点作为理想的候选靶点,可以挽救突变导致的外显子跳跃的异常剪接,恢复外显子的包含,在个体化治疗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胸神经Ⅱ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胸神经Ⅱ(pectoral nerves Ⅱ,Pecs Ⅱ)阻滞与胸椎旁神经(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GW4869抑制剂TPVN)阻滞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及对炎性细胞因子、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ecsⅡ组与TPVN组,每组40例,并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Pecs Ⅱ组采用Pectumou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s Ⅱ阻滞,TPVN组采用TPVN阻滞。比较两组术后0.5、2、4、6、12、24、48 h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镇痛持续时间、术Trichostatin A生产商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检测术前、术后1、3 d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比较术后1、2、3d时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Questionnaire,QoR-40)评分,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与TPVN组相比,PecsⅡ组在术后2~24h时的VAS评分均明显更低,镇痛持续时间更长,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更少(P<0.05)。Pecs Ⅱ组在术后1、3 d时的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TPVN组(P<0.05)。Pecs Ⅱ组QoR-40评分在术后1~3 d均明显高于TPVN组(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17.50%vs25.00%,P>0.05)。结论:PecsⅡ阻滞相较于TPVN阻滞对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更好,还可有效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升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基于p38/NF-κB信号通路探讨海桐皮治疗特应性皮炎机制

目的:研究海桐皮水煎液对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的抗炎作用,并从丝裂原蛋白激酶(p38)FUT-175/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Cobimetinib IC500只BALBend-to-end continuous bioprocessing/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及海桐皮低、中、高浓度组,每组10只。后五组以7%的2,4-二硝基氯苯(DNCB)丙酮溶液100μL涂于小鼠腹部进行致敏诱导。5 d后在小鼠右耳内侧外涂1%的DNCB丙酮溶液10μL激发,每隔3 d激发1次,共激发5次。第一次激发后12 h海桐皮各组开始外洗给药,每次给药5 mL,每日2次,连续给药15 d。对照组予等体积0.025%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纯净水。检测小鼠耳厚度差、皮损评分及耳肿胀度。治疗结束后,取血清和右耳组织,观察耳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NF-κB、p38、磷酸化丝裂原蛋白激酶(p-p38)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耳厚度差、皮损评分及耳肿胀度均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海桐皮各组小鼠皮肤角化过度、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改善;海桐皮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血清IgE水平降低(P<0.05),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血清IL-4水平降低(P<0.05),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血清IL-6水平降低(P<0.01),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阳性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海桐皮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NF-κB阳性表达降低(P<0.05或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38蛋白表达降低(P<0.01)、p-p38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海桐皮低浓度组p38表达升高(P<0.01),海桐皮各组p-p38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海桐皮可明显改善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耳病变程度,减少血清IgE、IL-4、IL-6、TNF-α分泌,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38蛋白磷酸化和NF-κB蛋白活化有关。

帕立骨化醇治疗难治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难治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用帕立骨化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血透室收治的难治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骨化三醇治疗,观察组给予帕立骨化醇治疗,2组患者均GDC-0068供应商Abiotic resistance续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2组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血磷(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钙(Ca)、钙磷乘积、血红蛋白(H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Ubiquitin抑制剂,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5.559,P=0.018);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33.33%(χ~2=5.559,P=0.018)。结论 难治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用帕立骨化醇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动态与常规心电图用于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使用动态与常规心电图的效果,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于天津市公安更多医院就诊的600例临床考虑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分别以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Immunology & Inflammation抑制剂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初步判断,比较两种不同心电图检查方式的效果差异。结果 临床考虑冠心病600例患者中,经冠脉CT或造影检查存在有意义的狭窄患者490例,24 h动态心电图总检出率为69.39%,高于常规心电图的5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考虑冠心病的600例患者中,24 h动态心电图检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出室性早搏成对检出率为58.67%,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检出率为45.00%,房性早搏成对检出率为39.17%,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检出率为33.83%,分别高于常规心电图的49.50%、35.33%、34.83%和27.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心电图比较,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更高,依从性良好,有利于及时处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8例宫颈环扎术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McDonald宫颈环扎术对于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2017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58例宫颈机能不全并于孕中期行改良McDonald宫颈环扎术的单胎妊social immunity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宫颈环扎指征将其分为病史指征环扎组、超声指征环扎组及体检指征环扎组。结果 (1)58例患者中,足月产33例(56.90%),早产21例(35.59%),获悉更多流产4例(6.90%);获得活婴者56例,获得活婴率96.55%,新生儿轻度窒息4例(7.14%),无重度窒息儿。(2)病史指征环扎组术后宫缩抑制剂使用时间低于其他两组,延长天数和分娩孕周高于体检指征环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指征环扎组分娩孕周、延长天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1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体检指征环扎组中,宫口>2.0cm组的分娩孕周、延长孕周天数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1 min Apgar评分低于宫口扩张≤2.0 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指征的改良McDonald宫颈环扎术效果良好,可改善母婴结局。有宫颈机能不全高危因素者,应更selleck抑制剂早监测宫颈情况,严格把握环扎指征、尽早进行宫颈环扎。宫口扩张程度是影响体检指征环扎预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