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8月确诊的高血压伴T2DM患者90例(合并组)、单纯高血压患者90例(高血压组)、健康体检对象90例(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Hcy、UA、ICAM-1、MMP-9、甘油SCH772984核磁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IMT,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对照组、高血压组血清TG、TC、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组血清TG、TC、LDL-C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均P0.05),血清HDL-C水平低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均P0.05);合并组和高血压组血清Hcy、UA、ICAM-1、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Alpelisib小鼠5);合并组血清Hcy、UA、ICAM-1、MMP-9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组(均P0.05);合并组和高血压组IMT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合并组IMT测oral oncolytic定值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血清Hcy、UA、ICAM-1、MMP-9水平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血清Hcy、UA、ICAM-1、MMP-9水平升较单纯高血压或健康人群高,并且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Author: admin
质粒连接克隆法用于提高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产物覆盖率及质量的初探
目的:评估利用质粒连接克隆技术提高稀有细胞全基因组扩增(WGA)产物覆盖率及质量的可行性。方法:以54例宫颈脱落滋养层细胞和循环肿瘤细胞的WGA产物为研究对象,利用质粒连接克隆技术,通过质粒载体pMD~(TM)19-T将单细胞WGA产物转入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增殖获取WGA产物的克隆产物。设计22条常染色体中22个特定位点引物mycobacteria pathology进行扩增,根据扩增阳性率计算单细胞WGA产物克隆前后的覆盖率,并利用配对t检验及散点图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选取样本,利用Sanger测序和短串联重复序列技术进行产物质量验证。结果:克隆后单细胞WGA产物的覆盖率有所提高(克隆前73%、克隆后79%),尤其对宫颈脱落滋养层细胞效果更为显著(克隆前72%、克隆后81%);在随机选取的12例样本中,更多克隆后样本的Sanger测序峰图质量和成功率均优于克隆前;此外,随机选取的2例克隆后的样本检测出的STR基因座均显著多于克隆前的。结论:质粒连接克隆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单细胞WGA产物覆盖3-MA体内率及质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稀有细胞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价值。
基于EQ-5D中国效用积分体系的张家港市成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成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MS-275生产商9年6—8月运用Kish表随机抽取张家港市≥18周岁常住居民3 124人,基于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Qol fivedimensions,EQ-5D)中国效用积分体系开展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问卷调查,并采用χ~2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和Tobit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筛得高血压患者767名,40.81%的高血压患者基于EQ-5D量表自觉有至少1个健康维度存在困难,其中疼痛/不适维度所占比例最大(34.16%)。高血压患者各维度存在困难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人群(均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增加、每日蔬果摄入量增加、开展有效锻炼是高血压患者生KPT-330半抑制浓度命质量的保护因素(β=0.102、0.116、0.182,均P<0.05),而存在睡眠障碍和其他合并症是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β=-0.079、-0.131,均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相对较低。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减少相关合并endophytic microbiome症的发生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
诊室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测量方法对血压分级的影响
目的:分析诊室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不同诊室血压测量次数及取值方法对诊Berzosertib供应商室血压分级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因高血压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 105例门诊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前2次测量血压数值相差>5 mmHg分为诊室血压波动大组及非诊室血压波动大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基线特点,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诊室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其中451例患者在诊室血压测量后被建议并成功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不同诊室血压测量方法得到的诊室血压分级的准确率。结果:对2 105例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33;95%CI为1.11~1.59,P=0.002)、有高血压家族史(OR=1.24;95%CI为1.03~1.48,P=0.022)、首次测量血压分级高(Ⅰ级:OR=1.72,95%CI为1.38~2.13,P<0.001;Ⅱ级:OR=2.31,95%CI为1.81~2.95,P<0.001;Ⅲ级:OR=3.75,95%CI为2.72~5.17,P<0.001)是诊室血压波动大的危险因素。分析成功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451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白天均值分级及诊室血压分级结果,运用非参数检验发现第2、3次测量血压均值的分级准确率(53.4%)最高(P<0.001),《2020国际高血压学会全球高血压实践Torin 1指南》建议的诊室血压水平分级的准确率高于《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51.2%vs 45.9%,P=0.002)。结论:女性、有高血压家族史、首次测量血压分级高是诊室血压波动大的危险因素。第2、3次血压测量的均值在评估诊室血压水平分级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建议在每次就诊时,所有患者均进行3次血压测量,取第2、medical level3次测量血压均值作为诊室血压。
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基础病因及并发疾病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心脏基础病因、并发疾病谱构成及性别差异。方法 筛选2008年2月~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0874例,年龄60~103(72.00±7.60)岁,男性6146例(56.52%)selleck Tamoxifen,女性4728例(43.48%),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疾病分类,对比不同性别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基础病group B streptococcal infection因和并发疾病的构成情况。结果 男性平均住院年龄明显小于女性[(71.36±7.47)岁vs(72.84±7.68)岁,P<0.05]。男性以60~69岁构成比最大(47.56%),女性以70~79岁构成比最大(41.56%)。老年男性与女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前5位基础病因依次均为缺血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男性缺血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及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P<0.05,P<0.01)。老年男性与女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前4位并发疾病依次均为血脂异常、慢性肾脏病(CKD)、2型糖尿病、贫血,男性第5位并发疾病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女性为肥胖。男性血脂异常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90.77%vs 88.60%,P=0.000),CKD(40.40%vs 42.53%,P=0.015)、2型糖尿病(32.04%vs 35.53%,P=0.000)和肥胖(16.29%vs 19.23%,P=0.000)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结论 不同性别的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GSKJ4浓度基础病因和并发疾病大致相同,但构成情况存在差异。缺血性心脏病和血脂异常分别为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最重要的基础病因和并发疾病。
信号分子AI-2通过密度感应系统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和毒力因子产生
目的 研究信号分子AI-2对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野生株(PAO1)及其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growth medium QS)系统基因lasR/rhlR缺失株(ΔlasRΔrhlR)生物被膜(biofilm, BF)形成和毒力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 以PAO1和PAO1 LasRrhlR QS基因敲除菌株(P.aΔLasRΔrhlR)建立生物被膜模型后分4组进行实验:单独PAO1组、AI-2+PAO1组、单独P.aΔLasRΔrhlR组、AI-2+P.aΔLasRΔrhlR组。结晶紫染色测量各组细菌生物被膜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F形成;K-B纸片扩散法行药敏实验;氯仿萃取法、刚果红法分别测定不同组产生毒力因子绿脓菌素和弹性蛋白酶的量或者活性。结果 AI-2的作用后,GSK J4供应商AI-2+PAO1组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的产生都显著高于单独PAO1组,抗生素抑菌圈直径显著小于单独PAO1组(P<0.05)。P.aΔLasRΔrhlR组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的产生都显著低于PAO1组,抗生素抑菌圈直径显著大于PAAlisertib细胞培养O1组(P<0.05)。而单独P.aΔLasRΔrhlR与AI-2+P.aΔLasRΔrhlR两组相比,其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的产生和抗生素抑菌圈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I-2通过P.a QS系统表达促进其BF形成、毒力因子的产生。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进行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Antiplatelettherapy,DAPT)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明确术后患者接受DAPT治疗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可预测因素,为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并于术后1.5年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在此期间患者出血、血管内皮增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osis,ISR)以及再次植入支架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JNJ-42756493说明书析探讨DAPT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纳入的139例患者中,未发生组95人,发生组44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DAPT满一年、D-dimer水平和LDL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2。Hosmer-LemeEnteral immunonutrition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8.63-Methyladenine体内实验剂量45,P=0.373,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能力。结论:年龄、DAPT满一年、D-dimer水平和LDL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较好。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AX1和突变型p53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特异性相关结合蛋白1(Tau and Aβ pathologiesHAX1)和突变型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UALCAN数据库及qRT-PCR分析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AX1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WeAZD2281细胞培养stern blotting检测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AX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HAX1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利用GEPIA数据库对HAX1与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HAX1 mRNA和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均高表达;HAX1阳性表达和突变型p53的表达中度正相关(χ~2=36.468,r=0.551,P<0.05),且均与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血CEA水平以及Ki-67的表达密切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总生存率呈负相关;HAX1阳性表达(P=0.008)、突变型p53表达(P=0.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022)、淋巴结有转移(P=0.003)、FIGO高分期(P<0.001)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法(P<0.001)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AX1与TP53、MKI67、BAX、CCNE1、POLE1、MSH2、MSN6及PMS2的表达相关。结论:HAX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突变型p53表达正相关,两者表达模式可综合评估该肿瘤的恶性程度、进展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子宫内膜癌的术后治疗提供新思路。
睡眠和昼夜节律基因及其累积效应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 评估睡眠和昼夜节律基因多态性及其联合作用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公共数据库和已有文献收集与睡眠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候选基因参与OSAHS的潜在机制,并在新确认细节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选取的50例重度OSAHS和50例非OSAHS患者中进行目标区域二代测序,筛选出OSAHS的易感位点,建立加权遗传风险评分(GRS),分析GRS与OSAHS的关联,探讨GRS与传统因素的交互作用对OSAHS的预测能力。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4个候选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44个候选基因参与了睡眠与昼夜节律相关生物学过程和信tropical medicine号通路;对不同遗传模型下的变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得到KSR2、NPAS2、OXTR、GHRL等selleck4个基因与OSAHS仍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上述4个基因的6个位点(KSR2-rs2592290,rs1992750,rs66837180,NPAS2-rs2278727,OXTR-rs3806675,GHRL-rs10490816)进行GRS,结果显示,高GRS组人群比低GRS组人群有更高的OSAHS风险(OR=2.901,95%CI:1.288-6.534,P=0.010),此外将GRS加入到OSAHS传统风险因素(年龄、性别及BMI)组成的回归模型后,其曲线下面积(AUC)值从0.877增加到0.902。结论 KSR2、NPAS2、OXTR、GHR等睡眠与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可能是OSAHS的遗传易感基因;基于上述4个基因的6个位点建立的GRS与传统因素的联合作用,更能提高OSAHS的预测效能。
初产经产和是否患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血糖、脐动脉血气对比观察分析
目的 对比观察初产经产和是否患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血糖、脐动脉血气。方法 单胎妊娠产妇及其新生儿共87对,根据生产史不同分为初产妇组和经产妇组,根据是否诊断为GDM分为GDM组和无GDM组。胎儿出生后称重,根据胎龄别出生体质量将新生儿分为小于胎龄儿(SGA)、适于胎龄儿(AGA)、大于胎龄儿(LGA),对比分析各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在产后未开奶前检测新生儿末梢血糖,对比分析各组新生儿低血糖检出率。胎儿娩出后取脐动脉血,采用血气分析仪进行脐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H、血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实际碳酸氢盐(AB)、标准碳酸氢盐(S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B)、全血剩余碱[BE(B)]、细胞外液剩余碱[BE(ecf)]数值,对比分析各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将新生儿胎龄别出生体质量、低血糖检出率和脐动脉血气作为结局指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探讨GDM对新生儿胎龄别出生体质量、低血糖检出率的影响,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法分析初产经产对脐动脉血气指标www.selleck.cn/products/PF-2341066的影响。结果 初产妇组SGA、AGA、LGA、低血糖检出率与经产妇组相比,P均>0.05。与无GDM组新生儿相比,GDM组新生儿中SGA占比降低、LGA占比升高、低血糖检出率升高(P均<0.05)。初产妇组新生儿脐动脉Hydrotropic Agents抑制剂血pH、AB、SB、BE(B)、BE(ecf)值均低于经产妇组(P均<0.05)。GDM组、无GDM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H、PCO2、PO2、AB、SB、BE(B)、BE(ec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产是新生儿脐动脉血pH、AB、SB、BE(B)值的保护性因素。未发现GDM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血糖检出率产生影响。结论 经产是新生儿脐动脉血pH、AB、SB、BE(B)值的保护性因素,但不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血糖。GDM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血糖和脐动脉血气均不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