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HG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利用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信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IGHG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IGHG1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预后意义。方法:利用Oncomine数据库、GEPIA数据库分析IGEnasidenib小鼠HG1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转录水平的表达差异;利用Kaplan MeierPlotter在线分析工具分析IGHG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关系;利用DAVID在线网站分析IGHG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的信号通路;利用R包进一步深入分析IGHG1在胃癌中的表达差异、临床相关性、生存分析、诊断价值以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IGHG1在胃癌中高表达,与胃癌的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可能与胃癌的晚期进展和转移相关,在胃癌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富集分析结果显示IGHG1主要与质膜形成、细胞外基质、免疫反应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相关;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显示其selleckchem PCI-32765与Treg细胞、细胞毒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浸润相关。结论:IGHG1在胃癌中呈高表达,并与胃癌的进展及免疫细胞浸润相关,是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胃癌新型分子标志物。

广州市黄埔区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613例足月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1613例足月正常体重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一般情况、母亲社会文化因素及母亲孕期情况,分析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女婴、多胎妊娠、孕前体质量指数(BMI)<18.selleck HPLC5 kg/m2、孕期增重不足、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体外病、羊水过少、产前检查次数<5次、母亲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分别为59.8%、13.8%、0.9%、0.9%、10.8%、7.4%、8.6%、2.9%,均高于对照组的45.8%、1.2%、0.4%、0.3%、3.4%、3.8%、6.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汉族、年龄≥35岁、非首次妊娠、不良孕产史、羊水过多、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妊娠期贫血、前置胎盘、胎膜早破、胎位异常、辅助生殖技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胎妊娠、女婴、母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孕前BMI<18.5 kg/m2、产前检查次数<5次、羊水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可以通过hepatic diseases加强孕期保健宣教、指导孕妇规范产检、合理饮食和营养,积极防治妊娠合并症,来降低或避免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

IRF4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糖尿病肾病炎症进展

目的 筛选分析糖尿病肾病(DN)的差异表达基因(DEG),探讨IFN调节因子4(IRF4)在DN中的作用机制,为DN治疗寻找潜在的分子靶点。方法 经基因表达综合(CHIR-99021配制GEO)数据库下载GSE142025数据集[包含对照组9例与进展期DN(aDN)组21例],进行DEG筛选,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示DEG参与的分子生物学过程。使用String及Cytoscape软件可视化DEG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定量逆转录PCR(RT-qPCR)和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及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染色Bioabsorbable beads并进一步验证主要DEG在6例DN肾组织(DN组)和6例肿瘤切除术后癌旁正常肾组织(NC组)中的表达。结果 GEO数据库筛选出1213个差异表达mRNA,其中684个上调、529个下调。GSEA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显示aDN组DEG在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Ceralasertib临床试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Fcγ受体介导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信号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明显富集。DN组肾组织中IRF4、信号淋巴细胞活化分子6和IL-2受体α亚基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NC组肾组织(P均<0.001),PAS及SP染色结果与RT-qPCR一致。结论 GSEA功能富集显示炎症相关通路活跃,而IRF4在DN组织中作为中枢基因表达上调,其可能参与高活跃炎症通路促进DN进展。

湖南地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血浆Hcy表达水平关系的探讨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各中医证型MTHFR C677T基因型分布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研究,分析湖南地区CHD患者中医证型与MTHFR C677T的基因多态性及血浆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已确诊的CHD患者223例,并选择同期147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一般资料及实验室血浆Hcy水平、MTHFR C677T检测及分析。结果 (1)湖南地区CHD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痰瘀痹阻证、痰浊中阻证、气滞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4种,其中以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大;(2) CHD患者血浆Hcy表达水平明显要高mid-regional proadrenomedullin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各证型组血浆Hcy的表达水平依次升高的顺序为痰浊中阻证组、气阴两虚证组、痰瘀痹阻证组、气滞血瘀证组。STM2457(3)MTHFR C677T基因型分布频率,CC型以痰瘀痹阻证组(61.22%)、气阴两虚证组(42.39%)为主,C确认细节T型以痰浊中阻证组为主(48.84%);等位基因频率,T等位基因频率在气阴两虚证组,气滞血瘀证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的分布在男性CHD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在女性CHD患者中TT型及CT型基因型分布以痰浊中阻证、气滞血瘀证为主(P<0.05)。结论 高血浆Hcy水平及MTHFR基因C677T突变对CHD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探讨CHD各中医证型组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及血浆Hcy水平相关性时需考虑性别因素。

武汉地区汉族T2DM患者PPARγ2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多态性与该类人群发生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行PPARγ2基因rs1801282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且无血缘关系的122例汉族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Bafilomycin A1 IC50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根据是否并发高脂血症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7例T2DM并发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组,65例T2DM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PARγ2基因rs1801282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T2DM患者相关基因型分布特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PPARγ2基因rs1801282位点基因型及不同PPARγ2基因rs1801282位点基因型T2DM患者血脂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并发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22例T2DM患者PPARγ2基因rs1801282位点基因型中,野生型CC 107例(87.7%),突变型CG 15例(12.3%),未检测出突变型GG,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研究组TC、TG、LDL、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PARγ2基因rs1801282位点基因型T2DM患者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地区汉族人群T2DM患者C、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93.9%、6.1%,与欧洲人群的88.7%、11.3%比较,差异较大。PPARγ2基因r此网站sImmunotoxic assay1801282位点基因多态性不是T2DM患者并发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武汉地区汉族T2DM患者PPARγ2基因rs1801282位点基因型以CC型为主,其基因多态性与武汉地区汉族人群T2DM患者并发高脂血症无关。

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临床特征的研究

目的 探究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 将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20例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作为糖尿病肾病湿热组,20例ZD1839分子量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2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20例PR-171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患者作为糖尿病肾病非湿热组。收集各组受检者粪便样本进行基因DNA提取,获取粪便样本的生物学信息,通过生物学分析方法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菌落组成、物种丰度。结果 糖尿病肾病湿热组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较健康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非湿热组升高,4组间菌落组成未发现明显差异。与健康组比较,糖尿病肾病湿热组厚壁菌门(主要是布劳特氏菌属、毛螺旋菌属、梭菌属_sensu_stricto_1、罗斯氏菌、韦荣球菌属含量降低)erg-mediated K(+) current、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变形菌门丰度降低,放线菌门(主要是双歧杆菌属)丰度升高。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肾病湿热组梭杆菌门、厚壁菌门(主要是布劳特氏菌属)丰度降低,放线菌门(主要是双歧杆菌属)丰度升高;与糖尿病肾病非湿热组比较,糖尿病肾病湿热组变形菌门(主要是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菌属)、拟杆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主要是粪芽孢菌属)、放线菌门丰度升高。结论 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肠道中有不同程度的致病菌、有益菌增加,但肠道内微生态系统复杂多变,研究结果有待验证。

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肺癌出现垂体免疫不良反应3例

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1(PD-1 ligand 1,PD-L1)的抑制剂广泛用于肺癌治疗,但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值得关注。垂体irAEs包括垂体炎和垂体功能减退,常见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抑制剂治疗后,而较少见于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孤立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缺乏是垂体irAEs的一种特殊亚型,不伴垂体其他功能紊乱和垂体肿大。本研究报告3例晚期肺癌患者,PD-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孤立性ACTH缺乏及其他irAEs。病例1是68岁男性患者,先确诊PD-L1高表达的肺腺癌,采用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期间出现免疫性肝炎,经高剂量甲基泼尼松龙(0.5~1.0 mg/kg/d)治疗后缓解;间隔11个月又确诊原发性胃癌,故在帕博利珠单抗基础上增加阿帕替尼治疗;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共17次后,患者的肺癌和胃癌均未进展,但出现严重恶心和无力,此时甲基泼尼松龙已停药10个月,血液生化检查提示重度低钠血症(Na 121 mmol/L,参考值137~147 mmPulmonary microbiomeol/L,下同),8:00 a.m.皮质醇(<1 μg/dL,参考值5~25 μg/dL,下同)和ACTH(2.2 ng/L,参考值7.2~63.3 ng/L,下同)降低,但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和泌乳素均正常。病例2是66岁男性肺腺癌患者,参加新型PD-1抑制剂HX008SGLT抑制剂联合化疗的Ⅱ期临床研究(登记号:CTR20202387)。治疗5个月(共7次用药)后,患者的肺癌达到部分缓解,但恶心和呕吐却突然加重,伴轻度呼吸困难和双下肢无力,其血液生化检查提示轻度低钠血症(135 mmol/L),8:00 a.m.皮质醇(4.3 μg/dL)和ACTH(1.5 ng/L)降低,但甲状腺功能正常;同时肺CT显示中度免疫性肺炎。病例3是63岁男性肺鳞癌患者,一线使用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联合化疗,肺癌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仅出现轻度免疫性皮疹;治疗5周期后,肺癌进展,此后6个月未使用免疫治疗;再次免疫治疗前,常规评估发现8:00 a.m.血皮质醇降低(1.5 μg/dL),ACTH正常(8.0 ng/L),但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使用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联合化疗2周期后出现肺部感染伴持续低热、中度无力和重度低钠血症(116 mmol/L),此时,8:00 a.m.血皮质醇为3.1 μg/dL,ACTH为7.2 ng/L,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和泌乳素均正常。这3例患者均无头痛和视力障碍,脑磁共振成像均未见垂体肿大或垂体柄增粗,且无动态变化。患者均接受过泼尼松(2.5~5 mg/d)激素替代治疗,相关症状缓解后均恢复PD-1抑制剂治疗。病例2较特殊,其因同时伴有中度免疫性肺炎而采用高剂量泼尼松(1 mg/kg/d)治疗,并逐渐减量至生理替代剂量,8:00 a.m.血皮质醇和ACTH恢复并维持正常,但其他两例患者的垂体功能减退均未恢复。确认细节本组病例提示,PD-1抑制剂诱发的垂体irAEs可表现为孤立性ACTH缺乏,其发病时间跨度大,临床表现不特异,恢复模式也不同。因此,对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尤其是疗效好的患者,要定期监测垂体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警惕垂体irAEs。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和分析2004-10-2013-06行腹腔镜下经后腹膜路径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1Pathologic grade28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尿瘘严格定义为手术2d后仍从后腹膜引流管持续引流出尿液。结果术后有14例(10.9%)患者发生尿瘘。发生尿瘘的患者中10例(71.4%)未行CTA检查,术中平均出血量(232.3±86.7)ml,平均肾动脉阻断时间(28.2±7.5)min,平均住院时间(13.1±2.1)d,9例(64.3%)术中发现集合系统破损。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P=0.1102)、糖尿病(P=0.0445)、肿瘤内生型生长(P=0.0835)、术前是否行CTA检查(P=0.0137)、集合系统损伤(P=0.0935)、肾动脉阻断时间(P=0.1225)及术中出血量(P=0.0045)是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P=0.0381)、术前是否行CTA检查(BMS-354825分子量P=0.0433)及术中出血量(P=0.0155)是术后发生尿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是否行肾脏CTA检查是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独立危险因素Compound 3。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术者获得清晰的操作视野,有效缝合破损的集合系统,从而防止尿瘘的发生。

基于外周血JNK/NF-κB通路研究健脾益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抗炎作用

基于外周血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因子-κB(NF-κB)通路研究健脾益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抗炎作用。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坎地沙坦酯治疗的对照组、坎地沙坦酯联合健脾益肾方治疗的观察组,治疗12 w后评价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检测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iogenic Fe-Mn oxides(BUN)、尿蛋白排泄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含量,外周血JNK、NF-κB表达水平。治疗12 w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FBG、HbA1c、Scr、BUN、尿蛋白排泄率及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外周血JNK、NF-κB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FBG、HbA1c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Scr、BUVX-765纯度N、尿蛋白排泄率及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外周血JNK、NF-κB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健脾益气方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够改进疗效、改善肾功能、抑制炎症点击此处反应,这一作用可能与抑制JNK/NF-κB通路有关。

全面急诊护理干预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全面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福Bioactive borosilicate glass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JNJ-42756493价格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在医嘱下实行同种的常规用药,并接受常规的入院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全面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酮症酸中毒症状纠正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焦虑与抑郁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FPG、2 hPG水平及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ZD1839察组酮症酸中毒症状纠正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FPG、2 hPG水平,焦虑、抑郁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全面急诊护理模式,在症状改善时间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稳定患者的血糖水平和情绪状态,护理方法安全性高,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患者治疗时间缩短,有助于提升其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