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艾立布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确认细节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pain biophysics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0例蒽环/紫杉类治疗失败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以化疗方案不同将其分成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50)。对照组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观察组接受艾立布林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水平、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LQ-C30)、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27.50%)比对照组(10.00%)高(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62.50%)比对照组(40.00%)高(P<0.05)。治疗后,2组血清CA153、CEA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后,2组QLQ-C30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2组Ⅰ~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SAHA NMR、恶心、外周神经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均比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PFS曲线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立布林治疗晚期乳腺癌近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血清CA153、CEA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可靠。
Author: admin
阶段性康复护理对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恢复情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阶段性康复护理对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恢复情况、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1SB431542作用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入院时与出院时心理状态、手术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通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院时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9%,3/51)低于对购买IACS-10759照组(20.0%,10/50),满意度(96.1%,49/51)高于对照组(82.0%,4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2.33、2.26、6.96、2.37、2.39,χerg-mediated K(+) current~2=4.49、5.16;P <0.05)。结论 阶段性康复护理能促进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壶瓶碎米荠治疗糖尿病脑病的分子靶点和机制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壶瓶碎米荠对应靶基因治疗糖尿病脑病(DE)的分子靶点和机制。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筛选后得到壶瓶碎米荠主要活性成分,利用相关数据库寻找壶瓶碎米荠及DE的相关靶标,取壶瓶碎米荠与DE的交集靶标,在string数据AZD6738说明书库中输入交集靶标作出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根据作用关系强度挑选出核心靶标。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图。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将筛选核心靶标与对应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通过文献收集到壶瓶碎米Rapamycin细胞培养荠活性成分33个,筛选出有效成分24个。得到壶瓶碎米荠潜在靶点771个,获取DE靶点2 046个。取交集得到壶瓶碎米荠的治疗靶点51个,主要作用于YARS、Pre-formed-fibril (PFF)INSR、PIK3CG、KIF11、MAPK10、PDE5A等多个靶标。GO功能分析显示壶瓶碎米荠治疗DE的生物进程主要涉及生殖结构发育、蛋白质磷酸化、激素的反应、氮化合物的细胞反应、脂质的细胞反应等;KEGG富集分析提示壶瓶碎米荠治疗DE可能与癌症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等多个通路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挑选出的核心靶标EGFR与对接成分异硫代氰酸烯丙酯亲和力最好。结论 壶瓶碎米荠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DE。
骨转移癌痛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骨转移癌痛是癌症最GPCR & G Protein抑制剂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随着癌症总体患病率增加而逐年升高,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骨转移癌痛是一种同时具备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征而又异于两种类型的特殊疼痛,因此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骨转移癌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破骨细胞活化、骨微环境的变化、胶Metal-mediated base pair质细胞活化、脊髓神经元活化、微小RNALXH254体外失调等方面。现代医学治疗骨转移癌痛以三阶梯止痛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骨转移灶的姑息性放疗及介入治疗为主,短期止痛疗效确切,但由于其毒副作用、成瘾性及耐药性等问题未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骨转移癌痛有确切的疗效,不仅具有安全性高、增效减毒、增强患者免疫力等优点,而且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通路发挥协同治疗的作用,使其在防治骨转移癌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众医家学者的研究重点。该文系统整理了近年国内外文献库中有关骨转移癌痛发病机制及中医药(中药复方、单药及单体)干预的研究文献,将从抑制破骨细胞活化、胶质细胞活化及脊髓神经元活化、调控疼痛介质及微小RNA异常表达及抗肿瘤等方面详细综述,以期进一步阐明骨转移癌痛的发病机制,并为中医药有效防治骨转移癌痛提供更全面的思路与方法。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48在乳腺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8(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48,USP48surface biomarker)是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家族的成员,在特定癌症类型中下调。然而,USP4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模式和临床病理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USP4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挖掘OncominR428使用方法e数据库,提取USP48在乳腺癌与正常组织中转录水平表达情况;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10例分子分型为Luminal A型的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癌旁组织中USP48mRNA及蛋白水平加以验证。结果 Oncomine数据库预测USP48 mRNA在侵袭性乳腺癌中表达水平降低;新鲜乳腺癌标本中,USP48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相对应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结论 初步研究显示,USP48 mRNA和蛋白水平在乳腺癌中下调,USP48可能在乳腺癌中发挥抑癌基因作用,为探索USP48在乳腺癌中寻找更多的致病机制和生物学作用奠定初步研究基础。
蜜橘黄素通过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细胞焦亡途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非常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蜜橘黄素(NOB)是一种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关于抗动脉粥样硬Needle aspiration biopsy化的活性研究较少。本课题利用ApoE-/-小鼠模型开展蜜橘黄素对AS的预防作用研究,从营养干预的角度来探讨AS的早期防治,为寻找AS的有效干预药物和治疗方案提供思路。方法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来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并使用蜜橘黄素进行分组干预,在此期间记录小鼠体重与饲料消耗量。干预结束,检测小鼠血脂与炎症水平,并取主动脉行油红O与病理染色,初步判断蜜橘黄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效果。随后取小鼠部分心血管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蜜橘黄素干预ApoE-/-小鼠差异表达的基因,进BMS-907351行功能富集分析(GO、KEGG、Reactome)。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线粒体形态,采用WB与RT-PCR技术检测了动脉组织中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细胞焦亡途径的关键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揭示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蜜橘黄素可抑制AS小鼠体重过度增加和脂质斑块大量形成,减少血清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避免血脂代谢紊乱,且能降低炎症因子(TNF-a、IL-6、Z-VAD-FMK小鼠IL-18、IL-1β、hs-CPR、ICAM-1)的表达量,减轻炎症反应,初步表明蜜橘黄素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此外,蜜橘黄素干预组小鼠动脉组织中的氧化应激相关的酶(SOD、GSH-PX、POD等)活力增加,MDA含量减少,TEM下细胞内的线粒体形态明显改善,这表明蜜橘黄素可以调节AS病理状态下的氧化应激。经转录组测序发现,两两比较组之间(Control vs Model和Model vs M-NOB)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总数分别为700和1505种,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富集到炎症、自噬与细胞死亡相关的信号通路。进一步研究发现,动脉组织中LC3Ⅱ、Belin1、PINK1和Parkin的蛋白或mRNA表达均上调,而GSDMD、NLRP3、ASC、Caspase-1、p62的表达下调。结论蜜橘黄素可能通过激活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来维持线粒体稳态,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从而减轻细胞焦亡,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对于探索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策略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老年患者颈脊髓完全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治疗及其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颈椎脊髓完全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治疗手段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8年10月在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治疗的76例颈椎脊髓完全损伤合并肺部感染老年患者,评价综合抗感染过程中的抗生素的使用、吸痰管吸痰、纤支镜吸痰、稳定颈椎手术的实施、纠正贫血、稳定内环境和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因素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组间单因素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治疗措施在抗肺部感染过程中疗效的重要性采用多元线性Cellobiose dehydrogenase回归分析。结果Alpelisib核磁 感染后≤3 d实施气道吸引管吸痰和纤支镜吸痰均能缩短感染治愈时间,增加纤支镜吸痰能较单用气道吸引器吸痰,能缩短治愈时间,尤其对>3 d的患者比较,能缩短4 d治愈时间。在肺部感染selleckchem期间实施手术和纠正贫血、内环境紊乱和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感染≤3 d较感染>3 d的疗程更短,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吸痰管吸痰、纤支镜吸痰和内环境紊乱纠正其他治疗手段相比,更能缩短疗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感染后≤3 d内使用抗生素、吸痰管吸痰、纤支镜吸痰、稳定颈椎手术的实施、贫血、内环境紊乱和低蛋白血症纠正,均能明显缩短感染疗程;在各措施综合治疗感染过程中,吸痰管吸痰、纤支镜吸痰和纠正内环境紊乱这3个因素对缩短感染的疗程更具有相对重要意义。
腹腔镜辅助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应用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肌松的效果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肠道肿MLN8237作用瘤根治术患者应用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肌松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择期行腹腔镜辅助肠道肿瘤根治术的患者60例,采用电脑乱数随机分配方式分为舒更葡糖钠(S组)、新斯的明(N组),每组30例。当肌松监测T_2出现时,S组给予舒更葡糖钠2mg/kg。N组给予新斯的明0.04mg/kg+阿托品0.02mg/kg。记录患者基础血压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注射肌松拮抗药前1min、后1min、后5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罗库溴铵泵注时间,使用肌松拮抗药到TOF比值恢复到0.9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罗库溴铵泵注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S组肌松恢复时间较N组明显缩短(P<0.05)。www.selleck.cn/products/iacs-010759-iacs-10759N组给肌松拮抗药后1min、5min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明显高于S组(均P<0.05)。结论: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肌松的药理机制特性造就它在临床使用端的优势,如时效快、无胆碱副作用、无须并用阿托品等抗胆碱药物、可用于需深度肌肉松弛患者,是腹腔镜Medicare Part B辅助肠道肿瘤根治术中的理想麻醉用药。
联合抑制BET蛋白和METTL3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整体五年生存率仅为11%。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且进展极快,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进展期而失去了手术机会。胰腺癌化疗敏感性差,对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不敏感。因此,深入探究胰腺癌耐药的机制,寻找治疗靶点,对于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BET家族蛋白是重要的表观遗传调节蛋白和转录调控蛋白,对于细胞正常生长、细胞周期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JQ1是最早发现的BET家族蛋白抑制剂,通过抑制BRD4等蛋白的功能,抑制原癌基因的转录,在多种肿瘤中发挥抑癌的作用。本研究前期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发现胰腺癌细胞对于JQ1的敏感性存在很强的异质性,而JQ1敏感的细胞在JQ1处理后出现METTL3蛋白水平和m~6A甲基化水平的下降。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mRNA上含量最丰富的可逆性化学修饰之一,参与mRNA剪接、出核、降解以及翻译等重要过程,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并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对于m~6A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意义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进一步深入探索。METTL3作为m~6A写入酶介导RNA甲基化过程,多项研究表明METTL3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并促进肿瘤的发展和侵袭。近年来,很多研究探讨了小分子化合物或代谢产物对m~6A修饰水平的影响,但对于靶向于染色质修饰的药物JQ1能否影响肿瘤中METTL3的表达和功能以及m~6A的修饰水平,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同时,对于METTL3是否参与胰腺癌的JQ1敏感性调控以及相关分子机制有待明确。解析METTL3-m~6A相关通路在JQ1抑制胰腺癌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探索联合抑制BET蛋白和METTL3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和机制可以在临床中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目的解析METTL3-m~6A相关通路在JQ1抑制胰腺癌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联合抑制BET蛋白和METTL3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和机制,为指导胰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impulsivity psychopathology方向,帮助改善胰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和预后。研究方法首先,通过SRB方法对不同胰腺癌细胞系对JQ1的敏感性进行检测selleck Dinaciclib,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增殖实验以及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筛选敏感和耐受细胞系以备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质谱检测、Western blot、qPCR方法,探索JQ1处理后,m~6A及m~6A相关修饰酶的变化情况。在胰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或敲METTL3蛋白,通过SRB方法对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JQ1敏感性进行评估。构建强力霉素诱导的METTL3敲低稳转细胞株,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验证METTL3敲低对JQ1敏感性的影响。同时,使用Combenefit软件,计算目前已有的METTL3抑制剂STM2457和UZH1a与JQ1的联合效应。此外,使用JQ1敏感细胞系MIA-PaCa2构建JQ1耐药的MIA-PaCa2-JR,验证METTL3敲低对MIA-PaCa2-JR的JQ1敏感性的影响。最后,通过MeRIP-seq、MeRIP-qPCR、RIP-qPCR、多聚核糖体分析实验、Western blot和qPCR等实验方法,探索JQ1-m~6A通路的下游靶点以及联合抑制BET蛋白和METTL3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首先,细胞和动物实验表明,不同的胰腺癌细胞系对于JQ1的敏感性存在很强的异质性。其中MIA-PaCa2、HPAF-Ⅱ以及BxPC3对于JQ1有着较高的敏感性。JQ1敏感的胰腺癌细胞系在JQ1处理后出现METTL3蛋白水平和m~6A水平的下降。细胞实验证明,敲低METTL3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系的增殖能力。临床样本检测和公共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METTL3高表达与较差的患者预后相关。MeRIP-seq结果显示,在胰腺癌细胞系中敲低METTL3影响多条与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相关的重要通路。进一步的MeRIP-seq结果表明,JQ1的传统功能的实现部分依赖于m~6A。通过MeRIP-qPCR、RIP-qPCR、Western blot和多聚核糖体分析实验,我们发现在MIA-PaCa2细胞中JQ1可以通过m~6A-YTHDF1途径影响SP1 mRNA的翻译水平,从而影响SP1的表达。细胞增殖实验、公共数据库分析和拯救实验的结果表明,SP1在胰腺癌细胞中发挥促进肿瘤的作用并且能够逆转JQ1处理导致的增殖水平下降。最后,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均表明在JQ1耐受细胞系中靶向METTL3可以提高细胞对于JQ1的敏感性。在机制方面,通过MeRIP-seq、MeRIP-qPCR、Western blot和EU-labeling-qPCR等实验方法发现,METTL3敲低和JQ1处理可以共同降低E2F8的m~6A修饰水平,降低E2F8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同时也发现了 JQ1-METTL3通过m~6A依赖的途径调控lncRNA PVT1的表达从而影响MYC基因的RNA和蛋白表达的可能机制。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目前正准备进行临床实验的METTL3抑制剂STM2457以及另一种METTL3抑制剂UZH1a均可以在JQ1耐受的细胞系中与JQ1发挥联合治疗作用。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解析了 m~6A及其甲基化酶METTL3在胰腺癌JQ1治疗中的作用以及联合抑制BET蛋白和METTL3在胰腺癌中的治疗效果和机制,为胰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联合治疗的Naporafenib分子量靶点。
体质指数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肥胖与绝经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selleck合成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3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为研BMS-354825究对象,测量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分析BM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非超重肥胖组(BMI<24 kg/m~2)年龄>60岁者44例(27.4%),肿块直径≥2 cm者27例(43.5%);超重肥胖组(BMI≥24 kg/m~2)年龄>60岁者27例(44.6%),肿块直径≥2 cm者37例(63.8%);两组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24、4.935,均P<0.05)。非超重肥胖组和超重肥胖组患者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值和家族史是影响肿瘤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OS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Blood stream infection乳腺癌患者的BMI水平与年龄、肿瘤大小密切相关,应重视控制体质量、规范检查以利于早期发现肿瘤,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