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检出数目对pT1c-3N0M0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影响。同时探讨合适的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对pT1c-3N0M0 NSCLC患者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接受肺癌根治术的pT1c-3N0M0 NSCLC患者203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不同淋巴结检出数目对pT1c-3N0M0 NSCLC患者KD025体内预后影响。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分析确定以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预测pT1c-3N0M0 NSCLC患者5年生存的最佳界值。结果 全组患者共检出淋巴结3156枚,人均检出淋巴结15.5枚。淋巴结检出0~10枚组中位生存时间及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个月、77.4%Analytical Equipment、56.3%、41.6%。11~16枚组中位生存时间及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个月、84.7%、74.3%、56.9PI3K/Akt/mTOR抑制剂%。>16枚组中位生存时间及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个月、91.0%、71.6%、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3.84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检出数目、T分期和肿瘤最大径是pT1c-3N0M0 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预测pT1c-3N0M0 NSCLC患者5年生存的曲线下面积为0.646。当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为4.5枚时,Youden指数最大。结论 不同的淋巴结检出数目是pT1c-3N0M0 NSCLC患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另外,对于N1站淋巴结至少应检出5枚及以上。
Author: admin
代谢异速生长理论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应用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生理过程,影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代谢速率作为生物体重要的生命过程指标,几乎影响所有的生物活性速率,且在很多研究中均表现出异速生长现象。所谓代谢异速是指生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z-vad-fmk.html物体代谢速率与其个体大小(或质量)之间存在的幂函数关系。代谢异速生长理论的提出,从机制模型角度解释了代谢异速关系这一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该理论利用分形几何学及流体动力学等原理,从生物能量学角度阐释了异速生长规律的机理,证实了3/4权度指数的存在;但同时有研究表明,权度指数因环境因素等影响处于2/3—1范围之间而非定值。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代谢异速生长理论研究从起初的宏观动植regulation of biologicals物领域拓展到了微生物领域,在研究微生物的代谢异速生长理论时,可将微生物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购买Adezmapimod unit,OTU)或具有特定功能的功能群视为一个微生物个体,基于其遗传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特征进行表征,以便于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其生态功能性联系起来,使该理论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尽管细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但与宏观生物系统中观测到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有研究表明,3个农田土壤细菌基于遗传多样性的OTU数的平均周转率分别为0.71、0.80和0.84,介于2/3与1之间,可能与生物代谢异速指数有一定关联,为微生物代谢异速指数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参考解决方案。鉴于微生物个体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在分析代谢速率与个体大小关系中,从微生物单位个体的定义、个体大小表征到计量单位的统一,仍需更多的理论支持。分析了代谢异速生长理论在微生物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中的可能应用,延伸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并对尚待加强的研究问题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小组工作介入阿尔茨海默病患家庭照顾者困境研究
近年,阿尔茨海默这一老年性疾病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凸现出来。资料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阿尔茨海默患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900万,位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无法住进专业的照料机构,而是由患者的家属来实行家庭照料。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医疗技术还无法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只能长期的服用药物来延缓病情的发展,这就对阿尔茨海默的家庭照料者造成了许多的负面影响。长期的看护病人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得许多家庭照顾者陷入了困境,随着问题的不断涌现,社会各界也纷纷向阿尔茨海默家庭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减轻由于照顾病人而带来的各种负担,以助人为职业活动的社会工作者们自然也不会例外。本文以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出发,以M医院内的阿尔茨海默家属为例,通过与阿尔茨海默家庭Fulvestrant IC50照顾者的亲身接触与亲身交流,深入的了解他们所面临的经济困境、能力困境、心理困境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了介入。本文总共分为了五章,第一章的绪论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对当前国内外有关于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照料境况以及家庭照料者现状的部分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也对相关研究作出了评述。第一章的最后是研究设计。厘清了研究思路并介绍了研究中用到的三种研究方法。最后简单说明了本研究的Liraglutide说明书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主要对本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voluntary medical male circumcision了界定和介绍,同时说明了研究过程中所依据的社工相关理论。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以M医院内阿尔茨海默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通过无结构访谈等方式对其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记录与分析总结。随后通过宣传邀请等方式招募了八位阿尔茨海默患者的家庭照顾者成为小组活动的组员。第四章记录了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与细节,主要有五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采用照顾者负担量表(ZBI)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对八位组员的需求进行了评估、小组背景、小组目标、小组名称、以及对七节小组活动内容的记录与过程的评估。第五章是反思与总结。主要是对小组工作介入的结果进行评定和分析,并对小组活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探索
目的初步探讨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信迪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和卡瑞丽珠单抗治疗经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唐山市工人医院、开滦总医院、唐山市南湖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一线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中包含静脉输注此三种PD-1单抗之一为观察对象,随访其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CA19-9值变化、体能状态变化及其不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临床试验良反应,并与同期单纯二线化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27例免疫治疗(观察组)和16例单纯化疗(applied microbiology对照组)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随访截止至2022年3月,两组分别有23例和14例达到死亡终点,两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5.9%和18.8%,疾病控制率为63%和31.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8个月(95%CI:3.303-5.300)和4.05个月(95%CI:2.900-5.100);中位总生存期为6.6个月(95%CI:3.200-6.800)和5.7个月(95%CI:4.451-6.600)。血液系统毒性依然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全部发生在观察组中,主要有1~2级的一过性发热6例(22.2%),皮疹4例(14.8%),其中1例(3.7%)达3级,1~2级毛细血管增生症3例(11.1%),1例(3.7%)无症状甲减(1级),1例疑似免疫相关性肺炎(1级);其他不良反应中发生率超过10%的主此网站要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乏力、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无进展生存期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ECOG评分0~1分患者(5.1个月vs 2.2个月,P=0.000)、转移灶数量为0~2个的患者(5.1个月vs2.95个月,P=0.010)、合并放疗的患者(5.1个月vs 4.75个月,P=0.016)、无肝转移的患者(5.1个月vs 3.25个月,P=0.005)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性别(P=0.555)、年龄(P=0.359)、合并化疗(P=0.200)、CA19-9值(P=0.752)、手术(P=0.491)、治疗线数(P=0.154)等基线特征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均无相关性。结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作为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胰腺癌的治疗选择,其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同期二线单纯化疗患者,且安全性可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样本量较小,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图 16 幅;表 6 个;参 97 篇。
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与分析
目的探讨肿块型胰腺炎(IPM)与胰腺癌(PC)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从2010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肿块型胰腺炎患者中和胰腺癌患者中各随机抽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声像图的差异。结果 IPM组中,一共有61个胰腺肿块。PC组中,一点击此处共有60个胰腺肿块。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9.51%(18/61)和86.67%(52/60)。漏诊分别13.11%BAY 73-4506半抑制浓度(8/6Nucleic Acid Stains1)和6.67%(4/60)。误诊分别57.38%(35/61)和6.67%(4/60)。IPM组中,超声检查发现53个病灶,其中,低回声36例,胰腺肿块内钙化13例,肿块后方回声增强23例,扩张的胰管贯穿肿块19例,胰管内结石11例,假性囊肿9例。PC组中,超声检查发现56个病灶,其中,低回声52例,胰腺肿块内钙化2例,肿块后方回声增强0例,扩张的胰管贯穿肿块0例,胰管内结石0例,假性囊肿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确认识IPM和PC的各种超声征象,对这两种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安罗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80例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均口服安罗替尼胶囊,每天1次,每次12 mg,连续用药14 d,停药7 d, 21 d为1周期,持续治疗至患者病情发Captisol细胞培养生进展、死亡。所有患者均在持续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效果并随访12个月。记录近期biomemristic behavior抗肿瘤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癌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治疗期间药物安全性,根据随访结果记录患者生存状况。结果 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22.50%,临床控制率(clinical control rate, CCR)为71.25%。治疗后患者CA125、CEA、CYFRA21-1水平分别为(9.45±1.26)U·mL~(-1)、(5.98±0.94)μg·L~(-1)、(3.87±0.53)μg·L~(-1),治疗前分别为(25.19±3.28)U·mL~(-1)、(14.75±2.01)μg·L~(-1)、(7.85±1.16)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品不良反应多为Ⅰ~Ⅱ级,Ⅲ~Ⅳ级较少,常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48.75%)、乏力(41.25%)、手足综合征(38.75%)。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5.00个月(95%CI:1.312~8.688),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为9.00个月(95%CI:8.611~11.389)。结论 selleck抑制剂安罗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疗效显著,并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良反应可控。
基于Fe(III)-2-氨基对苯二甲酸金属有机框架的免标记氯霉素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应用
快速、简便的氯霉素(CAP)传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FeCl_(3)·6H_(2)O和2-氨基对苯二甲酸(2-AG-221 IC50ATPA)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了NH_(2)-MIL-88(Fe),并利用2-ATPA配体上的氨基,将其共价固定在羧基化的玻碳电极表面;进一步利用磷酸基团(-PO_(4)~(3-))与铁离子(Fe(III))之间的强配位作用,将5’-PO_(4)~(3-)修饰的CAP核酸适配体(C-Apt)直接自组装到NH_(2)-MIL-88(Fe)修饰电极表面,无需额外交联剂和预活化过程,构建了一种新型C-Apt电化学传感界面。电化学实验表明,基于NH_(2)-MIL-88(Fe)的纳米酶活性,NH_(2)-MIL-88(Fe)修饰电极对H_(2)O_(2)/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表现出明显的电催化活性;当目标CAP被C-Apt捕捉形成复合物后,在传感界面形成屏障层,抑制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了NH_(2)-MIL-88(Fe)对H_(2)O_(2)/TMB体系的催化活性,从而可用于CAP的免标记电化学检测。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AP在1.0 pmol/L~0.1 μmol/L浓度范围内,传感器对H_(2)O_(2)/TMB体系的催化峰电流变化值(I_(p))与CAP浓度的负对数(-lgC)值呈良更多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30 fmol/L。此传感器可用于牛奶实际样品中CAP残留的检测,为食品中CAP残留的快速、简便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血清CA19-9联合CEA检测在良恶性胆管狭窄中的诊断效能
目的:探讨血清中MLN8237 NMR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癌胚抗原(CEA)检测在良恶性AG-221半抑制浓度胆管狭窄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63例胆管compound probiotics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金标准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31例与良性组32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就诊的63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CA19-9、CE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A19-9、CEA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在良恶性胆管狭窄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CA19-9、CEA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对照组,良性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A19-9、CEA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恶性胆管狭窄的AUC分别为0.624、0.701、0.807,联合检测效能高于单项检测。结论:血清CA19-9联合CEA检测诊断恶性胆管狭窄的效能均高于CA19-9、CEA单项检测。
基于表观遗传调控的巨噬细胞极化和功能重塑:肿瘤治疗新策略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肿瘤发展、转移和治疗抵抗中寻找更多扮演了关键角色。TAM包含两种可相互极化的类型:促炎、抑制肿瘤生长的M1型和抑炎、促进肿瘤进展的M2型。表观遗传机制在肿瘤微环境对TAM的功能塑造中的作用十分独特,主要介导极化相关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代谢酶、关键转录因子以及MHC及其调控因子等功能基因的转录或转录后调控,从而决定TAM的极化状态和功能。因此,从表观调控入手抑制M2极化、促进M1极化,进而引起TAM功能重塑,已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兴策略。通过鉴定TAM特异性及关键表观调节机制、开发靶向TAM的新型表观药物递送系统、有效联合其他抗肿瘤疗法等方Pevonedistat式,可进一步提高基于表观遗传调控靶向巨噬细胞治Gel Imaging Systems疗的特异性,降低不良反应,实现更理想的抗肿瘤效果。
从城市到城市群:京津冀物质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一体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市管理者急需了解城市规律以消减生态-资源-环境挑战,并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及其组成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从城市群和城市两尺度核算并分析了2000—2017年物质消耗状况及变化趋势,识别并对比了主要贡献物质、贡献部门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京津冀城市群物质消耗量总体上升。从物质类型看,主要由非金属矿物(>34.2%)拉动;从产业结构看,受medical mycology到工selleck Regorafenib业部门(>58%)绝对影响。首要驱动因素为经济规模(>50%)。(2)各城市物质消耗量与城市群较为类似,总体也呈增长态势,几乎均受到非金属矿物和工业部门驱动,且经济规模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不同的是物质消耗强度作用类型多样,且产业结构效应在城市中贡献Wnt-C59纯度更为突出。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城市及城市群代谢的规律,能够为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结构奠定基础,为城市及城市群生态管理与调控提供切实可行的落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