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一病一优干预路径联合风险评估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良性结节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接受一病一优干预路径联合风险评估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术后4Caspase抑制剂、12 h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试验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试验组低于对Microbubble-mediated drug delivery照组(P<0.05)。试验组患Decitabine供应商者术后4、12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一病一优干预路径联合风险评估可有效缩短超声引导下甲状腺良性结节射频消融术手术耗时、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缓解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Author: admin
当归补血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干预作用及相关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结合实验验证探究当归补血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获取当归补血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以及RA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绘制PPI蛋白互作图,分析当归补血汤治疗RA的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将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初步验证。利用牛Ⅱ型胶原乳剂诱导建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进行关节炎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关键蛋白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当归补血汤主要活性成分17个,对应靶点193个,疾病靶点2 883个,两者取交集后获得129个当归补血汤治疗RA的潜在靶点。分析得到AKT1、VEGFA、IL-6、HIF-1α、MMP9等27个核心靶点,918条GO相关条目,171条KEGG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HIF-1α、VEGFA、MMP9蛋白受体与药物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配体亲和力良好。动物实验验证结selleck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关节滑膜中VEGFA、HIF-1α和MMP9关键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Laboratory medicine(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组大鼠关节炎症状均明显改善,VEGFA、HIF-1α和MMP9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LY294002浓度<0.01)。结论 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结合药效学实验,初步揭示了当归补血汤可能作用于VEGFA、HIF-1α和MMP9等多个靶点来干预RA的疾病进程,对RA起到治疗作用。
韩捷运用疏利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中医对本病的描述见于痢疾、肠澼、泄泻等病,认为该病病位在大肠,又与五脏密切相关。UC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浊毒内蕴为标。韩捷教授在对本病的研究中认为,本病的症状表现及病因病机正契合《内经》通因通用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UC虽以泄泻、排黏液脓血便等通为主要表现,但究其根本,存在湿热浊毒内阻、饮食内积、肝郁气滞、络脉瘀阻等脏腑气血“失通”的病机。selleckchem SCH727965通因通用法即治疗以通为表现,而本质为不通的病症。后世医家Lab Equipment李中梓总结的治泻九法中的疏利法,即合通因通用思想,丰富了治疗泄泻之理论方法。韩捷教授在李中梓疏利法以及MC3试剂通因通用思想的启发下,进一步扩大了疏利法的思想内涵,将其应用到UC的治疗中。疏,即疏散调畅;利,即攻逐通利。脏腑气血宜通不宜滞。在治疗上擅于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病机特点辨证运用疏利之法。疾病初发期及复发期多湿热、气滞、食积,治疗上宜利湿热、导食积、通气机;慢性持续期多瘀血阻滞,宜行血滞,祛血瘀。临床上,韩捷教授运用疏利法治疗UC,使气血流通、五脏调和、六腑通降,机体恢复“通”的状态,邪却正安,利于UC恢复。
男性隐匿性乳腺癌甲状腺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男性隐匿性乳腺癌(male occult breast cancer, MOBC)在临床上罕见,发病率远低于女性乳腺癌,Liproxstatin-1小鼠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0.5%~1获悉更多%。对本病认识不足常导致延误诊治,因此需重视MOB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策略及生存情况。方法 本文报道2022年7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57岁MOBC。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和生存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供临床医师参考。结果 患者57岁,临床上表现为右颈部肿块,行双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为乳腺浸润性癌(TxN3M1Ⅳ期,HR阴性HER-2阳性),术后进展制订方案“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紫杉醇脂质体”6周期,HP维持,4周期评估大PR。结论 MBC病因尚未明确,迄今尚无标准的筛查指南。MBC与乳腺癌家族史、BRCA2基因突变及体内雌激素失衡等因素密切相关,检查方法首选超声检查及钼靶检查,对高度可疑癌变的肿瘤应尽早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病理类型多为Hydration biomarkers浸润性导管癌。早发现治疗预后较好,对于MBC治疗依据女性乳癌治疗方案,以手术、放化疗、靶向、内分泌等多种手段在治疗中综合应用。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中国甲状腺癌发病死亡趋势分析
目的 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bi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bioMOFs)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甲状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 2019年甲状腺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2.CH-223191体内实验剂量75/10万和2.05/10万,2019年甲状腺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NSC 125973纯度为0.51/10万和0.39/10万。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2.5%(P<0.05),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3%(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发病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降低。队列效应亦表现不同,出生越晚的人群发病风险高,死亡风险低。结论 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并且较近年代出生人群发病风险升高,提示近年代出生的人群应作为甲状腺癌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患者骨密度与内翻畸形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估绝经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骨密度与内翻畸形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45例绝经后KOA患者的病例资料。按胫骨近端内侧角(mbiologicals in asthma therapy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分为内翻畸形组(MPTA<85°)和正常组(MPTA≥85°),其中内翻畸形组84例,正常组61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侧、疼痛持续时间、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分级、骨密度、体重指数、血镁、血钙及血磷等临床资料。测量股骨远端内侧角(medi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DFA)、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 HKA)和关节线交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 JLCA)。结果 内翻畸形组患者的血钙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内翻畸形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骨质疏松分级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校正年龄、疼痛持续时间、手术侧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分级在模型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selleckchem IACS-010759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Staurosporine浓度析结果显示,骨密度与MPTA、HKA、MDFA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与JLCA之间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女性KOA内翻畸形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MPTA与腰椎的骨密度值呈正相关。此外,KOA患者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值会延缓关节炎的进展。
健脾消癌方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健脾消癌方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成M0型巨噬细胞,通过Transwell法构建HCT116细胞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设立空白血清对照组、健脾消癌方含药血清组、IL-4+空白血清组、IL-4+健脾消癌方含药血清组。RT-PCR法检测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基因C-C基序趋化因子22(C-C motif chemokine22, CCL22)、精氨酸酶-1(arginase-1, Arg-1)表达,Transwell法检测HCT116侵袭转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HCT116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基质In Vivo Imaging金属蛋白酶9(matrix寻找更多 metalloproteinase, 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IL-4+空白血清组能上调CCL22、Arg-1表达(P<0.selleck01),下调HCT116细胞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MMP-9表达(P<0.01),增加结直肠癌HCT116细胞侵袭数(P<0.01);与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健脾消癌方含药血清组能下调CCL22、Arg-1表达(P<0.05),上调HCT116细胞E-cadherin表达(P<0.05),下调Vimentin表达(P<0.05),减少结直肠癌HCT116细胞侵袭数(P<0.01);与IL-4+空白血清组比较,IL-4+健脾消癌方含药血清组可下调CCL22(P<0.05)、Arg-1(P<0.01)表达,上调HCT116细胞E-cadherin表达(P<0.05),下调Vimentin、MMP-9表达(P<0.05),减少结直肠癌HCT116细胞侵袭数(P<0.01)。结论 健脾消癌方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阻断HCT116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进程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转移。
ABCA8在结直肠癌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验证
目的 研究ATP结合盒亚家族A成员8(ABCA8)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方法 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中的结直肠癌数据,利用limma R包研究ABCA8在TCGA数据集中的表达情况。随即利用结直肠癌的临床生存状态数据研究该Torin 1体外基因是否和结直肠癌的生存预后相关。利用基因相关性分析研究ABCA8在结直肠癌中和其他基因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利用R包estimate包和CIBERSORT R包得到结直肠癌中每个样本的肿瘤微环境打分以及运行肿瘤免疫浸润分析,并且对ABCA8基因表达量高低的两个分组之间进行免疫细胞以及肿瘤微环境的表达进行分析。利用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分析ABCA8和其之间的关联。采用Western Blot验证收集的结直肠癌患者癌、癌旁以及正常组织中的ABCA8的表达情况,并且同时验证人类蛋白图Video bio-logging谱数据库(The Human Protein Atlas, HPA)中ABCA8基因在结直肠癌以及正常肠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通过差异分析发现ABCA8在结直肠癌中低表达。通过相关性分析一共得到了多个与ABCA8密切相关的基因。通过肿瘤微环境评分发现依据ABCA8表达水平不同分成的高、低表达两组中,基质评分,免疫评分和肿瘤微环境评分均有差异。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还发现ABCA8基因和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通过Western Blot和HPA数据库中发现正常肠组织中ABCA8ABT-199临床试验的表达水平高于结直肠癌组织。结论 ABCA8在结直肠癌和正常肠道组织中具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
血浆外泌体VPS37C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碱性磷酸酶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估血浆外泌体液泡蛋白分选蛋白37Cbioactive glass(VPS37C)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及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在区分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nmCR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9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经病理学及影像学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nmCRC患者46例、mCRC患者39例。另选取17例同期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鉴定血浆中分离的外泌体。检测循环血浆外泌体VPS37C和血清CA125、ALP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这3个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mCRC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 血浆外泌体VPS37C、血清CA125、血清ALP在mCRC患者中均升高(P<0.05,P<0.01);三者在结直肠癌TNMⅣ期患者中的表达均高于0~Ⅲ期患者(P<0.05,P<0.01);3个指标两两联合或三者联合对mCRC的诊断效能高于任一指标单独使用的效果,三者联合时的诊断效能最佳,特异度为90.91%,准确度为78.69%,AUC为0.813 9(95%CI 0.697 0~0.930 7,P<0.000 1)。结论 循环外泌体selleck激酶抑制剂VPS37C可能是有价值的m CRC诊断标志物,并且联合血清CA125及ALP对于m更多CRC具有更佳的临床诊断价值。
排气操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排气操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的120例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排气操联合快速康复护理。比较2组epigenetic adaptation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流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最大肛管收缩压(maximum an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SP)均增加而直肠静息selleckchem NSC 125973压(rectal resting pressure,RRP)、肛管静息压(anal resting pressure,ARP)均降低(均P<0.05),观察组MSP低于对照组,而RRP、ARP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气操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可改善结直肠癌患Apoptosis抑制剂者外科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水平,同时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