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卵巢癌患者作为卵巢癌组。选择同Belnacasan价格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90名女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napshot技术进行MMP-7和MMP-9基因分型,分析MMP-7及MMP-9的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风险、FIGO分期以及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卵巢癌组MMP-7的rs138970782位点以及MMP-9的rs3918255位点AA基因型比例、A等位基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FIGO分期Ⅰ~Ⅱ期相比,FIGO分期Ⅲ~Ⅳ期MMP-7的rs138970782位点以及MMP-9的rs3918255位点AA基因型比例、A等位基因比例均升高(P均<0.05)。低分化组MMP-7Compound C体外的rs138970782位点以及MMP-9的rs3918255位点AA基因型比例、A等位基因比例最高,其次为中分化组,高分化组最低(P均<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0.05)。结论 MMP-7和MMP-9的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易感性、FIGO分期以及肿瘤分化程度均相关。
Author: admin
miRNA-451和钙结合蛋白39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451和钙结合蛋白39(CAB39)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80例NSCLC患者的NSCLC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NA-451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AB39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SCLC患者NSCLC组织中miRNA-451和CAB39表达情况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miRNA-451、CAB39表达情况NSCLC患者的预后。结果 NSCLC组织中miRNA-451相对表达量和CAB39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ell Analysis)。肿瘤直径>3 cm、有淋巴结转移、AZD6738临床分期为Ⅲ~Ⅳ的NSCLC患者NSCLC组织中miRNA-451高表达率和CAB39阳性表达率均低于肿瘤直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均是NSCLC患者NSCLC组织中miRNA-451和CAB39表达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miRNA-451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miRNA-451高表达患者,CAB39阴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CAB39阳性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miRNA-451和CAB39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miRNA-451低表达和CAB39阴性表达可能会促进肿瘤生长、淋巴结转移,有望成为NSCLC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INCB018424的评估指标。
磷镉交互作用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毒性效应
外源磷供应能够显著影响痕量元素对微藻的毒性作用,提高磷浓度能够降低金属元素对藻类的毒性。为研究磷镉交互作用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毒性作用。本研究以小球藻K-01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低磷(LP)、中磷(MP)和高磷(HP)Staurosporine生产商三种条件下培养的小球藻做镉胁迫(10 mg/L Cd~(2+))和正常条件(0 mg/L Cd~(2+))处理。结果表明,经过镉处理的小球藻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较正常组均显著下降,且随着磷浓度的增高,下降的趋势减弱。镉处理组中小球藻的相对脂含量增加,随着磷浓度的增加,相对脂含量不断上升。在此基础上选择低磷(LP)和高磷(HP)条件下的培养的小球藻做镉胁迫(10 mg/L Cd~(2+))和正常条件(0 mg/L Cd~(2+))处理,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收集培养四天后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无镉处理为对照,LP培养条件下镉处理组和无镉组差异表达基因有442个,上调的有332个,下调的有120个。HP组中镉处理组和无镉组有效差异NVP-TNKS656表达基因有397个,上调的有235个,下调的有162个。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各列出20条pathway,这些差异基因富集的通路主要包括脂肪酸合成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糖异生和糖酵解、光合作用等代谢途径等。同时对转录因子进行功能分析,发现了来自21个家族的177个转录因子,主要包括C3H家族、C2C2和C2H2家族、MYB家族、AP2/ERF家族以及CAMTA家族。本研究对磷镉交互作用对普通小球藻的毒性作用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录组发现public biobanks了与镉胁迫相关的代谢通路及转录因子,为阐明小球藻耐镉机制提供参考。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外实验研究臭壳虫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体内外实验研究臭壳虫抗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作用机制。文献检索收集臭壳虫成分,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臭壳虫的活性成分,利用PharmMapper数据库获取臭壳虫活性成分的靶点;检索DrugBank、GeneCards、OMIM、TTD、PharmGKB数据库中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疾病靶点蛋白,再通过绘制韦恩图取臭壳虫活性成分靶点和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靶点的交集;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图(PPI),并根据Centiscape插件进行关键靶点的筛选;利用DAVID数据库对上述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对臭壳虫活性成分与其对应的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取臭壳虫抗非小细胞肺癌的31种活性成分及72个潜在靶点,11个关键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臭壳虫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制备臭壳虫含药血清,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通mucosal immune过CCK-8法检测不同干预时间的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臭壳虫含药血清组、顺铂组和联合用药组(臭壳虫含药血清+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生长的抑制率;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迁移侵袭实验Torin 1 IC50检测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A549细胞中Bax、Bcl-2、caspase-3、CDC42、SRC、VEGF蛋白表达水平。C57BL/6小鼠皮下接种Lewis肺腺癌细胞,按平均瘤体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臭壳虫组、顺铂组、联合用药组(臭壳虫+顺铂)4 组,每组12 只;治疗期间隔天监测记录小鼠体质量和肿瘤的长径(a)和短径(b),计算肿瘤体积(0.52ab~(2)/mm~(3)),连续用药14 d后处死小鼠,收集肿瘤组织、脾脏及胸腺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和免疫器官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的组织形态,IHC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Bax、Bcl-2、caspase-3、CDC42、SRC、VEGF蛋白阳性表达情况。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臭壳虫组及联合用药组能通过调节Bax、Bcl-2、caspase-3、CDC42、SRC、VEGF蛋白Telaglenastat采购的表达水平,有效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和小鼠肺腺癌Lewis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从多方面起到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
安罗替尼单药与联合其他方案多线治疗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
目的 观察安罗替尼单药与联合其他方案多线治疗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年龄≥60岁)50例,均接受安罗替尼单药或安罗替尼联合其他方案多线治疗,安罗替尼用法为12 mg/次,1次/d,连续用药2周,休息1周,3selleck GSI-IX周为1个周期。记录患者相关临床信息、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近期疗效与远期生存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中有30例为安罗替尼单药治疗(单药治疗组),20例采用安罗替尼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高血压PLX5622、疲劳、肝功能损害、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50例患者中部分缓解者占4.intima media thickness0%(2/50),稳定和进展者各占48.0%(24/50),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0%(2/50)和52.0%(26/50)。截至2020年3月,50例患者随访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0.8个月。联合治疗组PFS及总生存期均长于单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其他方案多线治疗老年消化道肿瘤的远期疗效优于单药治疗,但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新辅助mFOLFIRINOX联合/不联合大分割放疗对临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Ⅱ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A021501研究解读
A021501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的Ⅱ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mFOLFIRINOX联合/不联合大分割放疗的新辅助治疗对临界可切除胰腺癌(BRPC)患者的疗效。该研究共纳入了126例患者,其中A组(mFOLFIRINOX组)70例,B组(mFOLFIRINOX-RT组)56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18个月的总生存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无事件Ferrostatin-1半抑制浓度生存期(EF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A组18个月生存率为66.1%,购买MRTX1133高于Dionysia diapensifolia Bioss预先设定的历史对照数据(50%),中位生存时间为29.8个月,EFS为15.0个月;而B组在期中分析后关闭,不满足得出疗效结论的统计学要求,Kaplan-Meier估计的18个月生存率为47.3%,中位生存时间为17.1个月,EFS为10.2个月。此研究结果提示,mFOLFIRINOX方案的新辅助化疗与BRPC患者良好的生存时间相关,但mFOLFIRINOX联合大分割放疗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长尾分布下的PET-CT肺癌图像的深度学习网络检测与定位探索
目的:提出一种用于PET/CT图像在长尾分布下的肺癌检测方法,以提高Liraglutide价格PET/CT图像中的肺癌诊断效能。方法:以VX-765化学结构YOLOv5作为骨干网络(Backbone),通过将Backbone与自适应类损失函数(ACSLoss)Single molecule biophysics相结合来构建一个基于自适应类损失函数的YOLO模型(ACS-YOLO),以此解决PET/CT肺癌图像真实数据集中的长尾分布问题并提高PET/CT图像中的肺癌诊断效能。结果:在Lung-PET/CT-Dx公开数据集上与现存的YOLOv5变体相比,本文提出的ACS-YOLO取得了最好的检测性能,Precision、Recall、mAP@0.5和mAP@0.5:0.95指标最好的值分别为0.9607、0.9489、0.9706和0.5583。与其他YOLOv5变体相比,ACS-YOLO的检测性能提升约1%~5%,而尾部类别检测性能提升约5%~11%。结论:提出的ACS-YOLO可有效地提高长尾分布下PET/CT图像中的肺癌检测效能,这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作为现实PET/CT肺癌诊断的辅助工具。
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型与抗核抗体之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型与抗核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81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8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CD4~+、CD8~+和CD4~+/CD8~+淋巴细胞比例,以及抗核获悉更多抗体血清滴度。比较不同抗核抗体、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Alisertib细胞培养以及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8~+和CD4~+/CD8~+淋巴细胞比例。结果:(1)肺癌患者外周血CD4~+和CD4~+/CD8~+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D8~+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Ⅲ+Ⅳ肺癌患者外周血CD4~+、和CD4~+/CD8~+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Ⅰ+Ⅱ肺癌患者,而CD8~+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Ⅰ+Ⅱ肺癌患者(P<0.05);(3)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4~+、和CD4~+/CD8~+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非小肺癌患者,而CD8~+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小肺癌患者(P<0.05);(4)肺癌患者抗核抗体血清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抗核抗体阳性患者CD4~+和CD4~+/CD8~+淋巴细胞亚群Community infection比例均显著低于抗核抗体阴性患者,而CD8~+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显著高于抗核抗体阴性患者(P<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异常,并且其表达水平可能与抗核抗体滴度有关。
吉非替尼联合化疗方案对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及CA19-9、CYFRA21-1、CE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究吉非替尼联合化疗方案对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晚期点击此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吉非替尼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及肿瘤相关指标[糖类抗原CA19-9(CA1Entinostat分子式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癌胚抗原(CEA)]。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87.73±5.55)分高于对照组的(83.54±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A19-9、CYFRA21-1及CEA水平分别为(32.17±5.66)U/ml、(2.77±0.88)ng/ml、(8.56±0.77)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54±5.21)U/ml、(3.34±0.98)ng/ml、(9.12±0.7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非替尼联合化疗University Pathologies方案可有效改善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A19-9、CYFRA21-1及CEA的表达,进而提高化疗效果。
外源添加菌发酵普洱茶的差异代谢物动态研究
为探究外源添加菌在普洱茶Endosymbiotic bacteria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添加不同菌种发酵的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差异性热图进行数据分析,探究不同菌种处理的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的差异代谢物变化。结果GNE-140浓度表明,通过对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代谢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发现H组香气花果香带甜香,汤色红亮,滋味浓Y-27632作用厚较甜醇;A组香气花香浓郁带蜜香,汤色红亮,浓厚回甘;R组香气果香带乳香,汤色黄亮,滋味浓厚、但涩且透苦,这些品质的不同与锦葵色素、芫花素、儿茶素、咖啡碱、莴苣苦素等代谢物的含量的高低有关。本研究初步探明不同菌种发酵普洱茶的差异代谢物含量变化,其变化对茶叶的滋味、香气、汤色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后续普洱茶发酵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