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顶部退化型在Telaglenastat分子式生产中十分常见,它影响穗粒数、结实率和单GSK1120212配制株产量,需要在育种实践中尽量避免;而直立密穗型是一种能够适应密植栽培的穗型。分离和克隆这两个性状的相关基因对水稻的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水稻穗部突变体zSymbiotic relationshiphao1的研究结果。zhao1表现为密穗和穗顶部退化的双重表型,利用该材料与IRAT129杂交,F2群体中分离出穗型和顶部退化两个独立遗传的性状。遗传分析表明,直立密穗性状为单基因显性性状,而穗顶部退化性状可能涉及不多于两对的基因。分别对这两个性状开展了连锁分析和图位克隆,发现密穗性状的候选基因为DEP1,其突变方式与dep1的突变方式相同。穗顶部退化性状的连锁和图位克隆结果将穗顶部退化候选基因确定在第3号染色体6.85~6.93 Mb区间内。该区间包含8个推测的基因,其中基因LOC_Os03g12790的表达量下调了27倍,是可能的候选基因,为最终克隆穗顶部退化候选基因奠定了基础。
Author: admin
无花果病毒CP基因克隆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无花果花叶病毒(Fig mosaic virus,FMV)是一种RNA病毒,严重影响无花果的品质与产量。2019—2020年连续2 a从山西省临汾市无花果ROCK抑制剂基地随机采集被FMV感染的新鲜无花果叶片119份,经RT-PCR获得CDS-3201P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通过分析FMV分离株的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从多维度分析FMV的遗传多样性,旨在为无花果花叶病毒的分类、分子特征、进化机制以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为解释FMV病毒分子结构、感染率高和进化程度提供有力证据。RT-PCR鉴定结果证实,53份样品为FMV阳性,从阳性样品中分离、测序、克隆得到12个新的FMV分离物;将12个分离物与在线数据比对,获得在线的37个分离物;对49个分离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得出,这些分离Expanded program of immunization物来自10个国家,分布范围广,根据亲缘关系分为6个组,且与地理位置无关。进一步分析核酸和氨基酸一致性,49个CP基因核苷酸一致率和氨基酸一致率分别为91.41%~100%和89.33%~100%。结果发现,CP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且突变率较低。偏离中立性检验显示,FMV种群极大可能处于种群扩张状态。选择压和重组分析结果表明,负向选择可能是FMV分子变异的重要原因。
孟鲁司特钠治疗汉族儿童支气管哮喘疗效与ABCC1、SLCO2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LTRA)与ATP结合盒亚家族C1(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C member 1,ABCC1)基因rs119774位点、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2B1 (solute carrier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family member 2B1,SLCO2B1)基因rs1242214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治疗汉族儿童支气管哮喘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就诊的4~13岁汉族支气管哮喘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代测序法对患儿的ABCC1基因rs119774位点、SLCO2B1基因rs12422149位点进行检测,分析比较2个位点的SNP分布情况。入组患儿均应用LTRA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12周时进行肺通气功能及脉冲震荡功能检测,并评估临床症状控制水MK-1775浓度平,分析患儿疗效与SNP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ABCC1基因rs119774位点CC型哮喘患儿应用孟鲁司特钠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_1)[(87.0±16.5)与(93.2±15.1)L,t=-2.071,P=0.038]、峰值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PEF)[(77.1±16.9)与(86.5±16.6)L/s,t=-3.233,P=0.001]和25%肺活量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25,FEF25)[(69.6±18.8)与(78.1±19.9Talazoparib小鼠)L/s,t=-1.985,P=0.047]均有明显提高,脉冲震荡各项指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SLCO2B1基因rs12422149位点AA型肺功能指标PEF高于治疗前[(oncology education79.0±16.0)与(93.0±9.4)L/s,t=-2.547,P=0.011),治疗后GG型肺功能各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ABCC1治疗前后控制率[59%(59/100)与78%(78/100), 78%(78/100),χ~2=20.964,P<0.001];治疗前后SLCO2B1基因rs119774位点AA型、AG型、GG型的控制率分别为[59%(59/100)与78%(78/100),78%(78/100),χ~2=20.964,P<0.001]、[53%(8/15)与80%(12/15),93%(14/15)χ~2=12.786,P=0.002]与[56%(23/41)与78%(32/41),78%(32/41),χ~2=6.583,P=0.037]与[73%(32/44)与77%(34/44),73%(32/44)],χ~2=6.471,P=0.039],均显著改善。结论 LTRA治疗汉族支气管哮喘患儿与ABCC1、SLCO2B1基因SNP的效果存在相关性。
孟鲁司特钠治疗汉族儿童支气管哮喘疗效与ABCC1、SLCO2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LTRA)与ATP结合盒亚家族C1(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C member 1,ABCC1)基因rs119774位点、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2B1 (solute carrier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family member 2B1,SLCO2B1)基因rs1242214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治疗汉族儿童支气管哮喘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就诊的4~13岁汉族支气管哮喘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代测序法对患儿的ABCC1基因rs119774位点、SLCO2B1基因rs12422149位点进行检测,分析比较2个位点的SNP分布情况。入组患儿均应用LTRA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12周时进行肺通气功能及脉冲震荡功能检测,并评估临床症状控制水MK-1775浓度平,分析患儿疗效与SNP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ABCC1基因rs119774位点CC型哮喘患儿应用孟鲁司特钠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_1)[(87.0±16.5)与(93.2±15.1)L,t=-2.071,P=0.038]、峰值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PEF)[(77.1±16.9)与(86.5±16.6)L/s,t=-3.233,P=0.001]和25%肺活量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25,FEF25)[(69.6±18.8)与(78.1±19.9Talazoparib小鼠)L/s,t=-1.985,P=0.047]均有明显提高,脉冲震荡各项指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SLCO2B1基因rs12422149位点AA型肺功能指标PEF高于治疗前[(oncology education79.0±16.0)与(93.0±9.4)L/s,t=-2.547,P=0.011),治疗后GG型肺功能各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ABCC1治疗前后控制率[59%(59/100)与78%(78/100), 78%(78/100),χ~2=20.964,P<0.001];治疗前后SLCO2B1基因rs119774位点AA型、AG型、GG型的控制率分别为[59%(59/100)与78%(78/100),78%(78/100),χ~2=20.964,P<0.001]、[53%(8/15)与80%(12/15),93%(14/15)χ~2=12.786,P=0.002]与[56%(23/41)与78%(32/41),78%(32/41),χ~2=6.583,P=0.037]与[73%(32/44)与77%(34/44),73%(32/44)],χ~2=6.471,P=0.039],均显著改善。结论 LTRA治疗汉族支气管哮喘患儿与ABCC1、SLCO2B1基因SNP的效果存在相关性。
基于多功能纳米酶构建的可视化传感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天然酶是由大多数蛋白质和少数核酸组成的大分子生物催化剂,贯穿生命的代谢过程。然而,大多数天然酶在非生理条件下容易失活或活性受到抑制,这严重限制了天然酶的广泛应用。此外,天然酶还存在贮藏要求高、生产和纯化工艺复杂、成本高等缺陷。随着纳米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具有高催化活性和多功能性的纳米酶得到了大量研究,成为天然酶潜在的代替品。纳米酶的出现大大提高了DS-3201使用方法比色可视化传感平台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基于纳米酶的可视化传感器具有操作简便、检测耗时短、可通过肉眼进行视觉识别等特点,在各领域都受到广泛研究,特别是在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检测领域。本论文工作中,通过用简单、低成本的合成方法制备具有不同功能的纳米酶,构建next-generation probiotics可视化传感器,分别用于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的高选择性检测。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在简单温和条件下合成具有类氧化物酶活性的MnO_2纳米片,并基于该纳米片构建了一种简单的比色传感器用于检测Hg~(2+)。Mn O_2纳米酶在溶解氧存在下可快速氧化TMB。具有还原性的GSH可以还原刻蚀Mn O_2纳米片生成Mn~(2+),减弱了Mn O_2纳米酶对TMB的催化。Hg~(2+)存在时,Hg~(2+)与GSH中的巯基发生配位,从而减少GSH对Mn O_2纳米酶的刻蚀,让更多的Mn O_2纳米酶催化氧化TMB。因此,Hg~(2+)浓度越大,产生蓝色ox TMB越多。在0.1~8.0μmol L~(-1)范围内,Hg~(2+)浓度与ox TMB的吸光度的差值(△OD)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97μmol L~(-1)。该传感器为检测水中Hg~(2+)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2.通过简单快速的方法合成具有氧化还原酶性能的Cu MOF,用于快速灵敏检测Cr(Ⅵ)。Cr(Ⅵ)与TMB在Cu MOF介导的电子转移作用下,快速(30 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r(Ⅵ)被还原成Cr(Ⅲ),TMB被selleck LY2157299氧化成蓝色的ox TMB。在0.06~20μmol L~(-1)范围内,ox TMB的吸光度随Cr(Ⅵ)浓度增加而增大,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18μmol L~(-1)。该方法为快速灵敏检测水中Cr(Ⅵ)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途径。3.通过在Zr MOF表面修饰Zn~(2+)合成一种对有机磷中的P-O具有水解作用的Zn-Zr MOF,用于比色检测丙溴磷。该方法中,Zn-Zr MOF中的Zn、Zr元素作为路易斯酸,在弱碱条件下将配位水脱质子形成Zn(Ⅱ)-OH和Zr(Ⅳ)-OH。Zn、Zr与丙溴磷配位并激活P-O键,促进水或氢氧根对P-O键的亲核攻击,得到酚类水解产物4-溴-2-氯苯酚。在氧化剂K_3[Fe(CN)_6]的存在下,4-溴-2-氯苯酚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粉红色的产物。在0.01~1000μg m L~(-1)范围内,丙溴磷浓度与粉红色产物具有很强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6.33×10~(-3)μg m L~(-1)。该工作为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丙溴磷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内脂素基因位点rs61330082和rs4730153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内脂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研究
目的: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非感染性内分泌代谢相关性疾病之一,T2DM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到2045年全球T2DM患者人数将达到7亿,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最大威胁。本研究从遗传-流行病学角度研究新疆人群内脂素基因位点rs61330082、rs4730153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内脂素水平与T2DM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选取1256名研究对象,T2DM组包含5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包含705例非糖尿病人群。T2DM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上是匹配的。研究对象招募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以冠心病为诊断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以及同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以冠心病为诊断住院的无糖尿病者。采用SNPscan TM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方法对内脂素基因位点rs61330082和rs4730153进行基因分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内脂素水平、使用SPSS2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应用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确定内脂素基因位点rs61330082和rs4730153多态性及内脂素水平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T2DM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均为(AA、AG、GG)型,内脂素基因位点rs4730153的显性模型、等位基因型、隐性模型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DM组中内脂素基因位点rs4730153突变的G等位基因频率和隐性模型突变的G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基因位点rs61330082基因型显性模型、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基因位点rs61330082隐形模型AA+AG基因型分布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高于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间比较内脂素水平T2DM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血意义(P<0.05)。采用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T2DM的混杂因素,得出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内脂素基因位点rs4730153突变的GG基因型、血清内脂素水平增高是T2DM的危险因素,与血压正常人群比较,高血压患者患糖尿病风险增加0.143倍(OR=1.43,95%CI1.09-1.88,P<0.05)。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患糖尿病风险较甘油三酯正常人群高0.157倍(OR=1.57,95%CI1.14-1.218,P<0.05)。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患糖尿病风险较胆固醇水平正常人群高0.569倍(OR=5.69,95%CI3.35-9.66,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者患糖尿病风险较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人群高0.190倍(OR=1.90,95%CI1.41-2.55,P<0.05),与白细胞计数正常人群比较白细胞计数增高人群患糖尿病风险增加0.104倍(OR=1.04,95%CI1.01-1.08,P<0.05)。血清内脂素水平增高人群患糖尿病风险较血清内脂素水平正常人群高0.120倍(OR=1.20,95%CI1.17-1.22,P<0.05)内脂素基因位点rs4730153 GG基因型人群较AG+GG型人群患糖尿病风险3-Methyladenine说明书增加0.241倍(OR=2.41,95%CI1.10-5.32,P<0.05)。评价血清内脂素水平对2型糖尿病诊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95%CI:0.822-0.868)预测2型糖尿病概率的Cuttoff值为36.09%,敏感度为75.7%,特异度86.4%。内脂素基因位点MLN4924采购rs4730153突变的GG基因型诊断2型糖尿病进行评价ROC曲线下面积为0.668(95%CI:0.636-0.700)预测2型糖尿病概率的Cuttoff值为20.04%,敏感度为60.1%.特异度为66.1%。结论:内脂素基因位点rs4730153的GG基因型和血清内脂素水平增高与T2DM的发生风险存在关联。血清内脂素水平增高和内脂素基因rs4730153位点突变的GG基因型是T2DM的危险Gait biomechanics因素。可以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的生物学标记物。内脂素基因位点rs4730153突变的GG基因型可能是预测T2DM发生的表型变化的候选基因,而内脂素基因位点rs61330082多态性与T2DM发病风险无关联。
橄榄(Canarium album)鲜食品质差异代谢组研究及酚类调控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橄榄[Canarium album(Lour.)Rauesch.]为药食同源果树,“福州橄榄”已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果实的鲜食品质决定了果品的商品价值,传统的橄榄栽培多以实生苗种植,后代变异大,绝大部分品种口味苦涩,鲜食品质较差;因此选育涩味较淡、回甘明显的鲜食品种,满足消费者需求成为了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充分了解橄榄果实的代谢组成及品质差异形成原因能够为优良橄榄选育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结合理化特性与电子舌检测对橄榄进行鲜食品质分析,进而选择鲜食品质差异显著的橄榄品种(系)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联用技术进行代谢物鉴定及KEGG通路分析,探究果实代谢物与果实品质的关系,筛选影响果实鲜食口感的代谢物;结合转录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挖掘调控橄榄酚类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对候选转录因子进行SSR分子标记开发,利用开发的多态性SSR位点对总酚、果形指数等数Tamoxifen细胞培养量性状进行关联分析,鉴定这些数量性状的关键功能位点,以对位点所在的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同时为橄榄功能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德尔菲法结合九级标度法构建橄榄鲜食感官评价因子权重,各指标权重排序依次为回甘度(45.8%)、涩味度(31.1%)、化渣性(12.0%)、硬度(8.1%)、香气(3.0%);其中回甘度与涩味度的权重和占比76.9%,说明是否回甘和涩味强弱是影响橄榄鲜食品质的主要因子。运用建立的鲜食品质感官评价因子权重对10个品种(系)橄榄进行感官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感官评价得分与酚糖比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总酚、可溶性糖、硬度呈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运用多频脉冲电子舌对橄榄品质进行检测区分,电子舌信号特征值聚类结果与总酚、可溶性糖、酚糖比、感官评价得分结果吻合。结合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及电子舌结果把10个品种(系)分为3个类别,三棱榄、甜榄1号、东山长穗、青皮长营、平阳3号归为一类,鲜食品质好;平阳1号、平阳2号、惠圆归为一类,鲜食品质中等;自来圆、子阳1号归为一类,鲜食品质差。2.利用电子舌信号特征值与感官评价得分、理化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建模,发现多频脉冲电子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舌特征信号值能够对橄榄理化指标进行有效预测,其中对酚糖比预测效果最好(R~2=0.832);感官综合评价预测模型认为,化学指标预测效果优于电子舌信号特征值的拟合结果,模型拟合性R~2均小于0.6,分别为0.589、0.542。研究结果为橄榄品质特征快速检测,及优良单株选育快速判定提供了实践参考。3.以鲜食品质差异显著的4个品种(系)橄榄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共鉴定到651个代谢物。初级代谢产物277个,包括糖及醇类35个(5.38%)、有机酸55个(8.45%)、氨基酸及其衍生物70个(10.75%)、核苷酸及其衍生物34个(5.22%)、脂类71个(10.91%)、维生素12个(1.84%);次级代谢产物365个,包括类黄酮145个(22.27%)、酚酸103个(15.82%)、香豆素16个(2.46%)、木脂素17个(2.61%)、单宁44个(6.76%)、茋类7个(1.08%)、醌类1个(0.15%)、萜类5个(0.77%)、生物碱27个(4.15%);其它9个。4.通过2组鲜食品质差异显著橄榄代谢物的成对比较分析,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与差异倍数筛选出26个影响橄榄鲜食品质的特征差异代谢物,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6个)、有机酸(2个)、脂质(2个)、酚类化合物(16个),其中酚类化合物包括酚酸类物质(3个)、黄酮(3个)、黄酮醇(2个)、黄烷醇(3个)以及水解单宁(5个)。根据26个特征代谢物,建立了成熟过程橄榄鲜食品质差异的代谢网络,代谢网络的变化包括多数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显著降低和水解单宁、黄酮醇、黄烷-3-醇的显著增加,体现在鲜食口感上则与回甘及涩味度有关;鲜食品质好的橄榄在甜味型氨基酸L-天冬酰胺与N,N-二甲基甘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上积累较高;鲜食品质差的橄榄则在水解单宁(二酰基诃子酰基葡萄糖、没食子酰没食子酸甲酯、榛子素A)、黄酮醇[桑色素-3-O-木糖苷、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半乳糖苷]、黄烷-3-醇[7-O-没食子酰基特利色黄烷、儿茶素-(7,8-bc)-4α-(3,4-二羟基苯基)-二氢-2-(3H)-酮、儿茶素-(7,8-bc)-4β-(3,4-二羟基苯基)-二氢-2-(3h)-酮]合成途径上积累较高,酚类化合物主要体现为口感上的苦涩味。5.对鲜食品质差异显著的2组橄榄品种(系)共有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酚类代谢的“类KD025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显著富集,随后利用转录组结合酚类特征代谢物,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挖掘到292个调控酚类物质合成的转录因子Unigene与51个酚类合成结构基因Unigene相关,对292个转录因子进行功能注释,隶属52个基因家族;292个候选转录因子Unigene中检测到99个Unigene序列含有SSR位点(33.90%),最终开发了53个(53.54%)有效性SSR分子标记,12个(22.64%)多态性SSR分子标记;12条含多态性SSR标记的转录组序列全部在Swiss Prot数据库中被注释到,12个多态性位点来自8个基因家族,包括锌指蛋白基因家族4个[C2H2(2个)、C3H(1个)、C2C2(1个)],MYB基因家族2个,SNF2、HB、B3、b HLH、NAC和b ZIP家族各1个。6.基于酚类物质合成调控候选转录因子开发的12个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在59份橄榄种质中存在连锁不平衡(37.88%),因此可采用关联分析对标记位点所在基因进行功能验证。通过GLM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分别以P值和Q值为协变量,12个SSR标记与总酚关联的变异解释率在0.2%~38.4%之间,变异解释率最高的位点SSR64来自b HLH基因家族,该位点也对果实表型指标(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解释率最高;同时鉴定到标记SSR59、SSR77两个位点与横径显著关联,标记SSR59、SSR72两个位点与果形指数显著关联,SSR59、SSR72与SSR77分别来自C2H2、MYB和b ZIP基因家族;研究结果不仅对标记位点所在的酚类合成候选转录因子进行了功能验证,也说明控制数量性状基因存在“一因多效”及“一效多因”现象。
猕猴桃溃疡病菌中PilZ结构域类蛋白在致病力和与运动性上的功能研究
含Pil Z结构域蛋白是目前最大的一类c-di-GMP受体,但该类受体在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都未见报道,揭示其在Psa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猕猴桃溃疡病Belumosudil浓度的防治提供新思路。首先对Psa M228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及序列比对,对PilZ结构域蛋白进行鉴定及c-di-GMP结合保守位点分析;同源重组法构建单基因缺失突变体,叶盘真空渗透、软琼脂平板和生长曲线测定法分别测定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致病力、运动性及生长速率差异;qRT-PCR测定T3SS和鞭毛相关基因的转录量分析Psa_2195是否对Psa的致病力和运动性存在转录调控。结果显示Psa M228中共有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其中Psa_21Gefitinib研究购买95和Psa_1975没有与c-di-GMP结合的保守基序RxxxR和(D/N)x SxxG。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存在功能分化,与野生型M228相比,ΔPsa_1116、ΔPsa_2195、ΔPsa_2203、ΔPsa_762、ΔPsa_4490和ΔPsa_4763的致病力显著减弱,ΔPsa_2195、ΔPsa_762、ΔPsa_1116和ΔPsa_3989的泳动和群集运动能力Medical professionalism显著减弱,生长速率之间没明显差异。其中,Psa_2195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控鞭毛合成、T3SS等相关基因影响Psa的运动性和致病性。总而言之,本研究对Psa M228中的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重点揭示了Psa_2195调控运动性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
灵芝来源UDP—葡萄糖脱氢酶的异源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灵芝多糖是灵芝发酵中的次级代谢产物,它具有免疫调节,抗神经病变,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灵芝多糖合成途并未完全解析,其中涉及的酶数量众多且特性不明。本课题在灵芝糖供体合成途径基础上,对其中作为相关酶的UDP-葡萄糖脱氢酶(UGD)进行解析,研究其性质等特点,旨在完善食药用真菌及灵芝UGD的酶学信息并为之后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Liproxstatin-1果如下:(1)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ugd基因,通过分别在敲除位点的上下游(各500 bp)设计引物进行PCR鉴定,仅得到与同源臂总大小(1000 bp)一致的核酸条带,证明目的片段已从基因组上敲除。之后克隆得到灵芝CGMCC5.26菌株编码UGD的基因片段,导入敲除了ugd的E.coil BL21(DE3)中进行异源表达和分离纯化,灵芝UGD纯酶的比酶活为3.6 U·mg~(-1)。(2)对上述构建好的菌株进行发酵优化,得到最适发酵条件:初始p H为7,在生长2 h时添加IPTG,并使其终浓度为0.5 mmol·L~(-1),在转速200 r·min~(-1),温度16℃下诱导24 h,大肠杆菌表达异源UGD的总酶活相比原始条件最终提高了25.4%。(3)对灵芝UGD进行酶学性质分析。酶学性质研究表明最适反应p H点击此处为9,p H为6-8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最适反应温度为30℃,大于等于35℃时,UGD会快速失活;0.5 mmol·L~(-1)的Mg~(2+)、Ca~(2+)对灵芝UGD活性有着明显促进作用,Cu~(2+)、Zn~(2+)、Ba~(2+)、Ni~(2+)在高浓度时会抑制酶活力,表面活性剂SDS对灵芝UGD有着明显抑制作用;其K_m值为0.14 mmol·L~(-1),反应最大速率V_(max)为1428.6μmol·min~(-1)·L~(-1),催化常数k_(cat)为2.5 s~(-1),与底物亲和力高于大多数细菌,低于大部分植物。(4)将灵芝UGD的310位Met和144位Met同时突变为Cys和Leu,UGD的比酶infectious bronchitis活提高了55.2%,达到了5.6 U·mg~(-1)。突变体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当温度大于20℃小于40℃时,突变体放置一小时后的剩余酶活均在80%以上,并且在45℃的环境下放置一小时后的剩余酶活达到了43.4%。突变体的K_m为0.12 mmol·L~(-1),最大反应速率V_(max)为1724μmol·min~(-1)·L~(-1)。对比野生型,突变体的K_m值下降了,说明其与底物的亲和能力增加了。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组合突变体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RMSD整体低于野生型,维持在1.5?左右。组合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催化反应均在反应时间为12 h时达到平衡,UDP-葡萄糖醛酸的转化率分别为58.4%和38.7%。(5)为提高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效率,用壳聚糖为载体进行UGD的固定化,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戊二醛交联壳聚糖载体的浓度为0.5%、交联时间为1 h,载体吸附纯酶的时间为12 h,在该条件下固定化效率为19.9%,酶活回收率为7.3%,比酶活则达到了1.3 U·mg~(-1)。固定化UGD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并且在40℃下放置一小时后的剩余酶活为70.2%,相比游离酶固定化UGD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并且可提高UGD在碱性环境中的稳定性。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固定化,测得固定化突变酶的效率为26.8%,酶活回收率为11.8%,比酶活则为1.8 U·mg~(-1)。
四妙勇安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四妙勇安selleckchem汤对于载脂蛋白E敲除(ApoE-/Disease transmission infectious-)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及J774A.1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方法 将30只ApoE-/-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6只,给予西方饮食饲料喂养8周后,连续给药8周。阿托伐他汀组给予3.64×10-5 g/d阿托伐他汀(蒸馏水溶解)灌胃,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四妙勇安汤0.164、0.328、0.655 g/d灌胃;另将6只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喂养16周,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采用Movat法观察小鼠主动脉窦形态改变及泡沫细胞含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主动脉窦F4/80表达情况。制备四妙勇安汤含药血清,CCK-8法筛选给药浓度;建立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株J774A.1泡沫化模型,分为模型组、四妙勇安汤组,另设对照组;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脂质吸收;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清道夫受体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动物实验证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主动脉窦病理形态改变明显,斑块内泡沫细胞含量和F4/80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主动脉窦病理形态变化改善,泡沫细胞生成减少(P<0.05,P<0.01),主动脉窦F4/80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且Others抑制剂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实验证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脂滴面积明显增加(P<0.01),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CD36、清道夫受体A1(SRA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妙勇安汤组细胞脂质吸收明显减少(P<0.01);LOX-1、CD36、SRA1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结论 四妙勇安汤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LOX-1、CD36、SRA1分子表达,降低胆固醇吸收,减少巨噬细胞泡沫化,从而改善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