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627-3p并发靶向STK11/KEAP1调控肺腺癌的铁死亡研究

目的 探讨miR-627-3p调控肺腺癌铁死亡的潜在机制。方法 纳入肺腺癌患者126例,收集肺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后使用miRNA微阵列检测差异miRNA并分析miRNA与肺腺癌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过表达或敲低miRNA后检测肺腺癌细胞Calu-3的增殖水平和铁死亡水平。使用miRDB数据库www.selleck.cn/products/DAPT-GSI-IX分析miR-627-3p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潜在底物,选取评分最高的60个基因进行siRNA敲低筛选以鉴定miR-627-3p的底物。结果 miRNA微阵列分析发现有27种miRNA变化显著,其中14种miRNA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13种miRNA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中,miR-627-3p高表达的肺腺癌患者生存率优于miR-627-3p低表达的肺腺癌患者。过表达miR-627-3p后,肺腺癌细胞Calu-3的细胞增殖水平下降(P<0.05),铁死亡水平上升(P<0.05);敲低miR-627-3p后,肺腺癌细胞Calu-3的细胞增殖水平上升(P<0.05),铁死亡水平下降(P<0.05)。敲低STK11或KEAP1时肺腺癌细胞Calu-3的细胞增殖水平下降(P<0.05)、铁死亡水平上升(P<0.05);过表达STKCobimetinib抑制剂11或KEAP1时肺腺癌细胞Calu-3的细胞增殖水平上升(P<0.05)、铁死亡水平下降(P<0.05)。过表达miR-627-3p后,Fracture fixation intramedullary肺腺癌细胞Calu-3中STK11或KEAP1的mRNA和蛋白水平下降;敲低miR-627-3p后,肺腺癌细胞Calu-3中STK11或KEAP1的mRNA和蛋白水平上升。此外,miR-627-3p结合STK11或KEAP1的3’端非翻译区。结论 miR-627-3p通过并发靶向STK11/KEAP1促进肺腺癌的铁死亡水平。miR-627-3p可能是治疗肺腺癌的有用治疗靶点。

铁死亡抑制在MOTS-c和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心脏功能障碍的作用

研究目的: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为社会带来了承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致死率高。有氧运动已被证明是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有效非药物治疗手段。铁死亡是由Dixon等于2012年发现并命名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具有铁依赖性,其主要通过破坏机体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peroxidase4, GPX4)组成的抗氧化系统,使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细胞的正常结构受到破坏并因此死亡。已有研究证明铁死亡是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之一。MOTS-c是一种线粒体衍生肽,已被发现可以在糖尿病大鼠心脏功能障碍中发挥与有氧运动相似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运动模拟物。另外,MOTS-c已被证明可以增加细胞内Nrf2易位入核的水平,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且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本研究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其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外源性MOTS-c注射以及两者联合的干预,通过HE染色、透射电镜、超声心动图、生化检测、qPCR和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检测大鼠心脏的结构功能和铁死亡相关生化与分子指标,探讨铁死亡在MOTS-c和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心脏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83只,饲养于聚丙烯笼中,自由进食和饮水。环境温度控制在21~25°C,相对湿度保持在40~65%, 12小时明暗交替。首先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n=15)和糖尿病预造模组(pD, n=68)。C组大鼠以维持饲料喂养,pD组大鼠经高脂高糖饮食饲养6周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72h后测定pD组大鼠的非空腹血糖。判定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的标准为:胰岛素抵抗基础上,血糖大于等于16.7 mmol/L。成模大鼠又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n=12)、糖尿病有氧运动组(DE,n=12)、糖尿病MOTS-cAZD1152-HQPA供应商注射组(DM,n=12)和糖尿病MOTS-c注射联合有氧运动组(DME,n=12)。DE和DME组大鼠首先进行持续三天的适应性跑步训练(坡度为0,速度为8m/min的状态运动5min,随后加速至10m/min继续运动10min)。正式运动方案为坡度0°,20m/min,60min/天,每周5天;MOTS-c注射剂量为0.5mg/kg/天,每周注射5天,共干预8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试剂盒检测胰岛素chronic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使用血糖仪测定大鼠血糖,运用比色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情况。采用HE染色与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用比色法测定铁死亡相关生化指标(亚铁离子、MDA、GSH和GSH/GSSG)。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心肌活性氧(ROS)含量。采用qPCR测定Atf3和Ptgs2mRNA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Atf3、Ptgs2、Slc7a11、Gpx4和Mb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高脂高糖饮食喂养6周后,pD组大鼠在注射STZ前出现了空腹血糖非常显著升高(p<0.01)、空腹胰岛素分泌非常显著增多(p<0.01)与胰岛素抵抗指数非常显著升高(p<0.01)。pD组大鼠注射STZ的72h后再次检测其空腹血糖,有54只空腹血糖≥16.7mmol/L,成功达到糖尿病模型的标准,造模率约为79%;(2)运动和MOTS-c干预结束后,与C组相比,D组大鼠的体重均显著下降(p<0.05),FBG和HOMA-IR非常显著升高(p<0.01),GHb显著升高(p<0.05)。DME组大鼠体重显著升高(p<0.05),M组体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DE组大鼠FBG(p<0.01)、HOMA-IR和GHb降低(p<0.05), DM组大鼠的FBG、HOMA-IR和GHb也显著降低(p<0.05),DME鼠FBG、HOMA-IR和GHb均出现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3)与C组相比,D组大鼠心肌细胞间隙增加,心肌纤维间隙有较多脂质集聚,部分心肌细胞空泡变性及细胞核固缩,部分心肌肌纤维弯曲变形;另外,D组大鼠心肌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线粒体内部出现空泡现象,有较多线粒体体积缩小,部分线体膜破裂,而细胞核基本正常。与D组大鼠相比,DE、DM和DME组大鼠心肌纤维间隙脂质集聚减少,心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线粒体嵴增多、空泡减少,且线粒体基本恢复正常大小;(4)相比于C组,D组大鼠心脏EF值、E/A比值显著下降(p<0.05,p<0.01),而这两个指标在DE、DM和DME组大鼠中显著改善(EF:p<0.05,p<0.01,p<0.01;E/A:p<0.01,p<0.01,p<0.01);(5)与C组相比,D组大鼠心肌亚铁离子、ROS含量和MDA显著升高(p<0.01)显著升高(p<0.01),GSH和GSH/GSSG显著降低(p<0.01),Atf3和Ptgs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Slc7a11、Gpx4和Mb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p<0.05,p<0.01)。与D组相比,DE组大鼠心肌亚铁离子无显著变化(p>0.05),ROS含量和MDA显著下降(p<0.05,p<0.01),GSH和GSH/GSSG显著上升(p<0.05),Atf3和Ptgs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Mb蛋白表达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DM组大鼠心肌亚铁离子显著升高(p<0.05),ROS含量和MDA显著下降(p<0.01),GSH和GSH/GSSG显著上升(p<0.05,p<0.01),Atf3和Ptgs2蛋白表达非常显著下降(p<0.01),Slc7a11、Gpx4和M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5,p<0.01)。DME组大鼠心肌亚铁离子显著升高(p<0.01),ROS含量和MDA显著下降(p<0.01),GSH和GSH/GSSG显著上升(p<0.01),Atf3和Ptgs2蛋白表达非常显著下降(p<0.01),Slc7a11、Gpx4和M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0.01)。研究结论:(1)有氧运动和MOTS-c均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抵抗;(2)有氧运动与MOTS-c均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心脏功能障碍;(3)有氧运动和MOTS-c干预均可通过Atf3-Slc7a11-Gpx4信号轴(降低Atf3的表达,提高Slc7a11和Gpx4的表达)减少心肌铁死亡,从而有效selleckchem KPT-330改善糖尿病心肌损伤,提升心脏功能。

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在骨科大手术中的应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阿司匹林被认为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方面不逊于低分子肝素,并被国际临床指南推荐。为此,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了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的疗效与Ceralasertib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以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检索出关于骨科大手术应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随机对照研究10篇,使用Endnote软件管理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主要分析这两种药物对骨科大手术后的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出血事件、轻微出血事件、伤口并发症、90 d内死亡率及失血量的影响。结果:纳入10项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2 974例患者,阿司匹林组有7 026例,低分子肝素组有5 9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比低分子肝素有着更高的肺栓塞发生率[ORPonto-medullary junction infraction=1.59,95%CI(1.02,2.49),P=0.04]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OR=1.60,95%CI(1.26,2.02),P=0.000 1];(3)两组药物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OR=0.85,95%CI(0.47,1.55),P=0.60]、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OR=0.79,95%CI(0.55,1.12),P=Alisertib小鼠0.18]、伤口不良反应发生率[OR=0.79,95%CI(0.48,1.31),P=0.36]、90 d内死亡率[OR=0.69,95%CI(0.20,2.31),P=0.55]及围手术期失血量[OR=37.93,95%CI(-3.53,79.39),P=0.0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均优于阿司匹林,但安全性及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两组药物基本相似。基于此,建议在预防骨科大手术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应首选低分子肝素,然而纳入的RCT仍然有限,有必要进行高质量、大样本的长期随访临床研究。

麦角新碱联合氨甲环酸对产后出血患者一氧化氮合酶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麦角新碱联合氨甲环酸对产后出血患者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单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麦角新碱联合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出血症状消失时间及止血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改善情况、NOS及P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出血症状消失时间及止血时间均[(6.44±0.98)d、Tissue Culture(5.02±1.26)d、(2.86±1.02)d及(10.26±2.84)min]显著短于对照组[(9.63±1.05)d、(8.43±2.18)d、(5.33±1.16)d及(32.87±3.6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90、10.680、12.410及38.140,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Dibutyryl-cAMP采购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OS水平降低、PLT水平升高,观察组患者NOS水平[(27.62±6.32)μmol/L]低于对照组[(32.97±5.35)μmol/L],PLT水平[(145.46±14.61)10~9/L]高于对照组[(124.34±12.4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53、12.690,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92%)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2,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31%)高于对照组(10.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Methyladenine临床试验(χ~2=0.057,P>0.05)。结论 麦角新碱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可有效提高产后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患者NOS水平、提高PLT水平,显著改善患者血压和心率。

新型类黄酮化合物的绿色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黄酮化合物是在各种植物来源中发现的一类多样化的天然化合物,因其健康益处而被广泛研究。近年来,人们对黄酮化合物作为食品添加剂为食品提供功能和感官上的好处而兴趣盎然。已经发现黄酮化合物表现出各种功能特性如抗氧化、抗菌和抗炎,有助于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促进健康。除了其功能特性,该类化合物还可以为食品提供感官上的好处,如颜色、味道的调节。现代社会对饮食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为发展新型类黄酮化合物在食品添加剂方面提供了有利方向。然而,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黄酮化合物存在着纯度不高、活性较低或者与毒性共存的问题。生物发酵法和其它合成法也存在着产率低或者产物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发展了一种可持续的光催化化学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色酮并吡咯为中心结构的新型类黄酮化合物,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Talazoparib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黄酮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来源(包含从自然界中分离提取纯化和通过化学或生物手段进行合成)。对黄酮化合物的各项生理活性功能、食品应用和化学合成方法进行概括,为本论文的选题提供依据。最后提出了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对前体化合物3-位氰基色酮及其类似物和芳基甘氨酸进行化学合成,通过化学的手段,制备了供电子基团或吸电子基团在不同位置修饰的3-位氰基色酮及其类似物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芳基甘氨酸。第三章:探讨了 3-位氰基色酮类及其类似物和芳基甘氨酸的环化反应。以3-氰基色酮和N-苯基甘氨酸为模板前体,450-455 nm的蓝光照射下,对反应条件(光敏剂种类、溶剂、物料浓度、不同气体氛围、以及碱的调控)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条件为:色酮类前体和芳基甘氨酸的物料比为1:3,添加2 mmol%的4CzIPN作为反应光催化剂,溶剂为乙腈,物料浓度为0.1 M(以色酮类前体计算),空气氛围下,室温下,450-455 nm蓝光照射搅拌反应36小时。其次对前体进行了拓展,得到20种新型类黄酮(色酮并吡咯烷结构)目标化合物,1种脱羧色酮并吡咯烷目标化合物,2种未环化色酮加成化合物。接着对该反应的机理通过TEMPO自由基捕获实验、灯开关间隔实验、Stern-Volmer荧光淬灭实验进行验证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反应机制。最后未报道的23种新型黄酮产物进行了相应的数据表征,包括1H NMR,13C NMR,19F NMR与高分辨质谱。第四章:对得到的预期目标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通过对DPPH自由基或ABTS+自由Medicines procurement基清除能力的初筛,发现其中带酚羟基的目标化合物对两种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分别达到了 83%和94%。以Vc作标准曲线,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带酚羟基产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各相当于10.0 μg/mL、20.8 μg/mL Vc的清除能力,并利用SPSS计算了在本课题中的对两种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303 mg/mL、0.179 mg/Canagliflozin浓度mL。综上所述,本课题采用的合成方法符合绿色可持续原则,所合成的新型类黄酮化合物(色酮并吡咯结构)纯度高,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的黄酮化合物的定义范围,得到的良好结果为该类化合物在食品医药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有望以其作为新型类黄酮成分的抗氧化剂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加以应用。

沙利度胺预防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

卡瑞利珠单抗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比于其它同类型的药物,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reactive cutaneous capillary endothelial proliferation,RCCEP)是该药相对特有、也是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各种类型肿瘤的临床研究结果都medial axis transformation (MAT)显示RCCEP的发生率在60%~80%。虽然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制定的RCCEP严重程度分级标准,临床上绝大多数RCCEP都是1~2级,目前还没有RCCEP引起死亡的报道,但即便是轻度的RCCEP也容易引起出血,而且RCCEP好发于头面颈部的皮肤,更容易带来美容方面的问题。临床医生往往更关注RCCEP是否对脏器功能造成影响,而忽略了因RCCEP病灶反复出血、面部病灶对容貌的损害而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以及心理上造成的痛苦,因此RCCEP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RCCE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和标记内皮细胞的CD31强染色,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卡瑞利珠单抗诱导免疫激活后,经VEGF、VEGFR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目前RCCEP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局部症状重时可手术切除或冷冻治疗,其对常用于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差,而针对VEGF、VEGFR的新靶点药物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化疗药对RCCEP有一定效果,但因价格、副作用等因素均不适宜作为处理RCCEP的辅助用药,故需寻找治疗RCCEP安全有效的药物。沙利度胺作为一种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可抑制VEGF的分泌、降低血浆VEGF浓度,已广泛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多种实体瘤及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对部分类型的血管瘤也有一定疗效。此外沙利度胺还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从作用机制上来说本身即可作为处理免疫相关毒性的药物,因此我们推测沙利度胺也可用来治疗RCCEP。沙利度胺的不良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其剂量高低直接相关,已有研究表明50mg/天的沙利度胺即可有效治疗毛细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且不良反应轻微。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将沙利度胺用于治疗RCCEP的研究。基于此,我们选择低剂量的沙利度胺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评估沙利度胺预防RCCEP的效果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否对患者心理痛苦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第一部分沙利度胺预防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的研究背景和目的:RCCEP是卡瑞利珠单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且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痛苦均有影响,目前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卡瑞利珠单抗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观察沙利度胺对RCCEP的预防效果并评估该方案的安全性,以及能否减轻RCCEP对患者心理痛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入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方案:卡瑞利珠单抗200mg静脉滴注1小时,每3周重复,同时给予沙利度胺50mg每晚口服一次;对照组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用法同上。用药时间持续至毒副反应不能耐受、肿瘤病情进展、患者撤回知情同意或死亡,试验组患者如发生RCCEP则停用沙利度胺。2、在首次用药前对患者做全面的皮肤检查,可及的黏膜区域也Staurosporine研究购买应检查,以了解有无业已存在的血管瘤或形态与更多血管瘤类似的病变以免干扰后续治疗期间对RCCEP的诊断。此后每3周在患者回院治疗时再次检查皮肤和黏膜了解有无RCCEP或其它皮肤病变发生,患者居家时也每周一次自行检查皮肤,如发现可疑RCCEP的病变则来院由研究医生进一步确诊,或拍照经微信发给研究医生,如研究医生认为RCCEP诊断存疑可请皮肤科医生会诊,对于有意愿明确病理诊断者可手术切除活检。3、研究医生对RCCEP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干预措施及转归进行记录,并观察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4、在基线期、RCCEP发生及RCCEP消退时均对相关患者进行血VEGF检测、心理痛苦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评估、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估以及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量表(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EORTC QLQ-C30)评估,比较其变化。结果:自2019年11月至2022年12月共筛选61名晚期肿瘤患者,其中6人不符合入选标准,55人随机进入沙利度胺组(28人)和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组(27人)。两组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疗程范围分别为3~10次和3~8次,在沙利度胺组有7名(7/28,25%)患者发生RCCEP,其中1级5人(5/28,17.9%)、2级2人(2/28,7.1%);而卡瑞利珠单抗组共有22名(22/27,81.5%)患者发生RCCEP,其中1级RCCEP为15人(15/27,55.5%),2级为5人(5/27,18.5%),3级为2人(2/27,7.4%),有2人因病灶反复出血而接受手术切除RCCEP病灶。沙利度胺组RCCE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卡瑞利珠单抗组(p<0.001)。沙利度胺组和卡瑞利珠单抗组发生RCCEP的中位时间分别为5周和4周。沙利度胺组患者中3人发生1级的疲劳、3人发生1级便秘、2人发生1级的下肢浮肿、3人发生1级的斑丘疹,均考虑与沙利度胺相关;另有7人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3人1级、4人2级)、2人发生1级发热,考虑为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不良反应。卡瑞利珠单抗组有6人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3人1级、3人2级)、4人发生乏力(3人1级、1人2级)。2名发生3级RCCEP的患者暂停治疗,待病灶好转后继续用药,没有患者因沙利度胺的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对于29名发生RCCEP的患者,血VEGF浓度较基线期明显升高,在RCCEP消退时下降;RCCEP发生时,患者DT、PHQ-9和EORTC QLQ-C30评分恶化,在RCCEP消退后评分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利度胺在预防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RCCEP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治疗前景,且安全性良好;预防RCCEP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第二部分 沙利度胺对比阿帕替尼预防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的回顾性研究背景和目的:阿帕替尼作为常用的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之一,可有效抑制VEGFR-2,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可将RCCEP的发生率降至20%~50%,但其相对高昂的价格以及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该药在预防RCCEP方面的应用。我们已有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RCCEP的发生,而且其价格低廉、安全性好,因此我们开展回顾性分析比较沙利度胺和阿帕替尼预防RCCEP的效果。材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沙利度胺和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资料,沙利度胺组治疗方案:卡瑞利珠单抗200mg静脉滴注1小时,每3周重复,同时给予沙利度胺50mg每晚口服一次;阿帕替尼组卡瑞利珠单抗用法同上,同时给予阿帕替尼250mg每日口服一次。2、对患者皮肤黏膜的检查及RCCEP的诊断、并发症处理同第一部分研究。结果:自2017年6月至2023年3月共筛选101名晚期肿瘤患者,其中8人临床资料不详细,另有3人在初次评估前即停止用药,结果可评估的90人被纳入沙利度胺组(38人)和阿帕替尼组(52人)。在沙利度胺组有11名(11/38,28.9%)患者发生RCCEP,其中8人为1级、3人为2级;而在阿帕替尼组共有17名(17/52,32.7%)患者发生RCCEP,其中12人为1级、5人为2级。沙利度胺组RCCEP的发生率虽然低于阿帕替尼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两组患者发生RCCEP的中位时间均为5周。沙利度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5人发生1级的疲劳,5人发生1级的便秘,4人发生1级浮肿,还有4人发生1级的斑丘疹;阿帕替尼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28人发生高血压(18人1级,10人2级)、20人发生蛋白尿(14人1级,6人2级)、16人发生手足皮肤反应(14人1级、2人2级)、12人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10人1级、2人2级)、11人发生1级纳差、8人1级腹泻、6人发生1级转氨酶升高、3人发生1级血小板减少。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或停止治疗。结论:沙利度胺可安全有效地预防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RCCEP,相比于阿帕替尼,沙利度胺预防RCCEP的有效率似乎更高,但尚需大样本研究评估。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三七总皂苷调控铁死亡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方法探究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调控铁死亡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潜在靶标及作用机制。方法:结合前期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确定网络药理学分析的三七总皂苷中的候选有效成分,并通过PubChem(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http://pubcheselleck化学m.ncbi.nlm.nih.gov)检索有效成分,使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的对应靶点基因。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搜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相关靶点。将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交集靶点通过CMedical Knowledgeytoscape3.7.0软件绘制相应“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并借助CytoHubba插件获得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的度值(degree)排名,并对关键核心靶点进行分析。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将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靶点基因与通过FerrDb数据库获取得到的铁死亡过程中的标记基因及调控因子取交集,获得通过调控铁死亡过程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三七总皂苷靶点基因。化合物和核心靶点利用AutoDockTool1.5.7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系)体外培养后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三七总皂苷12.5、25、50μg/mL组;各组在相应不含药或含药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I)、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α)、轻链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carrierfamily7member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peroxidase4,GPX4)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结果:共筛选出三七总皂苷中5个活性成分,包括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d、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e,以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一氧化氮合酶2(NOS2)等20个作用靶标。三七总皂苷中的5个活性成分与RNA聚合酶II启动子对pri-miRNA转录的正向调控、细胞对缺氧的反应、转化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核浆、胞质、核等细胞组成,酶结合、相同的蛋白质结合、RNA聚合酶ⅱ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分子功能密切相关;并且KEGG发现其可通过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途径、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肿瘤中PD-L1表达和PD-1检查点等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从selleck激酶抑制剂而发挥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作用。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COL-I、HIF-1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SLC7A11、GPX4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三七总皂苷12.5、25、50μg/mL组COL-I、HIF-1α蛋白表达呈梯度降低(P<0.05),SLC7A11、GPX4蛋白表达呈梯度增高(P<0.05)。空白对照组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正常;模型对照组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萎缩,线粒体变小,嵴明显减少,呈典型的铁死亡表现;三七总皂苷12.5、25、50μg/mL组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逐渐恢复正常,呈药物浓度依赖性。结论三七总皂苷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作用特点,下调HIF-1α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可能是其抗纤维化重要机制之一。

人间皮瘤FGFR1-4、ERK、BAP1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间皮瘤是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因其起病隐匿、潜伏期超长,病理组织形态学与癌和肉瘤相似度高,缺乏早期特异性的有效诊断指标,导致初诊时多为病程晚期,生存期短且死亡率极高。目前一线治疗疗效有限,靶向治疗是有前景的新策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为复发或难治的FGFR异常的恶性肿瘤带来了希望。间皮瘤中FGFR蛋白质水平呈高表达状态,其介导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信号通路被过度激活,可能与抑癌基因BRCA1相关蛋白1(BRCA1associated protein 1,BAP1)突变失活有关。50%-70%的间皮瘤存在BAP1基因突变失活表达。本课题拟定间皮瘤中FGFR家族-ERK信号通路可能与BAP1存在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将为间皮瘤的机制研究与靶向治疗提供前期基础。本课题回顾性选取人间皮瘤、间皮增生石蜡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间皮瘤、间皮增点击此处生石蜡组织中FGFR1-4、EPCI-32765半抑制浓度RK、磷酸化ERK(phospho-ERK,p-ERK)和BAP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析间皮瘤、间皮增生组织中FGFR1-4、ERK、p-ERK和BAP1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明确间皮瘤组织中是否存在FGFR1-4蛋白质高表达情况;并分析蛋白质表达水平中FGFR1-4、ERK、p-ERK和BAP1之间的相关性;再结合STRING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结果,基于生物信息学水平进一步分析这组指标的关系,在确立了FGFR1呈现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拟定间皮瘤中FGFR1、ERK、p-ERK和BAP1蛋白质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的可能。进一步基于基因水平,检测间皮瘤石蜡组织标本中FGFR1和BAP1的基因异常情况,探讨组织原位基因表达水平与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关系。从组织水平揭示间皮瘤中FGFR1、ERK、p-ERK和BAP1间的相关性关系,为间皮瘤中FGFR家族的机制性研究以及靶向治疗奠定前期基础protective autoimmunity。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1月-2021年7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的46例间皮瘤、对照组选择10例间皮增生的石蜡组织标本。首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组织原位中FGFR1-4、ERK、p-ERK和BAP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再基于生物信息学STRING数据库分析FGFR1-4、MAPK1/ERK2、MAPK3/ERK1和BAP1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间皮瘤组织原位FGFR1的基因异常,包括基因扩增、基因重排,以及与BAP1基因异常的关系。结果1.46例间皮瘤临床病理特点结果:胸膜间皮瘤的男女比例为2.2:1、腹膜间皮瘤为0.43:1,发病部位的差异性与性别有Pearson相关性(P<0.05)。间皮瘤最新分子研究进展中提出胸、腹膜间皮瘤的主要驱动基因无差异性的观点,本组数据忽略间皮瘤的发病部位而进行总体分析,≤60岁的群体85.0%(17/20)发生转移、>60岁的群体15.8%(3/19)发生转移,转移情况与年龄有Pearson相关性(P<0.05)。上皮样间皮瘤病理组织学亚型与年龄存在Fisher相关性(P<0.05),病理组织学分级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未见Fisher相关性(P>0.05)。间皮瘤总体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Cox回归模型显示病理组织学类型、转移情况是间皮瘤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上皮样、肉瘤样、双相型间皮瘤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0个月、10.0个月、14.0个月;有转移、无转移的间皮瘤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0个月、22.0个月。2.间皮瘤、间皮增生组织原位FGFR1-4、ERK、p-ERK、BAP1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FGFR1、FGFR2、FGFR3、FGFR4、ERK、p-ERK、BAP1在间皮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2%、67.4%、87.0%、84.8%、84.8%、39.1%、43.5%;在间皮增生中分别为20.0%、10.0%、10.0%、50.0%、100.0%、50.0%、80.0%。t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间皮瘤与间皮增生之间差异性,FGFR1、FGFR2、FGFR3、FGFR4、BAP1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K、p-ERK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间皮瘤组织原位FGFR1-4、ERK、p-ERK、BAP1蛋白质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FGFR1和FGFR4均与p-ERK存在Fisher相关性(P<0.05),P均值分别为0.010和0.021;FGFR2和p-ERK均与BAP1存在Fisher相关性(P<0.05),P均值分别为0.117和0.020。4.基于STRING数据库的PPI数据分析结果:ERK蛋白分为ERK1蛋白和ERK2蛋白,蛋白同源性为83.0%,在STRING数据库中同时分析FGFR1-4、MAPK1/ERK2、MAPK3/ERK1、BAP1的PPI。PPI网络的总体P值为6.56×10-10,FGFR1-4与MAPK1/ERK2、MAPK3/ERK1的PPI置信度评分均>0.900;BAP1与FGFR1-4、MAPK1/ERK2、MAPK3/ERK1的PPI置信度评分均<0.150。5.间皮瘤组织原位FGFR1、BAP1基因异常与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初筛6例代表性病例,分为两组,每组各3例。第一组免疫组化水平FGFR1表达阳性且BAP1表达阴性,33.3%(1/3)均无FGFR1基因扩增和重排,同时也无BAP1缺失;另有33.3%(1/3)也均无FGFR1基因扩增和重排,但存在BAP1缺失;还有33.3%(1/3)无FGFR1基因扩增,但存在FGFR1基因重排,却无BAP1缺失。第二组病例免疫组化水平FGFR1表达阴性且BAP1表达阳性,100%(3/3)均未检测到FGFR1基因扩增和重排,且100%(3/3)均存在BAP1基因缺失。这组病例中,16.7%(1/6)的间皮瘤组织原位FGFR1蛋白质水平高表达病例发生了FGFR1基因重排的异常情况,免疫组化水平BAP1蛋白缺失,但此例基因水平未见缺失。结论1.胸膜间皮瘤发病以男性为主、腹膜发病以女性为主。间皮瘤总体中,≤60岁的群体更易发生转移。间皮瘤总体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仅18.0个月,无论胸膜或腹膜中,上皮样间皮瘤生存时间最长、肉瘤样最短;发生转移的提示更差的预后。2.间皮瘤组织原位存在FGFR1-4蛋白质水平高表达、BAP1蛋白质水平低表达/缺失状态;ERK、p-ERK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未见差异性。3.间皮瘤组织中FGFR1与p-ERK的相关性更强;p-ERK与BAP1的相关性更强。间皮瘤组织FGFR1、p-ERK、BAP1蛋白质表达情况存在相关性。4.PPI网络分析结果说明FGFR1-4与ERK存在极强的PPI,其中FGFR1与ERK的PPI置信度最强。5.16.7%(1/6)的间皮瘤组织原位FGFR1蛋白质水平高表达病例发生了FGFR1基因重排的异常情况,提示FGFR1与BAP1存在相关性关系。

泡桐花资源评价及其次生代谢物质研究

泡桐花中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质,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病毒和止咳平喘等药理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泡桐资源,对不同泡桐花生物活性的综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白花泡桐二倍体(Paulownia fortunei diploid,B2)、白花泡桐四倍体(Paulownia fortunei tetraploid,B4)、南方泡桐二倍体(Paulownia australis diploid,N2)、南方泡桐四倍体(Paulownia australis tetraploid,N4)、兰考泡桐四倍体(Paulownia elongate tetraploid,L4)、毛泡桐四倍体(Paulownia tomentosa tetraploid,M4)和豫杂一号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Paulownia fortunei,YZ)花为研究对象,在对不同白花泡桐花的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的基础上,检测了不同泡桐花次级代谢物质黄酮的抗氧化、抗菌和抗增殖活性;建立了泡桐花黄酮的色谱指纹图谱,并筛选泡桐花黄酮的特征组分;利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组学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探究泡桐花黄酮特征组分的抗增殖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黄酮是白花泡桐花中代谢物的主要成分,也是白花泡桐二倍体(B2)和四倍体(B4)花中的主要差异代谢物。代谢组分析显示,黄酮在白花泡桐花的代谢物中含量最多(22.37%);黄酮差异代谢物在不同倍性白花泡桐花中占总差异代谢物(120种)的比例较大(25%)。差异代谢物和差异表达基因在“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的途径中显著富集。差异表达基因对酚酸类、黄酮类和萜类化合物的合成可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不同泡桐花代谢物差异和表达基因差异的分析,增加Z-VAD-FMK了对其代谢物积累的差异及其分子机制的了解,也为泡桐花的主要次生代谢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供科学依据。2、毛泡桐四倍体(M4)花中黄酮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抗菌和抗增殖的综合活性。不同泡桐花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和黄酮物质,其中,两者在B2的花中含量最高;B2花黄酮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泡桐花黄酮抗氧化能力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M4对五种供试菌种E.coli、S.aureus、B.subtilis、P.aeruginosa和T.rubrum均表现出最强的综合抑菌活性;M4对TFK-1、ECA1 09、OVCAR3、Hep G2和HCT 116细胞表现出更明显和更广泛的抗增殖作用,IC50值为119-207μg/m L之间;不同泡桐花黄酮抗氧化、抗菌和抗增殖生物活性的综合评价排序为:M4>B2>L4>B4>N4>YZ>N2。在不同泡桐的花中,毛泡桐四倍体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在泡桐花的活性成分利用方面可以作为优选树种进行栽培和应用。3、首次建立了泡桐花黄酮HPLC指纹图谱,并发现野漆树苷和木犀草素为泡桐花黄酮的特征组分。成功建立的泡桐花黄酮HPLC指纹图谱中共有10个共有峰,指认了芦丁、野漆树苷、槲皮苷、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占总黄酮含量的83.3%;主成分分析法发现贡献最大的2FG-459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之和为81.0%;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表明野漆树苷和木犀草素为泡桐花黄酮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特征组分。分子对接显示泡桐花黄酮特征组分抗菌、抗氧化和抗增殖作用的潜在靶点分别是青霉素结合蛋白3(PBP3)/DNA聚合酶、黄嘌呤氧化酶(XO)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泡桐花黄酮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和特征组分分析,可为泡桐花黄酮的质量评价和活性成分的开发提供必要参考依据,并为新型抗氧化剂、抗菌剂和抗增殖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4、泡桐花木犀草素对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野漆树苷相比,木犀草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更明显更稳定的抑制能力,其中,对胆管癌细胞最为敏感。泡桐花木犀草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胆管癌MZ-ch A-1和TFK-1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48 h时的IC50分别为59.4和48.9μmol/L。经泡桐花木犀草素处理后,在MZ-ch A-1和TFK-1细胞中,克隆形成率分别降低为27.09%和19.9%;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细胞凋亡率增加,并出现了染色质凝结碎裂等凋亡典型特征;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降低了43.84%和47.88%;发生细胞侵袭的数量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0.1%和2.5%。木犀草素显著抑制了裸鼠胆管癌移植瘤的生长,相对肿瘤体积抑制率为54.07%。木犀草素对胆管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的发现,可为泡桐花黄酮作为抗增殖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5、泡桐花木犀草素对胆管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研究泡桐花木犀草素对TFK-1细胞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共筛选到61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612个差异表达蛋白(DAPs)。关联到的DEGs和DAPs显著富集于Wn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木犀草素与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horizontal histopathology子β-catenin可以形成有效对接;木犀草素显著抑制了β-catenin向细胞核中的转移,并导致β-catenin的下游基因C-Myc和cyclin D 1在细胞核中的表达大大降低。木犀草素通过靶向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的发现,可为泡桐花木犀草素及其衍生物作为潜在的抑制胆管癌的药物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因此,黄酮类化合物是白花泡桐中含量最多的代谢物。不同的泡桐花黄酮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菌和抗增殖活性。毛泡桐四倍体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抗菌和抗增殖的综合活性。野漆树苷和木犀草素是泡桐花黄酮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泡桐花木犀草素对胆管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与Wnt/β-catenin通路的抑制有关。本研究不仅可为泡桐花资源的生物活性评价提供参考,也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泡桐资源,提高泡桐花原料的附加值,探索泡桐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抗氧化、抗菌和抗增殖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免疫检查点HHLA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免疫检查点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VP-16化学结构白2(HHLA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19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利用Sanger测序检测POLE突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错配修复蛋白及pmolecular pathobiology53蛋白表达。将子宫内膜癌划分为POLE突变型、错配修复缺陷型(MMRdE-616452配制)、p53突变型及无特定分子特征(NSMP)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HLA2蛋白表达,利用卡方检验分析HHLA2蛋白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HHLA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9.8%(134/192)。子宫内膜样癌、中-高分化肿瘤、I期、浅肌层浸润、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及分子分型为NSMP型的肿瘤中HHLA2蛋白表达率较高。整个研究队列及分子分型为NSMP型的亚组患者中,HHLA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无疾病复发生存率高于HHLA2蛋白表达阴性患者(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分子分型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HHLA2是NSMP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和潜在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