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鹅膏毒肽(amanitin,AMA)是全世界范围内蘑菇中毒致死的主要因素,其毒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现有治疗策略缺乏有效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AMA对心脏、肝脏、肾脏、胃肠道、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本研究旨在利用多种人源细胞系探索AMA对不同靶器官毒性差异的机制。材料与方法以不同浓度梯度的α、β、γ-AMA(0.3,1,3,10,30,100μmol·L~(-1))处理7种人源细胞,分别为人肝癌细胞HepG2、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人胃癌细胞BGC-823、人心肌细胞AC16、人结直肠癌细胞HCT-8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采用CCK-8法确定AMA在不同细胞系中的IC50;并通过光镜观察细胞死亡形态,应用不同细胞死亡通路关键效应分子的抑制剂MK-2206体外,以明确AMA诱导的细胞死亡方式;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介Intein mediated purification导AMA摄取的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3)和Na+-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的表达水平。结果 CCK-8结果显示,α-AMA对HepG2、HUVEC、SH-SY5Y、BGC-823等毒性敏感细胞系的IC50分别为8μmol·L~(-1)、6μmol·L~(-1)、9μmol·L~(-1)、8μmol·L~(-1);对AC16、HCT-8、A549等毒性不敏感细胞系的IC50均大于100μmol·L~(-1)。光镜结果显示,α-AMA处理后细胞发生皱缩,形成凋亡小体,且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50μmol·L~(-1))能逆转α-AMA细胞毒性,提示AMA导致细胞的死亡方式可能为凋亡。免疫荧光分析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敏感细胞系OATP1B3Emricasan说明书和NTCP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不敏感细胞系。结论 AMA对不同细胞系的毒性存在显著差异,其机制可能与OATP1B3和NTCP的表达水平不同相关。
Author: admin
受体激酶基因LRR-RK4表达与烟草赤星病抗性关系及其对氮肥施用量的响应
烟草赤星病是一种由链格孢菌引起的叶斑类病害,主要发生在烟叶成熟期,具有潜育期短、爆发快等特点。此病害严重影响烟草产量及烟叶品质,给烟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田间生产实践发现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烟草赤星病发病情况有明显差异,并且不同烟草品种间赤星病发病情况也有不同,但分子机理未知。LRR-RKs是植物中最大的跨膜类受体激酶亚家族,其与植物的发育和多种防御相关反应如细胞增殖、干细胞维护、激素信号、宿主特异性和非宿主特异性防御反应等有密切的关系。前期研究发现,烟草在赤星病菌侵染后其NaLRR-RK4表达有变化,但是否与其抗性有关尚不清楚。基于此,以野生的二倍体渐狭叶烟草(N.attenuata)和主要栽培品种(分别为K326和红花大金元)(N.tabaccum)为试验材料,探讨NaLRR-RK4在烟草抗赤星病中的分子机制及其对生产中氮肥施用的响应差异。以为生产中赤星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NaLRR-RK4/NtLRR-Rselleck抑制剂K4是烟草抗赤星病菌侵染的关键响应基因。转录组实验数据发Biochemistry Reagents现野生烟草受赤星病菌感染后受体激酶基因NaLRR-RK4被大量诱导。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和RNA干扰技术(RNAi)沉默显示,赤星病菌侵染后NaLRR-RK4-RNAi和VIGS-NaLRR-RK4植株的坏死病斑明显大于野生对照组植株。赤星病菌侵染后栽培烟草K326和红花大金元的NtLRR-RK4-RNAi植株的坏死病斑也明显大于其对照组植株。确定了NaLRR-RK4/NtLRR-RK4是烟草抗赤星病菌侵染的关键响应基因。2、NaLRR-RK4通过调控NaERF109、防御素和植保素Scopoletin的合成参与烟草抗赤星病过程。NaLRR-RK4-RNAi沉默植株和对照植株接种赤星病菌后取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与对照相比NaLRR-RK4-RNAi沉默植株中转录因子基因NaERF109、防御素基因NaDEF19和植保素合成关键基因NaF6’H1表达量下降;VIGS的NaERF109植株中NaDEF19和NaF6’H1的表达量下降。说明NaLRR-RK4调控转录因子NaERF109,并且NaERF109调控NaF6’H1和NaDEF19参与烟草抗病。3、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栽培烟草赤星病发生有重要影响,相同的氮水平条件下,红花大金元的发病情况比K326严重。不同施氮量处理栽培烟草K326和红花大金元,接种病原菌后进行病情调查。病情指数统计实验显示,病情发生程度与品种及施氮量有一定的规律:随着烟叶接种后时间的延长,病情逐渐加重。不同施氮量间比较,赤星病的发病率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并且在相同的时间点,相同的氮水平条件下,红花大金元的发病情况比K326严重。4、氮肥抑制栽培烟草中NtLRR-RK4、NtERF109、NtF6’H1和NtDEF19的表达,且同一氮水平同一时间点K326植株中这些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红花大金元。对K326和红花大金元施以不同剂量的氮肥,接种病原菌后进行取样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草叶片中NtLRR-RK4、NtERF109、NtF6’H1和NtDEF19的表达量显著性降低,随着叶片侵染的时间延长这些基因也显著降低,并且赤星病菌侵染的同一氮水平同一时间点K326植株中NtLRR-RK4、NtERF109、NtF6’H1和NtDEF19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红花大金元。5、施氮量影响感病后栽培烟草中黄酮类抗氧化物的积累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对栽培烟草施以不同剂量的氮肥,然后取接种赤星病菌后不同时间点片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类黄酮积累量降低,并且在同一施氮量水平的同一时间点,K326中类黄酮含量大于红花大金元。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并且在同一施氮量水平的同一时间点,K326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大于红花大金元。综上所述,本论文发现一个潜在的受体激Cell Cycle抑制剂酶基因LRR-RK4在烟草抗赤星病菌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野生烟草中NaLRR-RK4通过转录因子NaERF109正向调控防御基因NaDEF19和植保素Scopoletin的合成酶基因NaF6’H1的表达。另一方面,NtLRR-RK4在不同烟草品种间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并且不同氮水平条件下NtLRR-RK4的表达也有明显差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草中NtLRR-RK4的表达量降低,烟草赤星病的发病率升高。此外,还进一步解析了氮肥水平对抗病基因NtLRR-RK4调控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烟草抗赤星病菌分子机制的认识及抗病基因对氮肥的响应,为培育和选用抗赤星病品种、合理施肥,从根本上解决烟草赤星病病害奠定了基础。
新型半导体硒化铜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与机制研究
抗菌相关药物的严重短缺和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多药耐药性使得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纳米材料因其本身尺寸优点具有较强的跨膜能力、抑制外排泵的功能及不易诱发耐药性等特点,作为抗肿瘤药物已经有着诸多研究,但其用于抗真菌方面是近几年新的研究课题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迄今为止硒化铜铁纳米材料还未被应用于抗真菌研究中。本课题采用温和、绿色、无污染的水相沉淀法制备出了硒化铜铁纳米材料。通过高分辨率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X-射此网站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光电子能谱等手段测定了纳米材料的元素含量及价态、化学组成、形貌、晶型等物理化学性质,确定了其结构式为CuFeSe_2-PVP。对这种独特的半导体CuFeSe_2-PVP纳米材料进行了体内外抗真菌活性及清除生物被膜能力的检测,通过96孔板实验测定了CuFeSe_2-PVP对三种白色念珠菌珠(常用菌株ATCC10231,敏感菌株ATCC14053,耐药菌株BNCC359501)的MIC90值低至1.56μg/m L,其抗真菌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特比萘芬、氟康唑、5-氟胞嘧啶)和传统抗微生物型纳米材料(Ag NPs、Au NPs、Ti O_2NPs),又通过涂板实验验证了CuFeSe_2-PVP的体外抗真菌效果。结晶紫染色实验证明,即使低浓度的CuFeSe_2-PVP也能有效清除已长成的生物被膜,且超过同浓度下阳性对照药物的清除率,又通过SYTO~(TM)9/PI双染色验证了其高效的生物被膜清除作用。在体动物实验有力地证明了CuFeSe_2-PVP纳米材料优于5-氟胞嘧啶的治疗效果,H&E和Masson染色显示CuFeSe_2biomass pellets-PVP纳米材料治疗的真菌感染小鼠病灶处皮肤已恢复至健康水平。接下来进行了CuFeSe_2-PVP杀真菌机制的研究,通过绘制杀菌曲线、检测真菌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泄露、测定暗示着细胞内容物泄漏的钾离子的流出表明了真菌是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CuFeSe_2-PVP纳米刀片自身锋利的边缘可以插入真菌体内,从而引起真菌死亡;通过体外电子自旋共振谱分析证实在过氧化氢存在下,纳米材料可以产生活性氧(ROS),在DCFH-DA染色的给药真菌体内检测到了大量ROS的存在,ROS也是被广泛报导的杀微生物机制之一。以上几种机制相互协同,赋予了CuFeSe_2-PVP纳米材料在短时间内高效杀真菌的能力。生物相容性是材料应用于体内的前提条件,从材料的选择上,选取的元素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广泛应用的无毒无害辅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形貌导向剂,制备的纳米材料本身无毒无害;体外实验检测了大鼠心肌细胞H9C2的存活率和兔红细胞的溶血率,体内实验通过小鼠心、肝、脾、肺、肾器官的H&E染色检测了材料的动物毒性,以上实验均初步证明了CuFeSe_2-PVP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体外抑菌实验测定了CuFeSe_2-PV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和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的MIC90值分别低至6.25μg/m L和1.56μg/m L,又通过涂板实验验证了其抗细菌效果,结果表明其抗细菌效果超过传统抗菌型纳米颗粒(Ag NPs、Au NPs、Ti O_2NPs)且等同于抗生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噻孢霉素);结晶紫染色实验证明了即使在低浓度下(MIC90),CuFeSe_2-PVP也能有效清除已长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通过SYTO~(TM)9/PI双染色验证了其优异的生物被膜清除作用。在体动物实验中,进一步证明了CuFeSe_2-PVP的治疗效果,H&E和Masson染色显示了CuFeSe_2-PVP纳米材料治疗的小鼠病灶处皮肤已经恢复至健康水平。后续进行了CuFeSe_2-PVP杀细菌机制的研究,通过检测细菌体内核酸和蛋白质的泄露及测定钾离子的流出表明了细菌是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菌体模糊甚至看不到细菌的存在,在细菌“尸体”周围观察到了纳米材料;在过氧化氢存在下纳米材料能够产生大量的ROS,这主要与Cu~+的释放有关;以上几种机制相互协同,使CuFeSe_2-PVP纳米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杀细菌性能。最终本课题得到了制备简便、内在抗菌能力强、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易于进一步转化的新型纳米材料CuFeSe_2-PVP。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杀菌候选药物,而且对未来抗菌型纳米药物的设计有所启发。
基于药效的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处方工艺筛选
目的 建立系统性真菌感染模型,基于抗真菌活性筛选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的处方工艺,为其进一步处方工艺路线的确定和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ICR小鼠尾静脉注射白色念珠菌,制备系统性真菌感染小鼠模型;以上市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为阳性对照药,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不同剂量不同工艺的供试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Y1和Y2,通过观察系统性真菌感染小鼠在给药后的生存曲线和肾脏载菌量变化,比较供试品Y1、YGenetic characteristic2的体内抗真菌活性,并比较其与上市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的活性差异。结果 上市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Y1、Y2在ICR小鼠体内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且剂量依赖性地有效延长系统性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zd6738.html真菌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并提高小鼠的生存率(P<0.001);上市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Y1、Y2均能有效减少系统Adavosertib体内实验剂量性真菌感染小鼠肾脏载菌量(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Y1、Y2的体内抗真菌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相当,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不同处方工艺对其体内抗真菌活性无影响。
黄皮香豆素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芸香科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中含有结构多样的异戊烯基取代芳香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异戊烯基取代的香豆素、咔唑及衍生物,是黄皮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和药用活性的主要来源。参与黄皮异戊烯基芳香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异戊烯基转移酶至今无一报道,限制了相关生物合成研究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本研究系统开展了黄皮中芳香类化合物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的挖掘和功能研究,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黄皮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黄皮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得到5个异戊烯基转移酶候选基因,在酿酒酵母和昆虫表达系统中进行候选基因的异源表达,并通过微粒体反应进行体外酶功能鉴定。结合HPLC-MS和NMR分析发现异戊烯基转移酶ClPT3可以接受GPP为异戊烯基供体,催化伞形花内酯(7-羟基香豆素)发生C-8位的香叶基取代反应capacitive biopotential measurement。(2)异戊烯基转移酶ClPT3的酶学性质研究 ClPT3为首次发现的黄皮芳香类化合物异戊烯基转移酶,为了全面了解该酶的性质,本研究对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反应时间、最适反应温度、最适pH值、金属离子选择性、KM值和底物选择性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发现,ClPT3对异戊烯基供体和受体均有高度选择性,可特异性催化伞形花内酯C-8位的香叶基取代反应,该催化反应依赖于二价金属离子,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pH为11.0(CAPS)。酶促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KM值为76.5 μM,Vmax 为 124.0× 10-4 μg·min-1·mg-1。(3)异戊烯基转移酶ClPT3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初探 ClPT3为8次跨膜的强膜结合型蛋白,其结构研究难度较大。为探究ClPT3催化反应的结构基础,本研究利用AlpFG-4592hafold 2模拟其蛋白三维结构,结合分子对接预测催化关键氨基酸位点,进一步通过定点突变技术构建ClPT3突变体,并结合酶活性分析鉴定活性位点。经过多轮突变实验,本研究成功鉴定了 ClPT3催化反应的关键活性位点。更值得一提的是,发现突变体S170A催化伞形花内酯发生C-8位香叶基化的活性较野生型增强25%,而N128A可以改变ClPT3催化异戊烯基化的位置选择性,不仅可以产生伞形花内酯的C-8位的取代产物,还可以产生C-6位的取代产物。综上,本论文研究从黄皮中鉴定了一个新型芳香类化合物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ClPT3,其重组酶可以特异性催化伞形花内酯发生C-8位香叶基化反应。本研究通过酶学性质的系统分析掌握了 ClPT3催化反GNE-140 molecular weight应的特点,通过对ClPT3催化反应的结构基础的探究,鉴定了该酶催化反应的关键活性位点,并获得活性增强以及催化位置选择性改变的酶突变体S170A和N128A。本研究所取得的结果为进一步对ClPT3开展深入的酶催化机制和生物合成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
中西医结合治疗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周边单位,表现为皮肤潮红以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本病主要分为红斑毛细血管扩GSI-IX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大型和眼型4种类型。玫瑰痤疮的病因与遗传因素、神经血管功能紊乱、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免疫性炎症反应等有密切关系。在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光电治疗的基础上,在合适的时间点介入中医药治疗至关重要。玫瑰痤疮患者在炎症急性期间,给与中药抗炎药物外用,可以明显起到舒敏、镇静作用,疗效安全。玫瑰痤疮丘疹脓疱型的患者,在给与四环素药物的同时,结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明显减轻西药的头晕、色沉等副作用。针对genetic structure部分患者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可以分别给与缓解神经异常和调节血管功能的中药获悉更多,从而解决其顽固性的潮红和周期性红斑。结合玫瑰痤疮的不同类型和发病机理,针对性选择多种中西医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二尖梅奇酵母拮抗菌和抑菌中药筛选及抑菌机理研究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螯蟹,其具有高经济价值。但近年来,中华绒螯蟹“牛奶病”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爆发,东北地区尤为严重,这已经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已确定该病的病原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而其爆发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饲料管理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目前,水产养殖业中对抗菌类药物的使用面临着严格的管控,且尚未开发出专门用于高效防治酵母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寻找能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此病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对二尖梅奇酵母的拮抗菌以及抑菌中药进行了筛选,并探究了抑菌中药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对其的抑制效果及抑菌机制。在二尖梅奇酵母的拮抗菌筛选方面spine oncology,本研究的筛选种类主要为芽孢杆菌类,通过点种法和牛津杯法对各种样品中的菌株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拮抗菌ATMB-1进行菌种鉴定。经初步鉴定,ATMB-1为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种菌株。在抑菌中药的筛选实验中,本研究在对一些具有抗真菌效果的中药进行了以二尖梅奇酵母为指示菌的药敏实验后,发现黄连的抑菌效果良好,因此,进一步对黄连成分中主要的生物碱——小檗碱进行了抑菌机制的研究。本文通过检测SOD活性、MDA含量、GST活性、GSH含量以及转录组学分析对小檗碱的抑菌机制进行了探究,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及推论如下:小檗碱可以刺激二尖梅奇酵母细胞内解毒物质(如GSH)含量的增多,以此来应答小檗碱对于细胞的胁迫作用;小檗碱处理前后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二尖梅奇酵母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数量为2109个,selleck抑制剂其中表达量上调基因1207个,下调基因902个;注释到KEGG数据库的DEGs共625个,其中影响到代谢途径的有313个,占比达到注释基因总数的50.8%;注释到GO数据库的DEGs共1369个,该结果反应出小檗碱对细胞各类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注释到KOG数据库的DEGs共1143个,其中较多为核酸转录相关和代谢相关的基因。综上,本研究推测小檗碱可以作用于二尖梅奇酵母中的多个靶点,以发挥其抑制活性。
利用滚环扩增技术对G-四链体进行体外筛选的研究
目的:DNA的二级结构除经典的B-型构型外,还有许多非经典构型,如G-四链体(G-quadruplex,G4)结构、i-motif等。其中G4结构常被认为与端粒调控、DNA复制、基因表达调控相关。鉴定和检测DNA二级结构是解析其结构与功能的前提,特别是活细胞内的DNA高级结构的鉴定和检测对其在创新诊治重大疾病方法和新药物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目前G4结构的鉴定技术主要有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学两大类型。这两类方法的原理相似,前者通过识别G4的空间结构来识别G4序列,后者是利用G4结构的生物学特性La Selva Biological Station识别G4序列。传统的检测方法依赖于Elexacaftor体内实验剂量大型仪器,耗时长、方法比较繁琐,可见G4结构的常见检测方法仍存在技术瓶颈。基于G4现有的检测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对G4进行体外筛选的方法,旨在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细胞内G4结构的筛选和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为细胞内其它类型的非经典DNA二级结构的筛选和鉴定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方法:以经典的G4结构TBA为模型,利用滚环扩增技术中的锁式探针制备两个环形模板。其中一个环形模板包含TBA序列,另一个环形模板包含TBA的互补序列。利用TBaricitinib体内实验剂量4 DNA连接酶将长单链进行环化,再利用核酸外切酶III将其纯化。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不同浓度的TMPy P4对G4结构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TMPy P4对RCA反应体系的影响,同时筛选出适宜的TMPy P4浓度用于G4结构的筛选。由于线性模板和环形模板的刚性结构不同,利用上述筛选出的适宜TMPy P4浓度,对比了三种不同情况下形成的G4结构在筛选过程中存在的差异。第一种为线性模板先与TMPy P4形成结构,再进行环化和纯化;第二种是线性模板与TMPy P4边形成结构边环化,再纯化;第三种是线性模板先环化和纯化得到环形模板后,再与TMPy P4形成结构。利用上述得到的环形模板,加入引物进行滚环扩增,通过酶标仪检测荧光信号,根据信号的有无区分有无G4结构的形成,从而达到筛选G4的目的。结果:1、利用锁式探针构建的环形模板,环化与纯化后可以作为实验的模板。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当G4与TMPy P4的浓度比例为1:5、1:10、1:20、1:50时,有明显的G4结构形成。3、当G4与TMPy P4的浓度比例1:5、1:10、1:20时,对RCA反应体系的无影响,当G4与TMPy P4的浓度比例1:50时,对RCA反应体系有影响。4、TMPy P4与线性模板孵育后会降低模板的稳定性,降低模板的连接效率;5、TMPy P4会降低T4 DNA连接酶的工作效率;6、线性模板先环化和纯化得到环形模板后,再与TMPy P4形成结构,该种方法更有利于G4结构的筛选;7、先环连接后形成G4结构进行筛选时,环形模板与TMPy P4孵育的最优时间为1 h;8、含G序列与TMPy P4的浓度比例为1:20时,形成的G4可完全阻碍phi 29 DNA聚合酶的移动(P<0.05),实现G4的体外筛选。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滚环扩增技术对G4进行体外筛选的新方法。在本研究中,先环连接后形成G4结构可实现G4的体外筛选;进行筛选时,环形模板与TMPy P4的浓度比例为1:20且在25℃孵育1 h后,形成的G4可完全阻碍phi29 DNA聚合酶的移动,实现G4的体外筛选。
基于药师门诊咨询平台的女性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管理效果评价
目的 评估药师参与的药Etoposide临床试验物治疗管理(MTM)对女性抑郁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infant microbiome2月至7月在医院睡眠心理科首次启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女MLN4924 NMR性抑郁症患者180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抑郁程度分层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医疗,研究组实施药师参与的MTM,治疗1,2,3个月后随访。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校正分层因素并探讨影响依从性达标的因素。结果 176例患者完成基线评估且完成第1次随访,147例患者完成所有评估和随访。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脱落21例和12例。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正常率、抑郁因子总分达标率及治疗前后SDS评分的差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药品不良反应(ADR,仅统计≥2种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且分层校正前后结果不变。3次随访,研究组的依从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研究组评分随MTM持续时间的延长逐渐明显升高(P=0.012)。研究组3次随访的依从性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第2次和第3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MTM、月收入增加是用药依从性达标的促进因素;初始抑郁程度严重和发生ADR为依从性达标的风险因素。结论 实施临床药师参与的MTM,能促进女性抑郁症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升,进而改善抑郁症状和整体身心状态。初始抑郁程度、ADR发生率和收入也是影响该类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外源硫化氢对烟草生长及侧根发育的影响
硫化氢(H_2S)是继一氧化碳(CO)和一氧化氮(NO)气体分子后,发现的第三种多功能气体信号分子。H_2S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过去几百年人们总是关注于它的毒理效应,直至近年内源H_2S气体在植物体内所具有的生理功能才逐渐被揭开。在植物体内,适宜浓度的H_2S含量具有提高种子发芽率、提高植物的光合、促进不定根的形成、延缓植物衰老和缓解逆境胁迫等作用。以普通烟草(K3Active infection26)为试验材料,通过H_2S供体(Na HS)和H_2S抑制剂(HA)处理研究H_2S对烟草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为了阐明H_2S诱导烟草根系发生的分子机制,使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转基因技术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来研究H_2S诱导烟草根系形成的调控网络,以期为H_2S调控植物根系生长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H_2S供体硫氢化钠(Na HS)在低浓度下(0.05 mmol/L,0.1 mmol/L)对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Na HS处理(0.25 mmol/L,0.5 mmol/L)明显抑制了种子的萌发。0.05mmol/L Na HS处理14 d后,烟草幼苗叶片的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36.97%、50.58%,根部的鲜重和干重增加了35.18%、31.51%,株高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还诱导了烟草幼苗内源H_2S的产生和叶绿素的增加。施加HA(H_2S抑制剂)处理后,烟草叶片的鲜重和干重与对照相比下降;烟草幼苗的株高与对照相比受到抑制。HA处理的烟草幼苗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而烟草幼苗内有大量的超氧阴离子存在和细胞的死亡;且POD和CAT活性增加,相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9倍和1.39倍。2.外源添加0.05 mmol/L Na HS处理的烟草幼苗根系活力增加了97.56%;其根系长度、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侧根数目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6.41%、79.84%、102.94%和18.54%;HA处理使幼苗的根系总长度、侧根数量以及根系总表面积与对照相比降低了31.26%、57.61%、19.38%,结果表明HA(H_2S抑制剂)处理不仅消除JNJ-42756493了H_2S对侧根的促进作用,还抑制了根系的发育。3.通过对处理14 d后烟草根系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对111种植物激素进行测定发现H_2S对Auxin(生长素)、ABA(脱落酸)、ETH(乙烯)、CK(细胞分裂素)、SA(水杨酸)、JA(茉莉酸)和SL(独脚金内酯)等42种植物激素具有调控作用,其中对生长素类激素的影响最为显著且提高了生长素类激素的含量,使生长素在根系中积累进而促进侧根发育。4.不同处理烟草根系RNA-seq结果显示,有1568个差异表达基因(R-CK VS R-H_2S)和7790个(R-CK VS R-HA)差异表达基因在根系中表达。通过转录组的KEGG通路分析,通过对R-CK VS R-H_2S的转录组分析,差异基因在KEGG通路主要注释到“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通过对R-CK VS R-HA的转录组分析,差异基因在KEGG通路主要注释到“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和“MAPK信号通路-植物”途径。5.发现H_2S处理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显著相关,在植物激素途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有46个基因参与生长素的转运和信号转导。其中,3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生长素运输相关,43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生长素信号转导相关,包括31个早期生长素反应基因(GH3,11个基因;SAUR,9个基因;Aux/IAA,11个基因),10个生长素反应因子(ARF),22D和15A两个编码生长素诱导蛋白的基因。。6.转录组分析及Q-PCR结果表明,外源H_2S通过提高H_2S合成酶编码基因L-DCD 220(Nitab4.5_0000391g0220)和CYSM(Nitab4.5_0000013g0360)的表达量增加内源H_2S的含量,并且调节生长素合成基因YUCCA 4(Nitab4.5_0007173g0010)、YUCCA 8(Nitab4.5_0000326g0350)和YUCCA selleckchem9(Nitab4.5_0001557g0030)的转录水平,进而促进烟草幼苗侧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