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亚型禽流感病毒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为了建立灵敏、特异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微滴式数字PCR(dd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和GISAID中H7亚型AIV血凝素(H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H7亚型AIV的引物和探针,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从而建立检测H7亚型AIV的ddPCR方法,并测定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最佳引物浓度和探针浓度分别为900 nmol/L和250 n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55℃,最佳升降温速率为2.0℃/s,最佳反转录时间为20 min。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H7亚型AIV进行特异性检测,对H5亚型AIV、H9亚型AIV、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均E7080不能检出。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重组质粒标准品检测下限为0.8 copies/μL,比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敏感性高10倍。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均小于3%。对60份临床样品检测显示,该方法与鸡胚分离方法的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研aromatic amino acid biosynthesis究建立的H7亚型AIV dd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可用于H7亚型AIV的早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评估、标准物质研制、免疫效果评估,为H7亚型AIV的科学防控Blebbistatin说明书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储备。

个体化阶梯性药物治疗控制变应性鼻炎症状的优势评估

目的 评价个体化阶梯性药物治疗控制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症状的效果及优势。方法选择在我院专病门诊接受个体化阶梯药物治疗的AR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普通门诊的AR患者作Emricasan MW为对照组。selleck化学在治疗初始、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0),鼻炎控制评分测试(RCAT)进行评估。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VAS、TNSS、SNOT-20、RCAT评分在初始和治疗后1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1个月后biosocial role theory,2组指标逐渐拉开差距,到第6个月时差距最大。观察组在治疗后第3个月时,疗效达到最佳状态且保持稳定至随访结束。结论 个体化阶梯性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常年性AR患者的主观症状,尤其是鼻部相关症状,并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特征、建模过程、预测性能Bioinformatic analyse和验证方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文献资料提取,并根据PROBASGefitinib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建模人群以肿瘤病人为主(n=7);11个模型报道了其预测性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或C指数为0.64~0.89;5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4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质量评价结果为1个低偏倚风险和12个高偏倚风险。预测模型中最常见且赋值较高的预测因子包括化疗史、血栓史、糖尿病、肥胖或体质指数(BMI)≥25 kg/m2、导管尖端位置异位/非最佳Erdafitinib价格位置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结论:现有研究表明,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但整体研究质量偏低,仍需从模型构建过程、模型验证和结果报告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以便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可早期识别PICC相关性血栓高危人群的可靠的、科学的评估工具。

基于脉搏主波间期分析的恶性心律失常识别技术研究

恶性心律失常(Life-threatening ArrhSB203580化学结构ythmias,LTA)是心肌梗塞、脑梗塞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突发前的主要症状,对其及时准确的识别十分重要。脉搏信号中蕴含着有关心血管系统丰富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脉搏信号中提取的脉搏主波间期(Pulse-to-Pulse Intervals,PPIs)能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的节律变化,可用于LTA识别。因此,本课题基于PPIs信号开展LTA识别技术研究。对PPIs信号分析,从中提取显著性变化特征,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对LTA进行识别。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高噪Mechanistic toxicology声和干扰背景下PPIs准确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脉搏信号滤波、周期分割和干扰段判别相结合的PPIs提取方法。首先,采用整系数滤波方法对脉搏信号进行滤波,抑制其中的噪声和干扰;然后,提出一种改进的自动多尺度峰值检测方法对脉搏信号周期进行分割;最后,提出一种基于决策树(Decision Tree,DT)的干扰段判别方法对分割后脉搏波进行质量评判,获取精准的PPIs。使用该方法对“MIMIC/Fantasia”和“the 2015 Physiology Net/Cin C Challenge”数据库中的109组脉搏信号提取PPIs,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对PPIs提取的准确率在99%以上。2.针对PPIs中显著性变化特征提取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处理器数据更新特点的快速特征提取方法。分析均值、标准差、差值均方根、归一化差值均方根、PPIs信号相邻采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40ms的百分比(PNN40)、近似熵、样本熵以及排列熵八种显著性变化特征的计算过程,依据微处理器数据滑窗的更新过程对这些特征的计算过程进行改进。结果表明,相比于改进前Telaglenastat试剂方法,改进后方法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可实现特征单采样点步长的在线提取。3.针对LTA的智能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TA非突发段信号PPIs分析的智能方法。首先,采用改进快速特征提取方法从PPIs中提取显著性变化特征;然后,采用BP神经网络、极限学习机和DT对LTA识别。结果表明,DT分类器对LTA的识别性能最好,其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7%以上。4.研制LTA检测的原型样机,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在线验证。样机主要由下位机和上位机组成,下位机实现脉搏信号采集和在线滤波,上位机实现PPIs信号及其显著性变化特征提取,并基于训练的DT模型对人体的健康状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

过敏性鼻炎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过敏性鼻炎(AR)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整群抽样方式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0月就诊于宜春市人民医院的96例AR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患者资料,分析影响AR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关因素。结果:96例AR患者中用药依从性好47例(48.96%),用药依从性差49例(51.selleckchem Belumosudil04%);单因素分析显示,用药依从性差组年龄≥50岁、居住地农村、文化SB431542供应商程度初中及以下、病程≥biomass additives3年、药品数量≥3种比例均高于用药依从性好组(P<0.05);两组性别、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工作状况、个人收入、病情严重程度、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β=1.145,OR=3.142,95%CI(1.306,7.562)]、居住地农村[β=1.021,OR=2.776,95%CI(1.129,6.82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β=1.019,OR=2.770,95%CI(1.018,7.543)]、病程≥3年[β=1.153,OR=3.168,95%CI(1.261,7.958)]、药品数量≥3种[β=0.844,OR=2.326,95%CI(1.025,5.277)]是影响AR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AR患者用药依从性有待提高,其受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病程、药品数量影响。

舌下络脉诊法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寻找更多troke,IS)患者的舌下络脉,分析BIBW2992体内实验剂量其异常变化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CAAS)、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探讨舌下络脉诊法在I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的IS患者(IS组)和同期住院的非IS患者(非IS组),两组均完善相关检查及舌下络脉评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等),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影像学资料(头颅MRI/CT、头颈动脉CTA报告),凝血功能报告(D-D和FIB测定值),IS组患者的NHISS评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舌下络脉异常变化与CAAS、D-D和FIB水平的相关性,以及IS组舌下络脉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提示IS组舌下络脉异常人数占93.75%,存在血瘀证人数占61.46%,舌下络脉平均分10.7分均高于非IS组,血瘀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舌下络脉征象比较,提示IS组舌下络脉宽径和外带兼症变化较非IS组严重;一般资料、既往史比较,IS组异常舌下络脉患者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人数较非IS组多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AS程度、数量进行比较,IS组CAAS程度、2条及以上狭窄数量均大于非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96例IS组患Preclinical pathology者舌下络脉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P>0.05,提示无相关性。3.将190例完成头颈动脉CTA患者的舌下络脉评分及等级与CAAS程度、数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相关系数r<0.2,提示无显著相关性。4.对IS组90例异常舌下络脉患者常见中医证素进行统计描述,出现最多的中医证素是痰63次(31.5%);中风病各分期中医证素中,急性期最多见的是风36次(58.06%),恢复期以痰为主19次(30.16%),后遗症期最多是瘀15次(30%)。结论:1.IS患者普遍存在异常舌下络脉和血瘀证,其舌下络脉变化与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因素有关;2.舌下络脉变化越严重,提示CAAS数量越多、程度越严重;3....

七氟醚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形态学等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醚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大鼠肺组织形态学、氧合指数、肺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LI组,低、高剂量七氟醚组,除对照组外,各组经气管滴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5 mg·kg~(-1)制备ALI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低、高剂量七氟醚组于造模前30 min分别吸入体积分数为1.2%、2.4%的七氟醚,LPS滴注完成后12 h进行肺湿/干质量比(wet/dry weight ratio, W/D)、氧合指数检测,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肺组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L-1β)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水平。结果 ALI组大鼠W/D和肺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氧合指数明Captisol细胞培养显低于对照组(P<0.05);低、高剂量七氟醚组大鼠W/D和肺损伤评分明显低于ALI组(P<0LY-188011小鼠.05),氧合指数明显高于ALI组(P<0.05)。对照组肺组织结构清晰且间质无扩张、出血和炎症浸润,肺泡壁无增厚现象,肺泡间隙清晰;ALI组肺间质、肺泡腔存在炎症细胞浸润,有肺泡塌陷、出血和肺泡间隔增厚现象;七氟醚组肺损伤情况较ALI组得到明显改善。ALI组大鼠MPO、LDH、MDA、TNF-α、IL-6、IL-1β和TLR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七氟醚组大鼠MPO、LDH、MDA、TNF-α、IL-6、IL-1β和TLR4水平明显低于ALI组(P<0.05Bioresorbable implants),SOD水平明显高于ALI组(P<0.05)。结论 七氟醚预干预可以改善ALI大鼠肺损伤病理形态学变化,提高氧合指数,还可降低肺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能与调节TLR4的表达有关。

创伤性骨折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折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深静脉血寻找更多栓(DVT)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9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59例的临床资料,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26)与非DVT组(n=133)。2组患者术后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比较2组术后PT、APTT、FIB、D-D、PLT等凝血功能reconstructive medicine指标,并分析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DVT形成的相关性。结果2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FIB(4.86±1.07)g/L、D-D(1 044.42±215.16)μg/L、PLT(183.81±44.36)×10~9/L均高于非DVT组的(3.25±0.57)g/L、(448.56±129.95)μg此网站/L、(154.06±38.1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FIB、D-D、PLT与DVT发生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部分凝血功能指标会出现明显变化,DVT发生率较高,FIB、D-D、PLT与DVT呈明显正相关,监测凝血指标变化对临床诊断DVT有重要意义。

2014-2021年山东省异性性接触传播HIV/AIDS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14-2021年山东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异性性接触传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2014-2021年山东省报告的经异性性接触传播感染的HIV/AIDS病例资料,对不同性别HIV/AIDS病例的异性性接触传播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山东省2014-2021年共报告5 905例经异性性接触传播感染的HIV/AIDS病例,其中非婚非商业性行为delayed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传播3 298例,占55.85%。男性HIV/AIDS病例4 209例,以商业性行为传播和非婚非商业性行为传播为主,分别为1 715例和2 285例,占40.75%和54.29%;女性HIV/AIDS病例1 696例,以非婚非商业性行为和配偶/固定性伴传播为主,分别为1 013例和625例,占59.73%和36.85%。随年龄增加,男性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升高(χ~2=80.164,P<0.000),女性经配偶/固定性Tezacaftor体内实验剂量伴传播比例升高(χ~2=MAPK抑制剂51.554,P<0.000);随文化程度降低,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降低,男性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升高(χ~2=105.897,P<0.000),女性经配偶/固定性伴传播比例升高(χ~2=10.520,P=0.230)。结论 山东省2014-2021年报告的异性性接触传播感染HIV/AIDS病例以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为主;高年龄、低文化程度的男性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风险较高,女性经配偶/固定性伴传播风险较高。

2019—2020年阳泉市大气PM2.5污染与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效应的时间序列分析

目的 探讨阳泉市大气PM2.5与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 收集2019—2020年阳泉市每日的大气污染物资料、气象指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探讨大气PM2.5与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2019—2020年阳泉市因心血管疾病死亡8 386人,每日死亡人数的中位数为11人;同期大气PM2.5日均浓度的中位数为38.00μg/m3。2019—2020年阳泉市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与PM2.5、PM10、NO2、SO2和CO浓度呈正相关,与O3~8 h浓度、日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单污染物模型中,PM2.5每升高10μg/m3,总居民、≥65岁、<65岁和女性中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27%(9Imidazole ketone erastin配制5%CI:0.73%~3.20%)、2.36%(95%CI:1.15%~3.58%)、2.23%(95%CI:0.10%~4.41%)、3.39%(95%CI:1.19%~4.89%);单滞后效应中,PM2.5与各特征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关联均只在当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中效应达到最大,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ER)值RNA Isolation为2.57%(95%CI:0.85%~4.30%);累积滞后效应中,PM2.5对总居民、≥65岁、<AZD2281小鼠65岁、女性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累积滞后分别至第5、5、3、7 d,其中累积至4 d时,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最大,ER值为3.54%(95%CI:1.60%~5.50%)。多污染物模型中,在引入SO2、O3~8 h、NO2、SO2+NO2、SO2+O3~8 h、SO2+NO2+O3~8 h时,PM2.5对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效应值减小。结论 阳泉市大气PM2.5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