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患者大腿肌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招募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我院确诊的46例PM/DM患者(PM/DIpatasertib浓度M组),同时招募同期32例无肌肉病变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PM/DM组双侧大腿水肿肌肉、未水肿肌肉及正常对照组(region of interest,ROI)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Impact biomechanics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受试者工作特征(SBE-β-CD说明书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M/DM组水肿肌肉、未水肿肌肉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肌肉的ADC值高于未水肿肌肉和对照组(P<0.05),但未水肿肌肉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M/DM组水肿肌肉、未水肿肌肉及正常对照组的FA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对PM/DM组水肿肌肉的诊断阈值为1.62×10-3 mm2/s,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5.0%,曲线下面积为0.869。相关性分析显示PM/DM组水肿肌肉平均ADC值与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呈正相关(r=0.583,P<0.001),而PM/DM组水肿肌肉平均FA值与血清CK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DTI可以对PM/DM患者水肿肌肉的病理改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乙醛脱氢酶2改善急性肺损伤小鼠的肺内皮屏障及维持线粒体动力学平衡

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2(ALDH2)在脂多糖(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LPS组、LPS+ALDH2激动剂Alda-1组(PF-07321332 IC50LPS+Alda-1)、LPS+ALDH2抑制剂Daidzin组(LPS+Daidzin),15只/组。实验结束后检测肺湿干重比,伊文思蓝(EB)检测渗透量;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改变MG132说明书;ELISA检测血清中4-羟基壬烯醛(4-HNE)的水平,氧化应激试剂盒测定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LDH2、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OPA1和分裂蛋白Drp1、Fis1以及Nrf2核蛋白和HO-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较,LPS组小鼠肺组织湿干重比,EB渗透均增高(P<0.01);肺组织结构、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及线粒体损伤严重;4-HNE、MDA含量genetic association升高,CAT及SOD活性下降(P<0.01);ALDH2、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和OPA1表达降低,而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和Fis1表达升高(P<0.05,P<0.01);此外,Nrf2核蛋白和HO-1蛋白表达均增高(P<0.01)。应用Alda-1干预后,小鼠肺组织结构、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及线粒体损伤明显改善(P<0.01);ALDH2、ZO-1、Occludin、OPA1和Mfn2蛋白表达增高,Drp1和Fis1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Nrf2核蛋白和HO-1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P<0.01)。相比LPS+Alda-1组,LPS+Daidzin组肺部通透性增加,线粒体损伤明显;并伴有ALDH2、ZO-1、Occludin、Mfn2、OPA1、Nrf2核蛋白和HO-1蛋白表达降低,Drp1和Fis1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 ALDH2可通过维持线粒体动力学平衡,抑制氧化应激,改善LPS诱导的ALI小鼠肺内皮屏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Nrf2/HO-1通路有关。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黄连中成药组方规律分析

目的:分析《中药成方制剂》中含黄连方剂的组方规律,为黄连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3.0)对含有黄连的中药成方制剂处方进行分析,统计疾病、药物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组。结果:本研究共获得含黄连中成药处方238首,544味中药;主治疾病共121种,其中使用频率较高(频率≥18)的有急惊风、Gefitinib IC50口疮、喉痹以及痢疾、积滞、腹泻等;所Human biomonitoring采集处方中黄连多与清热、泻火解毒类药物配伍,前5位味药物分别是甘草、黄芩、大黄、栀子、黄柏;分别对“黄连-甘草-黄芩”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iacs-010759-iacs-10759.html“黄连-冰片-牛黄”“黄连-茯苓” 3个高频药物组合进行分析,含黄连中药成方制剂的主要治则治法包括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三种;另以含黄连中药成方制剂治疗口疮、急惊风、痢疾高频核心组合分析作为补充与验证。结论:黄连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为基本用法,主治诸火热证候初病气实热盛之际,展示了黄连在不同药物组合下治疗不同疾病的用药特点,为黄连的临床组方用药和基础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路。

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在儿童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儿童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这不仅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是给患儿的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研究发现,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的相似之处不仅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体现,而且在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方面亦是如此。儿童最常点击此处见的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内分泌因素以及神经信号通路等。由于慢性气道炎症是哮喘最主要的病理基础,因此,监测和评价气道炎症对哮喘的早期诊断和精确化治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自从1993年发现哮喘患者的口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 NO)水平升高以来,Fe NO在哮喘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Fe NO是反映气道Ⅱ型炎症的指标。Fe NO检测在哮喘诊断及分型、哮喘治疗Normalized phylogenetic profiling (NPP)指导、哮喘急性发作预防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下气道和上气道是一个连续统一的功能单元。因此,联合气道疾病的概念逐渐出现。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鼻窦炎作为上呼吸道炎症性疾病证实与哮喘最为相关,二者的共存影响哮喘患儿的治疗及预后,并可能对哮喘患儿的肺功能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患儿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nasal nitric oxide,Fn NO)水平升高,慢性鼻-鼻窦炎患儿Fn NO水平降低。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当哮喘患儿合并过敏性鼻炎或慢性鼻-鼻窦炎时Fe NO联合Fn NO水平变化的更显著。动态监测Fn NO联合Fe NO水平变化对于协助了解哮喘患儿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指导哮喘患儿个体化及综合管理有着重要应用价值。然而,Fe NO联合Fn NO检测在儿童哮喘及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KD025体外炎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Fe NO联合Fn NO检测在儿童哮喘及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鼻窦炎中的临床价值,以及其与肺功能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同时探究Fn NO检测对儿童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及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Fe NO联合Fn NO检测在儿童哮喘及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鼻窦炎中的临床价值,以及其与肺功能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同时,探究Fn NO检测对儿童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及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小儿呼吸科门诊及住院…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南昌三三四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6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采用单纯立体定向伽马刀治疗,B组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PR-171抑制剂。比较两组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炎症因子指标、肺功能指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总体客观有寻找更多效率及随访1年后的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第1、2、5天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峰值流速(PEF)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总体客观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随访1年后的死亡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价值更佳,不仅有利于加快病情恢复,提升生活质量,还有助于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与肺功能,且随访效果较好,属于临床更为有效的治疗方Waterproof flexible biosensor案。

调神熄风通络针刺法结合久留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调神熄风通络针刺法结合久留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偏头痛提供优化的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landscape dynamic network biomarkers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调神熄风通络针刺法结合久留针治疗,取穴:百会、神庭、左右神聪、印堂、太阳(双)、头维(双)、神门(双)、内关(双)、风池(双)、太冲(双),留针90分钟。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取穴:率谷(双)、风池(双)、太阳(双)、外关(双)、足临泣(双)、太冲(双)、侠溪(双)、三阴交(双)、阿是穴,留针30分钟。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6日后休息1日,7日为1个疗程,针刺4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头痛综合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以评价C59抑制剂临床疗效。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通过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与各项观察指标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头痛综合评分、SAS标准分、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头痛综合评分、SAS标准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间比较治疗后头痛Roxadustat供应商综合评分的4个单项评分,其中发作次数、发作程度、持续时间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随症状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调神熄风通络针刺法结合久留针与常规针刺法均可有效改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症状,在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方面,调神熄风通络针刺法结合久留针的疗效更优。2.调神熄风通络针刺法结合久留针明显改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的焦虑状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3.调神熄风通络针刺法结合久留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通过影像组学所建立的模型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患者100例,这些患者均在治疗前于江西省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且有病理证实。其中良性是24例,恶性是76例。按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首先使用ITK-SNAP软件分别手动勾画PET图像及同机CT图像中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用AK(GE Healthcare Analysis Kit)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然后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去冗余,剔除相关系数高于0.7的特征,再使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方法降维得到基于18F-FDG PET/CT图像的最有意义的特征用于建模。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诊断效能,绘制决策曲线评估患者的诊断获益度。结果:在18F-FDG PET图像及同机的CT图像上分别提取了75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10个特征用于构建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中,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5(95%CI 0.910~1.000),截断值为0.137,灵敏度为90.6%,特异度为100.0%,诊断准确率为95.2%。在验证组中,相同selleck Regorafenib的截断值下,该模型的AUC为0.72(95%CI 0.558~0.900),灵敏度为73.9%Z-VAD-FMK细胞培养,特异度为8Translational biomarker5.7%,诊断准确率为79.5%。决策曲线显示患者能从该模型中获益。结论: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模型对于鉴别良恶性肺结节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普通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的构建

背景与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普确认细节通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目前的评估工具无法对LDVT患者进行更加细致的风险分层。因此,本研究探讨普通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LDVT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可靠的预测工具,从而为LDV更多T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良好设计的纳入、排除标准对病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使用已经较明确的LDVT的影响因素和一些重要临床特征作为分析变量,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用以评估LDVT的影响因素以及筛选模型的预测因子。应用编程软件制作基于Logistic回归的列线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校准曲线用以评估预测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比较预测模型与其他单一指标临床应用价值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2例患者,其中LDVT组167例,对照组175例。单变量分析显示,1个月内有手术创伤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放疗史、ICU住院时间、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凝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注RBC、术中输注血浆、手术方式与LDVT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1个月内有手术创伤史、FDP、凝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注RBC、术中输注血浆是术后L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将独立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因子建立模型,预测术后2周LDVT风险列线图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 (95%CI=0.787~0.874,P<0.001)。校准曲线中的Hosmer-Lemeshow检验统计量为0.973;DCA分析显示了列线图比单一指标有更好的净效益。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在LDVT高危人群中进行风险再分层,从而制定个性化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了检验和提高模型的外pacemaker-associated infection部效度,未来还需要对预测模型进行多中心、前瞻性、智能算法设计的研究。

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产科常见的并发症,是指血液在产妇深静脉腔内凝结引起PLX3397核磁阻塞,导致产妇静脉回流受阻及障碍。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其中以左侧下肢发生率最高,影响产妇身体健康及安全分娩,甚至出现肺栓塞,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研究数据表明,近年来产科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逐渐上升,危害较大。故而,积极预防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十分关键。采取何种方法预防Roxadustat作用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对此相关研究报道较多。本文结合临床预防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总结分析相关文献,发现预防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主要包括气压治疗仪、低分子SCRAM biosensor量肝素钙、体位护理、针对性护理、饮食护理干预、全面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前馈控制等方法,以上护理方法均可较好预防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保障产妇的安全。本文综述了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以及护理预防方法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产妇顺利分娩与产后恢复提供护理方案。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导致穿刺未确诊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肺结节患者。收集患者的病例资料、穿刺后病理结果、结节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结果及结节治疗后情况,计算穿刺确诊率及分析不同方式分组的结节确诊率有无差异,并分析导致穿刺未确诊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最终纳入的291例病例中,有246例穿刺确诊,未确诊的有45例,穿刺确诊率为84.54%。2.恶性结节的穿刺确诊率为86.26%,良性结节为68.97%,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实性结节、混合性结节及磨玻璃结节穿刺确诊率分别为:90.14%、87.57%及66.67%,三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行两两比较,发现实性结节与磨玻璃结节及混合性结节与磨玻璃结节的穿刺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0mm的穿刺确诊率为64.29%,直径10~30mm的为87.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肺内的结节的穿刺确诊率为85.24%,胸膜下结节的为75%,通过比较发Neurological infection现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节密度、结节大小、肺内分布、穿刺距离及C59 MW结节良恶性与穿刺未确诊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磨玻璃结节、结节直径≤10mm、分布于下叶、穿刺距离≥6cm及良性结节是穿刺未确诊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穿刺后气胸的发生率为:16.83%。肺实性结节、混合性结节及磨玻璃结节穿刺后气胸的发生率分别为:14.08%、19.53%及13.3%,比较发现三组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0mm的结节穿刺后气胸发生率为28.57%,直径10-30mm的为14.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肺内的结节的穿刺后气胸发生率为17.34%,胸膜下结节为10.0%,通过BYL719临床试验比较发现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6.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节大小、肺内分布、有无肺气肿、病灶胸膜距离及体位与穿刺后出现气胸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结节直径≤10mm、分布于下叶、有肺气肿及病灶胸膜距离≥3cm是穿刺后出现气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7.穿刺后出血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