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间隙连接蛋白32(Cx32)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了从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间在本院因子宫内膜癌进行子宫切除术的40例患者标本,且术前均未经过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在此基础上,选取同一时期因子宫肌瘤/子宫脱垂行子宫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确诊为正常增生期子宫内Cell Biology膜的20例患者标本。所有患者及其相应的组织样本均已确诊。记录临床变量,包括年龄、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临床分期。根据EdmondsonSteiner(ES)标准进行组织学分级,显示有33例(82.5%)高、中分化肿瘤,7例(17.5%)低分化肿瘤。依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2014年)进行手术病理分期,显示Ⅲ期、ABT-263小鼠Ⅲ-Ⅳ期肿瘤分别为24例(60.0%)、16例(40.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以及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Cx32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两者表达水平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Cx32表现为明显的胞膜定位;在子宫内膜癌组织,Cx32表现为胞质定位,且其表达量比较少。p-AKT阳性信号位于胞质与胞核,且在癌组织中表达增加。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x32的阳性表达率为62.50%(25/40),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0%(20/2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KT的阳性表达率为85.00%(34/40),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00%(7/2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Cx32与p-AK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325,P<0.05)。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Cx32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瘤组织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有无脉管浸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KT的表达与瘤组织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浸润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1.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相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Cx32表达降低、p-AKT表达增高,且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中可能发挥相反的作用。Cx32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抑癌因Imidazole ketone erastin配制子和潜在分子标志物,可能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Cx3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与组织分化程度、瘤组织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的分子靶点,成为靶向治疗潜在的标志物。
Author: admin
转基因尼罗罗非鱼应激监测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罗非鱼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淡水经济鱼类,年产量约164万吨,出口量约40万吨。然而,在苗种运输及养殖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水温骤变和剧烈振荡等应激因素,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诱发鱼类发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时发现鱼类的应激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预防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鱼类应激监测方法,如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抗氧化酶活检测,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等,存在操作繁琐、耗费时间长、时效性差等缺点。为了能快速、实时的监测鱼类应激情况,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一种通过Hspa8b启动子驱动绿色荧光基因(GFP)表达的T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评价了其作为应激监测模型的可行性,并以此为模型比较了不同应激条件下多种抗应激药物的使用效果。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T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的获得。PCR扩增得到Hspa8b启动子序列,插入p Tol2载体GFP序列上游位置,成功构建p Tol2(Hspa8b:GFP)质粒。将质粒和转座酶共同注射到尼罗罗非鱼1~2细胞期受精卵中,利用GFP的荧光特性筛选出Tg(Hspa8b:GFP)转基因F0代阳性个体,F0代阳性雄鱼与野生型雌鱼交配产生F1代。F1代雄鱼再与野生型雌鱼交配产生F2代,筛选出GFP阳性F2代个体用于后续实验,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和RT-q PCRPhotocatalytic water disinfection技术筛选出单一插入位点、单一拷贝数的F2代个体。(2)评价T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作为应激监测模型的可行性。实验评价了3种应激条件:冷应激(18℃)、热应激(34℃)和振荡应激(70 rpm)。经检测,在冷应激条件下处理6 h和12 h,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葡萄糖(GLU)、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丙转氨酶(ALT)和丙二醛(MDA)及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应激30 min时内源性Hspa8b和Cyp1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GFP荧光强度显著增强,GFP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基因尼罗罗非鱼GFP浓度与内源性Hspa8b基因表达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894,P<0.05)。在热应激条件下处理6 h和12 h,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血液中GLU、GSH和MDA及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应激30 min时内源性Hspa8b和Cyp1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GFP荧光强度显著增强,GFP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基因尼罗罗非鱼GFP浓度与内源性Hspa8b基因表达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902,P<0.05)。在振荡应激条件下处理6 h和12 h,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血液中GLU、GSH、ALT和MDA及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Dolutegravir使用方法05);在应激30 min时内源性Hspa8b和Cyp1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GFP荧光强度显著增强,GFP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基因尼罗罗非鱼GFP浓度与内源性Hspa8b基因表达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935,P<0.05)。(3)利用构建的转基因尼罗罗非鱼模型评价不同应激条件下多种抗应激药物的抗应激效果。本试验对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维生素C、丁香酚、β-1,3葡聚糖、茶多酚和L-谷氨酰胺等药物的抗应激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冷应激条件下MS-222和茶多酚能显著缓解尼罗罗非鱼的应激反应;热应激条件下丁香酚和茶多酚能显著缓解尼罗罗非鱼的应激反应;振荡应激条件下MS-222、Vc、丁香酚和茶多酚能显著缓解尼罗罗非鱼的应激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TRSL3小鼠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能够快速、实时的监测鱼类应激,明确了针对低温、高温和振荡应激条件下最适宜使用的抗应激药物,对实际生产中鱼类应激的及时监测以及抗应激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复发型类风湿关节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系统调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后对复发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购买AG-221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同期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复发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个人史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DAS28评分、CRP、ESR、MCV、CCP-II、RF-IgA、RF-IgG、RF-IgM、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依据排纳标准筛选入组患者。按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将病人分成两组:阳性组和阴Medical bioinformatics性组;阳性感染组按幽门螺杆菌清除与否分成两组:根除组和对照组。对以上病例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及统计学分析,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会影响复发型RA患者的临床疾病活动度及预后。所有数据应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复发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比正常人群高,有显著性差异。(2)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前:与阴性组相比,3.20.05。DAS28>5.1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组的DAS28评分、CRP、ESR、MCV、CCP-II、RF-IgA、RF-IgM、免疫球蛋白IgA和同型半胱氨酸均高于阴性组,P>0.05。(3)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DAS28>3.2的患者中,根除组的DAS28评分和DAS28评分差值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处于中度活动期根除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高度活动期的根除组和阴性组的MCV低于对照组,并且阴性组的同型半胱氨酸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复发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Hp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2.感染Hp会加重高度活动期复发型RA患者的临床不适,增加疾病活动度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并影响预后。3.根除Hp利于中、高度活动期复Rapamycin体外发型RA患者的病情缓解,并能提升中度活动期RA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改善高度活动期RA患者的预后。
咖啡渣油制备共轭亚油酸粉末的工艺参数优化及其性能测定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的次生衍生物,是亚油酸空间和位置异构体脂肪酸的总称,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市场上的共轭亚油酸多是以富含亚油酸的油脂进行异构化制备得到含有共轭亚Navitoclax使用方法油酸的混合脂肪酸。咖啡渣是一种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可再生生物质,咖啡渣油中亚油酸的含量较高,可作为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原料。本文以废弃咖啡渣为原料,通过酶法提取咖啡渣油,以咖啡渣油为原料制备共轭亚油酸,并用β-环糊精对共轭亚油酸进行包合得共轭亚油酸粉末,研究结果如下:1、酶法提取咖啡渣油:本研究首先进行了预处理方法、酶种类及预处理条件的筛选,然后采用单因素实验VX-445 molecular weight评价了固液比、温度、p H、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对提油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对提油率影响较大的酶添加量、p H、酶解时间三个因素结合响应面实验设计对提取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提取咖啡渣油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10(100℃热水),p H 8碱预处理45 min,加中性蛋白酶2%(w/w),p H 6.5,酶解温度48℃,酶解时间16 h,在最佳条件下咖啡渣油提油率为:74.2%±0.74%,对提取的咖啡渣油脂肪酸组成测定,其中亚油酸含量为42.1%±0.46%,酸价(AV)、过氧化值(POV)理化指标检测符合植物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本研究采用酶法提取咖啡渣油,反应条件温和,未使用有机溶剂,绿色、安全,可以为咖啡渣深加工与高附加值转化提供技术支持。2、咖啡渣油制备共轭亚油酸:采用单因素实验评价了微波功率、KOH与咖啡渣油质量比、丙二醇与咖啡渣油质量比、微波加热时间对亚油酸的共轭转化率的影响,并进一步结合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咖啡渣油制备CLA的工艺参数,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加热功率450 W,KOH与咖啡渣油质量比0.5:1,丙二醇与咖啡渣油质量比4:1,微波加热时间35 min,得到含共轭亚油酸的脂肪酸混合物,咖啡渣油中亚油酸的共轭转化率88.9%±0.32%,理化指标检测符合植物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本次研究首次采用咖啡渣油制备共轭亚油酸,反应时间短、转化率高,结果表明咖啡渣油中亚油酸的共轭转化工艺是可行的。3、共轭亚油酸粉末制备:采用单因素实验评价了共轭亚油酸与β-环糊精饱和溶液的质量比、包合搅拌温度、包合搅拌时间对共轭亚油酸粉末包合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得到制备共轭亚油酸粉末最佳工艺参数为:共轭亚油酸与β-环糊精饱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1,包合搅拌温度为55℃,包合搅拌时间3 h,在此条件下包合率为77.6%±0.89%,粉末经红外光谱、X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结构表征证实共轭亚油酸与β-环糊精形成了稳定的包合物,粉末性能测定:流动性检测表明共轭亚油酸Aeromedical evacuation粉末流动性较好,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共轭亚油酸粉末比共轭亚油酸稳定性明显提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是对咖啡渣中的油脂进行提取,制备成高附加值产品,将咖啡渣变废为宝,为咖啡渣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用途,提高了咖啡渣的商业价值。
芪竹健胃方治疗脾虚湿热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芪竹健胃方治疗脾虚湿热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利用免疫组化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纳入30例符合脾虚湿热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给予芪竹健胃方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Bio-cleanable nano-systems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清学指标、胃镜病理改变情况,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CDX2,MUC2,MUC5AC,SOX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运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在30例患者中,治愈2例,占6.67%,显效11例,占36.67%,有效14例,占46.66%%,无效3例,占10.00%,总有效率90.00%。将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对比显示,仅大便稀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2)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经治疗后患者病理总积分下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萎缩、肠化生病理积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异型增生、活动性、慢性炎症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癌变风险分析:OLGA分期的各期占比:治疗前0期0%、Ⅰ期40.00%、Pevonedistat溶解度Ⅱ期30.00%、Ⅲ期23.33%、Ⅳ期6.67%;治疗24周后各期所占比例:0期23.33%、Ⅰ期60.00%、Ⅱ期10.00%、Ⅲ期6.67%、Ⅳselleck HPLC期0%。OLGIM分期的各期占比:治疗前0期0%、Ⅰ期43.33%、Ⅱ 期 26.67%、Ⅲ期 23.33%、Ⅳ期 6.67%,治疗 24 周后 0 期 16.66%、Ⅰ 期 66.6 7%、Ⅱ 期10.00%、Ⅱ期 6.67%、Ⅳ期 0%。(4)血清指标疗效评价: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4周后血清PGⅠ、PGR、G17值呈升高趋势,差异间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血清PGⅡ值相比,差异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组化疗效评价:CDX2、MUC2在治疗前、治疗后呈下降趋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UC5AC在治疗前、治疗后时的表达情况呈上升趋势(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SOX2在治疗前、治疗后时的表达情况有上升趋势,但差异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芪竹健胃方能缓解脾虚湿热血瘀型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损伤程度,降低OLGA、OLGIM的分期,改善血清PGI、PGI/PGII、G17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胃癌风险率。(2)芪竹健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机制是通过调控CDX2、MUC2、MUC5AC、SOX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分化,从而修复胃黏膜损伤。
4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分子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4级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分子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整合诊断为4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及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检测肿瘤分子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特征性的蛋白表达。结果 73例4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肿瘤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男性占56.2%(41/73);75.3%(55/73)肿瘤位于额叶。形态学结果显示,13.7%(10/73)的肿瘤在镜下未见微血管增生和坏死,表现为2级或3级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其他86.3%(63endocrine autoimmune disorders/73)的肿瘤可见微血管增生和坏死,符合4级星形细胞Tamoxifen体内实验剂量瘤的特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73例肿瘤IDH1 R132H染色均为弥漫阳性,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8.1%(59/67),α-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滞综KD025合征X染色体相关基因(ATRX)表达缺失率为83.6%(56/67)。分子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为IDH1 R132H突变,76.7%(56/73)的患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TP53和ATRX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96.6%(57/59)和64.3%(36/56),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A/B(CDKN2A/B)发生纯合性缺失的比例为46.6%(34/73)。结论 4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在组织病理学方面大部分有坏死和血管增生等高级别肿瘤的特点,少数病例有较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形态伴分子病理学CDKN2A/B纯合性缺失的特点。对于IDH突变型的星形细胞瘤,进行包括CDKN2A/B拷贝数在内的分子病理检测是有必要的。
气压治疗仪联合那屈肝素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气压治疗仪联合那屈肝素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72例剖宫产孕妇,以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联合组、常规组确认细节,各86例。常规组采用那屈肝素预治疗,联合组采用气压治疗仪联合那屈肝素治疗。比较两组DVT发生率;术前、术后5 d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术前、术后1 d、5 d大小腿腿围;术前、术后1 d、3 d、5 d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联合组DVT发生率3.49%较常规组11.63%低(P<0.05);术后5 d联合组PT、APTT、TT较常规组高,FIB较常规组低(PCDK抑制剂<0.05);术后5 d联合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较常规组head impact biomechanics低(P<0.05);术后1 d、5 d联合组大小腿腿围较常规组低(P<0.05);术后1 d、3 d、5 d联合组VAS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结论:气压治疗仪联合那屈肝素能有效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缓解下肢肿胀,减轻术后疼痛,减少DVT的发生。
丁基苯酞通过PRDM5改善氧化应激引起的神经元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丁基苯酞对氧化应激诱导的神经元细胞PC-12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PC-12细胞分成Vector组[二甲基亚砜(DMSO)+转染vector质粒]、丁基苯酞+vector组(DMSO+25μmol·L~(-1)丁基苯酞+转染vecLY2835219核磁tor质粒)、PRDM5组[DMSO+转染PR结构域蛋白5(PRDM5)过表达质粒]、丁基苯酞+PRDM5组Entinostat核磁(DMSO+25μmol·L~(-1)丁基苯酞+转染PRDdevice infectionM5过表达质粒)。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切割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caspase 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Bax)的表达水平;用分子对接分析丁基苯酞与PRDM5的结合位点。结果 Vector组、丁基苯酞+vector组、PRDM5组、丁基苯酞+PRDM5组的细胞凋亡水平分别为(63.52±5.72)%、(20.48±3.56)%、(79.48±8.13)%和(22.58±3.01)%;Cleaved-caspase 3表达水平分别为0.89±0.09、0.29±0.03、1.12±0.09和0.31±0.05;Bcl-2表达水平分别为0.31±0.02、0.79±0.05、0.12±0.01和0.89±0.11;Bax表达水平分别为0.83±0.08、0.25±0.03、1.03±0.11和0.27±0.03。Vector组的上述指标与PRDM5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丁基苯酞与PRDM5存在结合(自由能为-12.55 kcal·mol~(-1)),结合位点为K413和D414。结论 丁基苯酞与PRDM5的K413R和D414A结合,抑制了PRDM5的功能进而改善了氧化应激引起的神经元细胞凋亡。
母山羊羔肝脏组织circRNA表达特征及重要ceRNA网络验证
在哺乳动物中,肝脏功能对于维持代谢稳态至关重要。肝脏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并发挥关键作用,包括营养物质代谢、免疫系统支持、脂质和胆固醇稳态等。哺乳期母山羊羔肝脏组织因摄入营养物质的变化会导致其在转录水平上发生变化。因此,研究哺乳期母山羊羔肝脏组织发育和功能的调控机理对于完善山羊肝脏组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山羊肝脏组织中Alisertib分子量有关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发挥作用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运用RNA-seq技术通过对莱芜黑山羊哺乳期五个年龄阶段1日龄(D1)、2周龄(W2)、4周龄(W4)、8周龄(W8)、12周龄(W12)的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哺乳期母山羊羔肝脏组织的circRNA表达谱,并对其来源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与课题组前期获得的差异表达mi RNA和差异表达m RNA的表达谱进行联合分析,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靶向结合位点,构建了一个与山羊肝脏功能基因相关的内源竞争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s,ceRNA)网络。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了关键ceRNA对的靶向关系,进而分析circRNA在哺乳期母山羊羔肝脏组织中的生物学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母山羊羔肝脏组织中circRNA表达谱特征。成功构建了25个哺乳期母山羊羔肝脏组织转录组文库,共获得了3,023,865,598个Clean reads,在山羊基因组中的比对率均在96.9%以上,各文库测序结果较好。共鉴定了2Biological pacemaker9,428个circRNAs,其中筛选出了1,087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在D1 vs W12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s最多,有460个,其中139个上调321个下调;W8 vs W12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s最少,有202个,其中64个上调138个下调;D1 vs W2中有368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149个上调219个下调;D1 vs W4中有307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145个上调162个下调;D1 vs W8中有449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175个上调274个下调;W2vs W4中有261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160个上调101个下调IACS-010759抑制剂;W2 vs W8中有221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116个上调105个下调;W2 vs W12中有334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121个上调213个下调;W4 vs W8中有282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113个上调169个下调;W4 vs W12中有279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74个上调205个下调。随机选取了5个差异表达circRNAs进行q RTPCR验证,其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2.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circRNAs的来源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发育、生长、代谢、免疫等生物过程;对其进行KEGG通路分析发现,它们显著富集在Th17细胞分化、色氨酸代谢、丙酸代谢、破骨细胞分化等与细胞发育、免疫和代谢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上。3.本研究按照|r|>0.7、P<0.05构建了一个由11个DEcircRNAs、13个DEmi RNAs和44个DEm RNAs组成的ceRNA网络。其中有4个与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糖代谢相关的基因(ACACB、PCK1、HKDC1、ABCA3)受5个circRNA-mi RNA对(包括5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4个差异表达的mi RNAs)的调控;有1个与免疫相关的基因(PRF1)受3个circRNA-mi RNA对(包括2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2个差异表达的mi RNAs)的调控;有4个与发育相关的基因(HSD17B2、ANGPT2、CRB1、SALL2)受6个circRNA-mi RNA对(包括6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5个差异表达的mi RNAs)的调控。4.对ceRNA网络中的circRNAs和m RNAs根据相关性进行聚类,差异表达m RNAs被聚为两类。对于第一类基因: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 RNAs显著富集在HIF-1信号通路;所有GO条目均未被显著富集。对于第二类基因:GO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丙酮酸甘油生物合成过程,羧酸代谢过程,有机酸代谢过程,草酰乙酸代谢过程,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活性等11个GO条目中;对其进行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表达m RNAs显著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葡萄糖生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与细胞生长发育和肝脏物质代谢相关的通路。5.根据ceRNA网络中的靶向关系,成功构建了含有chi-mi R-32854结合位点的PPP1R14C、circ_19_13892761_13892862的野生型和突变型pmir GLO重组载体;以及含有chi-mi R-532-3p结合位点的CYP8B1、ENSCHIG00000014983、circ_10_15045038_15046738的野生型和突变型pmir GLO重组载体;成功合成了chimi R-32854_mimics和chi-mi R-532-3p_mimics。将上述野生型和突变型pmir GLO重组载体与相应的mi RNA-mimics和mi RNA-NC分别共转染至293T细胞中,结果发现,共转染了mi RNA-mimics与野生型pmir GLO重组载体的实验组中双荧光素酶表达活性极显著低于另外三组(P<0.01),这表明chi-mi R-32854与PPP1R14C、chi-mi R-32854与circ_19_13892761_13892862、chi-mi R-532-3p与CYP8B1、chi-mi R-532-3p与ENSCHIG00000014983、chi-mi R-532-3p与circ_10_15045038_15046738之间的靶向关系是存在的。综上所述,通过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哺乳期母山羊羔肝脏组织中的circRNA可能通过与m RNA竞争结合mi RNA从而调控基因表达,参与肝脏组织中代谢、免疫、发育等的生物过程。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了chi-mi R-32854与PPP1R14C、chi-mi R-32854与circ_19_13892761_13892862、chi-mi R-532-3p与CYP8B1、chi-mi R-532-3p与ENSCHIG00000014983、chi-mi R-532-3p与circ_10_15045038_15046738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靶点。
番茄突变体nor与‘甜椒型’品种果实颜色、主要色素含量及形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是茄科番茄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番茄果实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和商品品质,其中营养品质包括番茄红素、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商品品质包括果实形状、硬度、大小、色泽等。本研究以成熟果实为绿色、扁圆形的番茄突变体‘nor’(Non-ripening)(P_1)作为母本,以果实成熟后为黄色、甜椒形的番茄自交系‘黄椒’为父本Docetaxel体外(P_2),创建了六世代遗传群体,对果实颜色、主要色素含量和果实形状进行遗传规律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果实颜色的遗传分析:(1)绿色与黄色果实间的果色、果皮色、果肉色及胎座胶状物质颜色四个性状均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在F_2、BC_1或BC_2后代中并未呈现出孟德尔式经典分离比。(2)F_2代果实颜色分离比和果肉颜色分离比相同,BC_2也有相同情况出现,果皮颜色的分离类型与前两者不相同,证实果肉色易对果色产生影响,果皮色和胎座胶状物颜色与果色分离情况无紧密关系。General psychopathology factor(3)色光值的遗传符合MX2-ADI-ADI模型。绿果与黄果间果实颜色性状的遗传由2对主基因控制,以主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存在较弱的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多基因效应相对主基因效应非常弱。L值、a值、b值和色光值在BC_1、BC_2和F_2的主基因遗传率变化范围分别为33.05%~88.97%、68.99%~92.18%、87.45%~91.78%和67.26%~90.29%,多基因遗传率变化范围分别为2.18%~49.52%、1.64%~23.72%、0.49%~8.17%和1.56%~23.03%,表明绿果番茄的选育应在早期世代就开始进行。2.果实主要色素含量的遗传分析:(1)叶绿素含量遗传的最优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参数方面,叶绿素含量的遗传以主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负向上位性效应;F_2代主基因效率为45.89%,多基因遗传率为0,表明该组合的叶绿素含量能够较稳定的在后代中遗传,同时也受到环境影响。(2)番茄红素含量由两对主基因控制其遗传,以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且存在一定的正向上位性作用,其遗传模型与叶绿素一致;F_2代主基因遗传率65.45%,多基因遗传率为0,表明番茄红素含量能够较稳定的在后代中遗传。(3)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遗传模型与前两种色素有所差异,其具有多基因的上位性作用,为MX2-ADI-ADI遗传模型,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加性与显性效应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存在基因间的上位性作用;F_2代主基因遗传率9.86%(未超过50%),多基因遗传率为0.15%。表明番茄类胡萝卜素含量遗传较为复杂,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3.果实形状的遗传分析:(1)果实横径、确认细节果形指数的遗传模型为MX2-ADI-AD,果实纵径的模型为MX2-A-AD。三个形状参数区别在于控制果实纵径的两对主基因只有加性效应,没有显性和上位性效应。(2)遗传参数方面,由两对主基因控制果形指数的遗传,加性效应值均为0.0312。两对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1071、-0.1041,属于显性遗传。多基因加性效应[d]为0.0350,显性效应[h]为-0.1265,显性度([h]/[d])为3.6143,表现出正向超显性。主基因遗传率以F_2最高(43.29%),其次是BC_2(17.65%)和BC_1(9.34%),故果形选择在F_2代中效率最高。多基因遗传率以BC_2最高(58.94%),其次为F_2(38.02%)和BC_1(0),整体结果呈多基因遗传特征。(3)分离世代中果实表面有棱沟与无棱沟相对性状的分离比为:F_2(1:1.32)、BC_1(1:9)、BC_2(6:1),均不符合孟德尔经典分离定律预期的分离比,测量过程中发现群体中存在部分果实表面棱沟较浅的过渡型表型,因此推测果面棱沟属于数量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