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4 rs3024877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关系

目的:分析STAT4 rs3024877多态性与原发性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易感性及肾损害病理特点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2018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AAV患者(AAV组,145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Blebbistatin采购组,216名),比较AAV组不同性别、基因型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基因分型采取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高通量测序(MPCR-HTS)的方法,比较两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根据肾脏穿刺结果,分析不同基因型、等位基因与AAV患者肾脏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AAV组中,女性比男性患者具有较低的白细胞(t=-2.00,P=0.04)、红细胞计数(t=-2.00,P=0.04),较高的免疫球蛋白M水平(t=-1.99,P=0.04)。AAV组TT和CC基因型、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CT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χ~2=0.764,P=0.682;等位基因:χ~2=0.064,P=0.801);AAV肾损害不同病理类型间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因此网站型:χ~2=16.017,P=0.001;等位基因:χ~2=14.306,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等位基因为新月体型(Otibiofibular open fractureR=7.273,95%CI:1.897~28.145,χ~2=8.258,P=0.004)、混合型(OR=4.364,95%CI:1.060~17.961,χ~2=4.165,P=0.041)的危险因素;TT基因型为新月体型(OR=16.000,95%CI:2.558~127.925,χ~2=6.833,P=0.009)、混合型(OR=16.000,95%CI:2.001~17.961,χ~2=4.165,P=0.041)的危险因素。结论:STAT4 rs3024877基因多态性与AAV易感性不相关,与肾损害病理类型关联。

增强乏氧激活型前药响应纳米系统的构建及其抗肿瘤研究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其快速增殖和侵袭性的生物学特性,导致瘤内缺氧和适应性抗氧化是乳腺癌的常见表现。尽管治疗方法有所进步,但乳腺癌治疗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几十年来,光动力疗法、缺氧诱导药物、基因疗法以及协同治疗新策略已被逐渐开发出来,以针对肿瘤微环境,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无创、副作用少的癌症治疗方法,然而肿瘤细胞内光敏剂、光和氧气供应不足,这使其在复杂肿瘤微环境下的治疗效果仍然受到许多制约。基因疗法是使用治疗性核酸治疗疾病的一种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手段,而核酸低效的细胞内递送妨碍了其实际生物学应用。缺氧诱导药物是能够选择性地杀死缺氧细胞,并且在常氧部位表现出低毒性的的肿瘤治疗方案,但该前药依赖于缺氧环境激活来增强抗肿瘤疗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光敏剂和反义核酸高效递送,增强肿瘤部位的缺氧以加强缺氧诱导药物的治疗效果,本文构建了一种纳米载药系统TPZ/ZIF-90@Ce6-G3139@HA(TZCG@HA)。首先该纳米系统在肿瘤细胞酸性条件下解崩,释放负载的反义核酸和光敏剂;其中反义核酸可以进行基因治疗,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加速细胞凋亡;另一方面,光敏剂可以进行光动力治疗,产生活性氧干扰细胞的凋亡机制;而且PDT中氧的持续消耗加剧了肿瘤的缺氧环境,进一步激活肿瘤酸性微环境中释放的化疗药物TPZ;透明质酸的包裹使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能精确定位药物释放,实现光动力疗法、基因疗法和缺氧诱导化疗协同治疗。主要实验结果如下:基于ZIF-90多功能治疗纳米平台制备了肿瘤微环境响应纳米药物TZCG@HA,实现近红外激光照射下光动力诱导缺氧激活前药TPZ,以及协同基因疗法治疗乳腺癌。先是对构建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进行表征,通过TEM、粒径、电位和XRD等表征数据进行检测,并探究了纳米载biological half-life体的合理使用量GSK1349572;然后计算得出TPZ化疗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45.98%、19.67%;同时根据反义核酸标准曲线,得出载药系统对反义核酸G3139的最大吸附量在180 n M到200 n M之间;且在模拟肿瘤酸性微环境的条件下,TPZ和G3139从纳米载体中累积释放量分别为73.72%和64.83%;然后对纳米载药系统的体外细胞毒性进行了MTT测定、活死细胞染色和细胞凋亡等检测,结果显示纳米粒子进入MCF-7/ADM细胞后,化疗与核酸疗法协同治疗组的细胞毒性比负载单一药物的纳米载药系统更强,而且增加PDT治疗时,细胞存活率被抑制至约为30%,显示了良好的细胞杀伤效果;同时,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证明纳米载药系统在与细胞培养12 h后,大部分已被细胞摄取;而且细胞内ROS的产生结果表明,载药系统在接受光照后,相较于不光照组能够产生更多的ROS;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说明纳米体系可以下调抗凋亡蛋白-2(BCL-2)、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P450R)的表达;最后,构建的体内小鼠肿瘤模型验证了纳米载药系统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和细胞实验结果一致,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小鼠的体重都没有明显下降,表明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小鼠没有明显的毒性,通过小鼠主要器官的H&EIACS-010759溶解度图像证实了这一点。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TZCG@HA纳米颗粒,且体内外抗肿瘤效果良好。这种利用PDT/缺氧诱导化疗/基因疗法协同治疗乳腺癌的策略,为实现高效的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思路。

Lnc001776通过ssc-let-7i-5p/IL-6调控CPB2毒素诱导IPEC-J2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仔猪腹泻是生猪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导致仔猪生长缓慢和死亡,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产生的beta2毒素(CPB2)损害仔猪肠道,引起仔猪坏死性肠炎。目前,通过使用抗生素和疫苗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仔猪腹泻的发生,但随着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及绿色无抗养殖的呼吁,给仔猪腹泻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从分子遗传角度研究仔猪抵抗病原菌感染的腹泻机制,在本质上提高仔猪抗腹泻能力,已成为防治仔猪腹泻的重要途径之一。LncRNA和miRNA参与调控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但其在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仔猪回肠组织RNA-seq数据,筛选出在腹泻仔猪回肠组织和CPB2毒素处理的IPEC-J2细胞中共同差异表达的lnc RNA和miRNA,构建lnc RNA-miRNA-m RNA调控网络。利用RT-q PCR、Western Blot、ELISA、Ed U染色、流式细胞术、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等试验研究lnc RNA和miRNA在CPB2毒素诱导IPEC-J2细胞损伤中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FDR<0.05、FPKM>1和|log_2 FC|>1为筛选条件,同时剔除没有靶基因的lnc RNA,在课题组前期RNA-seq数据中筛选出靶基因富集在炎症、免疫相关通路的6个差异表达lnc RNAs,利用RT-q PCR检测这6个差异表达lnc RNAs在腹泻(易感和耐受)仔猪回肠组织和CPB2毒素诱导的IPEC-J2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lnc001776在组织和细胞中的差异倍数均最大,且在两者中均极显著上调表达(P<0.01)。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lnc001776在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表达较高。5'和3'RACE试验得到lnc001776全长序列为3386bp。过表达lnc001776增加了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LDH活性和ROS水平,降低了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SOD活力和细胞活力,抑制细胞购买Elexacaftor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破坏细胞紧密连接,进而加重CPB2毒素诱导的IPEC-J2细胞损伤。敲低lnc001776可改善CPB2毒素对IPEC-J2细胞的损伤作用。细胞质核分离试验和RNA-FISH结果表明,lnc001776主要定位于IPEC-J2细胞质。同时,筛选出与lnc001776存在结合位点且表达负相关的差异miRNA(ssc-let-7i-5p),预测其靶基因,筛选与炎症、免疫感染性疾病相关的靶基因,与差异m RNA取交集,预测出了可能的lnc001776/ssc-let-7i-5p/IL-6 ceRNA调控网络。(2)ssc-let-7i-5p在腹泻仔猪回肠组织和CPB2毒素处理的IPEC-J2细胞中极显著下调表达(P<0.01),并在CPB2毒素处理24 h时表达最低(P<0.01)。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ssc-let-7i-5p在仔猪回肠中表达最高,在脾脏、空肠、肺脏和肝脏中呈中高表达。过表达ssc-let-7i-5p对ROS水平和SOD活力无显著影响,但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LDH活性和细胞凋亡,提高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增殖,改善肠上皮屏障功能,从而缓解CPB2毒素诱导的IPEC-J2细胞损伤。(3)双荧光素酶活性试验表明ssc-let-7i-5p分别与lnc001776和IL-6能够特异性结合。过表达lnc001776降低ssc-let-7i-5p的表达,增加IL-6的表达,敲低lnc001776存在相反的结果。此外,ssc-let-7i-5p的过表达Crizotinib molecular weight抑制了lnc001776对IL-6表达的正向调控,确定lnc001776/ssc-let-7i-5p/IL-6调控网络成立。挽救试验表明ssc-let-7i-5p的过表达阻断了lnc001776对CPB2毒素诱导的IPEC-J2细胞炎症、凋亡和紧密连接紊乱的促进作用,而过表达IL-6抑制了ssc-let-7i-5p对lnc001776的阻断作用,从而恢复lnc001776对CPBbioactive endodontic cement2毒素诱导的IPEC-J2细胞的损伤作用。综上所述,lnc001776/ssc-let-7i-5p/IL-6互作网络对CPB2毒素诱导的IPEC-J2细胞损伤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即lnc001776通过海绵吸附ssc-let-7i-5p调节下游靶基因IL-6的表达,进而促进CPB2毒素诱导的IPEC-J2炎症反应、凋亡和肠屏障功能紊乱,最终加剧CPB2毒素对IPEC-J2细胞的损伤。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lnc RNAs在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酸性可降解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MSNs)因具有较大的孔道,较高的比表面积。载药能力和适应性强、表面易修饰等特点而成为近年来药物载体的研究热点。但MSNs具有较稳定的化学键骨架,在人体内降解困难,会在肝脏、肾脏、脾脏、膀胱和肺等脏器中积累,对人体存在潜在危险。与此同时,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骨传导性、理化稳定性等特性,主要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等领域。selleck产品在MSNs中掺杂一定比例的HAP,改变其原有稳定性较好的Si-O-Si共价键结构,引入Si-O-Ca~(2+)离子配位化学键,从而提升MSNs在酸性环境中的降解能力。本文通过在合成MSNs过程中掺杂HAP,制备出了具有p H响应性的杂化纳米药物载体(Mesoporous silica hybrid nanoparticles,MSHNs)。采用MSHNs负载阿霉素(DOX),并在其表面包覆仿贻贝粘附蛋白聚多巴胺(PDA),抑制DOX从介孔孔道中自由释放。PDA包覆层同时作为介导层,结合仿细胞膜聚合物及靶向配体,构建了既具有生物安全性、靶向性又具有药物控释能力的药物传输系统(DDS)。该研究为化疗药物载体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探索了MSNs和MSHNs的制备方法,并对他们进行了性能表征和对比分析,并选用降解性能更好的MSHNs作为构建DDS的载体。首先,采用MSHNs在弱酸性环境中负载DOX,将PDA修饰于DOX·MSHNs载体表面,制备出DOX·MSHNs@PDA载药系统。该系统数均粒径为114.5 nm,表面包覆PDA后,孔体积峰值孔径从5.05 nm减小到3.0 nm,载药率约为CP-690550采购10.6%。在p H=7.4的PBS溶液中,该载药系统的药物释放速率仅为21.2%,而在p H=5.0模拟癌细胞酸性环境的PBS溶液中,96 h的释药率高达93.1%。该研究结果表明,DOX·MSHNs@PDA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和酸敏感性,为后续构建性能良好的DDS提供了基础。在DOX·MSHNs@PDA药物载体的基础上,通过表面依次修饰双羧基聚乙二醇(PEG)、偶联靶向叶酸(FA)的仿细胞膜聚合物PMEN,构建了DOX·MSHNs@PDA@PEG-PMEN/FA载药系统。DOX·MSHNs@PDA@PEG-PMEN/FA释药研究表明,在p H=5.0的PBS溶液中该载体96 h的释药率为30.2%,与之相比,在相同条件下DOX·MSHNs@PDA的释药率为93.1%,降低了62.9%。表现出良好的药物缓释能力。MSHNs@PDA@PEG-PMEN/FA空白载体细胞摄取研究表明,Hela细胞对MSHNs@PDA@PEG-PMEN/FA的摄取速率非常快,2 h和6 h的摄取率分别比其他载体高2.5倍和3Microarrays.8倍,而L929细胞对该载体的摄取速率与其它空白载体相当。DOX·MSHNs@PDA@PEG-PMEN/FA及其空白载体的细胞毒性研究表明,该载药体系对L929细胞具有较低的毒性,细胞存活率超过90%;但对Hela细胞的有较强杀伤能力,细胞存活率仅为25%。说明该载体在治疗癌症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锰修饰的碳点增强光动力疗法治疗口腔鳞癌效果的细胞和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将酰胺化的碳量子点(NCDs)载入中空介孔的二氧化锰(Mn O_2)中,同时在外面包裹上一层聚多巴胺(PDA)纳米颗粒,制备NCDs@Mn O_2-PDA纳米颗粒(简称NMP NPs);将锰离子掺杂进入碳量子点,简化制备流程,制备锰掺杂的碳量子点(简称Mn-CDs)。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两种不同形式的锰修饰的碳量子点缓解肿瘤缺氧微环境,增强光动力疗法和光热疗法治疗口腔鳞癌的疗效,以期获得低毒性、高Navitoclax光动力疗法疗效的光敏剂,提高光动力疗法治疗口腔鳞癌的效率。方法:制备NMP NPs并通过物理化学表征方法检测理化性能,探究其微观形态,表面官能团和光学性能以及光动力效率和光热效果;通过细胞摄取试验chemogenetic silencing和细胞毒性试验验证NMP NPs细胞摄取能力和生物安全性。通过光毒性试验、活/死染色试验和细胞凋亡试验研究NMP NPs对口腔鳞癌的抗癌效率;在裸鼠背部皮下接种口腔鳞癌细胞(KB细胞)建立肿瘤模型,给予瘤内注射不同的药物和激光照射处理,实验分为7组:对照组、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t solution,PBS)和经635 nm激光照射组、注射PBS和经635 nm和808 nm激光照射组、仅注射NMP NPs、注射NMP NPs和经635 nm激光照射组、注射NMP NPs和经808 nm激光照射组以及注射NMP NPs和经635 nm以及808 nm激光照射组,评估NMP NPs的体内抗口腔鳞癌效果。通过简单流程一锅溶剂热法制备Mn-CDs,利用物理化学表征方法探究Mn-CDs的理化性能;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细胞摄取试验验证Mn-CDs细胞的摄取能力和生物安全性。利用光毒性试验、活/死染色试验和细胞凋亡试验探究Mn-CDs对口腔鳞癌的抗癌效率。通过毒理试验,评估Mn-CDs的体内生物安全性。结果:透射电镜、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NMP NPs被成功制备,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平均粒径约125 nm左右;细胞内外活性氧的检测结果显示NMP NPs在过氧化氢存在时,经635 nm激光照射后活性氧的产率明显增高;胞外光热检测的结果显示NMP NPs经808 nm激光照射后具有良好的光热效率和光热稳定性;CCK-8结果显示,NMP NPs对口腔内正常组织细胞并无明显的毒性;光毒性试验、活/死染色试验和细胞凋亡试验的结果表明NMP NPs在过氧化氢存在时,经过635 nm和808nm激光照射后表现出明显的抗癌活性,KB细胞的凋亡率可达79.2%,明显高于其他分组;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注射了NMP NPs并经635 nm和808nm激光双重照射后,裸鼠的肿瘤体积在第14天后显著缩小甚至消失不见,相较于其他分组发挥出优异的抗癌活性。透射电镜,高分辨率透射电镜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果显示制备的Mn-CDs和CDs具有明显的石墨烯结构,分散均匀大小均一,平均粒径分别为2.7 nm和3.0 nm;Zeta电位、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的结果显示Mn被成功掺杂进入CDs;紫外可见光(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um,UV―Vis)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光谱显示,Mn-CDs在610 nm处具有明显的吸收峰,在激发波长为610 nm时具有最佳的发射波长(675 nm)。胞外活性氧检测显示在过氧化氢存在时Mn-CDs经653 nm激光照射后活性氧的产率明显高于CDs组和没有过氧化氢存在时的Mn-CDs和CDs组;CCK-8试验表明Mn-CDs和CDs组即使是在浓度达到300μg/m L时,对口腔鳞癌细胞(OSCC-9细胞)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而在过氧化氢和635 nm激光存在时对OSCC-9细胞的杀伤效果可达96.42%,明显高于其他分组,活/死染色试验和细胞凋亡试验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毒理试验的结果显示,注射了Mn-CDs和CDs的大鼠的主要器官的H&E染色结果以及血常规和生化分析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NMP NEmpagliflozin细胞培养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理稳定性以及肿瘤微环境响应性,能够缓解瘤内缺氧的微环境,提高光动力疗法的效率,同时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和光热转换效率,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NMP NPs联合光动力疗法和光热疗法治疗抗口腔鳞癌的效果要优于光热疗法和光动力疗法单独治疗。2、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Mn-CD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与肿瘤内丰富的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缓解瘤内缺氧的微环境,提高光动力疗法的疗效,为口腔鳞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合成简便、低毒、高效的光敏剂。3、两种由不同形式的锰修饰的碳量子点纳米颗粒均在抗口腔鳞癌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相较于NMP NPs,Mn-CDs简化了制备流程和治疗流程,仅需单激光照射即可获得理想的抗癌效果,为后续在实体瘤内抗癌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线粒体靶向喹唑啉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癌症是人类死亡最主要原因,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细胞毒性化学疗法、靶向疗法、放射疗法、内分泌疗法和免疫疗法等,许多经典的化疗药物对人体正常细胞有较高的毒性,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活性和选择性更好的抗肿瘤药物。含有喹唑啉酮结构的化合物,在抗肿瘤、抗菌、抗疟疾、抗炎、抗惊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许多研究发Bayesian biostatistics现,在生物体内有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多种作用靶点,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以及人体耐受性,具有广阔的药用开发前景。近年来,靶向线粒体的癌症治疗策略受到广泛关注,将药物特异性递送至线粒体的最有效方法是将亲脂性阳离子与目标药效团共价连接,由于线粒体内膜具有负膜电位,带正电荷的化合物可以逆浓度梯度积聚在线粒体基质中。三苯基膦阳离子具有很强的线粒体靶向能力,可以穿过细胞膜并驱动药效团聚集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本文选择喹唑啉酮作为母体化合物,通过引入三苯基膦对其进行结构改造,以期得到抗肿瘤活性更好的化合物。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课题的选题背景、立题依据和设IACS-010759计思路,包括喹唑啉酮衍生物作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靶向线粒体膜电位的癌症治疗策略及化合物靶向线粒体的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对喹唑啉酮进行的结构修饰,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三苯基膦-喹唑啉酮衍生物,通过改变三苯基膦的连接位点和连接链的长度,共合成了 30个目标化合物,并对合成的最终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第三部分研究了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选择MTT方法测试了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HepG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正常肝细胞QSG-7701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了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第四部分选择抗肿瘤活Gefitinib-based PROTAC 3性最好的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预测了其与EGFR和VEGFR-2两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结合模式。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阐明了本文的创新点并进行了展望。

水煮藕片蓝变机制研究及风味藕片产品研发

莲藕营养丰富,含有多种酚类物质和矿物质,在我国各地区被广泛种植,水煮藕片是莲藕的主要加工产品之一,不添加护色剂的莲藕片在水煮过程中会出现蓝变和后续褐变的情况,目前人们对于水煮藕片的研究主要在于褐变的生成和抑制方面,但莲藕片水煮蓝变的形成因素及机理还未研究,且水煮藕片风味单一的问题尚未解决。本课题以不同月份、地区的莲藕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藕片不同区域水煮前后的色度、铁含量、总酚含量和多酚含量变化,同时利用体外实验来探究藕片水煮蓝变机理和参与蓝变情况多酚种类。其次研发一种由水煮藕片包和调味酱料包组成的风味藕片产品,确定水煮藕片包货架期的同时优化调味酱料包的生产配方。研究结果如下:1.藕片水煮蓝变机制的研究以不同月份、地区的新鲜带泥莲藕为原料,分析了藕片在蒸馏水中水煮后蓝变的情况及色度、总酚含量和铁含量的相关关系;以11月份武汉地区莲藕和多酚标准品为原料,设置对照组为鲜藕,以不同水煮环境为实验组,检测色度、总酚含量、铁含量和各组多酚提取液中不同多酚的含量。结果表明,蒸馏水水煮后,宿迁地区3、4月份莲藕出现严重蓝变现象;曹县地区3、4更多月份莲藕外围区域部分蓝变严重;台州地区莲藕3月份几乎不蓝变、4月轻微蓝变;洪湖地区莲藕3月份蓝变严重、4月份则几乎不蓝变;武汉地区莲藕3、4月份蓝变严重、2月份蓝变明显、5月份轻微蓝变、9、11月几乎不蓝变。不同藕片蒸馏水水煮后总酚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发生水煮蓝变的藕片的煮后外围区域b*值接近或小于0,铁含量显著上升。煮后外围区域b*值与鲜藕铁含量、煮后外围区域铁含量都呈显著负相关。在藕片的外围区域,经过不同水煮环境下水煮后所有处理组的b*值均显著下降,但水煮环境中有添加0.1%硫酸亚铁溶液的处理组b*值会出现更显著的下降;经过不同水煮环境下水煮后所有处理组的总酚含量均下降,但水煮环境中有添加0.1%硫酸亚铁溶液的处理组会显著降低总酚含量;水煮环境中有添加0.1%硫酸亚铁溶液的处理组铁含量会显著上升,有添加0.2%EDTA-2Na溶液的处理组铁含量会显著下降。UPLC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中主要含有的多酚有左旋多巴、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对羟基苯甲酸、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酚、丁香酸、芦丁、原儿茶酸、表儿茶素、对香豆酸、绿原酸和槲皮素;体外结合试验和Uv-vis结果显示藕片水煮中酚类物质与自身含有的铁离子络合形成蓝色的多酚-铁络合物从而造成水煮蓝变情况发生,其中主要参与的酚类物质为左旋多巴、没食子儿茶素和表儿茶素。2.水煮藕片货架期预测对风味藕BLZ945临床试验片产品中两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水煮藕片包的货架期展开研究,检测了水煮藕片包贮藏在3种贮藏温度下的色度、硬度、商业无菌和感官评价的变化,并选择了商业无菌和感官genetic phylogeny评分为特征指标,使用Q_(10)模型预测货架期。结果表明:水煮藕片包在贮藏于4℃、27℃、37℃下时,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L*、硬度、感官评分下降并且贮藏温度越高变化速率越快。选择商业无菌和感官评分为特征指标,使用Q_(10)模型预测得出水煮藕片包在4℃下贮藏货架期为601 d,在25℃下贮藏货架期为179 d。3.调味酱料包工艺优化研究对风味藕片包产品中两个组成部分之一的调味酱料包的配方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调味酱料包中加入以黄原胶和瓜尔豆胶按3:7比例复配的复配增稠剂,相较于单一增稠剂可以减少使用量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挂糊率和感官评分。单因素实验中检测复配增稠剂不同添加量下对调味酱料包质构系数、挂糊率和感官评分的影响;检测5′-呈味核苷酸二钠和酵母抽提物对调味酱料包感官评分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出调味酱料包中最佳优化配方为:复配增稠剂0.2%,5′-呈味核苷酸二钠添加量0.12%,酵母抽提物添加量2%。并且使用该优化配方的调味酱料包满足商业无菌要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正己烷中毒大鼠脊髓神经组织的修复作用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正己烷中毒大鼠脊髓神经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干细胞对照组(BMSCs)、染毒组(HD)、自身修复组(HD+NS)和干细胞干预染毒组(HD+BMSCs)。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周后处死动物。BMSCs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周后,行尾静脉干细胞移植术,5周后处死动物。HD组按400 mg/kg剂量,对大鼠腹腔注射2,5-己二酮(2,5-hexanedione,HD),每周1次,持续注射5周后,处死动物。HD+NS组对大鼠腹腔注射HD 5周后,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 5周后处死动物。HD+BMTGF-beta/Smad抑制剂SCs组对大鼠腹腔注射HD 5周后,经尾静脉行干细胞移植,5周后处死动物。PD-0332991供应商实验5周后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并进行步态评分。透射电镜观察处死后大鼠脊髓神经组织超微结构。MAP-2和SMI312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和LFB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神经组织轴突和髓鞘变化。结果HD+NS组大鼠一般状态差、精神萎靡、无法站立、呈瘫痪状,步态评分为(4±0.38)分,属严重异常。HD+BMSCs组大鼠在BMSCs移植2周后,大鼠精神状态明显提升、摄食量升高,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大鼠步态Research Animals & Accessories逐渐改善。电镜结果显示,HD中毒大鼠移植BMSCs后,脊髓神经组织可见新生轴突。SMI312和MAP2免疫荧光双染可见,BMSCs移植后神经元的SMI312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髓鞘LFB染色结果显示HD中毒大鼠脊髓组织髓鞘脱失、板层疏松,而B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神经组织髓鞘结构趋于正常。结论 BMSCs移植可显著改善HD中毒大鼠的神经行为、修复HD中毒大鼠脊髓神经组织受损的轴突和髓鞘。

不同盐碱胁迫对棉花苗期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影响

目的:土壤盐碱化严重影响作物生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但是关于棉花对盐碱胁迫耐受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因此,本研究通过离子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探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iraglutide.html究不同盐碱胁迫对棉花生长生理、养分吸收转运、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影响,阐明不同盐碱胁AY-22989供应商迫下棉花的耐受机制,探索棉花幼苗响应盐碱胁迫的分子机制,为盐碱胁迫下棉花的代谢、特异蛋白以及相关基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为耐盐碱棉花育种和不同盐碱地棉花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对照,盐胁迫(NaCl)和碱胁迫(Na HCO_3+Na_2CO_3)3个处理。试验通过测定棉花生物量、逆境生理指标、光合作用参数和酶活性,研究盐碱胁迫对棉花生长和生理的影响;通过测定棉花各器官中离子浓度,阐明盐碱胁迫对棉花营养元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通过对棉花叶片和根进行蛋白质组测序,筛选出棉花叶片和根中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发掘棉花对不同盐碱胁迫的应答机制;通过测定棉花叶和根的代谢组,分析不同盐碱胁迫对棉花代谢影响的具体通路。结果:(1)与对照相比,盐胁迫和碱胁迫显著降低棉花生物量,显著增加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盐胁迫显著降低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叶绿素含量,但碱胁迫对其无显著影响。(2)与对照相比,盐碱胁迫均显著增加棉花各器官中Na的浓度。盐胁迫降低了棉花叶片中P、K、Ca、Mg、S和Cu的含量,根中N、Ca、B和Fe的含量,碱胁迫降低了棉花叶片中N、P、Ca、Mg、S和B的含量,根中N、Fe、P、S、Ca和Zn的含量。盐胁迫下,P、Mg、K、S和Cu的吸收能力提高,但是转运能力下降,B、N和Fe的转运能力提高,Mn、Zn和Mo的吸收和转运能力都提高;碱胁迫下,Mg和B的吸收被促进,转运能力被抑制,Zn和Fe的转运能力提高,N、P、S和Ca的吸收转运被抑制,Mn、Mo、Cu和K的吸收和转运能力提高。(3)棉花叶片在盐胁迫下检测出458个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苯并氮杂类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等通路;在碱胁迫下鉴定出240个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苯并氮杂extra-intestinal microbiome类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以及单萜生物合成等通路。棉花根在盐胁迫下检测出1725个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类生物合成和糖酵解/葡萄糖生成等通路,在碱胁迫下鉴定出75个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类生物合成和半乳糖代谢。在叶片中鉴定出9个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蛋白,其中pet B、pet F、psa D、psa F、psb A、psb B、psb C和psb O在盐胁迫下表达减少,而Psb S在碱胁迫下表达增加。(4)棉花叶片在盐胁迫下共筛选出99种差异代谢物,上调代谢物为93种,占绝对多数,差异代谢物主要聚类于有机酸类、糖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醇类和胺类等;碱胁迫下共筛选出179种差异代谢物,上调代谢物占96种,未占绝对多数,差异代谢物主要聚类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糖类和脂质和类脂质等。棉花根系在盐胁迫下共筛选出90种差异代谢物,上调代谢物为72种,占绝对多数,差异代谢物主要聚类于有机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糖类和醇类等,碱胁迫下共筛选出181种代谢物,上调代谢物占108种,未占绝对多数,差异代谢物主要聚类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糖类和胺类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戊糖磷酸途径、丙酮酸代谢和萜类主链生物合成在盐胁迫下的叶中富集,半乳糖代谢、丁酸代谢和精氨酸生物合成在碱胁迫下的叶中富集;亚油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赖氨酸降解在盐胁迫下的根中富集,柠檬酸循环、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在碱胁迫下的根中富集。结论:盐碱胁迫显著抑制棉花生长。盐胁迫抑制了棉花叶片光捕获过程、对光的利用效率和电子转移过程,是盐胁迫导致抑制棉花光合作用的原因之一。增强叶片和根中有机酸,糖类,核苷、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和氨基酸等代谢物的积累,以及叶片中糖酵解、TCA循环和2-氧代羧酸代谢等能量代谢和氨基酸合成和代谢是耐受盐胁迫的主要途径;增强根部有机酸和糖类积累以及根中丁酸代谢、戊糖磷酸途径、TCA循环和丙酮酸代谢等代谢活动,是棉花应对碱胁迫的关键机制。

基于多引物等位基因识别的ADRB1、CYP2D6、CYP3A5和NPPA基因分型

目的:建立、评估Helicobacter hepaticus基于等位基因特异性(Allelic Special,AS)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的ADRB1、CYP2D6、CYP3A5和NPPA多重基因分型体系,以用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等抗高血压药物的伴随诊断。方法:建立ADRB1、CYP2D6、CYP3A5和NPPA的基因分型多重检测体系,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四种基因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设计错配前向AS引物、共用后引物与荧光探针;(2)以多重野生检测体系和多重突变检测体系中扩增循环数之差(ΔCq)判读基因分型结果,通过单重qPCR体系检测标准质粒和人基因组DNA进行错配AS引物筛选,并进一步探索构建多重qPCR体系;(3)设计测序引物,对NGS、Sanger测序与多重qPCR的检测结果进行方法学一致Navitoclax性对比,验证基因分型结果的准确性;(4)评估临床前性能,包括检测范围、不精密度、交叉反应、干扰试验及稳定性。结果:ADRB1、CYP2D6、CYP3A5和NPP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引物特异性良好。基于引物筛选的多重qPCR体系基因分型准确,与NGS和Sanger测序结果一致,无统计学差异。多重qPCR检测体系检测范围在1.25 ng-40 ng,批间精密度≤5%,批JNJ-42756493内精密度≤5%。同时,未观察到显著的交叉反应,检测结果不受同源基因和口腔内含物的干扰,稳定性评估符合要求。结论:课题构建的多重qPCR方法简捷、结果准确且低成本,能通过基因分型ADRB1、CYP2D6、CYP3A5和NPPA,以期为高血压患者合理服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等相关药物提供指导,避免因错误用药和过量用药而导致的机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