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尼可地尔治疗顽固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对心电图ST-T段的影响。方法 92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前列地尔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ST-T段改变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irogacestat分子量NF-α)、C反应蛋白(CRP)]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ST段下移behaviour genetics、T波低平、T波倒置导联数分别为(2.77±0.12)、(1.82±0.24)、(1.91±0.24)个,均少于对照组的(3.52±0.68)、(2.19±0.14)、(2.19±0.7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纤维蛋白原(3.18±0.49)g/L、血浆粘度(2.09±0.13)mPa·s、全血粘度(4.25±1.05)mPa·s均低于对照组的(3.85±0.58)g/L、(2.77±0.58)mPa·s、(5.0Vorinostat3±1.94)mP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TNF-α、IL-6、CRP水平分别为(15.49±2.54)ng/L、(7.14±1.55)ng/L、(5.13±1.36)mg/L,均低于对照组的(24.39±5.47)ng/L、(13.84±3.25)ng/L、(7.82±1.26)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治疗顽固性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同时改善心电图ST-T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uthor: admin
红霉素联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红霉素联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支原体肺炎患CHIR-99021儿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红霉素静脉点滴,观察组采用红霉素联合琥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珀酸氢化可的松静脉点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JQ1体外45%,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52±1.09 d、4.55±1.37 d、2.93±1.44 d和7.50±1.21 d,少于对照组的4.39±0.92 d、6.71±1.86 d、4.02±1.17 d和11.96±2.0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对照组为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霉素联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症状体征恢复快,疗程短,临床疗效好,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未增加不良反应。
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效果观察及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效果及围术期护理对策Bafilomycin A1细胞培养。方法:选取2017年5月1日~2019年4月30日159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行3D打印辅助微创治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8例cardiac mechanobiology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行CT平扫定位穿刺治疗selleck PLX5622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3D打印导板定位技术治疗及相应护理,比较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引流管留置天数、尿激酶溶凝次数、颅内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引流管留置天数、尿激酶溶凝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精准穿刺血肿部位,高效配合精细化护理,减少术后尿激酶溶凝次数,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肥厚型心肌病基因型与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及临床预后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blood‐based biomarkers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遗传性心肌病,大约占正常人群的1/500。患者的临床表现呈现较大的异质性,可表现为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而肌节基因突变和心肌纤维化都与临床不良预后相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心肌组织病理和心肌磁共振钆延迟显像(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RAD001GE)明确心肌纤维化和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入组拟行室间隔切除术并且完善基因检测和心肌磁共振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27例。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致病/可能致病的肌节基因突变(sarcomere gene mutation,SARC)分为肌节基因阴性组(SARC-)和肌节基因阳性组(SARC+),并且通过心肌组织病理和心肌磁共振明确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情况。研究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岁,其中152名患者(67%)为男性。共有107名患者(47.1%)携带肌节基因突变。心肌病理组织提示的纤维化比例与心肌磁共振提示的LGE+、LGE定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LGE+14.3±7.5%VS LGE-9.0±4.3%;P=0.001;LGE定量r=0.314;P<0.001)。SARC+组患者无论在心肌组织病理(心肌纤维化比例15.3±8.0%VS 12.4±6.5%;P=0.003)还是心肌磁共振检查(LGE+98.1%VS 84.2%;LGE+定量8.3%VS 5.8%;两者均P<0.001)提示的心肌纤维化比例均显著高于SARC-组的患者。同时对心肌病理纤维化比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节基因突变(B=2.661:P=0.005)和左房内径(B=0.240;P=0.001)是心肌病理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除此之外,MYH7组的心肌纤维化比例明显高于MYBPC3 组。(18.1±9.6%VS 13.1±5.2%;P=0.019)。研究结论携带肌节基因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显著高于无肌节基因突变的患者,且MYH7组心肌纤维化程度也明显高于MYBPC3组。同时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肌磁共振提示的LGE与组织病理学心肌纤维化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研究背景及目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常伴有二尖瓣器的异常,主要表现为二尖瓣叶的延长,而二尖瓣叶延长通常会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返流,从而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结局。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二尖瓣延长究竟是遗传因素还是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结果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旨在探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基因型和二尖瓣长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43名拟行室间隔切除术并术前完善基因检测和心肌磁共振检查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并对患者的基本特征、基因检测和二尖瓣前后叶长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44岁,其中男性212人(61.8%)。肌节基因阳性组患者的二尖瓣叶长度显著长于肌节基因阴性组(二尖瓣前叶长度25.34±4.09 VS 23.64±4.29 mm;二尖瓣后叶长度 12.67±2.55 VS 11.46±2.44 mm;两者均 P<0.001),即使在矫正体表面积后(二尖瓣前叶14.59±2.90VS 13.46±2.67 mm/m2;P=0.001;二尖瓣后叶7.27±1.58VS 6.52±1.47 mm/m2;P<0.001)。对二尖瓣前后叶长度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年龄(B=-0.101;P<0.001)、肌节基因突变与年龄的交互作用(B=0.075;P=0.037)、左心房内径(B=0.100;P=0.002)和 SAM 征(B=2.131;P=0.038)是二尖瓣前叶长度的独立相关因素。肌节基因突变(B=1.232;P<0.001)、室间隔厚度(B=0.100;P=0.018)、左室舒张末径(B=0.081;P=0.001)和SAM征(B=1.307;P=0.037)是二尖瓣后叶长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肌节基因突变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二尖瓣后叶长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可以增加二尖瓣前叶延长的风险。研究背景及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作为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遗传性心肌病,临床表现存在极高的异质性,可表现为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目前大量研究通过心肌磁共振检查证实HCM患者的心肌纤维化程度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力衰竭等不良临床结局有明确的相关性。然而,由于临床上心肌组织标本的不易获得,很少有研究直接通过心肌组织病理对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病理纤维化和临确认细节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23名拟行室间隔切除术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根据患者术中心肌组织标本提示心肌纤维化情况分为轻度心肌纤维化组(n=138)、中度心肌纤维化组(n=203)和重度心肌纤维化组(n=82)。对患者术后进行规律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由心血管死亡、心衰再住院、新发房颤住院及新发卒中住院组成的复合事件。研究结果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男性270例(63.8%)。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9.43月(四分位数间距:19.67-38.03月)。共25名(6.4%)患者出现主要终点事件。其中4名(1.0%)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3名患者发生猝死,1名患者因心肌梗死死亡),14名(3.6%)患者因心衰加重住院,5名(1.3%)患者出现新发房颤导致住院,2名(0.5%)患者出现新发卒中导致住院。入组患者的3年免除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为95.0± 1.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三组患者免除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Log rank P=0.043)。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提示年龄(风险比=1.078,95%置信区间:1.030-1.129;P=0.001)和重度心肌纤维化(风险比=4.133,95%置信区间:1.063-16.072;P=0.040)是HCM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轻度心肌纤维化组、中度心肌纤维化组和重度心肌纤维化组三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重度心肌纤维化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6月接收的100例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的矫正视力(CVA)、眼压(IOP)、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小梁虹膜角(TIA)Blebbistatin小鼠、中央前房深度(AC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及术后1 d,两组的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CVA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Software for Bioimagin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IO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个月,两组的IOP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AOD500、TCPD、TIA、ACD比较,差异Adezmapimod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AOD500、TCPD、TIA、ACD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略低于对照组的16.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IOP及房角开放距离,且安全性较高。
荧光探针助力原位胃癌活体成像
目的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1]),胃癌的早筛早诊是胃癌治疗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胃镜诊断为侵入性检查,腹部增强CT、肿瘤标志物等诊断方法的准确率低、特异性差,无法大规模应用于胃癌早期诊断,因此开发新型胃癌监测手段对于胃癌早筛早诊至关重要。方法荧光探针成像技术,借助荧光探针在肿瘤特殊环境下(活性氧ROS高表达)激活发出强烈荧光使肿瘤部位成像,具有操作方便、分辨率高、成像时间短、无放射性损伤等特点,有望成为新型胃癌监测方法。我们选择了GP130胃癌原发瘤小鼠模型模拟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设计了在胃部酸性条件下稳定存在的小分子荧光探针,探针到达肿瘤部位与活性氧反应而释放荧光基团,利用活体成像仪实现了肿瘤的原位无创监测。结果 GP130小鼠模型在发病初期表现为胃溃疡与腺瘤同时存在~([2]),活体成像数据显示,10周龄小鼠在探针灌胃给药5 min后即有信号响应,10min后信号强度为PF-02341066空白组(不加探针)的2.5倍,对应表层胃溃疡的响应,之后胃部信号先减弱后升高,110min后信号强度为空白组的11倍,说明探针分子逐渐渗入肿瘤部位,对应胃腺瘤的响应。结论通过加探针后胃部反应时间和信号强度的差异,实现了GP130小鼠中胃溃疡和胃癌的区分和诊断,该方法准确率高、特异性强,为原位无创Immune trypanolysis监测胃癌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E-616452说明书。拟进一步监测体外排泄物荧光信号变化,为胃癌的体外筛查奠定基础。
从脾与能量代谢认识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发生机制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多因胃黏膜上皮遭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复侵害,基于黏膜特异的再生功能,使黏膜发生重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现代研究表明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浸润会引起细胞恶变,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在CG“炎-癌转化”的演变过程中,对以胃黏膜萎缩为背景的肠化和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的有效干预是胃癌二购买SBE-β-CD级预防的关键环节。中医学认为脾虚是CG“炎-癌转化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的重要病机,在此基础上受痰湿、瘀阻等因素的影响,可加速其恶变过程。该过程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在微观表现及发生实质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本文旨在从脾虚与机体能量代谢角度,探讨胃黏膜“炎-癌转化”演变过程,为中医药receptor mediated transcytosis有效防治提供生物学基础。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并探讨其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武汉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249例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靶向特异性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获得基因突变谱数据,并分析其与ALL患儿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49例患儿中B-ALL 227例(91.2%),T-ALL 22例(8.8%);178例(71.5%)患儿检测发现基因突变,其中85例(34.1%)患儿存在≥3种基因突变。突变率较高的基因依次为NRAS(23.7%)、KRAS(22.9%)、FLT3(11.2%)、PTPN11(8.8%)、CREBBP(7.2%)、NOTCH1(6.4%),其中KRAS、FLT3、PTPN11、CREBBP突变主要在B-ALL中检出,而NOTCH1、FBXW7突变主要在T-ALL中检出。与B-ALL比较,T-ALL患儿基因突变发生率更高(χ~2=5.573,P<0.05),且更容易发生基因共突变(P<0.05)。伴TP53突变的患儿预计4年无事件生存(EFS)率(47.9%vs 88.EPZ-6438采购5%,P<0.001)以及OS率(53.8%vs 94.1%,P<0.001)显著低于不伴有TP53突变的患儿,NOTCH1突变较无突变者初诊时更易发生高WBC增多血症(128.64×10~9/L vs 8.23×Microscopy immunoelectron10~9/L,P<0.001),伴NOTCH1突变的患儿4年EFS率低于无突变组(71.5%vs 87.2%,P=0.037)。结论:儿童ALL普遍存在基因突变,TP53和NOTCH1突变是儿童ALL不良结局的有力预测因子,NGS有助于发现Vorinostat molecular weight基因突变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肠道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肠道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GNE-140分子式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8例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肠道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肠道支架置入情况、相关临床指标和腹腔镜手术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肠道支架,无肠道支架移位、脱落或肠穿孔。所有患者2周后均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前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血钾浓度均优于入院时(均P<0.05)。腹腔镜手术后无腹腔出血更多患者,2例出现切口感染,3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并于造口术后3个月后行造口还纳术,其中1例出现吻合口漏。上述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肠道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安全可靠,术前先行肠道支架Lab Equipment置入可有效地缓解肠梗阻症状,为进一步的腹腔镜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Notch Gene Mutation in Children with ALL
目的研究在中国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淋巴性细胞白血病2018方案(CCLG-ALL-2018方案)诊疗下Notch基因阳性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预后分析,以探究Notch基因突变对儿童ALL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按照CCLG-ALL 2018方案诊疗的295例ALL患儿的资料,其中Notch基因阳性的有55例,回顾性分析这55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55例Notch基因阴性的ALL患儿临床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初诊时外周血象及幼稚细胞百分比等方面在平均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卡方检验genetic reversal比较两组间性别、民族、年龄、免疫分型、伴随基因、不良反应及第15天和第33天微小残留病灶(MRD)在分布比例上是否存在区别。随访至2023年2月,采用Kaplan-Meier分析Notch点击此处基因阳性组及阴性组的总生存(OS)及无事件生存(EFS)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两组对生存预后的影响,以探究Notch基因对儿童ALL预后的影响。结果1.在一般临床特征方面:在295例ALL患儿中,有55例Notch基因(+)的患儿,占比18.64%,其中50例T-ALL中有29例Notch基因(+),占比58.00%;男性37例(67.27%),女性18例(32.73%),男女比例为2.06:1;中位发病年龄为6岁3月;汉族36例(65.45%),非汉族19例(34.55%),汉族与非汉族比例为1.89:1;Notch基因(+)组与Notch基因(-)组在性别、年龄、民族、初诊时白细胞、血小板及外周血幼稚细胞占比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初诊血红蛋白及就诊原因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分子生物学方面:两组患儿在染色体核型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Adavosertib在免疫分型上,Notch基因阳性组在T-ALL中占比明显高于Notch基因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基因分布特点方面:在55例患儿中未检测到Notch4基因突变,在Notch1、2、3中,Notch1突变有39例(占70.9%),比例最高;同时Notch1倾向于表达在T-ALL及分化程度更高的细胞中,而Notch2和3更倾向于在B-ALL及幼稚度高的细胞中表达。4.在早期治疗反应方面:两组在第15天MRD及第33天MRD上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