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菊苷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小鼠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松果菊苷(ECH)对骨质疏松症(OP)模型小鼠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10周龄雌性C57/BL6小鼠2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OP组和ECH低、高剂量组,每组7只。OP组和ECH两组小鼠通过去除双侧卵巢建立OP模型,之后ECH两组分别采用10、20 mg/kg ECH进行腹腔注射干预,2 d/次,连续干预8周后,处死各组小鼠获取完整的股骨。股骨远端切片后进行阿利新蓝(ABH)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组织蛋白酶K(CTSK)、核因子κB磷酸化P65(NF-κB p-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股骨远端ABH染色:与Sham组比较,OP组股骨远端骨小selleckchem PS-341梁变薄、稀疏,髓腔内脂肪细胞堆积;与OP组比较,ECH组股骨远端骨小梁数量增加,骨小梁变粗,髓腔内脂肪细胞减少,尤其是高剂量组ECH作用更加明显。股骨远端TRAP染色:与Sham组比较,OP组股骨远端破骨细胞分化显著增加[(6.79±0.66)N.Oc/T.A比(2.15±0.28)N.Oc/T.A,P<0.01)];与OP组比较,ECH低、高剂量组股骨远端破骨细胞分化减少,尤其是高剂量组ECH抑制作用更加明显[(4.35±1.03)N.Oc/T.A、(3.75±0.60)N.Oc/T.A比(6.79±0.66)N.Oc/T.A,P<0.01]。股骨远端免疫组化(CTSK、NF-κB p-P65)染色:与Sham组比较,OP组股骨远端CTSK、NF-κB p-P65表达显著上调[CTSK:(0.031±0.0adaptive immune05)%比(0.010±0.003)%;NF-κB p-P65:(0.013±0.002)%比(0.003±0.003)%;P<0.01];与OP组比较,ECH低、高剂量组股骨远端CTSK、NF-κB p-P65表达显著下调,高剂量组ECH抑制作用更加明显[CTSK:(0.018±0.002)%、(0.015±0.003)%比(0.031±0.005)%;NF-VX-445化学结构κB p-P65:(0.009±0.001)%、(0.007±0.002)%比(0.013±0.002)%;P<0.01]。结论 ECH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弱破骨细胞活性,改善OP模型小鼠骨量丢失。

评价动脉灌注化疗配合膀胱部分切除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分析动脉灌注化疗配合膀胱部分切除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Z-IETD-FMK IC50 回顾性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邹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膀胱癌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两组,即应用膀胱灌注化疗结合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3例为对照组,应用动脉灌注化疗结合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5例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年的复发情况、生存质量、无肿瘤进展生存期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临床疗效更佳(immunity to protozoaP <0.05)。在不良反应发BYL719作用生情况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更低(P <0.05)。与术前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生存质量各指标分值更高(P <0.05),但两组术后1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肿瘤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膀胱癌患者应用膀胱部分切除术配合动脉灌注化疗后,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降低复发率,延长无肿瘤进展生存期,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

应用微流控方法体外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疗效

目的 发展一种可用于评估抗血小板药物对病理性高剪切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抑制效果的微流控芯片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软光刻工艺加工聚二甲基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玻璃微通道芯片。将抗凝人外周全血以1 500 s~(-1)剪切率流过微通道芯片,应用荧光倒置显微镜拍摄血小板在狭窄通道下游的聚集行为,通过图像分析得到血小板聚集覆盖率、聚集总面积、血栓平均尺寸和血栓数量。收集流过微流控芯片的全血,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和PAC-1)的表达,并评估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对狭窄下游血小板Ferroptosis抑制剂聚集和活化的抑制能力。结果 随着输入剪切率的提高,血小板聚集能力逐渐增强。阿司匹林不能抑制病理性高剪切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此网站和聚集,替格瑞洛和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结论 本研究发展的微流控芯片模型,可用于模拟动脉狭窄血管的局部特征,研究不同剪切力梯度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并在病理性高剪切力条件下评估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功能的抑制效能。区别于传统的比浊法及血栓弹力图仪等在静止条件下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本研究结果为临床mitochondria biogenesis提供了一种更接近动脉血栓性疾病患者体内真实流动环境的体外模型,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提供相关的分析方法。

安胎合剂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疗效观察

目的本课题是以脾肾两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的临床对照实验,观察中药安胎合剂内服同时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早期先兆流产患Berzosertib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72例脾肾两虚型的早期先兆流产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在两组都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基础上,治疗组联合安胎合剂内服。在3个疗程后,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孕激素(孕酮、血-HCG、雌二醇)的数值变化、妊娠囊直径变化,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等改善情况,及胎心搏动情况等,以这些selleck产品指标来评判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脾肾两虚型的早期先兆流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两组年龄、中医证候积分、孕三项(孕酮、血-HCG、雌二醇)水平、孕囊直径、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等各项数值比较,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综合总有效率(91.17%>76.47%)、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88.23%>73.52%)对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其中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孕三项(孕酮、血-HCG、雌二醇)数值变化、孕囊直径数值增长情况、凝血指标及血栓弹力图K与R的值,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提高胚bioactive properties胎存活率。且治疗组的数值变化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两组治疗后安全性指标均正常,无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安胎合剂加味口服,同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对于脾肾两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颇佳,且胚胎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钠的对照组,体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树枝状网络结构快速自修复海藻酸水凝胶设计、制备及肝素化改性

海藻酸水凝胶具有成本低,生物适应性好,高溶胀系数等特点,在生物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不可逆相互作用制备海藻酸水凝胶在外界应力冲击作用下会产生无法恢复的破坏,缩短其实际使用寿命。目前可以通过在水凝胶骨架中引入可逆的席夫碱(Schiff base)结构,赋予海藻酸水凝胶自修复能力,基于亚胺动态键的交换作用能够重构水凝胶网络,延长其使用寿命。与此同时,席夫碱结构具有较低的毒性以及优异的生物适应性,基于席夫碱结构的自修复海藻酸水凝胶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光明的前景。然而,亚胺键在水相中交换速率较慢,根据目前的报道,基于席夫碱的海藻酸水凝胶断面自修复时间长达2小时,在人造组织等需要水凝胶快速自修复的场景中难以满足使用需求。聚酰胺(胺)树枝状聚合物(Poly(amido)amine,PAMAM)端部富含活泼的伯氨基团,能够与醛基形成席夫碱结构,可用于制备自修复水凝胶。此外,PAMAM具有极为规整的层状枝化结构,能够促进其端部活性基团进行分子间接触,提高可逆动态键之间的交换效率。因此,将PAMAM引入海藻酸水凝胶体系是实现快速自修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由于引入的PAMAM具有抗菌能力,采用PAMAM交联赋予了ADA-PAMAM抗菌能力。本文使用高碘酸钠对海藻酸钠进行氧化,制得含有醛基的氧化海藻酸(alginate dialdehyde,ADA)。使用GPC和苯胺染色研究ADA的氧化度与其分子量和醛基化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ADA氧化度分别为8%,20%和30%时,氧化产物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67±6.3 k Da,43±4.1 k Da和39±3.7 k Da,醛基化程度分别为7.0±0.9%,16.3±2.2%,25.2±2.5%,说明可通过控制ADA氧化度的方法调节其分子量和醛基化程度。将富含氨基的树枝状聚合物PAMAM引入到ADA水溶液中,通过席夫碱反应制得具有自修复能力的海藻酸水凝胶(ADAPAMAM),使用SEM,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表征反应产物的结构,确定ADAPAMAM为席夫碱水凝胶。通过流变学表征研究ADA-PAMAM的凝胶时间和稳定性。ADA-PAMAM具有自修复能力,划痕实验结果表明氧化度为20%的ADA-PAMAM在25分钟内完成自修复过程,树枝状交联网络能明显加快水凝胶的自修复速率。应变循环实验结果揭示了ADA氧化度对ADA-PAMAM自修复能力的影响关系,表明ADA氧化度较高时ADA-PAMAM具有较好的自修复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室温环境下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在ADA-PAMAM浸提液中的存活情况,研究了PAMAM的引入对ADA-PAMAM抗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细菌在水凝胶的存在下观察到的数量明显减少,细菌表面有囊泡出现,水凝胶具有明显的抗菌能BIOPEP-UWM database力。由于ADA-PAMAM中仍存在大量未反应的游离氨基,有潜在的细胞毒性和诱发血栓的可能,这需要对水凝胶进行功能化改性以改善其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本文通过预先将肝素封端PAMAM的方法(肝素化)降低水凝胶中未反应的氨基浓度,以降低其细胞毒性并改善其血液相容性。采用亚硝酸进行肝素的氧化以产生醛基,通过席夫碱反应将氧化肝素用于PAMAM的封端,得到肝素封端PAMAM(PAMAM-Hep)。使用FTIR和GPC对肝素的封端进行了研究,证明肝素封端PAMAM,并使用ADA和PAMAM-Hep通过席夫碱反应制备肝素化改性水凝胶ADA-PAMAM-Hep。流变学测试表明ADA-PAMAM-Hep的储能模量随肝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应变循环实验说明肝素化水凝胶仍具有自修复能力。MTT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肝素化后ADA-PAMAM的OD值明显低于改性前的水凝胶,细胞毒性问题得到了改善。溶血实验中肝素含量为10%,30%和50%的水凝胶的溶血率分别为-6.469%,-7.536%和-7CX-5461浓度.538%,高于改性前水凝胶的-6.217%;复钙实验中肝素接枝浓度为10%,30%和50%的水凝selleck抑制剂胶分别在43 min,107 min和大于240 min的时间使去血小板血浆发生完全凝聚,明显长于肝素接枝前水凝胶的26 min。溶血实验和复钙实验的结果均表明肝素接枝后水凝胶的血液相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基于咽黏膜形态学改变的慢性咽炎中医体质学研究

目的:探究中医体质Bemcentinib体外在慢性咽炎患者人群中的分布特点patient medication knowledge及其相关因素,基于咽黏膜形态学改变来研究体质对慢性咽炎症状及咽黏膜形态学改变的影响,寻找体质在慢性咽炎中的效应指标,为慢性咽炎的中医个体化防治提供依据,同时强调在临床治疗时“辨体质-辨病-辨证”三辨诊疗相结合模式的必要性。方法:在云南省中医医院的耳鼻喉科门诊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51例慢性咽炎患者,采用中医体质九分法进行体质调查,合理诊断中医证型、病理分型,并采集咽黏膜形态图片,对慢性咽炎症状、咽黏膜形态学改变分级量化评分。将所有数据整理输入Excel表格,采用统计软件SPSS 2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入选的451例慢性咽炎患者中,女性患者占比约58.1%,年龄在18-30岁年龄段的患病人数占比约24.2%。汉族明显多于少数民族,职业为职员的患者最多,有80例,其余常见职业中均有慢性咽炎患者的分布。既往伴随疾病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共计出现105次(占23.3%)。约6.0%的慢性咽炎患者有过敏史。约62.5%的慢性咽炎患者平素有饮食偏嗜者,偏嗜五味中以辛辣、酸、甜为主。病理分型为慢性单纯GDC-0068性咽炎患者最多;中医证候为脾胃虚弱证的患者最多。75.2%的患者为兼夹体质,单一体质类型仅占比24.8%;体质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质(26.6%)、湿热质(20.2%)、痰湿质(17.3%)、阴虚质及血瘀质(各占比8.4%)、气郁质(6.0%)、平和质(5.8%)、阳虚质(5.1%)、特禀质(2.2%)。分别计算体质与性别、年龄的卡方值及P值,P均<0.05;对中医证候分布和体质分类进行Fisher检验,P<0.01;症状、咽黏膜形态学改变评分中,咽异物感、咽黏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评分总分最高。分别对咽异物感与淋巴滤泡增生、咽黏膜肥厚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值分别为0.134、0.242,P均<0.05。分别进行体质对咽异物感、咽干、咽痒、咽部微痛四个症状及淋巴滤泡增生、咽黏膜充血、咽黏膜肥厚三个咽黏膜形态学改变的线性回归分析,P<0.05。结论:1.在本次调查的慢性咽炎患者研究中,既往史以消化系统疾病史最为常见,有饮食偏嗜者占据较大的比例。体质分布以气虚质最常见,湿热质、痰湿质次之,故气虚质及痰湿质、湿热质对慢性咽炎有易罹性、倾向性。在性别、年龄方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但年龄分布有年轻化趋势。慢性咽炎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证候之间有相关性,故临床治疗时需“辨体质-辨病-辨证”三辨诊疗相结合。2.本研究表明在慢性咽炎患者中,程度最重的症状是咽异物感,程度最重的咽黏膜形态学改变是咽部黏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且咽异物感与咽部淋巴滤泡增生、咽黏膜肥厚呈正相关关系。3.不同体质对咽异物感、咽干、咽痒、咽部微痛四个症状及淋巴滤泡增生、咽黏膜充血、咽黏膜肥厚三个咽黏膜形态学改变程度具有不同影响,影响具有一定规律。咽黏膜形态学改变是慢性咽炎临床易获得、客观的特异性表现,慢性咽炎的咽黏膜形态学改变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咽黏膜形态学的改变可对慢性咽炎的中医体质有一个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体质特点,作为评判体质的一个指标。在临床中可借助咽黏膜形态学的改变进行初步体质判定。

自体浓缩生长因子凝胶治疗肛瘘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自体浓缩生长因子(CGF)凝胶治疗肛瘘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挂线法对6只猪进行肛瘘造模,30 d后行瘘管造影及病理检查确认造模成功。将左右侧瘘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凝胶组(填塞CGF凝胶)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瘘管创面愈合情况,检测术后第7天瘘管外口组织样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medical screening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fos mRNA及Nirogacestat小鼠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因子[包括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EK)1/2、磷酸化MEK(p-MEK)1/2、ERK1/2、磷酸化ERK(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FBS)、20%CGF组、20%CGF+干扰RNA(siRNA)组、20%CGF+siRNA ERK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GF对HSF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凝胶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瘘管外口组织样本PDGF、PCNA、α-SMA、c-f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MEK1/2、p-ERK1/2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MEK1/2、ERK1/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20%CGF组、20%CGF+siRNA组HSF细胞增殖百分比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20%CGF+siRNA组比较,20%CGF+siRNA ERK组HSF细胞增Cell Cycle抑制剂殖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CGF凝胶治疗肛瘘有效,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调ERK信号通路因子水平来促进HSF增殖,从而加速瘘管愈合。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出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潜在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苍耳子散–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筛选出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核心成分;将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导入STRING平台,通过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Dibutyryl-cAMP抑制剂用AutoDock Vina 1.1.2软件对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收集苍耳子散的活性成分62个,苍耳子散与过敏性鼻炎的共FG-4592采购同靶点214个,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等可能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关键靶点。通过GO富集分析得到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基因靶点参与622个生物学过程、62个细胞成分、152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得到162条通路,主要与免疫反应、细胞调控和受体等相关通路有关。分子对接证实核心靶点STAT3、MAPK3能自发地与关键成分芫花素、亚油酸乙酯等RNAi-based biofungicide结合。结论 苍耳子散主要通过芫花素、亚油酸乙酯等与STAT3、MAPK3的结合来参与免疫、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和生物细胞过程的调节,最终起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Cx32与p-AK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间隙连接蛋白32(Cx32)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了从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间在本院因子宫内膜癌进行子宫切除术的40例患者标本,且术前均未经过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在此基础上,选取同一时期因子宫肌瘤/子宫脱垂行子宫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确诊为正常增生期子宫内Cell Biology膜的20例患者标本。所有患者及其相应的组织样本均已确诊。记录临床变量,包括年龄、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临床分期。根据EdmondsonSteiner(ES)标准进行组织学分级,显示有33例(82.5%)高、中分化肿瘤,7例(17.5%)低分化肿瘤。依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2014年)进行手术病理分期,显示Ⅲ期、ABT-263小鼠Ⅲ-Ⅳ期肿瘤分别为24例(60.0%)、16例(40.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以及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Cx32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两者表达水平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Cx32表现为明显的胞膜定位;在子宫内膜癌组织,Cx32表现为胞质定位,且其表达量比较少。p-AKT阳性信号位于胞质与胞核,且在癌组织中表达增加。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x32的阳性表达率为62.50%(25/40),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0%(20/2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KT的阳性表达率为85.00%(34/40),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00%(7/2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Cx32与p-AK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325,P<0.05)。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Cx32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瘤组织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有无脉管浸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KT的表达与瘤组织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浸润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1.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相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Cx32表达降低、p-AKT表达增高,且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中可能发挥相反的作用。Cx32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抑癌因Imidazole ketone erastin配制子和潜在分子标志物,可能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Cx3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与组织分化程度、瘤组织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的分子靶点,成为靶向治疗潜在的标志物。

转基因尼罗罗非鱼应激监测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罗非鱼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淡水经济鱼类,年产量约164万吨,出口量约40万吨。然而,在苗种运输及养殖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水温骤变和剧烈振荡等应激因素,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诱发鱼类发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时发现鱼类的应激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预防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鱼类应激监测方法,如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抗氧化酶活检测,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等,存在操作繁琐、耗费时间长、时效性差等缺点。为了能快速、实时的监测鱼类应激情况,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一种通过Hspa8b启动子驱动绿色荧光基因(GFP)表达的T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评价了其作为应激监测模型的可行性,并以此为模型比较了不同应激条件下多种抗应激药物的使用效果。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T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的获得。PCR扩增得到Hspa8b启动子序列,插入p Tol2载体GFP序列上游位置,成功构建p Tol2(Hspa8b:GFP)质粒。将质粒和转座酶共同注射到尼罗罗非鱼1~2细胞期受精卵中,利用GFP的荧光特性筛选出Tg(Hspa8b:GFP)转基因F0代阳性个体,F0代阳性雄鱼与野生型雌鱼交配产生F1代。F1代雄鱼再与野生型雌鱼交配产生F2代,筛选出GFP阳性F2代个体用于后续实验,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和RT-q PCRPhotocatalytic water disinfection技术筛选出单一插入位点、单一拷贝数的F2代个体。(2)评价T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作为应激监测模型的可行性。实验评价了3种应激条件:冷应激(18℃)、热应激(34℃)和振荡应激(70 rpm)。经检测,在冷应激条件下处理6 h和12 h,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葡萄糖(GLU)、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丙转氨酶(ALT)和丙二醛(MDA)及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应激30 min时内源性Hspa8b和Cyp1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GFP荧光强度显著增强,GFP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基因尼罗罗非鱼GFP浓度与内源性Hspa8b基因表达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894,P<0.05)。在热应激条件下处理6 h和12 h,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血液中GLU、GSH和MDA及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应激30 min时内源性Hspa8b和Cyp1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GFP荧光强度显著增强,GFP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基因尼罗罗非鱼GFP浓度与内源性Hspa8b基因表达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902,P<0.05)。在振荡应激条件下处理6 h和12 h,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血液中GLU、GSH、ALT和MDA及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Dolutegravir使用方法05);在应激30 min时内源性Hspa8b和Cyp1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GFP荧光强度显著增强,GFP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基因尼罗罗非鱼GFP浓度与内源性Hspa8b基因表达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935,P<0.05)。(3)利用构建的转基因尼罗罗非鱼模型评价不同应激条件下多种抗应激药物的抗应激效果。本试验对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维生素C、丁香酚、β-1,3葡聚糖、茶多酚和L-谷氨酰胺等药物的抗应激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冷应激条件下MS-222和茶多酚能显著缓解尼罗罗非鱼的应激反应;热应激条件下丁香酚和茶多酚能显著缓解尼罗罗非鱼的应激反应;振荡应激条件下MS-222、Vc、丁香酚和茶多酚能显著缓解尼罗罗非鱼的应激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TRSL3小鼠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能够快速、实时的监测鱼类应激,明确了针对低温、高温和振荡应激条件下最适宜使用的抗应激药物,对实际生产中鱼类应激的及时监测以及抗应激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