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和配对盒2(PAX2)在子宫内膜诊刮标本中的表达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96例子宫内膜诊刮标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标准,分为增生期子宫内膜组(n=27)、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n=24)、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组(n=29)及子宫内膜样癌组(n=16),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中PTEN和PAX2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各组中PTEN和PAX2蛋白缺失情况。结果 子宫内膜样癌组、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组PTEN蛋白缺失率均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组、子宫内膜样癌组PAX2蛋白缺失率均高于增生期Rapamycin供应商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组PAX2蛋白缺失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增生子宫内Biogenic Materials膜组(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PTEN与PAX2蛋白同时缺失率为5.9%,明显低于癌前病变以上组(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组+子宫内膜样癌组)的55.6%,差异LEE011配制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EN与PAX2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筛查良性子宫内膜,但不能判断非典型增生是否发生癌变。
Author: admin
NUCB-2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NUCB-2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子宫内膜组38例、不伴有不典型增生性内膜组30例、不典型增生性内膜组32例、Ⅰ型子宫内膜癌56例,比较NUCB-2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UCB-2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NUCB-2主要表达于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浆内,呈棕黄色至棕褐PEG300色,在不典型增生性内膜组和不伴有不典型增生性内膜组表达为A模式,NUCB-2在不典型增生性内膜组和Ⅰ型子宫内膜癌组表达为A/C模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NUCB-2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的NUCB-2表达率更高(P<0.05);Ⅰ型子宫内膜癌患Oral immunotherapy者的NUCB-2蛋白表达率与体质量指数、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病理中、低分化及FIGO分期Ⅲ~Ⅳ期患者的NUCB-2表达率更高(P<0.05);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NUCB-2蛋白阴性、阳性表达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CB-2蛋白阴性生存时间更长(P<0.selleck Dolutegravir05)。结论:NUCB-2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UCB-2的高表达与病理及临床预后相关,是影响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高海拔地区(林芝)银杏叶片类黄酮积累的机制研究
银杏(Ginkgo bilob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银杏叶片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因富含类黄酮、萜内酯等生物活性物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治疗。银杏自然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市,不同海拔地区银杏叶片类黄酮含量存在差异,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生长在西藏林芝(高海拔)及其引种地江苏邳州(低海拔)地区的5年生银杏实生苗为材料,分析了银杏叶片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产物并鉴定出参与类黄酮合成的关键结构基因;通过对银杏苗进行紫外、光强和温度等不同环境因子NSC 119875细胞培养处理,筛选出促进银杏类黄酮积累的主效环境因子和响应的关键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对2个地区的银杏植株生理指标测量分析发现,与邳州地区相比,林芝地区的银杏植株具有较矮小、叶片颜色较黄、叶裂数较少、叶面积较小、叶片鲜重较轻等特点。如邳州地区的株高达到270 cm左右,胸径9.8 mm左右,叶裂3-4个;而西藏林芝地区的株高为190 cm左右,胸径7.8 mm左右,叶裂1-2个。然而,林芝地区的银杏叶片类黄酮含量高达35 mg/g,与低海拔地区相比,升高了 1.59倍。以上结果显示高海拔限制了银杏植株的生长但却显著提高了叶片中类黄酮的积累。(2)通过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对生长在两个地区的叶片进行分析,共鉴定到黄酮类、脂质、有机酸、氨基酸、酚酸等9大类共310个差异代谢物。高海拔地区的银杏叶片初生代谢物如氨基酸类、脂质、酚酸类等的含量普遍低于低海拔地区,而次生代谢物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鉴定到8种类黄酮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均显著增加,分别为黄酮醇、双黄酮、黄酮碳糖苷、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异黄酮、黄烷酮。(3)对两个地区的银杏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274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2个基因富集到了苯丙素生物合成,除了 6个基因在高海拔地区表达呈上升趋势以外,其余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下调。类黄酮合成通路共富集到33个基因,大部分基因均在高海拔地区叶片中上调表达,尤其与查尔酮、黄酮醇等物质合成密切相关的结构基因,如C4H和CHS、FLS、F3’H等显著上调表达。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显示,高海拔地区银杏叶片类黄酮含量提高的原因可能是由类黄酮合成结构基因表达上升引起的。(4)为了探究高海拔地区银杏叶片高类黄酮合成的影响因素,对一年生银杏实生苗进行不同的环境因子处理,包括不同强度UV-B辐射(0KJ/m2、7.14 KJ/m2、21.42 KJ/m2)、不同温度(25℃、15℃、5℃)和不同光照强度Behavioral genetics(300μmol m-2s-1、500 μmol m-2s-1、800μmol m-2 s-1)处理,并对银杏叶片黄酮含量及关键合成酶GbFLS的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UV-B辐射、低温和高光强均能促进银杏叶片类黄酮积累,UV-B辐射处理后黄酮含量最高增加了 2.2倍,低温处理提高了 1.5倍,高光强处理增加了 2.8倍。在所测试的环境因子中,高光强(500μmol m-2 s-1)是促进类黄酮合成的Fer-1化学结构主要环境因子。(5)环境因子处理对类黄酮合成结构基因GbFLS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GbFLS表达量分别在UV-B、低温和高光强处理后最高分别上调4倍、2.2倍和3.75倍。克隆了GbFLS,瞬时转化银杏愈伤组织及稳定转化拟南芥,与对照相比,GbFLS过量表达愈伤组织的类黄酮含量为野生型的3.5倍,表明GbFLS可以响应多个环境因子并正向调控类黄酮的合成。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化疗方案探索
背景 此前,在回顾性研究中我们报告了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IRI)联合或不联合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给药剂量和安全性,发现该方案与指南中疗效最有优势的伊立替康、奥沙利铂、5FU(FOLF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具有相当的疗效和更好的耐受性。随后,我们设计了本项Ⅰ/Ⅱ期研究,在Ⅰ期研究中,我们探索了 XEL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中伊立mediating role替康的Ⅱ期推荐剂量(RP2D)及该方案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s),在Ⅱ期研究中,我们采取RP2D,扩大样本量来进一步评估该方案在mCRC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Ⅰ/Ⅱ期研究纳入既往未经系统治疗的mCRC患者,接受XEL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的治疗。该方案每2周为一个周期给药,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和贝伐珠单抗均在每周期第1天输注,卡培他滨自每周期第1天至第7天口服,每日2次。在Ⅰ期阶段,我们固定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的剂量,将伊立替康的剂量设置为150mg/m2和165mg/m2两个剂量级,采取“3+3”的递增模式进行剂量探索,主要终点为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推荐剂量(RP2D)。在Ⅱ期阶段,我们基于RP2D给药,采取Simon两阶段的方法逐步扩大病例数,评估XELOXIRI/贝伐珠单抗方案一线治疗不可切除mCRC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ORR。此外,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患者原发灶或转移灶的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采用流式细胞学对基线血标本检测免疫淋巴细胞亚群,以探索性基因、免疫细胞与疗效和毒性的相关性。结果 Ⅰ期研究共纳入6例患者,均未出现DLTs,伊立替康的MTD和RP2D为165mg/m2。截至2023年3月22日,Ⅱ期研究第一阶段入组74例患者,6例未评价疗效,评价疗效的68例患者中47例有效,其中2例为CR,45例为PR。该阶段的ORR为69.1%,DCR为98.5%。中位TTR为2.6个月(95%CI 2.47-2.73)。46例患者达ETS,55例患者可计算DpR,中位DpR为46.4%。中位TTD为4.0个月(95%CI 3.69-4.31)。该阶段有35例患者获得转化,转化治疗中位持续时间为6周期,33例患者接受局部治疗,19例达NED。转化率为47.3%,NED率为25.7%(19/74)。20例仅肝转移患者,13例获得转化,转化率为65%,11例患者接受局部治疗,8例达NED,NED率为40Ferrostatin-1%(8/20)。39例患者为姑息治疗,中位持续治疗时间为8周期。38例患者进展,mPFS为12.4个月(95%CI 9.48-15.33)。中位DoR为10.6个月(95%CI 7.88-13.39)。KRAS野生型患者的mPFS显著长于突变型。中位OS未达到。Ⅱ期第二阶段已入组12例,前2例完成了首次疗效评价,均为PR,达到ETS。Ⅱ期阶段的病例数已扩大至86例。在Ⅰ/Ⅱ期共92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4%,≥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3级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18.4%)、腹泻(10.9%)、白细胞减少(10.8%)、血小板减少(3.3%)、恶心(3.3%)、呕吐(3.3%)、食欲减退(3.3%)、腹痛(此网站1.1%)、纳差(1.1%)和脱发(1.1%)。探索性研究发现,CD4+CD45R0百分比与更高的DpR(>50%)显著相关,CTLA4+CD8阳性细胞、LAG3+CD8阳性与≥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XEL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中伊立替康的RP2D和MTD为165mg/m2,该方案的疗效具有前景,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本研究将继续入组。背景 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治疗选择很少。这项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评估雷替曲塞联合S-1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经过多线治疗的转移性CR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本中心采用雷替曲塞联合S-1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的经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性CRC患者。研究终点包括中位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事件发生率(AEs)。结果 共纳入44例患者。截至2022年3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3.2个月(95%CI 15.8-30.6)。中位 OS 和中位 PFS 分别为 13.5(95%CI 9.9-17.1)和 4.7 个月(95%CI 3.6-5.8),16周PFS率为60.9%。在43例具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中,ORR和DCR分别为7.0%(3/43)和65.1%(28/43)。多因素分析显示,无腹膜转移的患者(P=0.003,HR 0.160,95%CI 0.048-0.531),较低的癌胚抗原水平(≤42.8 ng/mL)(P=0.039,HR 0.382,95%CI 0.153-0.952),并且既往未接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VEGF)和 S-1 治疗(P=0.020,HR 0.215,95%CI 0.059-0.785)有更好的OS。所有级别治疗相关AE的发生率为88.6%,其中大多数为轻度至中度,并且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 雷替曲塞联合S-1和贝伐珠单抗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可作为难治性或对标准疗法不耐受的转移性CRC患者的替代方案。
基于网络毒理学和代谢组学的青蒿琥酯心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运用网络毒理学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青蒿琥酯致心脏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网络毒理学挖掘青蒿琥酯致心脏毒性关键靶点及信号通路;选用C57BL/6J健康小鼠灌胃给予PLX5622分子量青蒿琥酯后,观察经毒性暴露小鼠的心脏病理形态和血清生化指标以评价其毒性作用;运用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青蒿琥酯致心脏毒性相关内源性代谢物,并进一步富集其毒性所干扰的关键代谢通路。结果 通过网络毒理学分析共获取青蒿琥酯心脏毒性作用靶点包括AKT1、EGFR、CASP3、VEGFA等64个,以及Apoptosis、PI3K-Akt、FoxO等165条信号通路,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显示青蒿琥酯引发心脏毒性所影响的血清代谢物包括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吲哚乙醛等,所富集的代谢通路为甘油磷脂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结论 青蒿琥酯600 mg·kg~(-1)给药1周后可诱发C57BL/6J小鼠的心脏毒性,其诱发的毒性机制与甘油磷脂代谢失调及色氨酸代谢紊乱有关,本研究为青蒿琥adhesion biomechanics酯引发药源性心脏毒性的早期预测和评价提供了参考获悉更多依据。
长循环脂质体银莲花素A治疗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体内外研究
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OCCC)发病率位居所有卵巢癌组织学亚型的第2位,仅次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OCCC因分子生物学特征独特、对一线铂类化疗药物不敏感、晚期患者远期预后较其他亚型卵巢癌更差,被视为最棘手的癌症之一,且目前尚未发表获得专家共识的OCCC化疗指南。银莲花素A(Raddeanin A,RA)是从多被银莲花的根茎中分离得到的一种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在多种癌症中,RA已被证明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并促进凋亡,如宫颈癌、乳腺癌、肝癌、胃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此外,RA还可以提高胆管癌、前列腺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逆转耐药绒毛膜癌的耐药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RA可以作为治疗OCCC的潜在药物。然而,既往研究表明RA在体内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且皂苷类药物已被证实有导致体重降低、毛发脱落、肝脏损伤等潜在生物毒性。脂质体(Liposome)是最早兴起的纳米材料之一,能有效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药物的生物毒性,且可以利用肿瘤组织的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实现药物的被动靶向。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无毒、无抗原性及免疫原性,能让脂质体结构更稳定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wnt-c59-c59.html且不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捕获。因此,聚乙二醇脂质体又被称为长循环脂质体、隐形脂质体。目前已有数十种聚乙二醇脂质体药物经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故本研究选择聚乙二醇脂质体包裹RA以改善其应用缺陷。本课题利用薄膜分散法构建长循环脂质体银莲花素A(RA-PEG-LPs),并对其表征进行鉴定。随后选用人OCCC细胞系ES-2,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RA和RA-PEG-LPs在体内外的抑瘤作用,并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如下:1、RA-PEG-LPs的制备与表征以RA为模型药物、以氢化大豆磷脂和胆固醇为膜材料、以DSPE-PEG_(2000)为修饰材料,用薄膜分散法合成RA-PEG-LPs。RA-PEG-LPs的水合粒径为173.5±15.3 nm,在p H 7.4的PBS中粒径稳定。其在p H6.8、p H7MK-2206配制.4的PBS中均有缓释作用,72h释放量可分别达到59.2±5.5%、39.7±1.9%。2、RA和RA-PEG-LPs体外抑瘤作用的评价选用ES-2为模型细胞,通过细胞内吞定量实验证明随着时间增加ES-2细胞在不断摄取RA-PEG-LPs。细胞毒性实验证明RA和RA-PEG-LPs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ES-2细胞生长。细胞凋亡实验证明RA和RA-PEG-LPs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ES-2细胞凋亡。WB结果提示RA和RA-PEG-LPs上调ES-2细胞中Bax和Grim19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和Stat3蛋白的表达。3、RA和RA-PEG-LPs体内抑瘤作用的评价利用雌性BALB/c裸鼠构建ES-2皮下移植瘤模型。与对照组相比,RA和RA-PEG-LPs均可抑制肿瘤生长,且RA-PEG-LPs抑瘤效果更明显。肿瘤组织HE染色及TUNEL染色证明RA和RA-PEG-LPs均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且RA-PEG-LPs促凋亡效果更明显。WB结果提示RA和RA-PEG-LPs上调肿瘤组织中Bax和Grim19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和Stat3蛋白的表达。4、RA和RA-PEG-LPs生物安全性的评价RA组裸鼠体重相比对照组及RA-PEG-LPs组显著下降。RA组血清肝功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相比对照组及RA-PEG-LPs组显著升高,提示RA存在肝脏毒性。RA组肝脏Sulfonamide antibiotic组织HE染色出现显著细胞水肿、细胞核固缩及溶解,马松染色出现显著肝脏纤维化;而对照组、RA-PEG-LPs组血液生化指标及组织器官染色均未出现明显病理改变。上述结果说明RA-PEG-LPs可有效缓解RA的药物毒副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选用的RA模型药物在体内外均可有效治疗OCCC。制备的RA-PEG-LPs粒径大小合适、性质稳定,体内抑瘤效果优于RA,更重要的是,RA-PEG-LPs可以有效缓解RA给生物体带来的体重减轻、肝脏损伤的毒副作用。
辣木叶水提物成分分析及其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
目的:检测辣木叶水提物的活性成分并观察该提取物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水浸提法制备辣木叶水提取物,分别采用福林酚法、铝离子显色法、硫酸苯酚法分析其总多酚、总黄酮、总多糖含量age- and immunity-structured population;采用FRAP法和试剂盒法评价该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用UPLC-MS/MS测定辣木叶水提物中主要的多酚类物质;观察水提物对小鼠此网站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结果:分析结果显示,辣木叶水提物中总多酚、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分别为(34.6±3.8) mg GAE/g、(39.9±2.0) mg RE/g、(239.6±12.4) mg GE/g;体外抗氧化能力分析表明,总抗氧化力为(285.7±13.9) U/g,羟自由基清除率为(27.7±5.7)%,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56.6±3.4)%。UPLwww.selleck.cn/products/DecitabineC-MS/MS检测结果显示,多酚类物质中木犀草素、槲皮素、山奈酚、绿原酸的相对含量较高。在力竭游泳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水提物组游泳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辣木叶水提取物中富含多酚、类黄酮和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和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中国南北方儿童叶酸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中国南北方儿童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rs1801394位点和甲硫氨酸合成酶(MTR)基因rs1805087位点多态性分布的特征。方法通过早期儿童营养包干预长期营养健康作用评估项目分别收集贵州省与河南省的儿童血液样本共计1104例(福泉市297例,贵定县293例,汝阳县251例,嵩县263例),提取所有样本DNA,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方法对所有样本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MTRR基因rs1801394位点和MTR基因rs1805087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统计分析三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通过χ2检验比较各地区多态性分布特征的差异,认为双侧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果检出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分布特征为:在成功分型的1092例样本中,CC野生型占31.5%,CT杂合突变型占44.8%,TT纯合突变型占23.6%,三种基因型的占比约为3:5:2。其中,福泉的分布特征为CC野生型占44.4%,CT杂合突变型占43.1%,TT纯合突变型占12.5%;贵定的分布特征为CC野生型占4寻找更多7%,CT杂合突变型占44.5%,TT纯合突变型占8.5%;汝阳的分布特征为CC野生型占15.2%,CT杂合突变型占46.4%,TT纯合突变型占38.4%;嵩县的分布特征为CC野生型占15.7%,CT杂合突变型占45.8%,TTRSL3研究购买纯合突变型占38.6%。检出MTRR基因rs1801394位点分布特征为:在成功分型的1092例样本中,AA野生型占56.3%,AG杂合突变型占37.9%,GG纯合突变型占5.7%,三种基因型的占比约为6:3:1。其中,福泉的分布特征为AA野生型占56.9%,AG杂合突变型占36%,GG纯合突变型占7.1%;贵定的分布特征为AA野生型占57.6%,AG杂合突变型占37.1%,GG纯合突变型占5.3%;汝阳的分布特征为AA野生型占56.4%,AG杂合突变型占40%,GG纯合突变型占3.6%;嵩县的分布特征为AA野生型占54.2%,AG杂合突变型占38.9%,GG纯合突变型占6.9%。检出MTR基因rs1805087位cholesterol biosynthesis点分布特征为:在成功分型的1093例样本中,AA野生型占81%,AG杂合突变型占17.6%,GG纯合突变型占1.2%,GG基因型占比很小,AA和AG基因型的占比约为8:2。其中,福泉的分布特征为AA野生型占77.8%,AG杂合突变型占19.9%,GG纯合突变型占2.4%;贵定的分布特征为AA野生型占80.6%,AG杂合突变型占18.7%,GG纯合突变型占0.7%;汝阳的分布特征为AA野生型占82.1%,AG杂合突变型占16.3%,GG纯合突变型占1.6%;嵩县的分布特征为AA野生型占84.4%,AG杂合突变型占15.3%,GG纯合突变型占0.4%。比较福泉市和贵定县三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特征,均未观察到统计学显著性(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χ2=2.4535,P=0.2932;MTRR基因rs1801394位点:χ2=0.7898,P=0.6737;MTR基因rs1805087位点:χ2=2.7825,P=0.2488)。比较汝阳县和嵩县三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特征,均未观察到统计学显著性(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χ2=0.0274,P=0.9864;MTRR基因rs1801394位点:χ2=2.7436,P=0.2537;MTR基因rs1805087位点:χ2=2.1044,P=0.3492)。比较贵州和河南三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特征,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具有统计学显著性(χ2=169.3431,P<0.0001),其他两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特征均未观察到统计学显著性(MTRR基因rs1801394位点:χ2=1.2016,P=0.5484;MTR基因rs1805087位点:χ2=3.1828,P=0.2036)。结论 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在南北方儿童中的多态性分布有差异,河南省儿童的TT纯合突变型占比更高;MTRR基因rs1801394位点和MTR基因rs1805087位点在南北方儿童中的多态性分布没有差异。结果提示,检测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的多态性,可为个性化指导儿童增补叶酸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预防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神经精神性疾病。
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E)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对凝血纤溶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月在石狮市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治疗的100例APE患者作为研究,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华法林)及观察组(低分子量肝GSK1120212半抑制浓度素钙联合利伐沙班),各5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肿瘤坏死STM2457临床试验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管内皮功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凝血纤溶指标[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D-D)]、血小板活化指标[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a(GPⅡb/Ⅲa)、P-选择素(P-select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炎症因子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凝血纤溶指标、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hs-CRP、NT-proBNP、sICAM-1、ET-1、TXB2、PS、PC、D-D、GPⅡb/Ⅲa、P-selectin、AngⅡ、vW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利伐沙班治疗APE,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凝血纤溶功能,降低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效果显著。
木犀草素抑制丙酮酸铁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及其抗艰难梭菌作用研究
目的 考察木犀草素对丙酮酸铁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PFOR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抗艰难梭菌活性。方法 将艰难梭菌PFOR编码序列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a,转染至感受态大肠杆菌,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sopropylDibutyryl-cAMP抑制剂 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粗酶液制备。40μmol·L-1待测化合物与PFOR酶在厌氧25℃条件反应8 h后,测定待测化合物对PFOR酶的抑制率。通过对菌液OD600的考察,测定PFOR酶强抑制剂对艰难梭菌细菌(ATCC BAA 1382和ATCC BAA 1870)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借助分子对接技术考察PFOR-抑制剂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 在所测化合物中,黄酮木犀草素对PFOR的抑制活性最强,单点抑制率约为33%,与阳性抑制剂硝唑尼特的抑制率(40%)相当。分子对接发现木犀草素可与PFOR结构域中的selleck LBH589Asp428、Val431、Gly429、Asp456、Lys458、Lys459等形成氢键。木犀草素对艰难梭菌的MIC约为32μg·mL-1。结论 木犀草素具有较好的抗艰难梭菌活性,PFOR酶可能是其抗菌作用靶Bio-inspired computing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