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38MAPK-PPARγ/NF-κB信号通路探讨消肿止痛合剂对血管内皮细胞bEND-3凋亡的影响

目的:从细胞及信号通路层面探讨消肿止痛合剂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血管内皮细胞bEND-3培养。TNF-α体外细胞凋亡诱导模型建立并将细胞分为:p38MAPK抑制剂组、PPARγ抑制剂组、NF-κB抑制剂NSC125066 IC50组、模型对照组、空白组。微丝绿色荧光探针观察细胞骨架微丝。RT-PCR 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bEND-3细胞中p38MAPK、PPARγ 、Iκ Bα 、NF-κBmRNA 的表达。结Bemcentinib临床试验果:空白组中p38MAPK、PPARγ、IκBα、NF-κB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模型对照组中p38MAPK与NF-κB的表达量最高,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38MAPKmouse genetic models抑制剂组bEnd.3细胞中p38MAPK与NF-κB的表达被抑制,PPARγ、IκBα表达量升高(P<0.05);PPARγ抑制剂组中PPARγ、IκBα、NF-κB的表达被抑制,p38MAPK表达量升高(P<0.05),NF-κB抑制剂组中p38MAPK与NF-κB的表达被抑制,IκBα与PPARγ的表达量升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p38MAPK抑制剂组与NF-κB抑制剂组中p38MAPK、PPARγ、IκBα、NF-κB的表达量升高(P<0.05),PPARγ抑制剂组中p38MAPK与NF-κB表达量明显升高,PPARγ、IκBα表达被抑制(P<0.05)。结论:消肿止痛合剂可抑制bEND-3细胞凋亡,其机制与影响可能与p38MAPK-PPARγ/NF-κB信号通路有关。

A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A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 (A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 1,AKIP1)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1,TRPC1)在舌鳞状细胞癌(tdirect to consumer genetic testing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中的临床意义及影响TSCC的潜在机制。[方法]筛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切除联合或不联合辅助放疗的TSCC患者194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RT-qPCR进行TRPC1和AKIP1蛋白和mRNA的检测,根据表达情况分为高低表达组。通过String网站筛选与AKIP1、TRPC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将其导入Cytoscape软件并利用cytoHubba模块MCC法筛选出与AKIP1、TRPC1蛋白显著相关的蛋白,构建互作图;再利用KEGG rest API对密切相关的蛋白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TRPC和AKIP1在TS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8%、56.2%和40.2%、33.5%;TRPC1 mRNA和AKIP1 mRNA水平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平均值分别为2.3±1.3、2.3±1.1和1.4±0.9、1.1±0.4,高表达率分别为57.2%、50.5%和30.9%、3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PC1蛋白和mRNA表达,在不同N分期和TNM分期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KIP1蛋白表达,在不同N分期和TNM分期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IP1m RNA表达,在不同N分期、TNM分期和病理分级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RPC1和AKIP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TRPC1 mRNA和AKIP1 mRNA表达也呈正相关(P<0.05)。高表达TRPC1和AKIP1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劣于低表达患者(P<0.05)。采用String网站和Cytoscape软件筛选出与TRPC1和AKIP1密切相关基因21个,并经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MK-2206价格因主要富集于血小板激活、钙信号通路、TRP信号通路的炎性调控、Rap1信号通路、cAMP-PKG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结论] TRPC1、AKIP1高表达与TSCC预后差相关,两者可能通过Rap1、VEGF等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参与肿Lorlatinib瘤的进展。

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治疗儿童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究剥脱性点Z-IETD-FMK半抑制浓度阵CO_2激光治疗儿童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患者的满意度,为儿童瘢痕患者激光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3年03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美容门诊和烧伤门诊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儿童烧后增生性瘢痕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激光组和对照组,激光组又分为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激光组在常规抗瘢痕治疗(压力治疗及外用硅酮类药物)基础上采用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治疗1-4次,治疗间隔时间为1-3个月;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抗瘢痕治疗。激光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对照组在瘢痕bioartificial organs病程为3个月、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对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进行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瘢痕的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的类型和性质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激光治疗1-2次亚组的VSS评定的血管分布、柔软度、总体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4次亚组VSS评定的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总体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各组治疗后瘢痕的改善程度有所不同,与对照组相比,激光治疗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3-4次亚组改善程度优于1-2次亚组(P<0.05)。与确认细节治疗前相比,激光治疗后不同部位瘢痕的VSS评分除面颈部(厚度、柔软度)、双上肢(血管分布)、双下肢(厚度)评分外,其余项目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治疗后的瘙痒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瘙痒评分6个月评分较3个月时略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激光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60)与对照组(5/30)无显著差异(P>0.05)。激光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60/60)vs.73.3%(22/30),P<0.001)。结论:采用点阵CO_2激光治疗儿童早期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有很好的疗效,可有效抑制瘢痕增生、改善患者瘙痒程度等,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06月至2022年06月经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疾病患者150例,依据病理结果分为反应性增生组(52例)、淋巴结结核组(70例)、转移性淋巴结组(28)三组,均在术前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常规超声(长短径比值、边界是否规则、内Spontaneous infection部回声是否均匀、淋巴门是否位于中央)及造影定性参数(造影灌注方式、增强模式、灌注缺损)及造影定量参数(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及峰值减半时间),并与病理对照。结果常规超声中淋巴结长短径之比(≤2、>2)、内部回声(均匀、不均匀)、超声造影的灌注方式(向心性、离心性)INCB018424价格,增强模式(均匀性增强、不均匀性增强),灌注缺损(有、无)及造影剂峰值强度在反应性增生、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的灌注方式(向心性、离心性),增强模式(均匀性增强、不均匀性增强)在结核性淋巴结及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优于常规超声。结论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颈部淋巴结良Compound C体外恶性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及敏感度。

软铋矿型Bi_(12)MnO_(20)的制备及其通过超氧自由基增强光催化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活性(英文)

光催化是处理染料废水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但对太阳光的低利用率限制了光催化的效率。为了提高光催化活性,有必要Z-IETD-FMK纯度设计具有全光谱响应的光催化剂。通过湿法球磨联合煅烧的方法制备了软铋矿型光催化材料Bi_(12)MnO_(20),其光吸收能力覆盖200~2200nm光谱范围。Bi_(12)MnO_(20)的晶体结构可以视为Mn~(4+)掺入到亚稳立方γ-Bi_(2)O_(3)的四面selleck抑制剂体中所得,并且Bi_(12)MnO_(20)的能带结构中出现了禁带宽度为1.25eV的子带隙。这种能带结构的优化有利于Bi_(12)MnO_(20)光催化剂加速转化溶液中O_(2)为超氧自由基(·O_(2)~(-))以改善电荷分离和转移。结果表明,在模拟阳光照射下,Bi_(12)MnO_(20)对pH为8溶Microarray Equipment液中浓度为10mg/L的孔雀石绿降解率达到95%以上,其中·O_(2)~(-)起到了主导作用。同时还验证了Bi_(12)MnO_(20)光催化剂良好的稳定性。

破骨细胞刺激性跨膜蛋白诱导铁死亡促进矽肺纤维化

破骨细胞刺激性跨膜蛋白(OC-STAMP)参与二氧化硅(SiO_2)暴露引起矽肺纤维化,其通过诱导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铁死亡从而参与矽肺纤维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SiO_2暴露下OC-STAMP调控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铁死亡参与大鼠矽肺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0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Sham组)、SiO_2组。SiO_2组大鼠通过气管非暴露法一次性给予1 mL 50 mg·L~(-1)的SiO_2混悬液建立矽肺动物模型,Sham组大鼠采用同样的方法给予1 mL0.9%氯化钠溶液,8周后处死大鼠。取左下肺固定于戊二醛或多聚甲醛,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Microbubble-mediated drug delivery;用HE染色、Masson染色、VG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显示肺组织结构变化及铁沉积状况。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评价OC-STAMP表达水平和肺纤维化程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肺组织OCSTAMP表达水平及验证OC-STAMP的转染效果。培养MLE-12细胞,通过转染OC-STAMP质粒或OC-STAMP小干扰RNA(siRNA)构建过表达(OCS组)和抑制表达(SI-OC组)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及MLE-12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等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SiO_2暴露8周后,HE、PF-03084014体外Masson和VG染色结果显示造模成功;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OC-STAMP与ATP结合盒亚家族A成员3(ABCA3)共定位于肺泡Ⅱ型上皮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iO_2组OC-STAMP、Ⅰ型胶原表达水平与selleckchem AZD2281Sham组相比升高(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iO_2组肺组织中OC-STAMP的mRNA高于Sham组(P<0.01);肺组织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在SiO_2组可见阳性棕黄色颗粒;经透射电镜观察,Sham组线粒体结构正常,SiO_2组线粒体普遍肿胀,线粒体嵴溶解、消失;肺组织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SiO_2组,SLC7A11、GPX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1);在转染的MLE-12细胞中,与Sham组相比,OCS组SLC7A11、GPX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1)。[结论]OC-STAMP可能通过影响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从而促进SiO_2暴露导致的肺纤维化。

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和配对盒2在子宫内膜诊刮标本中的表达及病理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和配对盒2(PAX2)在子宫内膜诊刮标本中的表达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96例子宫内膜诊刮标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标准,分为增生期子宫内膜组(n=27)、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n=24)、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组(n=29)及子宫内膜样癌组(n=16),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中PTEN和PAX2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各组中PTEN和PAX2蛋白缺失情况。结果 子宫内膜样癌组、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组PTEN蛋白缺失率均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组、子宫内膜样癌组PAX2蛋白缺失率均高于增生期Rapamycin供应商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组PAX2蛋白缺失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增生子宫内Biogenic Materials膜组(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PTEN与PAX2蛋白同时缺失率为5.9%,明显低于癌前病变以上组(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组+子宫内膜样癌组)的55.6%,差异LEE011配制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EN与PAX2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筛查良性子宫内膜,但不能判断非典型增生是否发生癌变。

NUCB-2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NUCB-2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子宫内膜组38例、不伴有不典型增生性内膜组30例、不典型增生性内膜组32例、Ⅰ型子宫内膜癌56例,比较NUCB-2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UCB-2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NUCB-2主要表达于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浆内,呈棕黄色至棕褐PEG300色,在不典型增生性内膜组和不伴有不典型增生性内膜组表达为A模式,NUCB-2在不典型增生性内膜组和Ⅰ型子宫内膜癌组表达为A/C模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NUCB-2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的NUCB-2表达率更高(P<0.05);Ⅰ型子宫内膜癌患Oral immunotherapy者的NUCB-2蛋白表达率与体质量指数、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病理中、低分化及FIGO分期Ⅲ~Ⅳ期患者的NUCB-2表达率更高(P<0.05);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NUCB-2蛋白阴性、阳性表达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CB-2蛋白阴性生存时间更长(P<0.selleck Dolutegravir05)。结论:NUCB-2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UCB-2的高表达与病理及临床预后相关,是影响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高海拔地区(林芝)银杏叶片类黄酮积累的机制研究

银杏(Ginkgo bilob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银杏叶片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因富含类黄酮、萜内酯等生物活性物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治疗。银杏自然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市,不同海拔地区银杏叶片类黄酮含量存在差异,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生长在西藏林芝(高海拔)及其引种地江苏邳州(低海拔)地区的5年生银杏实生苗为材料,分析了银杏叶片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产物并鉴定出参与类黄酮合成的关键结构基因;通过对银杏苗进行紫外、光强和温度等不同环境因子NSC 119875细胞培养处理,筛选出促进银杏类黄酮积累的主效环境因子和响应的关键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对2个地区的银杏植株生理指标测量分析发现,与邳州地区相比,林芝地区的银杏植株具有较矮小、叶片颜色较黄、叶裂数较少、叶面积较小、叶片鲜重较轻等特点。如邳州地区的株高达到270 cm左右,胸径9.8 mm左右,叶裂3-4个;而西藏林芝地区的株高为190 cm左右,胸径7.8 mm左右,叶裂1-2个。然而,林芝地区的银杏叶片类黄酮含量高达35 mg/g,与低海拔地区相比,升高了 1.59倍。以上结果显示高海拔限制了银杏植株的生长但却显著提高了叶片中类黄酮的积累。(2)通过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对生长在两个地区的叶片进行分析,共鉴定到黄酮类、脂质、有机酸、氨基酸、酚酸等9大类共310个差异代谢物。高海拔地区的银杏叶片初生代谢物如氨基酸类、脂质、酚酸类等的含量普遍低于低海拔地区,而次生代谢物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鉴定到8种类黄酮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均显著增加,分别为黄酮醇、双黄酮、黄酮碳糖苷、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异黄酮、黄烷酮。(3)对两个地区的银杏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274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2个基因富集到了苯丙素生物合成,除了 6个基因在高海拔地区表达呈上升趋势以外,其余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下调。类黄酮合成通路共富集到33个基因,大部分基因均在高海拔地区叶片中上调表达,尤其与查尔酮、黄酮醇等物质合成密切相关的结构基因,如C4H和CHS、FLS、F3’H等显著上调表达。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显示,高海拔地区银杏叶片类黄酮含量提高的原因可能是由类黄酮合成结构基因表达上升引起的。(4)为了探究高海拔地区银杏叶片高类黄酮合成的影响因素,对一年生银杏实生苗进行不同的环境因子处理,包括不同强度UV-B辐射(0KJ/m2、7.14 KJ/m2、21.42 KJ/m2)、不同温度(25℃、15℃、5℃)和不同光照强度Behavioral genetics(300μmol m-2s-1、500 μmol m-2s-1、800μmol m-2 s-1)处理,并对银杏叶片黄酮含量及关键合成酶GbFLS的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UV-B辐射、低温和高光强均能促进银杏叶片类黄酮积累,UV-B辐射处理后黄酮含量最高增加了 2.2倍,低温处理提高了 1.5倍,高光强处理增加了 2.8倍。在所测试的环境因子中,高光强(500μmol m-2 s-1)是促进类黄酮合成的Fer-1化学结构主要环境因子。(5)环境因子处理对类黄酮合成结构基因GbFLS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GbFLS表达量分别在UV-B、低温和高光强处理后最高分别上调4倍、2.2倍和3.75倍。克隆了GbFLS,瞬时转化银杏愈伤组织及稳定转化拟南芥,与对照相比,GbFLS过量表达愈伤组织的类黄酮含量为野生型的3.5倍,表明GbFLS可以响应多个环境因子并正向调控类黄酮的合成。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化疗方案探索

背景 此前,在回顾性研究中我们报告了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IRI)联合或不联合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给药剂量和安全性,发现该方案与指南中疗效最有优势的伊立替康、奥沙利铂、5FU(FOLF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具有相当的疗效和更好的耐受性。随后,我们设计了本项Ⅰ/Ⅱ期研究,在Ⅰ期研究中,我们探索了 XEL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中伊立mediating role替康的Ⅱ期推荐剂量(RP2D)及该方案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s),在Ⅱ期研究中,我们采取RP2D,扩大样本量来进一步评估该方案在mCRC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Ⅰ/Ⅱ期研究纳入既往未经系统治疗的mCRC患者,接受XEL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的治疗。该方案每2周为一个周期给药,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和贝伐珠单抗均在每周期第1天输注,卡培他滨自每周期第1天至第7天口服,每日2次。在Ⅰ期阶段,我们固定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的剂量,将伊立替康的剂量设置为150mg/m2和165mg/m2两个剂量级,采取“3+3”的递增模式进行剂量探索,主要终点为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推荐剂量(RP2D)。在Ⅱ期阶段,我们基于RP2D给药,采取Simon两阶段的方法逐步扩大病例数,评估XELOXIRI/贝伐珠单抗方案一线治疗不可切除mCRC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ORR。此外,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患者原发灶或转移灶的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采用流式细胞学对基线血标本检测免疫淋巴细胞亚群,以探索性基因、免疫细胞与疗效和毒性的相关性。结果 Ⅰ期研究共纳入6例患者,均未出现DLTs,伊立替康的MTD和RP2D为165mg/m2。截至2023年3月22日,Ⅱ期研究第一阶段入组74例患者,6例未评价疗效,评价疗效的68例患者中47例有效,其中2例为CR,45例为PR。该阶段的ORR为69.1%,DCR为98.5%。中位TTR为2.6个月(95%CI 2.47-2.73)。46例患者达ETS,55例患者可计算DpR,中位DpR为46.4%。中位TTD为4.0个月(95%CI 3.69-4.31)。该阶段有35例患者获得转化,转化治疗中位持续时间为6周期,33例患者接受局部治疗,19例达NED。转化率为47.3%,NED率为25.7%(19/74)。20例仅肝转移患者,13例获得转化,转化率为65%,11例患者接受局部治疗,8例达NED,NED率为40Ferrostatin-1%(8/20)。39例患者为姑息治疗,中位持续治疗时间为8周期。38例患者进展,mPFS为12.4个月(95%CI 9.48-15.33)。中位DoR为10.6个月(95%CI 7.88-13.39)。KRAS野生型患者的mPFS显著长于突变型。中位OS未达到。Ⅱ期第二阶段已入组12例,前2例完成了首次疗效评价,均为PR,达到ETS。Ⅱ期阶段的病例数已扩大至86例。在Ⅰ/Ⅱ期共92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4%,≥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3级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18.4%)、腹泻(10.9%)、白细胞减少(10.8%)、血小板减少(3.3%)、恶心(3.3%)、呕吐(3.3%)、食欲减退(3.3%)、腹痛(此网站1.1%)、纳差(1.1%)和脱发(1.1%)。探索性研究发现,CD4+CD45R0百分比与更高的DpR(>50%)显著相关,CTLA4+CD8阳性细胞、LAG3+CD8阳性与≥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XEL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中伊立替康的RP2D和MTD为165mg/m2,该方案的疗效具有前景,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本研究将继续入组。背景 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治疗选择很少。这项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评估雷替曲塞联合S-1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经过多线治疗的转移性CR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本中心采用雷替曲塞联合S-1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的经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性CRC患者。研究终点包括中位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事件发生率(AEs)。结果 共纳入44例患者。截至2022年3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3.2个月(95%CI 15.8-30.6)。中位 OS 和中位 PFS 分别为 13.5(95%CI 9.9-17.1)和 4.7 个月(95%CI 3.6-5.8),16周PFS率为60.9%。在43例具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中,ORR和DCR分别为7.0%(3/43)和65.1%(28/43)。多因素分析显示,无腹膜转移的患者(P=0.003,HR 0.160,95%CI 0.048-0.531),较低的癌胚抗原水平(≤42.8 ng/mL)(P=0.039,HR 0.382,95%CI 0.153-0.952),并且既往未接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VEGF)和 S-1 治疗(P=0.020,HR 0.215,95%CI 0.059-0.785)有更好的OS。所有级别治疗相关AE的发生率为88.6%,其中大多数为轻度至中度,并且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 雷替曲塞联合S-1和贝伐珠单抗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可作为难治性或对标准疗法不耐受的转移性CRC患者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