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目的 基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238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6∶4比例将纳入对象分为建模组143例和验证组95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评BMN 673供应商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建模组143例患者中,96例(67.13%)出现负性心理状态;MLT Medicinal Leech Therapy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经济压力、合并慢性病、失眠、视网膜脱离距手术时间、另眼视力情况均为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Baf-A1体内实验剂量(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OR=3.214)、有经济压力(OR=3.328)、合并慢性病(OR=3.631)、失眠(OR=7.886)、视网膜脱离距手术时间>7 d(OR=5.897)、另眼存在视力缺陷(OR=6.133)均为患者负性心理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χ~2=6.470,P=0.595)、验证组(χ~2=6.343,P=0.535)中均具有良好的校准度;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预测的负性心理状态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具有良好一致性;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验证组中预测负性心理状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95%CI:0.849~0.951)、0.902(95%CI:0.824~0.954)。结论 根据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年龄、经济压力、合并慢性病、失眠、视网膜脱离距手术时间、另眼视力情况)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有效性均良好,可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中药自拟方加减治疗脑血管性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自拟方加减治疗脑血管性头selleck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56例脑血管性头痛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120例)和治疗组(136例)。对照组以西医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自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疼痛AZD2281研究购买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睡眠障碍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发作疼痛评分与睡眠障碍评分降低,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且治疗组患者头痛发作疼痛评分(0.81±0.22)分、睡眠障碍评分(3.87±0.55)分低于对照组的(1.22±0.45)、(6.80±1.10)分,头痛发作次数(0.24±0.06)次/个月少于对照组的(0.87±0.21)次/个月、头痛持续时间(3.27±1.36)min/次短于对照组的(5.49±2.58)min/次,Nervous and immune system communicatio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53%高于对照组的8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血管性头痛患者中以中药自拟方加减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头痛发作时的疼痛程度,减少发作次数,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并缓解睡眠障碍,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比较、分析,旨在深入了解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肩周炎的实际疗效,为针刺治疗该病探索一种新型可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合格受试者照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针指震颤行气法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行针指震颤行气法;对照组行常规针刺。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1疗程结束后休息1日,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完毕后,以两组病人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为评估指标,以疼痛、ROM、SCRAM biosensorADL、肌力、局部形态等为评估标准,对两组病人的肩部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和评估。结果:1.本课题纳入的72例肩周炎患者中,最后完成67例,脱落5例。其中治疗组治疗期间脱落2例,最后完成34例;对照组治疗期间脱落3例,最后完成33例。两组基本资料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证型、病程、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两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均提高,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组间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式在提升肩关节功能方面疗效相当。3.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评分指标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疼痛评分均提高,差异(P<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疼痛。组间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疼痛评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指震颤行气法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两组ROM评分指标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ROM评分均提高,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ROM评分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中治疗手段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疗效相当。5.治疗前后两组肌力评分指标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肌力评分差异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针指震颤行气法与常规治疗方法在改善肌力方面疗效均不显著。组间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肌力评分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肌力方面疗效相当。6.治疗前后两组ADL评分指标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ADL评分均提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手段均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间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ADL评分均提升,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MEK抑制剂说明两种治疗手段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相当。7.治疗前后两组局部形态评分指标比较:组内比较:对治疗前后两组局部形态评分差异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局部形态方面没有明显的疗效。组间比较:对治疗后两组局部形态评分差异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两组改善局部形态疗效相当。8.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显示7例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selleck KD025,1例无效,显愈率为61.8%;对照组显示4例治愈,7例被显效,20例有效,2例无效,显愈率为33.3%。对比两组的疗效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显愈率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7.1%,93.9%,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肩周炎的方面的总有效率相当。结合治疗组在改善肩周炎疼痛、ADL、ROM、肌力及局部形态方面可以看出,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肩周炎在改善疼痛方面疗效显著。9.对两组安全性进行分析,无一例出现弯针、断针、滞针等副作用,说明两组针刺手法均安全性较好,可操作性强。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肩周炎均有疗效。2.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得更明显,说明针指震颤行气法在缓解疼痛程度方面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在改善ROM、ADL、肌力方面疗效相当。3.治疗结束后,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在治疗肩周炎的总有效率相当。4.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两组治疗手段均安全。5.综上所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肩周炎都有明显的疗效,但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并且治疗组的疗效、显愈率也优于对照组,说明此针法在缓解疼痛、总体疗效方面值得肯定。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模型及验证

目的 分析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南县人民医院普内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0例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用药史、预测行支架植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出血并发症(PRECISE-DAPT)评分。随访6个LEE011月,参照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的出血定义,根据是否发生BARC定义的1-5型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无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血的因素,建立出血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selleck NMR)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估,并选取2022年2月至4月的5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150例冠心病患者中,共有23例(15.33%)发生出血事件;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消化道病史、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史、长期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药史均是影响冠心病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9(0.865,0.994),灵敏度为86.97%,特异度为96.93%。将验证患者各因素代入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验证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92.86%,总准确率为tibiofibular open fracture89.74%,预测模型具备较好的区分度效能。结论 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消化道病史、PPI治疗史和长期NSAIDs用药史是影响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所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在新生儿胸骨切口深部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在新生儿先心病术后胸骨切口深部感染护理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13例发生胸骨切口深部感染的先心病术后新生儿,在伤口彻底清创和静脉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采用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医护一体化模式,对患儿伤口进行PF-03084014体内实验剂量精细化管理。结果 13例手术结束至诊断胸骨切口深部感染的时间为5~17(8.73±3.84)d;使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治疗6~18(11.92±3.48)d;手术至完全愈合16~40(25.35±7.41)d。1例大动脉转位患儿行Switch术后第20天心脏骤停死亡;其余1更多2例患儿予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辅助治疗后伤口愈合良好,住院时间24~64(44.62±13.51)d。出院后门诊或微信随访,没有因伤口相关问题再次入院。结论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处理伤口安全有效,能促进胸骨切口Natural infection深部感染伤口快速愈合。

盐酸氨溴索联合氨茶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联合氨茶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2月济南重汽医院收治的7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给予氨茶碱治疗,试验组给予盐酸氨溴索联合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肺功能、血气指标水平、睡眠质量评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 3)。治疗后,试验组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用力New bioluminescent pyrophosphate assay肺活量、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治疗后,试验组血氧分压高于参照组,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试验组湿啰音、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咳痰消失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selleck HPLC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结论:盐酸氨溴索联Tezacaftor半抑制浓度合氨茶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改善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提高其睡眠质量。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3年4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发生谵妄组72例和未发生谵妄组248例。采用单因素方差Anti-epileptic medications分析比较2组一般资料;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二元LogisticBIBW2992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 h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低氧血症、复苏时间(≥1 h)、术后疼痛评分(≥4分)、伴有营养障碍、伴有睡眠障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纳入上述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的整体预测准确率为99.7%, 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分析显示模型具备较好的拟合优度。Bootstrap法内验证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2,敏感度为9LGK-974浓度9.6%,特异度为93.1%。结论 年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 h的CRP水平、术后低氧血症、复苏时间(≥1 h)、术后疼痛评分(≥4分)、伴有营养障碍、伴有睡眠障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相关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预测性。

急性耳鸣临床特征、预后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部分 急性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耳鸣根据病程长短可分成急性耳鸣、亚急性耳鸣和慢性耳鸣。病程在3个月内的耳鸣为急性耳鸣。目前关于急性耳鸣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突发性耳聋合并的耳鸣和噪声损伤后耳鸣,而对于其它类型的急性耳鸣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性耳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急性耳鸣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从而为急性耳鸣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2月到2022年4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诊断为急性耳鸣的病人495例,所有患者有详细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耳鸣发生部位、病程、耳鸣声学特征、听力下降、合并头痛、头晕、耳闷、耳痛等症状及其它伴发临床疾病等;均完成耳鸣障碍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听觉过敏调查表(Hyperacusis Questionnaire,HQ)、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抑郁筛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scale,PSQI)、D 型人格量表(Type D personality scale-14,DS-14)等,中-重度耳鸣组的判定标准为THI评分≥38分,轻度耳鸣组为THI评分≤36分。以THI分组作为应变量,上述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急性耳鸣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495例急性耳鸣患者中轻度耳鸣组235例(47.47%),Docetaxel分子量中-重度耳鸣组260例(52.53%)。1.社会人口学因素分析:中-重度耳鸣组体力劳动患者比例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比例均高于轻度耳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听力学及声学因素分析:轻度耳鸣组和中-重度耳鸣组在耳鸣主频率、耳鸣声响度、听力下降程度、耳鸣发生部位、病程分布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常见临床症状分析:中-重度耳鸣组合并听觉过敏、头痛、头晕、耳闷、耳痛的比例均高于轻度耳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合并睡眠障碍、情绪障碍、D型人格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耳鸣组合并睡眠障碍、焦虑、抑郁、D型人格比例高于轻度耳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合并常见临床疾病分析:中-重度耳鸣组合并咽喉反流的比例显著高于轻度耳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急性耳鸣严重程度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THI分组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学历、职业、耳闷、耳痛、咽喉反流、听觉过敏、焦虑、抑郁、头痛、头晕、D型人格、睡眠障碍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OR=0.689)、听觉过敏(OR=3.991)、焦虑(OR=3.043)、抑郁(OR=2.605)、睡眠障碍(OR=1.788)与急性耳鸣严重程度相关(P<0.05)。结论:受教育水平、听觉过敏、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可能是影响急性耳鸣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因此在治疗急性耳鸣患者时应予高度关注。第二部分 急性耳鸣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慢性耳鸣病因复杂,研究提示多种因素包括听力下降、失眠、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声敏感、头痛、慢性疼痛等可能是影响耳鸣代偿的因素,但目前关于慢性耳鸣代偿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是临床治疗的难题,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慢性耳鸣皆由急性耳鸣发展而来[1],因此研究急性耳鸣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对慢性耳鸣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性耳鸣的预后情况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从而为主观性耳鸣的治疗及预测耳鸣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22年3月-2022年9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诊断为急性耳鸣的病人121例,所有患者初诊时检查和评估内容同第一部分,均接受以耳鸣咨询+药物为主的个体化治疗,并于耳鸣发生后6个月进行随访,填写THI量表,分析耳鸣代偿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1.急性耳鸣患者的预后:6月后耳鸣严重程度与急性期的比较:6Bioactive lipids个月后THI评分显著低于急性期THI评分(Z=-9.017,P<0.001)。121例急性耳鸣患者中,15例(12.40%),耳鸣消失,97例(80.17%)发展为慢性代偿性耳鸣,9例(7.44%)发展为慢性失代偿性耳鸣。2.社会人口学因素分析:不同预后的患者进行社会人口学因素分析显示各组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居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预后组在急性期的听力学和声学特征分析:不同预后组在急性期的听力损失、耳鸣频率、耳鸣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预后组在急性期各项评分比较:6个月后转为慢性失代偿性耳鸣的患者在急性期THI和听觉过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月后耳鸣严重程度和急性期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急性期听觉过敏评分、急性期耳鸣严重程度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cc950-sodium-salt.html6个月后耳鸣严重程度有关,急性期焦虑、抑郁评分与6月后耳鸣严重程度呈弱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预后组与D型人格的关系:D型人格在不同预后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耳鸣病程的延长,耳鸣痛苦程度逐渐减轻。2.急性期耳鸣严重程度和听觉过敏是影响耳鸣预后的因素,急性期焦虑、抑郁与耳鸣预后呈弱相关。

揿针治疗女性辅助生殖患者睡眠障碍与妊娠结局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揿针治疗女性辅助生殖患者睡眠障碍和妊娠结局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100例女性辅selleck抑制剂助生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促性腺激素(Gn)用量、获卵数、2原核(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多胎率、流产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Gn用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获卵数、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SAS、SDS及SRSS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SAMedical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softwareS、SDS和SR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多胎率、流产率比较差MK-1775细胞培养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揿针治疗能显著改善女性辅助生殖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促进排卵和受精,且不影响多胎率、流产率。

痛性不安腿综合征与阿片类药物(综述)

不安腿综合征(RLSImmune check point and T cell survival)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卧床或安静休息后腿部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带来腿部活动的冲动,活动腿部后这种不适感明显缓解。夜间或长时间休息后症状加重。RLS患者对这种不适感有很多不同的描述,包括麻木、蚁爬感、酸胀感、空感、痒感等。其中,20-60%患者会主诉疼痛。研究表明,痛性RLS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非痛性RLS患者严重,夜间睡眠质量更差。阿片受体激动剂能够缓解RLS的症状,并改善RLS患者的睡眠质量。阿片类药物在RLS中的作用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研selleckchem究表明,内源性阿片系统的功能减退可能与RLS的发病机制有关。阿片类药物可能通过激活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以及增加伏隔核中多巴胺的释放起到治疗RLS的作用。自1993年羟考酮在RLS患者中进行第一次小的对照研究,阿片类药物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重度RLS患者的药物。最近的一项研究证实了羟考酮/纳洛酮缓释剂治疗RLS的疗效。羟考酮/纳洛酮缓释剂现已被批准为欧洲第一个治疗RLS的阿片类药物。目前,阿片类药物治E-616452体内疗RLS的短期和长期研究结果表明,阿片类药物能够缓解重度RLS(包括痛性RLS)以及出现”症状恶化”的RLS患者的症状。总之,临床上我们应重视痛性RLS,对于痛性RLS和难治性RLS,我们可以应用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