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止血汤辅助对高危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有效率的影响

获悉更多的:探究地榆止血汤辅助西药治疗胃热炽International Medicine盛型高危急性非静脉selleck GDC-0973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98例胃热炽盛型高危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n=49)、联合组(n=49)。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榆止血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对比治疗前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液流变学、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96%)高于对照组(83.67%)(P<0.05);联合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输血量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2组HCT、RDW、PLT较治疗前上升,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较治疗前上升,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榆止血汤辅助治疗高危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强止血效果,促进病情恢复。

中国2004-202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

目的 分析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4-2021年流腮发病数据,对流腮报告发病率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4-2021年中国共报告流腮4 818 98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0万,下同)为19.90,2004-2007年、2008-2019年、2020-20LXH254生产商21年分别为19.96、21.72、8.85,0-4岁、5-9岁、10-14岁、15-19岁、≥20岁分别为146.48、383.49、186.35、38.40、5.97。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实施2剂次含流腮成分疫苗Colforsin研究购买(Mumps-containing vaccine, MuCV)免疫策略后流腮年均报告发病率较实施前分别下降51.60%、62.72%、52.19%。2004-2021年containment of biohazards流腮报告发病率时空扫描分析发现3个高发聚集区,覆盖13个省级地区。结论 中国流腮报告发病率总体处于高水平,以5-9岁儿童为主,且存在时空聚集性。需继续落实适龄儿童2剂次MuCV免疫策略,加强重点地区流腮监测。

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E-616452细胞培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参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手术相关指标、selleck CHIR-99021炎症因子水平、疼痛评分以及应激指标。结果 对比治疗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对比手术相关指标,研究组的手术用时以及下床活动时间较短,手术切口较短,出血量较少,与参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降钙素原(PCT)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VCoroners and medical examinersAS评分,治疗前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腰部、腿部VAS评分均较低。对比应激指标,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心率(HR)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的价值较高,可有效缩短手术用时与下床活动时间,且手术切口较小,出血量较少,同时还可有降低疼痛,可推广。

广西壮族人群出生队列的构建和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育政策的改变,社会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生命早期不良暴露日益增加,我国孕产妇发生妊娠疾病及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形势依然严峻。多哈理论认为,生命早期发生的不良事件可能会影响成年后各类疾病的发生,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好几代人。出生队列主要是在孕前或孕期招募参与者,对孕产期母亲健康与子代近远期健康结局进行跟踪随访,进而发现影响全生命周期健康结局的多种因素,检验病因假说。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出生队列,但其大多数主要面向汉族人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疾病的发生具有地Medium Recycling域和民族分布特点,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但目前关于壮族人群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十分有限,无法系统概括壮族人群和壮族母婴健康特点,提出面向Bucladesine壮族人群不良健康结局的有效防治措施。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壮族人群为主体的大规模出生队列,系统描绘壮族人群和壮族母婴健康特点,探索生命早期暴露与孕妇及子代近远期健康结局的关系,为有效降低壮族人群不良健康结局的发生风险,NSC125066说明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系统介绍了广西壮族人群出生队列构建的背景、过程、主要研究进展、创新性以及未来展望。

某岛礁驻礁人员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目的 探究某岛礁驻礁人员睡眠状况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使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中医体质量表对某岛礁驻礁人员进行调查,获得722份合格问卷。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睡眠状况与累计驻礁时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χ~2检验比较失眠驻礁人员与非失眠驻礁人员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采用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失眠的中医体质。结果 在722名驻礁人员中,无失眠者308人(42.7%),失眠患者414人(57.3%)。失眠与非失眠驻礁人员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失眠驻礁人员中平和质较少,另外8种偏颇体质均较多,其中占比较高的3种依次为气郁质(89.6%,138/154)、血瘀质(88.7%,149/168)、痰湿质(86.0%,160/186)。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β=-0.647,OR=0.524,P=0.036)是驻LEE011使用方法礁人员失眠的保护因素,气虚质(β=0.654,OR=1.906medical anthropology,P=0.032)、湿热质(β=0.607,OR=1.834,P=0.042)、气郁质(β=0.705,OR=2.025,P=0.049)是失眠的危险因素。结论 驻礁人员的睡眠质量与中LY294002细胞培养医体质类型有关,其中平和质是失眠的保护因素,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是失眠的危险因素。

人工骨改良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脊柱科常见的一类疾病,也是颈椎病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由于椎间盘退变而引起脊髓或脊髓通路的受压、炎症、水肿,从而产生上肢疼痛、下肢麻痹、头晕、失眠等临床症状的一种颈椎疾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视力障碍、吞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截瘫。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年轻化的趋势,脊髓型颈椎病已越来越影响公众的健康,特别是好发于老年患者的3个或3个以上节段脊髓受到压迫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当患者被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时,非手术治疗远期效果往往不佳,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脊髓和神经根减压,恢复椎管容积以及selleck合成椎间隙高度,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脊髓损伤,脊髓功能恶化。目的通过比较,研究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改良的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MCSM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间因颈椎椎管狭窄症行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羟基磷灰石(HA)人工骨改良的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4例,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扩大成形术39例,对患者的一般指标、手术操作相关指标、并发症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VAS评分、NDI指数和JOA评分等相关指标、颈椎活动度、椎管矢状径及椎管面积等影像学相关指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是否存在差异,为临床上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进一步探讨应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改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和应用mastitis biomarker价值。结果1.HA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降低(P<0.05),而手术时间也有所延长(P<0.05);2.两组间脑脊液漏、血肿、感染并发症的发病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HA组的轴性症状和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有所降低(P<0.05);3.经过治疗,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NDI指数、JOA评分及JOA改善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手术后的VAS评分、NDI指数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4.经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活动度(ROM)、C5水平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及椎管矢状径扩大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selleckchem LY-188011HA组术后ROM保存率及椎管面积扩大率较单开组均有提高(P<0.05)结论人工骨改良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均显著。相比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总引流量,降低轴性症状及麻痹等术后并发症,并且有效扩大椎管容积的同时更好的保留颈椎活动度,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开展治疗。

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FN-γ、IL-4、IL-10)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脓毒症患者,在脓毒症确诊72小时内,血清炎症相关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变化规律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入住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的脓毒症患者50例(根据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患者16例(APACHEⅡ≤15)、中度组患者16例(1525))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在确诊时(0h)、6h、12h、24h、48h、72h留取外周静脉血5ml,对照组体检时留取外周静脉血5ml,经高速离心后取血清放入-80℃冰箱保存待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FN-γ、IL-10、IL-4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进行检测。比较重度组、中度组及轻度组促炎因子、抑炎因子间的差异性,探究机体炎症反应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与抑炎细胞因子(IL-10,IL-4)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患者脓毒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确诊时各组间比较:重度组血清TNF-α、IFN-γ、IL-10、IL-4水平最高,其后依次是中度组、轻度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TNF-α、IFN-γ、IL-10、IL-4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01)。促炎因子TNF-α、IFN-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抑炎因子IL-10、IL-4:对照组与轻度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各组细胞因子变化比较:TNF-α、IFN-γ的整体检验:时间的主效应均显著(P<0.001),说明在各组中,TNF-α、IFN-γ在各检测时间点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组别的主效应均显著(P<0.001),说明在各检测时间点,TNF-α、IFN-γ在各组之间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IL-10、IL-4的整体检验:时间的主效应均显著(P<0.001),说明各组中,IL-10、IL-4在各检测时间点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组别的主效应均显著(P<0.001),说明在各检测时间点,IL-10、IL-selleck CP-4567734在各组间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差异。(3)各实验组细胞因子变化趋势:轻度组:TNF-α、IFN-γ均从确诊时(0h)至48h逐渐升高并达到峰值,从48h至72h开始下降,IL-10、IL-4在确诊时(0h)至72h呈逐渐升高;中度组:TNF-α、IFN-γ从确诊时(0h)至24h逐渐升高并达到峰值,Oncologic pulmonary death从24h至72h开始降低,IL-10、IL-4在72h内逐渐升高;重度组:TNF-α从确诊时(0h)至12h快速上升达峰值,并在24h出现下降后又呈逐渐上升趋势;IFN-γ从确诊时(0h)至24h快速上升至峰值浓度水平,从24h后开始下降至48h,随后呈现上升趋势;IL-10从确诊时(0h)至24h快速升高,并超过IFN-γ水平,在24h至72h间的上升速度减慢点击此处,但仍快于TNF-α、IFN-γ。IL-4在72h内逐渐升高。(4)相关性:轻度组:在48h检测点,TNF-α与IL-10存在正相关性,IFN-γ与IL-10未见相关性(P<0.05),在72h检测点,TNF-α、IFN-γ与IL-10间均未见相关性(P>0.05)。中度组:IFN-γ与IL-10在48h、72h检测点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TNF-α与IL-10仅在72h存在负相关性(P<0.05)。重度组:在48h、72h检测点,TNF-α、IFN-γ与IL-10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1)脓毒症患者确诊后,血清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促炎因子TNF-α,IFN-γ;抑炎因子IL-10,IL-4)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脓毒症在确诊后72h内,病情分级不同,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不同;病情越重,促炎因子TNF-α,IFN-γ峰值出现时间越早;(3)脓毒症轻症患者早期主要以促炎因子表达为主,而重症患者早期即可能出现促炎与抗炎反应失衡,提示机体出现免疫功能紊乱甚至是免疫麻痹;(4)根据促炎因子TNF-α,IFN-γ;抑炎因子IL-10,IL-4的变化规律,初步判断机体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程度,评估患者免疫功能状态,为调控炎症刺激后的免疫应答提出新思路。

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X-shape-corpectomy and fusion,ACX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行ACX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比较。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及1年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测量ACXF组术中前方截骨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biotic elicitationU)活动度及高度、后方减压范围、骨性椎管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APD)和面积(spinal canal area,SCA)等影像学参数,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其中17例行ACXF,29例行ACCF。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ACXF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44.71±30.44min、109.41±55.51ml和8.35±1.46d,ACCF组分别为155.17±27.86min、126.90±51.55ml和12.03±3.34d,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ACXF组住院时间显著性少于ACCF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JOA评分、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N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两组同时间点的JOA评分、VAS评分和ND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6个月和1年时ACXF组显著性大于ACCF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FSU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1),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即刻FSU高度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1),ACXF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XF组后方减压范围为11.66±1.31mm,显著性小于ACCF组(16.32±2.00mm)(P<0.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骨性椎管APD和SCA均术前显著性增大,ACXF组术后各时间点的骨性椎管SCA及术后1年时的APD小于同时点ACCF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融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XF组内置物下沉的发生率分为别17.65%(3/17)、Liproxstatin-1供应商23.53%(4/17)及23.53%(4/17),均显著性低于同时间点ACCF组(P<0.05)。ACXF组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予以保守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出院时症状消失;无脑脊液漏发生。ACCF组术后出现4例吞咽困难,行AZD1152-HQPA MW康复训练,出院时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予以延迟拔管等对症治疗,出院时治愈。结论:ACXF可以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临床疗效与ACCF一致;且在保证充足减压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术后内置物沉降的发生,是治疗合并椎体段狭窄的双节段颈椎病的一种术式选择。

兰州市主要空气污染物与心血管疾病住院风险的关联研究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间的相关性研究自然成为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有很大影响,但大多都偏重于空气污染对居民心血管疾病门诊或死亡病例的研究,关于其对住院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了解兰州市主要空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O_38h、CO)的浓度变化与心血管疾病住院量的波动情况,分析心血管疾病住院量与空气污染物浓度间的关联关系,研究诱发心血管确认细节疾病发生、发展的空气污染物及其对心血管住院量的滞后效应,为兰州市政府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兰州市区内7所大型综合性医院2013-2020年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资料,以及同期兰州市逐日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资料并开展如下工作:(1)对目标时段内兰州市空气污染物浓度、气象因素及心血管疾病住院量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方法,分析空气污染物间及与气象因素间的相关性。(2)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定量评估空气污染物与心血管疾病住院量间的暴露-反应-滞后关系,并探讨性别、年龄、季节等因素对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量的影响。(3)建立双污染物模型和改变时间自由度的敏感性分析方法检验模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1)描述性分析1)2013-2020年兰州市7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共有309561例患者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日均住院106人次。男女比例约为1.44:1。住院患者中一半以上为<65岁人群,占比55.94%。从疾病分组来看,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中KD025小鼠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患者合计占比达71.79%。2)2013-2020年兰州市日平均气温为11.13℃,日平均相对湿度为51.19%。PM_(2.5)、PM_(10)、SO_2、NO_2、O_38h和CO平均浓度分别为49.78μg/m~3、114.69μg/m~3、21.65μg/m~3、45.91μg/m~3、83.76μg/m~3和1.16 mg/m~3,均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PM_(2.5)、PM_(10)、SO_2、CO浓度呈现出冬春季节高,夏秋季节低的季节性变化趋势,而O_38h浓度呈现与之相反的季节性趋势。(2)空气污染物间及与气象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期间O_38h浓度与PM_(2.5)、PM_(10)、SO_2、CO浓度均呈负相关,与气温呈正相关,与NO_2浓度无相关性;除O_38h外,其余5种空气污染物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其中PM_(2.5)和PM_(10)间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r=0.850;气温与除O_38h外的其他污染物浓度均呈负相关;相对湿度与PM_(2.5)、PM_(10)、SO_2、NO_2浓度均呈负相关,与CO浓度、气温无明显相关性。(3)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对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量的影响兰州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与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量存在滞后效应和一定的暴露-反应关系:1)对心血管疾病总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PM_(2.5)(lag03)、SO_2(lag3)、NO_2(lag03)和CO(lag03)浓度每升高10μg/m~3(CO为1 mg/m~3),心血管疾病住院量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别是1.0013(95%CI:1.0003,1.0023)、1.0032(95%CI:1.0008,1.0056)、1.0037(95%CI:1.0024,1.0057)和1.0909(95%CI:1.0366,1.1479);PM_(10)及O_38h在整个滞后期内对心血管疾病总住院量无显著危害作用。2)对高血压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SO_2(lag3)、NO_2(lag03)和CO(lag3)浓度每增加10μg/m~3(CO为1 mg/m~3)时,高血压住院量对应RR值分别为1.0044(95%CI:1.0013,1.0074)、1.0042(95%CI:1.0019,1.0064)和1.0986(95%CI:1.0350,1.1661);PM_(2.5)、PM_(10)和O_38h在整个滞后期内对高血压住院量不存在危害效应。3)对缺血性心脏病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除O_38h外,其余5种污染物对缺血性心脏病住院量均存在危害作用,即PM_(2.5)(lag03)、PM_(10)(lag3)、SO_2(lag3)、NO_2(lag04)和CO(lag03)浓度每升高10μg/m~3(CO为1 mg/m~3),缺血性心脏病的RR值分别为1.0019(95%CI:1.0007,1.0030)、1.0003(95%CI:1.0001,1.0006)、1.0053(95%CI:1.0026,1.0080)、1.0049(95%CI:1.0031,1.0068)和1.1397(95%CI:1.0074,1.2055)。4)对脑卒中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NO_2(lag03)浓度升高10μg/m~3,脑卒中住院量对应的的RR值为1.0024(95%CI:1.0008,1.0040);PM_(2.5)、PM_(10)、SO_2、O_38h及CO在整个滞后期对脑卒中住院量均无危害效应。(4)空气污染物对不同性别、年龄组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对心血管疾病总住院量及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住院量影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1)对心血管疾病总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PM_(10)和NO_2对女性的危害效应更显著,即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女性住院风险增加;PM_(2.5)、SO_2和CO对男性的影响较显著,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男性住院风险增加。PM_(2.5)、NO_2及CO对<65岁人群的危害效应更显著,PM_(10)和SO_2更容易侵害≥65岁年龄组人群;O_38h在整个滞后期内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心血管疾病总住院量均无显著危害效应。2)对高血压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PM_(10)及NO_2对男性的危害效应更明显,SOZinc-based biomaterials_2和CO更容易影响女性,PM_(2.5)及O_38h在整个滞后期对不同性别高血压住院量无显著危害作用。NO_2及CO对<65岁人群的危害效应更显著,而SO_2更容易侵害≥65岁年龄组人群,PM_(2.5)、PM_(10)及O_38h在整个滞后期对不同年龄组高血压住院量无明显危害作用。3)对缺血性心脏病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PM_(2.5)、PM_(10)、SO_2、NO_2和CO对女性的危害效应更显著。PM_(2.5)和PM_(10)对<65岁人群的危害效应更显著,SO_2、NO_2及CO更容易侵害≥65岁年龄组人群;O_38h在整个滞后期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缺血性心脏病住院量均无显著危害效应。4)对脑卒中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PM_(2.5)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NO_2对男性的危害效应更显著,且这两种污染物都更容易侵害<65岁组人群,其余4种污染物在整个滞后期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组脑卒中住院量均不存在危害作用。(5)空气污染物在不同季节对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量的影响空气污染物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脑卒中的住院风险与季节有关。1)对心血管疾病总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冷季时,NO_2在lag02~lag05天、CO在lag3天及lag03~lag04天时有危害效应,暖季时,仅O_38h在lag4天有影响。不论暖季冷季,PM_(2.5)、PM_(10)、SO_2在整个滞后期对心血管疾病总住院量未观察到危害效应。2)对高血压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冷季时,SO_2在lag3天、NO_2和CO在lag3天及lag03~lag04天时有危害效应,其他污染物在整个滞后期内对高血压住院量无影响;暖季时,6种污染物在整个滞后期对高血压住院量均无显著危害效应。3)对缺血性心脏病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冷季时,SO_2在lag3天及lag03~lag05天、NO_2在lag01~lag07天、CO在lag3天及lag03~lag07天时有危害效应;暖季时,仅PM_(10)在lag3天时有影响;不论暖季冷季,PM_(2.5)、O_38h在整个滞后期对缺血性心脏病住院量未观察到有害作用。4)对脑卒中住院量分析结果显示,冷季时,NO_2在lag03~lag04天、CO在lag04天时有危害效应;暖季时,仅PM_(2.5)在lag03天时有危害效应;不论暖季冷季,PM_(10)、SO_2、O_38h在整个滞后期对脑卒中住院量均无危害效应。(6)各空气污染物与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风险的暴露反应曲线选择效应最强滞后天数的污染物浓度作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住院人数的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时,兰州市6种污染物对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暴露-反应曲线近似成线性关联,无阈值效应。随着PM_(2.5)、PM_(10)、SO_2、NO_2和CO浓度的增加,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量相对应的RR值呈上升趋势。(7)敏感性分析通过构建双污染物模型和改变时间变量自由度(df=6~10)进行敏感性分析,观察到相对危险度RR值的变化不大,证明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结果可信。结论:(1)2013-2020年兰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6种空气污染物日均浓度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PM_(2.5)、PM_(10)、SO_2、CO浓度变化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季节性趋势,O_38h则表现出相反的季节性趋势。(2)短期暴露于PM_(2.5)、PM_(10)、SO_2、NO_2和CO,兰州市居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住院风险增加。不同性别、年龄对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1)对心血管疾病的分析结果显示,PM_(10)和NO_2对女性的影响更大,PM_(2.5)、SO_2和CO则相反。PM_(2.5)、NO_2和CO对<65岁年龄组人群的住院影响较大,而PM_(10)和SO_2更容易侵害≥65岁年龄组人群。2)对高血压的分析结果显示,短期暴露于SO_2和CO,高血压女性住院风险高于男性,而PM_(10)和SO_2会增加男性高血压的住院风险。SO_2对≥65岁高血压患者的住院影响较大,而CO和NO_2更容易影响<65岁高血压人群。3)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PM_(2.5)、PM_(10)、SO_2、NO_2和CO浓度的升高,女性患者住院风险高于男性。PM_(2.5)和PM_(10)对<65岁年龄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住院影响较大,而SO_2、NO_2和CO更容易影响≥65岁年龄组人群。4)对脑卒中的分析结果显示,PM_(2.5)对女性脑卒中患者的住院风险高于男性,NO_2则对男性影响较大,且两种污染物均对<65岁年龄组脑卒中患者的住院影响较大。(3)兰州市空气污染物与心血管疾病总住院量、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住院量间呈现出一定的季节规律,大多在冷季时表现出较强的危害效应。(4)6种污染物对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风险的影响成近似线性关联,无阈值效应。除O_38h外,RR值随着各污染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中青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与临床表型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中青年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纤维化与临床表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并评估2011年3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年龄<45岁的304例HCM患者。Evolution of viral infections每例患者均进行了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肌延迟强化(LGE)检查。根据LGE定量结果将HCM患者按三分位法分为3组。结果 LGE <2.53%、2.53%≤LGE <6.80%、LGE≥6.80%组HCM患者室壁最大厚度分别为(21.1±5.1)mm、(25.1±5.9)mm、(26.6±6.4)mm,心肌纤维化程度越高,室壁厚度越厚(P <0.001)。3组患者确诊年龄、性别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PS-341说明书心功能分级差Telaglenastat分子式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4±1.9)年。随访过程中12例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其中11例患者经历了心血管死亡,8例患者为心源性猝死。LGE≥6.80%组HCM患者全因死亡发生率为9.1%(9/99),9例全因死亡事件均为心血管死亡,其中6例为心源性猝死,死亡率高于其余两组(全因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0%、2.1%,P <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LGE≥6.80%组HCM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猝死的死亡率均高于其余两组(P <0.05)。结论 在中青年HCM患者中,心肌纤维化程度越高,心血管结局不良或死亡的风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