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导小鼠胃损伤的拮抗作用

目的:研究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导小鼠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健康的昆明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CPN200组(200 mg/kg·bw)、CPN400组(400 mg/kg·bw)、CPN600组(600 mg/kg·bw)和阳性药物组,通过灌胃幽门螺旋杆菌建立感染小鼠胃部模型,连续灌胃玉米蛋白水解物5周后,测定小鼠胃组织中抗氧化能力、炎症因子和核转录因子相关指标水平和小鼠胃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玉米蛋白水解物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Galunisertib供应商SH-Px)水平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小鼠胃组织中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evidence informed practice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MCP-1)、角质细胞趋化因子(Keratinocyte chemokines, K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胃组织中核转录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Tol更多l-like receptor 4, TLR4)、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以及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 NF-κB)等关键代谢物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综合以上结果表明,玉米蛋白水解物可以显著升高机体抗氧化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降低胃组织炎症反应和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反应,从而起到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导小鼠胃损伤的拮抗效果。

2011—2020年恩施地区胃癌流行情况及与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根据2011—2020年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胃癌发病与死亡流行情况,以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菌株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此十年间胃癌流行趋势,为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胃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参照全国统一的审核与评价标CX-5461 IC50准,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选择出15个符合要求的肿瘤登记处,汇总所有胃癌发病、死亡人口数据,并按照性别、年龄分层统计其发病率、死亡率。比较恩施自治州下辖恩施市、利川市及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6个县发病标化率及Hp阳性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区胃癌区发病标化率与Hp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性与女性病标化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胃癌发病化标率平均上升速度分别为4.07%和4.15%,不同性别发病标化率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死亡粗粮与死亡标化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和女性胃癌死亡化标率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3.91%和-4.12%,不同性别死亡标化率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6—2020年50~80年龄段发病率明显高于2011—2015年(P<0.05);且2016—2020年在60~80年龄段死亡率明显低于2011—2015年(P<0.05);两个时间段不同年龄组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一致。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区胃癌区发病标化率与Hp阳性率呈正相关(r=0.473,P<0.05)。结论 2011—2020年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胃癌发病与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胃癌Erdafitinib IC50高发区人口Hp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发区,且Hp新感染率也高于低发RNA Immunoprecipitation (RIP)区。

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解析工业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形成及降解机理

亚硝酸盐在蔬菜发酵过程中过量积累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深入了解蔬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形成及降解机制对于控制亚硝酸盐含量,保证发酵蔬菜食用安全性至关重要。该研究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了4种工业发酵蔬菜中的微生物群落分布以及功能基因。物种注释结果表明,发酵蔬菜以Lactobacillus、Halomonas、枝Virgibacillus为优势细菌E-616452浓度属,以Debaryombacterial symbiontsyces、Sugiyamaella、Pichia和Scheffersomyces为优势真菌属。功能基因分析表明,4种工业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代谢途径包括反硝化作用、异化硝酸盐还原作用和同化硝酸盐还原作用,硝酸盐还原酶、硝基单加氧酶、亚硝酸盐还原酶、一氧化氮还原酶[细胞色素c]、一氧化二氮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NADH]、铁氧还蛋白亚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NAD(P)H]是亚硝酸盐代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酶。微生物与功能基因关联分析表明,Lactobacillus versmoldensis、Halomonas jeotgali、Halomonas lutea、Halomonas halodenitrificans、Virgibacillus halodenitrificans等细菌以及Aspergillus oryzae、Fusarium oxysporum等真菌可能参与反硝化作用、异化硝酸盐还原作用,细菌Natronococcus amylolyticus和真菌Debaryomyces hansenii,、Blastobotrys adeninivoran可能参与同化硝酸盐还原作用,INCB018424体内实验剂量从而促进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形成与降解。该研究为探究蔬菜自然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代谢途径、功能基因以及关联微生物信息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发酵蔬菜亚硝酸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秀丽线虫抗氧化和衰老的效果研究

探究了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秀丽线虫抗氧化和衰老作用,为银杏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回流提取法获取银杏叶总黄酮成分,用超高效液相色Nirmatrelvir IC50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分析提取物中主要黄酮成分组成,然后测定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秀丽线虫寿命、运动能力、生殖能力、吞咽能力、急性热应激能力、急性氧化应激能力、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脂褐素积累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银杏叶黄酮提取物的平均得率为8.02%,总黄酮平均含量为73.68 late T cell-mediated rejectionmg/g,从提取物中共测出107种黄酮类化合物。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yl719.html500 μg/mL黄酮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7.48%、71.82%和62.84%。动物实验发现,银杏叶黄酮提取物能显著延长秀丽线虫的寿命(P<0.001),增强线虫身体弯曲频率、头部摆动频率和生殖能力(P<0.001),提高线虫的吞咽能力(P<0.001),急性热应激和急性氧化应激能力(P<0.001),抑制线虫体内ROS和脂褐素的积累(P<0.001)。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秀丽线虫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值得深入开发利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二仙汤“异病同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二仙汤“异病同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二仙汤中6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the human gene databaseCOVID-19 infected mothers,GeneCards)及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平台检索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疾病靶点,借助Venn在线工具构建药物与两种疾病的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按Dgree值大于等于平均值进一步筛选核心靶点;采用DAVIS63845体内实验剂量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INCB28060溶解度)富集分析,同时实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药物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筛选得到二仙汤有效活性成分104个,预测潜在作用靶点147个;通过筛选得到乳腺增生靶点4153个,围绝经期综合征靶点155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29个,其中IL-6、VEGFA、TNF、TP53、ESR1、CAT、IL-1β等可能是二仙汤治疗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键靶点。活性成分及靶点主要参与DNA模板转录正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胞外间隙、胞外区、类固醇结合、酶结合等;靶基因主要富集在TNF、NOD样体、HIF-1、癌症、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论:二仙汤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达到防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目的。

中药葛根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病率高且并发症多,严重影响各种疾病的预后。在治疗上,降糖西药副作用众多,限制临床治疗。中医药对于防治糖尿病经验丰富,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降低患者血糖。中药葛根作为辛凉解表药,有清热、生津、止渴之效,药理学研究其具有抗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积聚、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等作用。葛根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此网站活性成分为葛根素,临床研究表明以葛根素、葛根药对、葛根类方辨证论治各种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近年来研究发现葛根素、葛根药对及葛根类方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PCR Thermocyclers调节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AGEs的形成与累积、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等多种途径达到降低血糖,控制并改善各种并发症。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葛根素、葛根药对、葛根JAK/STAT抑制剂类方三个方面总结归纳中药葛根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POMC)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腺切除术的116例全身型M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OMC分为POMC组38例和非POMC组78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POMC的影响因素。结果 POMC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显著长于非POMC组(P<0.001)。POMC组和非POMCGSKJ4 IC50组在改良Osserman分型、合并胸腺瘤、手术方式、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Staurosporine核磁1)以及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等方面Non-cross-linked biological mes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sserman分型、FVC、FEV_1以及AGR是POMC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术前Osserman分型、FVC、FEV_1以及AGR是全身型MG患者发生POMC的影响因素,可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从Nox4-Nrf2的角度探究累积运动对肥胖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

研究目的:现代社会,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造成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成因。肥胖会增加心脏负荷、降Pidnarulex IC50低心脏工作能力,并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心肌氧化应激增加。Nox2和Nox4是心肌活性氧的重要来源,其表达会在肥胖者心肌中升高并导致大量活性氧产生从而造成心肌损伤,但Nox4似乎还介导抗氧化因子Nrf2的激活,发挥抗氧化保护作用。我们已知运动可以通过增加Nrf2的活性来调节肥胖心脏的氧化还原平衡,且该调节与Nox4的表达密切相关,但运动如何影响肥胖者心肌Nox4和Nrf2的表达目前尚不明确。累积运动是为打破久坐而提出的运动形式,在改善心血管健康方面表现出明显有益的效果,但累积运动对肥胖患者心肌氧化应激的改善效果并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运动后肥胖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指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和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等的动态变化,来探究持续运动和累积运动对肥胖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以便为肥胖患者选取适宜的运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4周龄)随机分为普食喂养组(NC)和高脂喂养组Adoptive T-cell immunotherapy(HFD),喂养13周后,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肥胖对照组(OC,20只)、持续运动组(PE,20只)和累积运动组(AE,20只)。各运动组大鼠的运动强度和总机械功(跑台总距离)保持一致。持续运动组为一次性持续50分钟的运动;累积运动组为Pexidartinib溶解度5次运动,每次10分钟、每次间隔2小时,运动时长共计50分钟。运动强度为最大跑速的65%(65%Vmax),50分钟/天,持续2周,6次/周。分别在末次训练结束后即刻(第一次累积运动结束后)、8小时(第五次累积运动结束后)、12小时和48小时后取左心室进行指标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和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的表达,并采用比色法检测心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的表达。研究结果:(1)13周高脂饮食后,高脂饮食组体重、Lee’s指数等均显著增加(P<0.05),Nrf2及其下游调控因子SOD显著降低(P<0.01),NADPH氧化酶及MDA显著增加(P<0.01),肥胖大鼠心肌氧化还原失衡。(2)运动结束后,持续运动组与累积运动组Nrf2/Keap1值在运动后48h时显著高于肥胖对照组(P<0.05),相比肥胖对照组,持续运动组Nrf2的曲线下面积增加7.5%,累积运动组Nrf2的曲线下面积增加3.9%。持续运动组与累积运动组Nox2在运动结束后即刻至12h(第一次累积运动结束后至末次累积运动后4h)均显著下降(P<0.05),相比肥胖对照组,持续运动组的曲线下面积减少12.5%,累积运动组的曲线下面积减少27.9%。持续运动组Nox4在运动后即刻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累积运动组Nox4自第一次累积运动结束后至48h后均显著低于肥胖对照组(P<0.05),相比肥胖对照组,持续运动组的曲线下面积减少6.0%,累积运动组的曲线下面积减少17.9%。(3)运动结束后,持续运动组与累积运动组SOD在运动结束后48h均显著高于肥胖对照组(P<0.05),相比肥胖对照组,持续运动组的曲线下面积增加15.2%,累积运动组的曲线下面积增加20.0%。持续运动组与累积运动组CAT在运动结束后12h时(末次累积运动结束后4h)显著高于肥胖对照组(P<0.001),相比肥胖对照组,持续运动组的曲线下面积增加12%,累积运动组的曲线下面积增加16%。持续运动组与累积运动组MDA在运动结束后8h时(第五次累积运动结束后)显著低于肥胖对照组(P<0.001),与肥胖对照组相比,持续运动组的曲线下面积减少6.3%,累积运动组的曲线下面积减少7.9%。研究结论:长期高脂饮食可导致大鼠出现肥胖,心肌的氧化/抗氧化失衡,氧化应激加重,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等。这可能与心肌组织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增多,直接激活氧化应激有关;也可能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表达增加,但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表达减少,Nox4-Nrf2保护轴的作用被抑制有关。持续运动和累积运动均可降低肥胖大鼠的心肌氧化应激水平,这可能与心肌组织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降低以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增高有关。持续两周的持续运动和累积运动均具有改善肥胖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的趋势,且氧化与抗氧化因子在最后一次运动结束后即刻均产生明显的有益变化趋势,并在48h后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表明大鼠在产生了运动适应后,可快速对运动应激做出反应以改善心肌氧化应激增加的状况。与持续运动相比,累积运动可引起较低的心肌氧化应激水平,但可产生相同的心肌抗氧化水平,因此累积运动改善肥胖者心肌氧化应激的效果可能略优于持续运动。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亏虚型老年性便秘的作用机制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亏虚型老年性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D、SwiImmunochemicalsssTargetPrediction获取药物的活性成分并筛选,在Genecards、OMIM、TTD、DisGeNET数据库检索与该疾病相关的主要靶点;运用韦恩图获取六味地黄丸与老年性便秘的交集靶点。将以上数据通过STRING获得交集靶点的蛋白网络,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药物有效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58个有Baf-A1研究购买效活性成分和675个对应靶点,主要有效成分有槲皮素、羟基芫花素、泽泻醇B等;药物-疾病交集靶点296个,包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等。GO功能富集共有3175个条目,KEGG通路富STM2457集得到215条通路,主要有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苏氨酸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该药物主要有效成分和核心靶点蛋白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该研究在总体上预测了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亏虚型老年性便秘的活性成分、靶点和信号通路,表明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生脉散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生脉散治疗糖尿病心肌病(DCM)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BATMAN-TCM数据库、TCMID数据库、UniProt数据库获取生脉散有效成分及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PharmGKB、DrugBank数据库获得DCM相关靶点。两者取交集得到生脉散与DCM的共同靶点,采用CEmricasan分子量ytoscape3.8.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关系并绘制PPI网络,将PPI网络导入Cytoscape3.8.0进行拓扑结构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采用R4.2.0软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得到生脉散52个有效成分,包括N-反式-阿魏酰酪胺、山柰酚、红门兰醇、鲁斯可皂苷元、甲基麦冬黄烷酮B、甲基麦冬黄烷酮A、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麦冬二氢高异黄酮E、β-谷甾醇、豆甾醇等;获得195个生脉散治疗DCM相关的共同靶点,核心靶点包括STAT3、JUN、AKT1、RELA、MAPK14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2 348个、细胞组分74个、分子功能197个,主要涉及对外来生物刺激的反应、衰老、细胞对非生物刺激的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biomass pellets到177条相关信号通路,包括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 生脉散通过山柰酚、β-谷甾醇、豆甾醇及甲基麦冬黄烷酮B等高异黄酮类化MG132化学结构合物,作用于STAT3、AKT1、MAPK14等靶点,介导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发挥调节炎症、氧化应激、心肌纤维化等作用,从而防治D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