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脓毒症休克(septic shock)是购买S63845ICU病房常见的危重症疾病。本文旨在应用容量负荷试验结合主动脉峰流速变异度(Aortic peak flow velocity variability,△peak)评估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指导早期液体复苏,评价其在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管理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干预性研究方法,纳入自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转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休克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超声决策组和CVP决策组。两组于液体复苏前均给予容量负荷试验。超声决策组于容量负荷试验前后,测量Vpeak并计算△peak,依据△peak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指导液体复苏,直到完成复苏目标或达到6小时。CVP决策组于容量负荷试验前后,分别测量CVP,并计算△CVP;结合初始CVP及△CVP水平,制定液体复苏策略,直到完成复苏目标或达到6小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点CVP、MAP、HR等生理指标及Lac、Pcv-a CO_2、Scv O_2、LCR等重要氧代谢指标、累计液体平衡量、复苏目标达标率、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融合B线>2个区域发生率及28天死亡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本实验共纳入10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超声决策组(60例)和CVP决策组(46例),依据排除标准,最终完成实验的超声决策组和CVP决策组分别为53例及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 II评分、感染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后生理及氧代谢指标比较两组在复苏后的3h、6h、12h、24h、48h的心率(Heart rate,HR)、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arterial carbon dioxide difference,Pcv-a CO_2)、乳酸(Lactate,Lac)均低于液体复苏前(0h)(P<0.05);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 O_2)均高于液体复苏前(0h)(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液体平衡量的比较在治疗0-72h内,超声决策组累计液体平衡量明显低于CVP决策组(P<0.05)。而在0-24h、0-48 h内,超声决策组的累计液体平衡量均低于CVP决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6h复苏目标达标率相比,超声决策组高于CVP决策组(73.6%vs 66.7%),两组28d死亡率比较,超声决策组略低于CVP决策组(28.3%vs 2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决策组6h乳酸清除率(LCR)明显高于CVP决策组,融合B线>2个区域发生率明显低于CVP决策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soft bioelectronics次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相比较,超声决策组均明显低于CVP决策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不良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将95名患者按28天生存状态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死亡组6h LCR明显低于存活组,APACHE II评分、0-72h液体累计平衡量、融合B线>2个区域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h LCR、APACHE II评分、0-72h液体累计平衡量是脓毒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表明,运用容量负荷试验结合主动脉峰流速变异度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进行容量反应性评估,指导早期液体复苏与传统意义上补液试验(△CVP2-5原则)相比,前者减少了脓毒性休克0-72h累计液体平衡量,增加患者的6h LC更多R,能够对患者容量能进行更精确的管理,及早恢复患者组织灌注水平,并降低肺水肿及组织水肿等风险,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ICU住院及机械通气时间。2.低乳酸清除率、高APACHE II评分、高72h液体累计平衡量是脓毒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水平的主要危险因素。
Author: admin
CT对椎体骨折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CT对椎体骨折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来本院就诊治疗的80例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测,并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指标”。结果 CT检测与病理学检测结果相比,一致性较好(Kappa≥0.75),CT检测灵敏度为96.55%,特异度为95.45%,准确度为96.25%。预后良好组年龄、Corenal biopsybb角、骨水泥注射率、骨小梁间隙及结构模型指数低于预后不良组,骨小梁厚度及骨体积分数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分析结果得出,Cobb角较大、骨小梁间隙较大及骨体积分数较小均为影响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经ROC曲线分析得知,Cobb角、骨小梁间隙及骨体积分数均对预测患者发生不良预后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度,并且各指标联合的曲线下面积(AUC)=0.997,敏感度1.000,特异度0.985。结论 CT检测与病理学检测对椎体骨折诊断结果RSL3浓度一致性较好,同INCB018424分子式时发现Cobb角较大、骨小梁间隙较大及骨体积分数较小将提高患者发生不良预后风险,并且该类指标可用于辅助预测患者是否发生不良预后。
开腹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指标、术后生存情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开腹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指标、术后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广元市中心医院进行ALPPS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52例,按患者肝硬化程度分为轻度组(n=101)和中重度组(n=15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完成率、二次手术间隔时间、首次以及二次术前残肝体积)、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轻度组患者手术完成率为91.09%,明显高于中重度组(58.28%);二次手术间隔时间为(10.97±2.15) d,明显短于中重度组[(22.46±4.82) d];残肝体积增加为(80.41±10.33)%,明显优于中重度组[(49.27±5.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寻找更多<0.05)。治疗后,轻度组ALT、AST、总胆红素水平为(550.42±85.95) U/L、(327.14±52.81) U/L、(40.61±6.27)μmol/L,明显优于中重度组[(861.58±106.27) U/L、(533.80±73.65)U/L、(65.17±7.60)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轻度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90%,明显低于中重度组(2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复发率为34.65%,明显低于中重度组AZD1152-HQPA研究购买(53.64%),1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为83.17%、65.34%,明显高于中重度组(52.32%、4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PPS治疗原发性肝癌手术情况良好,用于治疗轻度肝硬化可更好地保护患者肝功能,改Bioluminescence control善术后患者生存情况。
三重护理法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重护理法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治疗的7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重护理法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康纳-戴维森韧性量表(CD-RISC)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KD025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重护理法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心理状态、疼更多痛程度、睡眠质量及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老年人失眠及其类型对认知障碍患病影响
目的 了解老年人失眠及其类型对认知障碍患病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0年中国多中心痴呆调查(CMDS)和湖北省老年记忆队列(HAMCS)中10 829名≥65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筛查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失眠及其常见类型lung infection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的影响。结果 10 829名≥65岁老年人中,失眠者3 478人,失眠率为32.1%;MCI者3 191例,MCI患病率为29.5%;痴呆者865例,痴呆患病率为8.0%。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居住地、社交活动、是否体育锻炼、是否饮酒、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焦虑或抑郁和有无慢性便秘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C 125973说明书失眠、入睡困难和白天多睡老年人MCI的患病风险分别为非失眠、非入睡困难和非白天多睡老年人的1.139倍(OR=1.139,95%CI=1.033~1.256)、1.150倍(OR=1.150,95%CI=1.023~1.294)和1.345倍(OR=1.345,95购买Fer-1%CI=1.051~1.722),白天多睡老年人痴呆的患病风险为非白天多睡老年人的1.984倍(OR=1.984,95%CI=1.389~2.835)。结论 老年人失眠可增加其认知障碍的患病风险,其中入睡困难老年人的MCI患病风险较高,而白天多睡老年人的MCI和痴呆患病风险均较高。
电针和电休克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效果
目的 验证电针和电休克是否可以强化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并减少副作用。方法 本研究筛选2022年2月—2023年5月在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医院住院的80患者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Biomechanics Level of evidence每组40例。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接受常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接受电休克(electroconvulsiveTorin 1价格,ECT)和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评价疾病的严重性。此外,分别使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和治疗突发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评估参与者认知能力和记录副作用。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症状得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头痛、心电图异常、失眠、口干的发生率明Liraglutide溶解度显更低,认知功能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EA和ECT疗法可以增强抗精神病药物对阳性和阴性症状的作用,减少负面症状。
营养不良评分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应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随着各种心内装置(永久式起搏器、植入式自动除颤器、瓣膜置换、左心室辅助装置)置入的增加,和诊断技术的发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总体发病率逐年增加,尽管在早期足量抗生素的应用及早期手术等有效治疗措施情况下,其死亡率及住院率仍居高不下。营养不良已经在各种疾病的住院患者中证实与不良预后相关,且大量营养筛查工具被用于评估其预后;而在各种感染性疾病中,营养不良普遍存在,也被认为与预后相关,但其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系及不同营养筛查工具在这部分患者的应用较少被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营养不良评分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4年间我院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1420名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分别应用CONUT、PNI和NPS评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比较这三种营养不良评分中不同营养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根据受试者acute HIV infection工作特征曲线(ROC)重新划定这三种营养不良评分的最佳界定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不同营养状态与患者的院内死亡及6月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发现在CONUT、PNI和NPS评分中,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是85.4%、46.5%、99.0%;中重度营养不良分别占52.1%、30.3%、83.4%。然而根据既往以上三种营养不良评分关于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界定值,在进一步分析中不同营养不良程度在预测患者院内死亡效果差(所有P>0.05)。因此,我们根据ROC对这三种营养筛查工具进行重新划分最佳界定值,CONUT、PNI和NPS评分的最佳界定值分别是4.5、37、3.5分。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Baricitinib化学结构CONUT评分>4.5分(校正 OR=2.161,95%CI:1.203-3.885,P=0.010)和 NPS 评分>3.5 分(校正 ORDibutyryl-cAMP=2.007,95%CI:1.194-3.373,P=0.009)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院内死亡有预测作用,但PNI评分<37分(校正OR=1.229,95%CI:0.745-2.025,P=0.419)对院内死亡没有预测作用;同样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月死亡的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CONUT评分和NPS评分可得出相似的结果。结论:营养不良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普遍存在,且营养不良与患者预后不佳相关。CONUT评分>4.5分和NPS评分>3.5分的患者院内及6月死亡率增加,可作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协助临床医师早期制定营养干预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快速针刺肩胛下肌激痛点结合传统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快速针刺肩胛下肌激痛点结合传统针刺对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疼痛和功能的疗效。[方法]纳入50例肩周炎患者,应用随机数Pidnarulex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治疗组为传统针刺结合针刺肩胛下肌激痛点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1)首次治疗后即刻的盂肱关节外旋活动度。2)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盂肱关节外旋活动度、肩关节ConstanHellenic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tMurley评分。[结果]首次治疗后即刻比较盂肱关节外旋活动度,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首次治疗后在改善盂肱关节外旋活动度更有优势(P<0.05);相比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盂肱关节外旋活动度增Z-VAD-FMK molecular weight大(P<0.05),Constant-Murley评分提升(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更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肩胛下肌激痛点结合传统针刺疗法具有增加肩关节外旋活动度、提升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的作用,显现即刻、持久效应,值得临床推广。
乌灵胶囊治疗脑卒中后心肾不交证失眠疗效观察及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治疗脑卒中后心肾不交证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内分selleckchem diABZI STING agonist泌功Nucleic Acid Electrophoresis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心肾不交证失眠患者12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口服,研究组给予乌灵胶囊口服。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血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Alpelisib半抑制浓度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等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上述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PSQI量表中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催眠药物等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潜伏期等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睡眠效率、催眠药物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5-HT、BDNF、GAB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2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治疗脑卒中后心肾不交证失眠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调节神经递质分泌,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MCP-1、ACTA、hs-cTnT、NT-proBNP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获悉更多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激活素(ACT)A、高敏肌钙蛋白(hs-Cobimetinib细胞培养cTn)T、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0例,另收集同期健康老年人30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采集两组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MCP-1、ACTA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TnT、NT-proBNP水平。计算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进行1年随访,根据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结果 COPD合并呼吸衰竭组血清MCP-1、ACTA、cTnT、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FEV1/FVC与血清MCP-1、ACTA、cTnT、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P<0.01)。随访1年期间,70例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预后良好53例(75.71%),预后不良17例(24.29%)。预后不良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及血清MCP-1、ACTA、cTnT、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MCP-1、ACTA、cTnT、NT-proBNP是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CP-1、ACTA、hs-cTnT、NT-proBNP联合检测在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929],特异度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MCP-1、ACTA、hs-cTnT、NT-proBNP水平升高,且与FEV1/FVC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用于患者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