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Dinaciclib供应商者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43例经皮椎间孔镜术后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入组的343例LDH患者中,术后共3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DH患者术后发生DVT与年龄、体重指数(BMI)、术中输血、凝血四项、D-二聚体、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及血栓家族史等因素有关(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卧床时间长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BMI≥28 kg/m~2、凝血四项≥2项异常、卧床时间、D-二聚体异常、吸烟史是引发LDH患者术后发JNJ-42756493 NMR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hepatic protective effectsBMI、凝血四项、卧床时间、D-二聚体、吸烟史等是LDH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DVT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干预,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Author: admin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不同时机的应用效果
目的 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选取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于南阳南石医院行PCI治疗的60例AMI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术前组(30例)、术后组(30例),两组均于入院后行常规PCI手术,术前组在PCI手术开始前置入IABP,术后组于PCI手术结束后1 h内置入IAB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临床指标(心脏指数、心率、尿量)、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动脉楔压(PCW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有创动脉收缩压(SBP)]、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TnI)]、术后30 d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心率、尿量均有改善,且术前组心率低于术后组,尿量高于术后组(P<0.05)。治疗后,两组PCWP、MABP、SBP均有改善,且术前组PCWP低于术后组,MABP、SBP高于术后组(P<0.05)。治疗后,两组CK-MB、STM2457价格H-FABP、cTnI均有改善,且术前组低于术后组(P<0.05)。术前组共计5例患者在术后30 d死亡,PF-02341066试剂病死率为16.67%(5Preoperative medical optimization/30),术后组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0%(6/30),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PCI术前对AMI合并CS患者行IABP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心肌损伤,但未能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
磁共振神经根水成像技术在硬膜下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背景及目的:硬膜下肿瘤是成人和儿童患者背痛、神经根性疼痛和感觉运动障碍的原因之一,约占所有原发性脊髓肿瘤的30%。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理念和技术快速的发展,以及显微设备的不断创新,显微外科技术已成为脊柱神经外科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在保留神经功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然而目前尚无术前能够明确肿瘤与神经空间位置关系的影像学检查,因此术后一部分病人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MRI检MAPK抑制剂查是诊断硬膜下肿瘤的首选检查,增强MRI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性质。然而,常规的MRI或增强MRI检查难以在冠状位上显示神经根的全长及神经与硬膜下肿瘤的三维空间结构,如何在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精准诊断硬膜下肿瘤与神经的空间位置关系,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MRN技术已逐渐成熟,其在复杂腰椎疾病的精准诊断中具有优势,MRN技术能清楚地显示神经根的解剖、形态和走形,并且还能判断神经根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若术前可以明确硬膜下肿瘤与神经的空间位置关系,并清楚的显示神经病变的部位,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目的是探讨和分析MRN在鉴别硬膜下肿瘤与神经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硬膜下肿瘤病例。术前由两位专家通过常规MRI、增强MRI和MRN检查评估硬膜下肿瘤与神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在术前评估肿瘤和神经的空间IACS-10759半抑制浓度位置关系后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通过术中观察来确定术前影像学评估的准确性。采用MRN技术对硬膜下肿瘤与神经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收集围手术期数据,包括术前、术后1年的VAS及ODI评分,采用Mc Cormick分级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根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估显微手术疗效。结果:常规MRI和增强MRI均不能识别硬膜下肿瘤与神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然而MRN技术可以鉴别硬膜下肿瘤与神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我们的结果显示常规MRI鉴别硬膜下肿瘤与神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5%和85.0%,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kappa值=0.59。MRN技术鉴别硬膜下肿瘤与神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5%和95.0%。同时观察者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92)。术后患者VAS和ODI评分均获得改善(P<0.05),其中VAS评分从术前6.07±1.41降至术后1年2.73±1.36。ODI评分从术前58.87±12.69降至术后1年30.30±10.42。术后1年患者的Mc 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有显著的改善(P<0.05),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显微手术的优良率为90%。结论:Multibiomarker approachMRN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技术,术前能够较好的识别硬膜下肿瘤和神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帮助外科医生制定谨慎的手术计划,减少术后神经损伤的重要工具。
针刺结合不同时机介入定向牵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差异观察
目的:通过对比针刺前后介入定向牵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疗效差异,为确定定向牵伸法的最佳干预时机和为定向牵伸法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临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针灸推拿科,且符合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总计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纯针刺组),B组(针刺前介入定向牵伸法组)和C组(针刺后介入定向牵伸法组)。通过对比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及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的数据变化,比较三组疗效差异。结果:1、A组总有效率为71.43%;B组总有效率为92.86%;C组总有效率为93.10%。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较A组高(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三组在治疗结束后和随访期的VAS评分、ND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B组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与随访期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与随访期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结束后的NDI指数和随访期比较,无明显差Blood immune cells异(P>0.05)。三组治疗结束后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F波传导速度和治疗前相比较,均具寻找更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selleckchem GDC-00683、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随访期VAS评分三组间比较,A组与B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C组评分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期NDI指数三组间比较,B组、C组分别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B组与C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三组间比较,B组、C组分别与A组在治疗结束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B组与C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治疗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恢复颈椎功能活动和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前介入定向牵伸法组和针刺后介入定向牵伸法组在各阶段均优于纯针刺组;针刺前介入定向牵伸法组与针刺后介入定向牵伸法组总体疗效相比无显著差异,但针刺后介入定向牵伸法组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针刺前介入定向牵伸法组。
久留针法联合杞菊地黄丸治疗心肾不交型高血压合并失眠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久留针法联合杞菊地黄丸治疗心肾不交型高血压合并失眠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心肾不交型高血压合并失Infection diagnosis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硝苯地平缓释片(Etoposide说明书Ⅱ)口服,对照组予口服阿普唑仑片;观察组使用久留针法联合口服杞selleck激酶抑制剂菊地黄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压、血液流变学的情况。结果:两组失眠疗效、高血压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收缩压、PSQI评分、血沉和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组患者睡眠效率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久留针法联合杞菊地黄丸能够有效降低心肾不交型高血压合并失眠患者的收缩压,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血沉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medical chemical defense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在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择8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使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记录各项手术指标、手术效果、术前术后VAS(视觉模拟评分法)、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WHO(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结果 87例患者中,86例手术成功,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3.4±2.5)个月,术后无感染、并发症(神经根损伤等)发生,有1例脑脊液漏;切口长度(3.21±0.15)cm,手术时间(78.72±7.35)min,术中出血量(27.26±10.97)m L,伤口引流量(29.64±5.68)mL,住院时间(8.42±1.45)d;遵循改良MacNab的评估原则,优39例、良43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为96.55%(84/87);术后3个月、6个Rapamycin分子式月、12个月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更多;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WHOQOL--BREF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显微镜下辅助经固定通道治疗的效果显著,未造成较创伤,疼痛情况也耐受,并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基于循证的消化道出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的:在循证的基础上,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型为框架,应用定量方法为指Salmonella infection标体系设置各级权重,构建一套循证的、客观的、量化的消化道出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护理人员在消化道出血临床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评价工具。方点击此处法:1.基于6S证据资源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检索到的指南、专家共识等分别应用AGREE II及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版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内容分析、提取并汇总,形成最佳证据。2.根据获得的最佳证据,形成消化道出血护理质量指标池,通过研究小组焦点访谈,初步拟定消化道出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最终形成基于循证的消化道出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定量化处理,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形成量化的消化道出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通过证据检索,阅读题目、摘要、全文等进行筛选,最终纳入9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4篇原始研究,其中11篇推荐等级为A,5篇推荐等级为B。对内容进行整合、提取,初步形成含103项的GIB护理质量指标selleck HPLC池。组织由消化内科、内镜、医疗相关领域的专家举行小组焦点访谈进行增加、删减,形成初步的GIB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81项三级指标。2.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9.5%与100%,系数分别为0.885与0.900,协调系数分别为0.125~0.245,0.132~0.214,两轮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163与0.215,P<0.05,两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专家积极程度与权威程度高,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函询结果可靠。最终形成了消化道出血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47项三级指标。3.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一极指标权重:结构质量(0.196)、过程质量(0.493)、结果质量(0.311);二级指标权重:人力资源(0.102)、环境设备(0.032)、专业技术培训(0.054)、护理常规、流程与预案(0.077)、患者风险评估及预防(0.143)、护理实践与技术(0.143)、健康教育(0.073)、质量持续改进(0.094)、专科敏感指标监测(0.097)、满意度(0.047)、护理不良事件(0.116)、患者并发症(0.116)、医疗资源利用(0.328)。采用乘积法计算三级指标组合权重。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在循证的基础上,检索高质量证据,以“结构-过程-结果”为框架,采用循证方法结合专家咨询构建消化道出血护理质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过程科学、严谨,具有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权重分配合理,可为临床消化道出血护理质量客的观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后续拟临床验证用于质量评价。
单孔腹腔镜术式结合手术室心理护理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免疫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究单孔腹腔镜术式结合手术室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急性阑尾炎患者对其焦虑情绪、疼痛程度、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安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9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三孔组(48例,接受三孔腹腔镜手术)和单孔组(48例,接受单孔腹腔镜术式),且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室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 h应激指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术前与术后24 h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PUN30119半抑制浓度蛋白G(IgG)]、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与术前比,术后24 h两组患者SAS、VAS评分均降低,且单孔组低于三孔组;与术前比,术后6 h两组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VX-765配制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均升高,但单孔组低于三孔组;两组患者血清IgA、IgM、IgG水平均降低,但单孔组高于三孔组;两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升高,但单孔组低于三孔组(均P<0.05)。结论 相比于三孔腹腔镜手术,对急性阑尾炎患者采取单孔腹腔镜术式治疗,并配合手术室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更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和焦虑心理,可减轻术后炎症、应激反应,且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更小。
超声下附着点炎评分在外周型脊柱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下附着点炎评分在外周型脊柱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外周型脊柱关节炎(peripheral spondyloarthritis,p Sp A)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本院健康工作人员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7对肌腱附着点,比较三组人群超声下附着点炎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超声下附着点炎评分在诊断p Sp A中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p Sp A组49例、RA组41例和对照组30例。超声下附着点炎的阳性率在p Sp A组及RA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 Sp A组及RA组超声下附着点炎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下附着点炎评分在p Sp A组显著高于RA组及对照组(P<0.05)。超声下附Blebbistatin试剂着点炎评分(≥6Canagliflozin作用.5分)在诊断p Sp A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6%和60.7%;当与RA相鉴别时,超声下附着点炎评分(≥6.5分)在诊断p Sp A中的敏biomarker conversion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6%、62.5%。结论 超声下附着点炎评分有助于p Sp A的诊断及其与RA的鉴别诊断。
脊柱推拿联合针灸治疗在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脊柱推拿联合针灸治疗在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electric bioimpedance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龙岩市中医院收治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采Panobinostat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脊柱推拿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部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45%高于对照组的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APTT与治疗前比较均延长,且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LT、VAS评分、ODI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部关节活Wnt-C59 IC50动度、直腿抬高度均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脊柱推拿联合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腰部关节活动度和机体凝血状态,增加直腿抬高度,缓解疼痛程度和腰部功能障碍,提升腰肌功能,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