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采集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临床症状学资料,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分析PFO患者症状学的核心特征,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1.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同时完善发泡实验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20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75例患者;2.对PFO组与非PFORA-mediated pathway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将两组间存在Emricasan作用显著差异的临床资料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3.将PFO组的临床资料通过系统聚类进行分类,并对分类后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4.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PFO患者行封堵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寻找PFO封堵术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变规律。结果:1.纳入研究范围的病例共175例,其中PFO组130例,非PFO组45例,完成PFO封堵术的患者120例,对PFO组和非PFO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头晕、晕厥、头痛、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是PFO的预测因子,绘制该模型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853(95%CI:0.785~0.922SB431542小鼠,P<0.001),最佳截断值为0.163,灵敏度72.46%,特异度91.49%;2.对PFO组的症状学资料进行聚类分析,树状图显示,类间距为10时,可以将PFO患者分为四类,此时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清晰,且症状分布较为分散,与临床发泡试验结果相符合;3.120例手术患者在术后1、3、6月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以及头痛影响测定量表的得分较术前均有所下降。结论:1.通过回归模型建立了PFO的症状学预测因子:头晕、晕厥、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头痛。2.PFO患者根据症状学资料可以分为四种表型:第一种表型以头晕为主要表现;第二种以合并症少,胸闷气短、心悸为主要表现;第三种以晕厥、耳鸣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第四种以情绪低落、脱发、月经不调为主要表现。3.PFO患者完善PFO封堵术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Author: admin
双能骨密度仪与定量CT骨密度在诊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比较双能骨密度仪、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T)骨密度在诊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山市康复医院接受骨密度检测的6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比较定量CT与双能骨密度检测仪的检出率,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的检出率差异。结果:(1)60例患者中,定量CT对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高于双能骨密度检测仪,对骨量正常、骨量减少检出率低于双能骨密度检测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两种检查方法中,60~69岁和≥70岁患者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定量CT检查结果中,男性骨量正常和VX-765化学结构骨量减少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双能骨密度检测仪检查结果中,男性和女性的各项Enteric infection指标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Q-VD-Oph核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在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诊断上更具有优势,检出率更高,更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准备服务计划的最佳证据总结
目的 总结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准备服务计划的最佳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循证证据综合知识库、国际指南网、英国国家健康和保健医学研究所、加拿大安大略护士注册协会、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苏格兰学院指南网、Web of Science、PubMed、CINAHL、Embase、Dolutegravir采购Cfunctional biologyochrane Library、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关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准备服务计划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3年7月31日。由2名经过循证医学方法学培训的研究小组成员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1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4篇、系统评价4篇,最终提取出涉及出院准备服务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住院期间的出院准备、出院前评估、出院指导、出院后随访5个方面,共22条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准备服务计划的最佳证据。其中,A级推荐15条,B级推荐7条。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准备服务计划涉及方面较多。未来临床工作者在实施时,需根据老年髋部GSKJ4纯度骨折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满足患者的出院需求,以减少患者再次骨折等不良结局,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身心功能和回归社会。
T2DM伴骨质疏松Cys-C、25(OH)D_3、BGP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25羟维生素D_3[25(OH)D_3]、骨钙素(BGP)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本院88例老年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CP-456773小鼠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88例老年T2DM骨量减少患者作为对照A组,88例老年T2DM骨量正常患者作为对照B组。比较各组血清Cys-C、25(OH)D_3、BGP水平、血糖指标、血脂指标、骨矿物质密度(BMD),分析研究组血清各指标水平与血糖指标、血脂指标、BMD的相关性。研究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6个月,依据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发生者、未发生者,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各指标水平及变化值,分析其对骨折Aerosol generating medical procedure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selleck HPLC25(OH)D_3、BGP水平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Cys-C水平与BMD呈负相关,25(OH)D_3、BGP水平与BMD呈正相关(P<0.05);发生者治疗前后血清Cys-C水平高于未发生者,25(OH)D_3、BGP水平低于未发生者,各指标变化值低于未发生者(P<0.05);血清各指标变化值降低可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P<0.05);治疗3个月后血清各指标变化值联合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大于治疗1个月后(P<0.05)。结论 老年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Cys-C水平升高,25(OH)D_3、BGP水平降低,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股骨颈骨折分型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在股骨颈骨折分型及诊断中应用螺旋CT薄层重建与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疑似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开展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与螺旋CT薄层重建,以临床综合判断结果为依据,统计两种检查方式对股骨颈骨折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检查对患者股骨颈不同部位骨折及Garden分型的检出情况。结果:120例疑似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综合诊断确诊阳性109例,阴性11selleck产品例;螺旋CT薄层重建正确诊断阳性81例,阴性8例,Kappa=0.233,与临床综合诊断一致性较差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正确诊断阳性94例,阴性9例,Kappa=0.444,与临床综合诊断一致性中等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联合螺旋CT薄层重建正确诊断阳性104例,阴性10例,Kappa=0.742,medical writing与临床综合诊断一致性较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联合螺旋CT薄层重建诊断股骨颈骨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项检查(P<0.05);对股骨颈头下、头颈、基底部位骨折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螺旋CT薄层重建,对股骨颈头颈部位骨折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P<0.05);对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Ⅱ、Ⅲ型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螺旋CT薄层重建(P<0.05),对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多层螺寻找更多旋CT多平面重建(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分型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与螺旋CT薄层重建,联合诊断效果明显高于其单项诊断,不仅可更为准确鉴别分型,在诊断中还具有更高敏感性与准确性。
犬颌骨骨折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方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小钛板用于颌骨骨折两种坚强内固定方式的固定效果。方法:选用24只杂种犬,随机分为A(上颌骨对照组)、B(下颌骨对照组)、C(上颌骨实验组)和D(下颌骨实验组)4组,上颌骨对照组游离骨片应用2个钛接骨板(MNS104)-4孔钛板和ψ2.0 mm×7 mm钛钉加以固定;实验组应用相同尺寸钛接骨板(膨胀芯体型)和钛钉加以固定。下颌骨对照组应用钛接骨板(MNS104)-4孔钛板和ψ2.0 mm×7 mm钛钉加以固定;实验组应用相同尺寸钛接骨板(膨胀芯体型)和钛钉加以固定。4组均分别于第20天和第40天各取半数(即每组3只)动物处死,应用四环素荧光标记法及组织学观察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骨折愈合速度的差异。结果:各组动物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第20天及40天,各组骨折部位表面钛板无松动,固位钛钉稳固,骨折线愈合良好无错位Automated Microplate Handling Systems。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比对照组可见更多的骨小梁和血管增生,其成骨密度较相应的对照组为高。四环素荧光染色提示术后第40天后4组骨折区域均可见新骨的形成;A组平行的相邻两条成骨线距离约为(28.54±1.77)μm; B组为(17.08NSC 125973±1.07)μm; C组为(30.14±5.72)μm; D组为(18.06selleckchem±2.77)μm; A组平行的相邻两条成骨线距离明显窄于C组,B组明显宽于A组,D组明显宽于C组(P<0.05);而B、D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成骨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固定方式均能为颌骨骨折提供良好的稳固固定,膨胀芯体型小钛板内固定对上颌骨等游离骨固位更加方便快捷。
失眠患者的综合护理指导效果评估
目的 通过给予失眠患者综合护理指导后,以期达到改善患者睡眠,减少服药量的GW4869 molecular weight作用。方法 选取某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2018年3月1日-2019年5月31日诊断为失眠患者,采用信封法分成干预组40例和selleckchem Gefitinib-based PROTAC 3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门诊诊疗和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対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指导。比较2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得分和安眠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干预组后PSQI得分为(10.system medicine488±2.82)分,低于对照组(13.15±3.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失眠患者经过综合护理指导后服用安眠药减少或停药的人数占比77.5%,明显高于对照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失眠患者综合护理指导后,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同时提高了睡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依从性,减少安眠药物的使用,为临床实践中给予患者更优化的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心脾同治理论观察扶正养心汤对焦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扶正养心汤治疗心脾两虚型焦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扶正养心汤治疗心脾两虚型焦虑性失眠的可能性机制。方法:在中医情志病门诊就诊患者中,选取的心脾两虚型焦虑性失眠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1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上基础上加服扶正养心汤,2次/d,共14天,分别在治疗前后,比较两Compound C组患者WBC、IL-6、Ig A表达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匹兹堡睡眠质metabolomics and bioinformatics量量表(PSQI)评分、焦虑自测量表(S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组内相比,两组患者WBC、IL-6、Ig A表达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两组患者PSQI评分、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SF-36评分较前升高(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相比,观察组点击此处WBC、IL-6、Ig A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SF-36较对照组提升更为明显(P<0.05),PSQI评分和SA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且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扶正养心汤可改善心脾两虚型焦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相较于单纯使用艾司唑仑,疗效更佳。可能与扶正养心汤可降低患者WBC、IL-6、Ig A水平相关。
一例中华鳖腮腺炎的诊断与防治
2021年5月,浙江诸暨某中华鳖养殖场中华鳖脖子肿胀、伸长,底板出现多处血点,并伴随大量死亡,经解剖可见腮部糜烂、充血明显,内脏呈现不同程度病变。从病鳖腮、肝、脾、肾、肠等组织分离纯化病原菌,经形态观察、生化鉴定确定其种属Spine biomechanics,并采用微量肉汤连续稀释法确定8种国标渔药对其最低抑菌浓度;同时,利用PCR方法检验是否存在病毒感染。结果显示:自有selleckchem Gefitinib-based PROTAC 3典型临床症状的中华鳖组织中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Nirmatrelvir浓度菌对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和盐酸多西环素3种抗菌药物敏感。同时,在患病中华鳖内脏中检测到一种病毒,通过测序与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该病毒与中华鳖出血性综合征病毒同源性最高且聚为一支。病原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与病毒均可引起中华鳖不同程度死亡。该例中华鳖腮腺炎为嗜水气单胞菌与出血性综合征病毒混合感染所致。该研究可为中华鳖腮腺炎的科学诊断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经皮内镜治疗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入路短中期疗效分析
目的 对比脊柱微创手术中两种不同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kpt-330.html入路[椎间孔入路(PETD)/椎板间入路(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Papillomavirus infection第三医院102例L5/S1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分组,随机分成PETD组50例,PEID组5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C型臂使用次数、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以及短中期疗效。临床结果在术前、术后7天、术后6个月时进行测量。使用Oswestry残疾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的测量特性评估下肢疼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系统和MacNab腰椎功能优良率评价术后效果,以及两组术后腰痛、足背麻木缓解时间。结果 PETD和PEID两组通过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明显好转,腰腿痛以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改善,MacNab腰椎功能优良率分别为100%(52/52)、100%(50/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K-2206供应商术后恢复情况,PETD组与PEID组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JOA评分与ODI均比术前明显好转(均P<0.05);PEID组的短中期疗效与PETD组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PEID组的手术时间、C臂投照次数明显低于PETD组(均P<0.05)。PEID组术后腰痛以及足背麻木时间较PETD组较短(P<0.05)。结论 两种入路是各有千秋,当患者存在L5/S1高髂嵴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PEID手术入路,因其无论从患者角度还是医师角度都有较明显的优点。但是无论是PEID还是PETD两种入路都是可以进行L5/S1间盘突出病变髓核摘除的。建议当无明显高髂嵴和肥大L5/S1横突时,对于初学者应首先选择PETD治疗,因其为局部浸润麻醉,可以和患者进行沟通,避免一定程度的神经损伤风险;在熟练操作后两种入路通过合适的术前规划都可以达到完美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