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和仿制替格瑞洛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相关对比研究

目的 通过对比原研与仿制替格瑞洛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为临床决策与政策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接受了PCI手术治疗的患者的相关就诊与随访数据,根据患者使用的替格瑞洛品种分为原研药组与仿制药组。比较2组有效性(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其达标率)、安全性(出血事件)和经济性(用药频度、日均费用)相关指标。结果 共纳入2 685例患者,原研药组1 838Entinostat作用例,仿制药组847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组各841例。2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研药组共9例患selleck D-Lin-MC3-DMA者出现便潜血事件,发生率为1.1%(9/841),仿制药组共10例患者出现便潜血事件,发生率为1.2%(10/841)。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后替格瑞洛仿制药用药频度明显高于原研药且日均费用有较大下降。结论 仿purine biosynthesis制替格瑞洛与原研替格瑞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无显著差异,但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局部枸橼酸抗凝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肝素和枸橼酸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中抗凝疗效的差异,了解二者在CRRT治疗期间对过滤器使用寿命及患者住院时间、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7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行CRRT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分为肝素抗凝组(对照组)和枸橼酸抗凝组(研究组),分析两组在CRRT期间导管堵塞、过滤器使用寿命、住院时间和90 d病死率等的差异。结果 最终纳入108例患者,其中研究组56例,对照组52例。CRRT治疗前,研究组液体出入量平衡值低于对照组(P<0.05)。108例患者共接受了217次CRRT治疗,治疗时长44~87 h,中位治疗时长63 h。在导管通畅方面,研究组堵塞程度低于对照组(P=0.003)。研究组过滤器使用寿命长于对照组[42.5 vs. 29.0 h;风险比=1.83,95%置信区间(1.23,2.73),P<0.001];两组9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过滤器平均使用量少于对照组[(1.93±0.09) vs.(2.17±0.14)个,P<0.001],因过滤器CRRT停机时间短于对照组[120(0,720) vs. 300(0Colforsin分子式,890) min,P=0.029],而CRRT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10.6(4.9,27.7) vs. 8.1(3.6,2购买Tofacitinib5.0) d,P=0.024],过滤器因特殊情况更换的风险低于对照组(46.4%vs.65.4%,P=0.048medically compromised)。两组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RT治疗期间,无论肝素还是枸橼酸均可协助CRRT的治疗,而枸橼酸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局部凝血及全身炎症反应。

Hb、Alb及PLR与壶腹周围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 分析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壶腹周围癌(VPC)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rehabilitation medicine术(PD)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市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行PD治疗的VPC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发生组38例和未发生组64例,同时对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失访3例)selleck产品,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亚组35例和预后良好亚组64例,比较各组患者Hb、Alb、PLR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VPC患者Hb、Alb、PLR水平与术后并发症、预后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行PD治疗的VP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b、Alb、PLR水平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发生组患者Hb、Alb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LR水平高于未发生组(t/P=6.454/<0.001、20.333/<0.001、30.371/<0Galunisertib体内实验剂量.001);预后不良亚组患者Hb、Alb水平低于预后良好亚组,PLR水平高于预后良好亚组(t/P=11.701/<0.001、26.741/<0.001、31.135/<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lb与行PD治疗的VPC患者术后并发症呈负相关,PLR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呈正相关(r/P=-0.354/0.002、-0.472/<0.001、0.513/<0.001)。Hb、Alb与VPC患者PD治疗发生预后不良呈负相关,PLR水平与发生预后不良呈正相关(r/P=-0.326/0.003、-0.453/<0.001、0.501/<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低、Alb低、PLR高水平均是影响行PD治疗的VP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95%CI)=2.100(1.046~3.154)、2.784(1.352~4.217)、3.463(1.498~5.427)]。ROC曲线显示,Hb低、Alb低、PLR高及三者联合预测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4、0.781、0.801、0.867,三者联合的AUC显著高于单项预测(Z/P=5.071/0.006、5.687/0.001、6.021/<0.001)。结论 术前Hb、Alb、PLR水平异常与VPC患者PD术后发生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密切,且是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青蒿琥酯通过介导铁死亡逆转结肠癌细胞5-氟尿嘧啶耐药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通过介导铁死亡逆转结肠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耐药的作用。方法 以人结肠癌HT-29/5-FU耐药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MTS法检测5-FU、ART以及5-FU+ART对HT-29/5-FU细胞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其逆转耐药倍数;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T-29/5-FU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试剂盒selleckchem AMG510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Nrf2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40μmol·L~(-1)ART可逆转HT-29/5-FU细胞对5-FU的耐药,逆转倍数为2.9倍;5-FU联合ART可抑制HT-29/5-FU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升高细胞内ROS和MDA水平,并降低Nrf2及GPX4蛋白表达水平,且这些效应能够被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所逆转。结论 ART能够通过Insect immunity抑制Nrf2、AM-2282GPX4表达诱导铁死亡,从而逆转HT-29/5-FU细胞对5-FU的耐药。

硫酸化多糖产生菌的筛选及多糖的纯化和鉴定

硫酸化多糖是多糖分子上的羟基被硫酸根取代而形成的一种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医药、食品和化妆品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目前硫酸化多糖主要从动植物体中提取或经化学修饰得到,存在生产工艺复杂、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寻找硫酸化多糖的新来源。微生物法生产硫酸化多糖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但目前发现的产硫酸化多糖的微生物种类少,产量低。本文对实验室分离的硫酸化多糖产生菌进行筛选,对产量较高菌株所产硫酸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和抗氧化研究,并优化培养基组成以提高多糖的产量。主要内容如下:(1)硫酸化多糖产生菌株的筛选。比较了56株芽孢杆菌在2种培养基上硫酸化多糖产量,发现菌株在2种培养基上的硫酸化多糖产量具有一致性。菌株发酵液经蛋白酶处理和透析处理后,降低了蛋白质含量,但均不影响硫酸化多糖含量。筛选出硫酸化多糖产量高的菌株BZ-S-TR-10-2。(2)对菌株BZ-S-TR-10-2的硫酸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首先优化了发酵上清液蛋白酶处理条件,用1 U/m L碱性蛋白酶酶解1 h,可rapid biomarker去除62%的蛋白。酶处理的样品用D201大孔Puromycin使用方法树脂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经过氯化钠溶液梯度洗脱,得到3个洗脱峰,对应20、30、40 g/L氯化钠浓度,其中30 g/L氯化钠洗脱得到的硫酸化多糖含量最高,将此样品经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得到一个洗脱峰,回收率为31.98%。(3)对分离纯化的多糖进行了鉴定。紫外光谱表明样品纯度高,没有蛋白和核酸存在。红外光谱表明该样品为含硫酸基团的多糖,具有多糖和硫酸根的特征信号。核磁图谱表明样品为α-构型的吡喃糖。单糖组成分析表明该多糖以葡萄糖为主要组成单糖,同时含有半乳糖、甘露糖醛酸、氨基葡萄糖、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少量阿拉伯糖,摩尔比为7.37:0.84:0.84:0Serine Protease抑制剂.37:0.39:0.16,样品的重均分子量Mw为74.375 k Da,数均分子量Mn为72.195 k Da。(4)对菌株BZ-S-TR-10-2产硫酸化多糖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优化的培养基组成为:15 g/L蔗糖、8 g/L酵母粉、3 g/L磷酸氢二铵、1 g/L硫酸镁、2 g/L磷酸氢二钾、2 g/L磷酸二氢钾,装液量为50m L/250m L时,硫酸化多糖的产量为1.69 g/L,比优化前提高了4.2倍。(5)对硫酸化多糖的抗氧化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硫酸化多糖抗氧化活性较好,浓度为10 mg/m L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为18.48%,羟自由基清除活性为97.62%,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为38.92%。

芪参地黄颗粒对MG患者及EAMG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MG患者的粪便进行微生物代谢组学检测,探讨MG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结构组成的差别,探讨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在芪参地黄颗粒治疗前后的改变,探讨肠道菌群与MG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来自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20名受试者的粪便样本,其中MG组10人,健康组10人。收集粪便标本,16S检测MG组与健康组人群肠道菌群进行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分析。对MG组10名患者分别于入组时,治疗GSK126配制后3个月、6个月进行粪便样本的采集,比较不同治疗时间段后MG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1.α多样性: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的物种多于MG患者的微生物物种,健康人群与MG患者在ace、shannon、simpson三个指数中差异明显,服用芪参地黄颗粒治疗后,各组在shannon指数中差异明显。2.β多样性:主坐标分析和NMDS分析结果均验证了芪参地黄颗粒治疗的有效性: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服药6个月后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比服药3个月后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更加趋近于健康人群。且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3.门水平上,F/B的比值明显降低,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的丰度显著升高;科水平上: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科)有显著性差异;属水平:Escherichia(大肠菌属)显著升高。4.芪参地黄颗粒干预治疗后,各组间的微生物群落发生了变化。门水平: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门)的丰度显著升高,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的丰度显著降低。在科水平上,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Ruminococcaceae(疣微菌科)、Bacteroidaceae(拟杆菌科)的丰度逐渐升高趋近于健康人群。在属水平上:Bacteroides(拟杆菌属)显著升高,且治疗6个月后,MG-C组与健康人群在属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相似。5.Biomarker: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MG组肠道内显著升高的菌群。而MG组肠道内显著降低的菌群组包括: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科(Ruminococcaceae)。结论:1.MG患者中存在明显的肠道微生物相关代谢紊乱。芪参地黄颗粒能够改变MG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2.芪参地黄颗粒通过降低肠杆菌、变形菌的丰度,增加梭状芽孢杆菌,疣微菌,双歧杆菌的丰度来调节Ⅰ型、Ⅱ型MG患者的肠道菌群。实验部分 芪参地黄颗粒改善EAMG大鼠相关症状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目的:探讨芪参地黄颗粒对EAMG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36只雌性Lewis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芪参地黄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组(醋酸泼尼松),每组各6只。采用注射含Rα97-116肽段抗原进行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成功后连续灌胃治疗30天。通过体重,Lennon评分,PCP Remediation前肢抓握力,AChR-Ab评估芪参地黄颗粒疗效。各组大鼠外周血Th1、Th2分泌相关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的含量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脾脏淋巴细胞悬液中CD4+T、CD8+T、Treg细胞、Th17分泌相关因子IL-17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以评估EAMG模型大鼠Th1/Th2/Th17/Treg及CD4+T/CD8+T之间比例失衡状态,通过以16S扩增子测序为技术手段,进行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探讨芪参地黄颗粒的干预作用。结果:1.EAMG模型大鼠建立稳定,经中药干预治疗后,与EAMG模型组比较,芪参地黄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在体重、Lennon评分,前肢抓握力,耐疲劳能力以及外周血清AChR-Ab等方面均有显著意义(P<0.05)。2.ELISA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EAMG模型大鼠外周血清中TNF-α、IFN-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经芪参地黄颗粒干预治疗后,与EAMG组相比较,芪参地黄颗粒各剂量组干预后Th2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3.流式细胞术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较,EAMG组大鼠脾脏组织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分化的数量显著增多(P<0.001),经芪参地黄颗粒各剂量治疗后,与 EAMG组相比,Th17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P<0.01,P<0.001)。与对照组相比,EAMG组大鼠脾脏组织单个核细胞中CD4+T/CD8+T 比值显著升高(P<0.001),经芪参地黄颗粒干预后,与EAMG组相比,CD4+T/CD8+T 比值显著降低(P<0.001)。4.16S结果显示:与EAMG组相比,在门水平上:selleckchem Gefitinib-based PROTAC 3芪参地黄颗粒高剂量拟杆菌门(B acteroidetes)丰度显著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显著升高;芪参地黄颗粒中剂量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比值显著升高。与EAMG组相比,在科水平上:芪参地黄颗粒高剂量组毛螺菌属丰度升高最多;芪参地黄颗粒中剂量组乳酸杆菌丰度显著升高;芪参地黄颗粒低剂量组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升高。与EAMG组相比,在属水平上:芪参地黄颗粒高剂量组普氏菌属、粪球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而Turicibacter、乳酸菌数的丰度显著降低。芪参地黄颗粒中剂量组Akkermansia、乳酸菌的丰度显著升高。与EAMG组相比,给药组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程度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属水平上群落间差异显著并影响组间差异的标记为普氏菌属、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和Turicibacter。5.SCFAs:与对照组相比,EAMG组大鼠粪便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明显降低。与EAMG模型组相比,芪参地黄颗粒可以显著增加粪便中总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尤其以乙酸、丙酸、丁酸为主。结论:1.EAMG存在明显的肠道微生物相关代谢紊乱。芪参地黄颗粒可以增加大鼠体重,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ChR-Ab含量,具有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作用。2.EAMG大鼠外周血清中Th1、Th17的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显著增多,Th2、Treg的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显著减少,说明EAMG模型大鼠Th1/Th2和Th17/Treg之间处于失衡的状态,芪参地黄颗粒可以改善Th1/Th2/Th17/Treg之间的失衡状态。3.芪参地黄颗粒通过降低瘤胃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的丰度,增加梭状芽胞杆菌和乳杆菌属的丰度来调节EAMG模型大鼠的肠道菌群。4.芪参地黄颗粒通过富集SCFAs产生菌类群,产生大量的SCFAs起到抵抗MG的作用。

对甲氧基肉桂酸(p-MCA)在糖尿病合并骨关节炎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和目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活动受限甚至残疾,给患者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一种累及全关节的疾病,骨关节炎常导致软骨、软骨下骨、滑膜和周围神经等结构发生改变。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血糖水平异常升高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常导致体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二者常同时存在于老年患者中,关系密切。糖尿病已被证实为骨关节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会通过加速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重建、滑膜炎症因子释放和周围神经损伤等事件的发生加快骨关节炎的进展。其中,由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异常导致的软骨下骨重建的发生要早于关节软骨退变。到目前为止,大量从植物或食品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因其较低的副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慢性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甲氧基肉桂酸(p-Methoxycinnamic Acid,p-MCA)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不仅可以作为营养剂应用于Biofouling layer食品制造,其天然的抗氧化活性还能够用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癌症、感染性疾病、肝损伤和神经损伤等多种慢性疾病。但是,在预防或治疗骨关节炎的过程中,p-MCA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研究p-MCA对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探索其对骨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重建的潜在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在 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GeneCards 和 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数据库中检索并提取“糖尿病”和“骨关节炎”相关的重叠功能性基因,并通过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对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定位。2.提取并筛选出小鼠股骨和胫骨中骨髓单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cytes,BMMs),并使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和核因子 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进行体外破骨细胞分化模型的构建。使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p-MCA对小鼠BMMs和破骨前体细胞的细胞毒性,确定其合适的工作浓度。3.对体外诱导的破骨细胞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和肌动蛋白微丝(Filament actin,F-actin)染色,观察p-MCA对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提取小鼠破骨前体细胞的RNA和总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PR-171供应商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细胞内 TNF 受体关联因子 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活化 T 细胞核因子 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cytoplasmic 1,Nfatc1)和组织蛋白酶 K(Cathepsin K,Ctsk)等破骨细胞关键标志物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4.对破骨前体细胞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量进行检测,检测p-MCA的抗氧化能力。结果:1.我们成功获得“糖尿病”和“骨关节炎”相关的重叠功能性基因共61个。对这些重叠功能性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破骨细胞分化在糖尿病患者骨关节炎的病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MAPK、AGE-RAGE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的作用也不容忽视。2.我们使用M-CSF和RANKL诱导小鼠BMMs成功构建了体外破骨细胞分化模型。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分别检验了 p-MCA对小鼠BMMs和破骨前体细胞的影响,确定了 p-MCA合适的工作浓度。3.p-MCA(40-80 μM)能够明显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能力且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同时,Traf6、Nfatc1和Ctsk等破骨细胞关键标志物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明显减少。4.p-MCA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可明显减少破骨细胞内ROS的生成且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其抗氧化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激活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并上调抗氧化蛋白Nrf2的表达实现的。结论:我们的研究从侧面验证了既往研究的结果——破骨细胞的分化selleck NMR和功能异常是糖尿病患者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由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异常导致的软骨下骨重建异常的发生明显早于关节软骨的退变。后续的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抗糖尿病作用的p-MCA能够有效地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功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是糖尿病患者骨关节炎的一种潜在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阿加曲班预防高危出血风险血液透析患者出血事件的价值

目的:研究阿加曲班预防有高危出血风险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选Selenium-enriched probiotic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揭阳市慈云医院60例进行HD的高危出血风险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阿加曲班组(30例)。对照组采用6 250 U/L肝素盐水冲洗透析器及管路30 min;阿加曲班组采用滤器前以25μgROCK抑制剂/BMS-907351 MWmin速度持续泵入小剂量阿加曲班。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管路和滤器凝血情况、出血情况、抗凝有效性、不良反应及透析充分性。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前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透析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透析前(P<0.05);两组患者透析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1、3 h患者的APTT均长于透析前(P<0.05),阿加曲班组透析结束后3 h的APTT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前管路,滤器凝血情况及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抗凝有效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出血加重或出现新发出血;阿加曲班组患者透析后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应用于高危出血风险HD患者中抗凝有效性更高,降低出血风险。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及PubMed、the Cochrane Lhepatic fibrogenesisibrary、Embase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22年6月1日。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由2位研究者严重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获悉更多献,并交叉核对,并采用5.1.0 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最终纳入17篇随机对照试验,共包含2 2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R)=1.17,95%可信区间(CI)(1.09,1.26)],退热时间[均数差(MD)=-1.64,95%CI(-1.99,-1.30)]、疱疹消退时间[MD=-2.21,95%CI(-2.73,-1.69)]短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34,95%CI(0.11,1.09),P=0.07]。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报告治疗有效率、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的结果稳定性均较好。绘制报道治疗有效率发表偏倚的漏斗图,结果显示各研究分布基本对称,但仍有研究在漏斗图外,提示有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根据当前证据www.selleck.cn/products/pf-03084014-pf-3084014表明,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有效缩短患儿退热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促进疾病快速恢复。

天香百合、药百合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以天香百合(Lilium auratum)和药百合(L. speciosum var. gloCNS infectionriosoides)为研究材料,分别克隆获得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 FLS)基因,命名为LaFLS和LsFLS。实验结果表明,LaFLS和LsFLS基因均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1 035 bp,均编码3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均具有DIOX-N结构域和2-酮戊二酸和铁(Ⅱ)依赖性双加氧酶结构域,属于2-酮戊二酸和铁(Ⅱ)依赖性双加氧酶超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aFLS和LsFLS除与东方系百合西伯利亚和索邦的FLS亲缘关系最近外,与百合科郁金香(Tulipa fosteriana)等亲缘关系较近;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aFLS和LsFLS蛋白无信号肽序列和跨膜结构域,均为BLZ945采购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二者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MLN8237纯度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花蕾发育过程中,LaFLS和LsFLS随花蕾发育出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且在花被片无色区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有色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