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非编码RNA FGD5-AS1通过调节CD4+T细胞中miR-142-3p/MAP4K3促进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机制研究

背景与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能够引起皮肤、关节、血管、肾脏和神经等多组织的损害,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且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降低。SLE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目前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一种新的RNA间串扰现象,即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RNA)与miRNA竞争性结合影响其引导的基因沉默,从而导致目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上升。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 RNA,LncRNA)可作为一种ceRNA发挥作用。LncRNA FYVE RhoGEF 和 PH 结构域 5 反义链 1(FYVE RhoGEF and PH domain containing 5 antisense RNA 1,FGD5-AS1)是一种新鉴定的 LncRNA,已被证明与肿瘤的增殖、转移、侵袭和耐药密切相关,但其在SLE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既往研究表明MAP4K3是MAPK信号通路的上游激酶分子,在SLE病人CD4+T细胞中过表达,加重疾病炎症反应。我们通过多个公共数据库预测发现miR-142-3p与FGD5-AS1、MAP4K3都具有潜在结合位点,因此本研究拟证明FGD5-AS1与miR-142-3p存在ceRNA机制,正向调控靶基因MAP4K3,促进自身免疫Alpelisib化学结构反应,从而参与了 SLE的发Sorptive remediation病。方法:1、我们从 NCBI 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下载了 SLE 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芯片数据(series:GSE 11909),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FGD5-AS1表达情况;2、qRT-PCR实验检测12例SLE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组CD4+T细胞中FGD5-AS1、MAP4K3、miR-142-3p的相对表达量,并作与病例组SLEDA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3、核质分离实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实验探究FGD5-AS1、MAP4K3、miR-142-3p能否形成ceRNA调控网络;4、在Jurkat、C8166 CD4两种永生化CD4+T淋巴细胞株中分别进行对FGD5-AS1和miR-142-3p的敲减或过表达,qRT-PCR、Western Blot实验测定每组的MAP4K3相对表达量,探究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1、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芯片(series:GSE 11909)中,FGD5-AS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ncRNAFGD5-AS1、MAP4K3在SLE CD4+T细胞中表达升高,且与SLEDAI评分成正相关,miR-142-3p在SLECD4+T细胞中表达降低;3、FGD5-AS1存在于CD4+T细胞的细胞质中;4、FGD5-AS1、miR-142-3p及MAP4K3能共同存在于Ago2蛋白复合体中,FGD5-AS1 在 CD4+T 细胞中可作为 miR-142-3p 的海绵,且 MAP4K3 为 miR-142-3p可能的靶基因。5、在Jurkat、C8166CD4细胞株中,敲减FGD5-AS1可降低MAP4K3表达水平,而过表达FGD5-AS1可上调MAP4K3表达水平;共转染实验证明FGD5-AS1减弱miR-142-3p对靶基因MAP4K3的抑制作用。结论:LncRNAFGD5-AS1在SLE患者CD4+T细胞中高表达,细胞实selleck AZD9291验证实FGD5-AS1可作为ceRNA竞争性结合miR-142-3p,减弱其对靶基因MAP4K3的抑制作用,导致MAP4K3过表达从而促进SLE的发生发展。

基于MAPK/ERK信号通路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对AM病灶细胞的干预机制

目的 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子宫腺肌病Plant stress biology(Adenomyosis,AM)的可能机制。方法 临床收集因AM和宫颈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M组异位病灶与对照组正常肌层及两组间在位内膜中MAPK/ERK信号通路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对AM病灶细胞分别用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正常血清、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米非司酮进行干预,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干预方法对病灶细胞MAPK/ERK信号通路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AM组异位病灶ERK2 mRNA、MEK-2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正常肌层Q-VD-Oph化学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10%含药血清组为药物血清浓度。U0126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RK1 mRNA表达量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含药血清组、米非司酮组、U0126组与10%正常大鼠血清组、空白对照组相比,ERK2 mRNA表达量均有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米非司酮组、10%正常大鼠血清组、空白对照组相比,U0126组中MEK-2表达量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0%正常大鼠血清组、空白对照组相比,U0126组中ERK1/2表达量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0126组、10%含药血清组与其他组相比,NF-κB表达量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26组与米非司酮组、空白对照组相比,c-Fos表达量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购买Baricitinib论 加味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10%的含药血清能减低MAPK/ERK信号通路中ERK2的表达,抑制AM病灶细胞的过度增殖,进而减缓AM的进展。

木瓜总三萜和吲哚美辛联用对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木瓜总三萜和吲哚美辛联用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寻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吲哚美辛5 mg/kg组、木瓜总三萜100 mg/kg 组、木瓜总三萜100 mg/kg和吲哚美辛5 mg/kg联用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右后脚底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14 d后,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次/d,连续28 d,计算足肿胀度及关节炎指数评分。末次给药次日,取血和踝关节滑膜组织,检测血清中活性氧(ROS)、乳酸脱氢酶(LDH)和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踝关节中炎症因子含量、滑膜组织和溶酶体中组织蛋白酶B和D、β-半乳糖苷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及形态学分析;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踝关节组织中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NOD样受体家族3(TLR4/Z-IETD-FMKNF-κB/NLRP3)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增加(P<0.01),软骨破坏和炎性浸润出现,血清中ROS、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LDH和踝关节组织中环氧酶(COX-1)、COX-2、前列腺素E_(2)(PGE_(2))、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8及组织蛋白酶Labral pathologyB、D、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醛酸酶和溶酶体细胞器胞质中β-葡萄糖醛酸酶、组织蛋白酶D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踝关节组织中IL-4、IL-10含量及细胞器溶酶体中组织蛋白酶D、β-葡萄糖醛酸酶水平显著降低(P<0.01),踝关节组织中TLR4、髓样分化因子(MyD88)、NLRP3、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COX-1、COX-2、PGE_(2 )mRNA及磷酸化IκB激酶-α(p-IκBα)、磷酸化KB抑制蛋白激酶β(p-IKKβ)、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细胞有丝分裂相关酶(NEK7)、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消皮素(GSDMD)、GSDMD的N端结构域(GSDMD-N)、Pro-IL-1β、Pro-IL-18、胞核中NF-κBp65蛋白表达和p-IκBα/IκBα、p-IKKβ/IKKβ比值明显上调(P<0.01),胞浆中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木瓜总三萜100 mg/kg和吲哚美辛5 mg/kg联用组大鼠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降低(P<0.01),软骨破坏和炎性浸润减少,踝关节组织中COX-1活性和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血清中ROS、LDH、氧化应激指标、踝关节组织中细胞因子、踝关节组织及溶酶体细胞器和胞质中溶酶体酶活性以及TLR4/NF-κB和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被显著逆转(P<0.01)。结论:木瓜总三萜100 mg/kg和吲哚美辛5 mg/kg联用对模型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FA诱导AA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和TLR4/NF-κB/NLRP3SB431542信号通路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及纠正溶酶体功能障碍有关。

肝门部胆管癌全病程预后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背景肝门部胆管癌(pCCA)是起源于胆管细胞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目的切除术是唯一能够潜在使患者获得远期生存获益的治疗方式。由于手术复杂,导致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死亡风险较大。另外,由于pCCA的高异质性、高恶性,即便pCCA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术,远期生存也并不理想。因此,积极探索影响pCCA根治性切除术围手术期结局及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特别对于pCCA根治性切除术这种风险大、挑战大的外科手术,需要通过对围手术期(全病程)的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才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在评价围手术期结局时,通常会采用单一结局。然而单一结局并不能反映围手术期的全貌。因此,本研究在评价围手术期结局时采用教科书式结局(TO)这一综合性结局进行评价,以期能够更加完整、全面地评价围手术期结局。基于年龄调整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CCI)联合了年龄、术前合并症数量及程度,能够反映患者术前的状态。基于ACCI与其他病理、肿瘤标志物联合构建预测模型符合全病程分析的理念,以期能够更好地预测OS。目的本研究旨通过全病程(术前、术中、术后)临床资料探索影响pCCA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围手术期结局与远期生存。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来自“西南肝胆联盟”的多中心数据库。此多中心数据库为前瞻性建立、回顾性收集、动态性维护的数据库。本研究选择其中3家中心的数据,分别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在评价患者围手术期结局时,应用TO作为结局变量。选择2012年7月至2018年7月间接受根治性目的切除术(R0&R1切除)的pCCA患者,依据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定义TO,若无术后30天并发症、无术后30天死亡、无术后30天再入院、无延长的住院时间、阴性切缘(R0切除)、无围手术期输血均实现,则认定患者实现TO。描述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实现TO的比例与分布。在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中均比较TO组与非TO组的基线资料。依据建模队列,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确定TO实现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据Logistics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β值)确定各预测因素的评分,并制作预测模型(评分模板)预测患者实现TO的概率。将评分模板中各因素得分相加即为总得分。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在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中分别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在总队列中比较评分模板与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预测TO的能力。在评价患者远期生存时,应用OS作为结局变量。选择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接受根治性切除术(R0切除)的pCCA患者。患者依据3:1的比例,将所有患者分为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依据ACCI评分,在两个队列中,所有患者均被分为低(0-1分)、中(2-3分)和高(≥4分)ACCI组。在建模队列中与验证队列中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3组患者的OS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探索影响患者OS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建模队列中,通过Cox模Ferrostatin-1体内实验剂量型确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开发预测OS的列线图。在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中,采用C指数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采用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的拟合程度。采用预测1年OS的决策(DCA)曲线比较列线图与第8版AJCC分期的预测能力。依据模型的中位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在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中,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3组患者的OS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在围手术期结局中,共345例患者被纳入总队列,其中建模队列242例,验证队列103例。总队列中,81例(23.5)患者实现TO。其中,最容易实现的结局是无术后30天死亡332例(96.2)和无术后30天再入院323例(93.6),最难实现的结局是无术后并发症120例(34.8)。建模队列中,TO组有59例(24.4),非TO组有183例(75.6)。TO组相较于非TO组,ASA>II级的比例更低,TB的水平更低,大血管侵犯的比例更低,LN转移的比例更低,第八版AJCC的分期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肝切除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队列中,TO组有22例(21.4),非TO组有81例(78.6),两组基线资料趋势与建模队列相似。Logistics回归模型selleck提示,TB≤34umol/L、无淋巴结(LN)转移、无大血管侵犯、肿瘤浸润大小≤3cm是pCCA根治性目的切除术后患者实现TO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上述变量构建TO预测模型。在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中,TO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750(95%CI,0.690-0.803)和0.779(95%CI,0.687-0.855)。在总队列中,TO预测模型的AUC为0.756,第八版AJCC分期的AUC为0.611,提示本研究TO模型相较于第八版AJCC分期具有更好预测TO的能力。在远期生存中,共325名患者被纳入总队列,其中建模队metastatic infection foci列244例,验证队列81例。建模队列中,低、中、高ACCI组分别有116例、91例、37例患者。在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中,相较于低ACCI组和中ACCI组,高ACCI组患者的年龄>70岁和有合并症的比例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提示,建模队列中,中(11.9%)、高(6.0%)ACCI组的5年OS率均显著低于低ACCI组(3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提示,中ACCI、高ACCI、CA 19-9>150U/L、肿瘤浸润范围>5cm、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LN阳性、低分化均是导致患者OS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中,列线图预测OS的C指数分别为0.725和0.675,提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校准曲线可表明列线图具有良好的拟合程度,DCA曲线可表明列线图相较于第8版AJCC分期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评分>156分为高风险组。Kaplan-Meier曲线提示,在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中,高风险组患者的OS率均更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仅约1/4的pCCA根治性目的切除术后患者能够实现TO,即围手术期最理想(教科书式)结局。TB≤34 umol/L,肿瘤浸润大小≤3 cm,无大血管侵犯,无淋巴结转移与有利于实现TO独立相关。此外,基于上述因素开发了的评分模板能够很好地预测患者实现TO的概率,并且易于临床的应用,旨在帮助外科医生为提高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术前中(2-3分)、高(≥4分)ACCI评分的患者远期生存也均不理想,提示术前年龄较大、合并症复杂不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基于ACCI评分与其他临床变量开发的列线图能够很好地预测患者的OS,并且易于临床的应用,旨在帮助外科医生为提高患者远期生存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

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角色压力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目的 编制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角色压力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此类患者角色压力测评提供测量工具。方法 在角色压力理论指导下,通过文献分析、质性访谈和专家函询形成量表初稿。于2023年1-3月选取镇江市2所三级医院的2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价量表的信度及结构效度;2023年4-6月选取苏州市2所三级医院的23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进行调查,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角色压力量表包含角色冲突、角色愧疚、角色超载、角色模糊4个维度共16个条目,4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901%;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χ~local immunotherapy2/df=2.332,RMSEA=0.075,CFI=0.933,GFI=0.892,TLI=0.918);量表总的CrPidnarulex小鼠onbach′s α系数为0.898,分半信度为0.792AMG510半抑制浓度,重测信度为0.886。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角色压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角色压力的测评工具。

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小细胞外囊泡通过miR-543-3p/Sirt1介导脂肪酸储留导致神经元凋亡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于60岁左右老年人。PD起病大多较隐匿,进展缓慢,当出现动作缓慢、僵硬和震颤等运动功能损害时已是病理晚期。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伴随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但其原因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最近的报道显示,过量的脂肪酸(Fatty acid,FA)会导致神经元细胞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线粒体解偶联和功能障碍,参与了PD的病理变化。因此精细控制和及时消除神经元细胞中的游离FA对于防止PD相关的神经退行性变至关重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也是主要的免疫和反应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能释放多种分子,加剧炎症并影响神经元Belumosudil配制细胞的功能。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 EVs)是由细胞产生并释放具有Barasertib膜结构的小囊泡,能够介导细胞之间的通讯,其中携带的微RNA(micro RNA,miRNA)已被证明与PD相关。最近研究发现,miR-543-3p在MPP~+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中高表达,调控谷氨酸转运体造成运动功能障碍,提示其可能参与了PD的发生发展。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D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s EVs中miR-543-3p高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是否通过s EVs中的miR-543-3p影响神经元细胞死亡。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沉默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是miR-543-3p的靶基因。研究表明,Sirt1可以调节脂质代谢和自噬,调节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来减轻神经退行性疾病造成的损伤。基于以上研究,我们提出假设:PD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小细胞外囊泡通过miR-543-3p/Sirt1介导脂肪酸储留导致神经元凋亡。方法:1.利用MPP~+处理获得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然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验证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蛋白和miR-543-3p的表达情况。2.使用超滤加超速离心分离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的小细胞外囊泡,通过纳米流式检测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蛋白免疫印迹对小细胞外囊泡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iR-543-3p在小细胞外囊泡中的表达情况。3.建立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共培养体系,通过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星形胶质细胞的miR-543-3p能够经过小细胞外囊泡传递至神经元细胞。4.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小细胞外囊泡处理后的神经元细胞活性,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情况。再利用共培养和miR-543-3p mimics验证神经元细胞的凋亡。5.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miR-543-3p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对它们进行功能富集分析。6.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小细胞外囊泡处理后的神经元细胞内脂肪酸含量,再检测神经元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通过免疫荧光观察脂滴,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7.利用miR-543-3p mimics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探究miR-543-3p导致神经元细胞脂肪酸储留的具体机制。8.利用si Sirt1敲低神经元细胞的蛋白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Sirt1的功能。9.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聚合酶链式反应、蛋白免疫印迹和双荧光素酶基因检测验证miR-543-3p的靶基因。结果:1.miR-543-3p在使用MPP~+激活后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4)。2.纳米流式检测仪检测小细胞外囊泡粒径分布在50~200 nm;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小细胞外囊泡呈杯口状;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小细胞外囊泡三个阳性蛋白标志物ALIX、TSG101和CD9为阳性,阴性蛋白标志物GM130为阴性。3.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荧光观察到miR-543-3p通过小细胞外囊泡从星形胶质细胞转移到神经元细胞内。4.细胞活性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小细胞外囊泡通过miR-543-3p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5.miR-543-3p的靶基因在调节脂肪酸转运处富集,其脂肪酸毒性可能导致神经元的凋亡。6.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小细胞外囊泡通过miR-543-3p介导脂肪酸储留导致神经元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其具体机制是miR-543-3p通过小细胞外囊泡在神经元细胞中高表达,影响了脂肪酸向胞外转运,导致其产生了脂肪酸毒性。7.miR-543-3p通过小细胞外囊泡靶向Sirt1调控脂肪酸转运导致其在神经元细胞内储留。结论:1.miR-543-3p在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其分泌的小细胞外囊泡中高表达。2.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小细胞外囊泡miR-543-3p诱导神经元凋亡。3.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小细胞外囊泡miR-543-3p介导神经元脂肪酸储留导致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4.miR-543-3p通过小细胞外囊泡靶向Sirt1介导神经元脂肪酸转运功能障碍导致脂肪酸毒性产生。

2022年《免疫介导肾病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前景:ERA-IWG和EUVAS的共识声明》解读

免疫介导肾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Flow Antibodies风险增加。大多数免疫介导肾病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后的免疫应答水平较低,这与免疫抑制状态或者基础疾病引起的合并症和并发症有关。在使用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的患者中,疫苗引起的体液免疫反应(通过抗体测量)会减弱或缺失。新的COVID-19变异株的出现和疫苗有效性的减弱凸显了加强剂的价值,以及需要开发针对变异株的疫苗。CMG132使用方法OVID-19疫苗总体安全性良好,接种后新发或复发性免疫介导肾病的风险非常低。即使发生,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肾病的标准治疗仍然有效。欧洲肾脏协会免疫肾病工作组(Immunonephrology Working GErdafitinib采购roup of the 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 ERA-IWG)和欧洲血管炎学会(European Vasculitis Society, EUVAS)推荐免疫介导肾病患者应遵循当地疫苗接种指南进行接种,并且可以根据接种后的抗体水平决定是否需要接种额外的加强剂。

~(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股骨头坏死(ONF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SLE合并ONFH(坏死组)及SLE不合并ONFH(对照组)患者共60例。其中坏死组(30例),根据有无使用~(99)Tc-MDP分为常规组(15例)和联合组(15例),对照组为30例;采用ELISA测定联合组与常规组患者治疗1个小疗程前后及对照组血浆骨保护素(OPG)、骨桥蛋白(OPN)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对联合组及常规组在1个大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比较患者Harris评分、影像学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小疗程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浆OPG水平较治疗前OPG水平升高、OP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大疗程治疗后:(1)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联合组较常规组增加,联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Medical home规组治疗后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9)Tc-MDP治疗后影像学评价结果较治疗MRTX1133前无明显进展。selleck BLZ945(3)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99)Tc-MDP在常规用药基础上治疗SLE合并ONFH临床效果良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幽门螺杆菌分型检测在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意义研究

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sinonasal pathologyylori,Hp)感染被认为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其致病性主要与多种毒力因子,如细胞空泡毒素A(vac 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 A)等相关。根据cag A与vac A的表达情况,可将幽门螺杆菌分为Ⅰ型(Urease抗体阳性、cag A和/或vac A抗体阳性)、Ⅱ型(Urease抗体阳性,cag A及vac A抗体阴性)和Ⅲ型(Urease、cag A及vac A抗体阴性)。目前Hp血清分型与临床疾病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其临床意义有待探讨。目的: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初始根除失败者中的Hp分型,进一步分析Hp分型与上述疾病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为精准根除Hp,降低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7月-2022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收集性别、年龄及Hp感染相关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数据,采集所有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血清,应用免疫荧光法行Hp分型检测,探讨性别、年龄及不同疾病与Hp血清分型之间的关系,并对初始根除治疗失确认细节败者Hp血清分型分析,为Hp精准根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共纳入180例患者,其中男性98例(54.4%),女性82例(45.6%);年龄<50岁组37例(20.6%),≥50岁组143例(79.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各50例(27.8%),胃癌组30例(16.6%)。2.Hp感染相关不同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与性别和年龄分析:(1)性别:在男性组及女性组,4种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构成比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50岁患者的患病率均高于<50岁患者,以胃癌占比最高;在年龄<50岁及≥50岁组,4种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构成比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幽门螺杆菌血清分型分析:(1)所有研究对象Hp分型:Ⅰ型Hp 134例(74.5%),Ⅱ型Hp 40例(22.2%),Ⅲ型Hp 6例(3.3%);(2)Hp血清分型在不同疾病中的表达: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Ⅰ型:35/50,Ⅱ型:9/50,Ⅲ型:6/50)、慢性萎缩性胃炎组(Ⅰ型:41/50,Ⅱ型:9/50,Ⅲ型:0)、消化性溃疡组(Ⅰ型:40/50,Ⅱ型:10/50,Ⅲ型:0)及胃癌组(Ⅰ型:18/30,Ⅱ型:12/30,Ⅲ型:0)患者均以Ⅰ型Hp为主;(3)Hp血清分型在性别、年龄及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表达:(1)Ⅰ型Hp:感染者共134例,其中男性76例(56.7%),女性58例(43.3%);年龄<50岁26例(19.4%),≥50岁108例(80.6%);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5例(26.1%),慢性萎缩性胃炎41(30.6%),消化性溃疡40例(29.9%),胃癌18例(13.4%);(2)Ⅱ型Hp:感染者共40例,男性20例(50.0%),女性20例(20%);年龄<50岁9例(22.5%),≥50岁31例(77.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各9例(22.5%),消化性溃疡10例(25.0%),胃癌12例(30.0%);(3)Ⅲ型Hp:感染者均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例),其中男性2例(33.3%),女性4例(66.7%);年龄<50岁2例(33.3%),≥50岁组4例(66.7%)。即无论男性或女性、年龄≥50岁的感染者均Ⅰ型Hp占比最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4种疾病均以Ⅰ型Hp感染为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血清分型在不同疾病中随年龄变化情况分析:(1)Ⅰ型Hp:在4组疾病中Ⅰ型Hp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2)Ⅱ型Hp:在4组疾病中Ⅱ型Hp的感染率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5)Hp血清分型在初始根除治疗失败者中的表达:在19例应用枸橼酸铋钾/替硝唑片/克拉霉素片Decitabine+PPI根除治疗失败者中,男性4例(21.1%),女性15例(78.9%);年龄<50岁7例(36.8%),≥50岁12例(63.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例(47.4%),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52.6%);Ⅰ型Hp感染者15例(78.9%),Ⅱ型Hp感染者4例(21.1%)。结论:1.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胃癌患者均以Ⅰ型Hp感染为主;在癌前疾病及胃癌组中均未检测到Ⅲ型Hp,提示其致病性较弱;2.Ⅰ型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3.Hp初始根除治疗失败者以Ⅰ型Hp为主;因此对于Ⅰ型Hp感染者,尤其50岁以上人群,需要重视,积极治疗,并在初始治疗时选择更优方案,避免应用硝基咪唑类药物,以提高Hp根除率。

神经精神狼疮临床队列及免疫球蛋白G糖基化标志物的研究

第一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横贯性脊髓炎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横贯性脊髓炎(TM)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SLE相关横贯性脊髓炎(SLE-TM)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影响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方法:分别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病例组为1993年1月至2021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所有SLE-TM患者(58例)。同期收治的232例无TM的SLE患者作为对照组。Logistic回归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别用于评估出现SLE-TM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抗Ro/Siogren’s syndrome A(抗Ro/SSA)抗体阳性(p<0.Hepatic organoids01)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p<0.01)与TM相关。在神经功能预后方面,调整TM发病年龄后的结果显示,发病2周内进行甲基泼尼松龙(MP)冲击治疗(调整后风险比(AHR),2.12;95%置信区间(CI),1.06-4.23;p=0.03)与发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有关。而患者发病时脊髓损伤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量表(AIS)A、B 或 C 级(AHR,0.12;95%CI 0.05-0.28;p<0.001)和脑脊液糖降低(AHR,0.29;95%CI,0.13-0.65;p<0.01)与发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相关。结论:抗Ro/SSA抗体阳性和ESR升高可能与SLE-TM相关。患者初始表现为严重脊髓损伤和脑脊液糖降低可能预示着神经功能改善不佳。早期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横贯性脊髓炎不良预后和复发率的Meta分析背景:横贯性脊髓炎(TM)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临床表现。迄今为止,关于SLE相关TM(SLE-TM)神经功能预后因素的研究尚远远不足。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回顾既往关于SLE-TM预后因素和复发率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探究SLE-TM的复发率和与神经功能不良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中关于SLE-TM预后因素和复发率的文献(截止至2021年7月)。最终纳入了5项研究,涉及283名SLE-TM患者,其中有3项研究获得了原始数据。结果:神经功能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其中在TM发病时神经功能评分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量表(AIS)A、B或C级与TM神经功能预后不良(OR:56.05,95%CI:6.29-499.25,P<0.001)相关。脑脊液糖含量下降也与不良的神经功能预后相关(OR:10.78,95%CI:3.74-31.07,P<0.001)。抗磷脂抗体(aPL)及其亚型(抗心磷脂抗体[aCL]、抗β 2-糖蛋白Ⅰ[抗-β 2GPI]、狼疮抗凝物[LA])阳性与神经功能不良预后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合并的1、3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22%(95%CI:0.13-0.31)、34%(95%CI:0.22-0.47)和 36%(95%CI:0.14-0.58)。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TM发病时神经功能AIS评分为A、B或C级和脑脊液糖含量下降与SLE-TM患者神经功能的不良预后相关。aPL及其亚型的出现可能与神经功能不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SLE-TM患者复发率较高。我们建议根据脊髓炎的初始严重程度对治疗进行分层。对于重症脊髓炎患者,可尽早开始强化治疗。第三部分 神经精神狼疮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背景:神经精神狼疮(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重要表现。本研究旨在构建SLE患者发生NPSLE的风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一步验证。方法:从2003年1月到2022年5月进行一项全国多中心纵向队列研究,前瞻性收集了9606名诊断为SLE,并进行规律随访的患者信息。列线图中纳入的变量由Cox回归和Lasso回归共同确定。构建模型的准确性和校准能力分别通过Harrell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准曲线进行评估。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使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X-tile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效能。结果:169名患者(1.76%)在13.0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IQR,5.0-27.0月)新发NPSLE。在所有纳入的患者中,按照7:3,随机将6,777名和2,829名患者纳入训练集和验证集。最终的预测模型包括3个临床特征(诊断时的年龄、性别、肾脏受累)和2个自身抗体(aCL抗体阳性、LA抗体阳性)。并进一步构建了5年和10年NPSLE概率预测Nomogram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指数分别为0.78(95%CI,0.72-0.84)和0.69(95%CI,0.59-0.79)。此外,DCA还证明列线图对临床有益。根据列线图的评分系统,SLE患者存在不同的NPSLE发生风险(低风险(<83分)、中等风险(83~146分)和高风险(≥146分))。结论:列线图对评估SLE患者发生NPSLE有较好的风险预测能力。同时根据预测模型对SLE患者进行了相应的危险分层,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风险估计,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识别高危病人并进行早期筛查,对NPSLE的精准预防和个性化治疗有潜在的临床价值。第四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不同亚型免疫球蛋白G糖基化标志物的研究背景:免疫球蛋白G(IgG)糖基化可以调节免疫效应分子功能,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潜在疾病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而受到高度重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SLE及其不同亚型患者血清IgG的糖基化特征。方法:我们使用含有56种凝集素的凝集素微阵列检测194名SLE患者、100名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40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和60名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血清IgG聚糖水平,用AZD9291价格作疾病对照组(DCs),同时选取了10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HCs)。凝集素微阵列用于分析SLE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SLE不同亚组之间血清IgG糖基化模式的差异改变,并通过凝集素印迹法进行进一步验证。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用于鉴别SLE组与对照组血清IgG糖基化谱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相比,SLE患者的半乳糖(结合PNA)聚糖水平显著增加,乙酰胺基半乳糖(结合Black bean crude)的聚糖水平显著降低(所有p<0.01)。这些差异均通过凝集素印迹法得到验证。对于SLE各个亚组,与无重要脏器受累的狼疮患者相比,神经精神狼疮患者的IgG半乳糖(结selleck Gefitinib-based PROTAC 3合GHA)和乙酰胺基半乳糖(结合CSA)的聚糖水平显著升高(所有p<0.05)。肺动脉高压组中乙酰胺基半乳糖聚糖水平(结合CSA)升高,乙酰氨基葡萄糖(结合DSL)聚糖水平显著下降(p<0.05);狼疮肾炎患者的半乳糖聚糖水平(结合PNA)显著增加(p=0.02)。此外,PNA水平显示出较好的区分SLE患者和pSS患者的潜力,PNA水平的临界值(1.2)、曲线下面积为0.775(p<0.001)、灵敏度为92.8%,特异性为65.0%。结论:SLE患者表现出疾病特异性血清IgG糖基化改变。异常的半乳糖和乙酰胺基半乳糖糖基化可能提供潜在的诊断价值。IgG异常糖基化可能为SLE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