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P2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CP2)在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VP-16生产商法 纳入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胶质瘤的数据和GTEx数据集中正常脑组织数据,分析MeCP2基因在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差异,分析MeCP2水平与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通过差异表达基因进Autoimmune recurrence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探讨MeCP2参与调控的分子信号通路,应用CIBERSORT数据库进行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 MeCP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MeCP2表达水平随胶质瘤病理分级升高而降低,MeCP2高表达水平AMG510试剂与低龄(≤60岁)、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和1p/19q共缺失均相关(P<0.001或P<0.01)。生存分析显示,MeCP2低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WHO分级和IDH突变型是胶质瘤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但MeCP2表达水平不是。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MeCP2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显著富集。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表明,MeCP2低表达组有更多的免疫细胞浸润和更高的免疫评分。结论 MeCP2参与调控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并且与免疫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消癌解毒方调控Nrf2/HMOX1通路促进肝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消癌解毒方促进肝癌小鼠肿瘤细胞铁死亡,抑制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消癌解毒方低剂量组、消癌DS-3201作用解毒方高剂量组、消癌解毒方联合铁死亡抑制剂组、铁死selleck化学亡抑制剂组、顺铂组。构建H22小鼠移植瘤模型,消癌解毒方低、高剂量组予消癌解毒方灌胃,剂量分别为(10、20 g·kg~(-1)·d~(-1));铁死亡抑制剂组予Liproxstatin-1腹腔注射,剂量为10 mg·kg~(-1)·d~(-1);顺铂组予顺铂腹腔注射,剂量为10 mg·kg~(-1)·d~(-1);消癌解毒方联合铁死亡抑制剂组予消癌解毒方(20 g·kg~(-1)infectious period·d~(-1))灌胃以及Liproxstatin-1(10 mg·kg~(-1)·d~(-1))腹腔注射,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1 d后剥取瘤体计算抑瘤率;HE染色检测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瘤体组织活性氧(ROS)水平;制备血清以TMT肽段标记结合LC-MS/MS寻找差异蛋白表达谱、应用IPA软件进行分析;生化检测血清铁离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MOX1)、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消癌解毒方低、高剂量及顺铂能抑制瘤体生长,抑瘤率分别为36.12%、51.63%、57.43%,铁死亡抑制剂促进了瘤体的生长,抑瘤率为-45.56%,消癌解毒方联合铁死亡抑制剂组瘤体较铁死亡抑制剂组缩小,抑瘤率为18.11%;HE染色显示消癌解毒方高剂量组、顺铂组瘤体组织出现凋亡细胞及大量空泡蓄积;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消癌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出现一定程度的线粒体萎缩及膜密度增加;流式结果显示:消癌解毒方干预后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蛋白质组学检测显示,消癌解毒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蛋白共129个,其中下调蛋白62个,上调蛋白67个,差异表达涉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消癌解毒方干预可升高小鼠血清铁离子、MDA含量,降低GSH含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消癌解毒方高剂量组干预后Nrf2、HMOX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SLC7A11、GPX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 消癌解毒方可调控Nrf2/HMOX1信号通路,调节氧化应激,升高脂质过氧化水平,促进肝癌细胞铁死亡,可能是其抑制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机制之一。

夏荔芪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本虚标实证)的临床综合评价

目的 通过整理夏荔芪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本虚标Chinese herb medicines实证)的研究文献,对其进行临床综合评价,明确其优势和特点及临床精准定位,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中医药特色的“6+1”维度构建评价体系,通过专家对准则层、指标层赋予权重,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SCH772984中成药临床证据和价值评估软件对各维度进行计算后进一步转化为A~D4个等级。结果 基于现有研究,(1)夏荔芪胶囊说明书对不良反应的说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临床安全性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等多源数据表明,该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有胃部不适、腹胀、腹泻等,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风险可控,安全性好,安全性评为A级。(2)临床有效性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表明,夏荔芪胶囊单用或联合常规治疗后,对国际前列腺评分、最大尿流率等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或单用常规治疗组。有效性较好,临床意义较大,有效性评为B级。(3FUT-175体内实验剂量)对夏荔芪胶囊联合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说明其相对经济性。证据报告比较充分、结果较明确,经济性评为B级。(4)夏荔芪胶囊自2004年起先后获得8项国家专利,在临床创新性、服务体系创新性及产业创新性方面均可体现企业的创新性。创新性好,评为A级。(5)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夏荔芪胶囊可基本满足临床用药需求。适宜性较好,评为B级。(6)从药品价格水平、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3方面得出夏荔芪胶囊可及性较好,评为B级。(7)夏荔芪胶囊是在络病理论的基础上化裁自李东垣的“通关丸”。中医药特色较突出,评为B级。综合“6+1”维度证据评价结果,夏荔芪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本虚标实证)的临床价值综合评为B类。结论 夏荔芪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本虚标实证)临床价值较好,创新性较为突出,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建议可按程序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结果。

比较肝素酶修饰的血栓弹力图与APTT用于血液净化时肝素监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肝素酶修饰的血栓弹力图(hmTEG)用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时肝素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用DS-3201研究购买肝素抗凝的97例患者,总血液净化台次为278,依据血液净化抗凝时采用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监测或hmTEG监测,将患者分为APTT组和TEG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净化前及第28天SOFA、血液净化总时间、肝素总剂量、滤器寿命与出血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与APTT组相比,TEG组的肝素总剂量明显增加、血液净化时间和平均滤器寿命明显延长(P<0.05);与APTT组的第28Baricitinib使用方法天SOFA相比,TEG组的SOFA明显更低(P<0.05);生存分析显示,APTT组患者的28天死亡风险是TEG组的2.01倍(P<0genetic enhancer elements.05),TEG组的72 h滤器寿命较APTT组明显长(P<0.05)。结论 用hmTEG监测血液净化时的肝素抗凝更安全且可以延长滤器使用寿命,改善病情及病死率。

lrpap1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相关近视及视紫红质增多导致弱光相关近视的研究

近视是会引起视觉功能障碍甚至致盲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既往基于高度近视家系等遗传学方面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的伴侣蛋白 1(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associated protein BI 10773临床试验1,LRPAP1)基因和高度近视有关,但仍缺乏基础研究证实。另外,户外光照时间和光照强medullary rim sign度是影响近视患病率的重要环境因素。然而,光照不足导致近视的机制仍未阐明。本课题分别从遗传和环境角度出发,旨在初步探讨lrpap1基因和弱光环境对斑马鱼近视调节的作用及其机MK-1775制,为近视防控发掘潜在的治疗靶点。一方面,通过构建lrpap1基因纯合移码突变突变(c.264_268delinsTCTC,p.Lys35Asnfs*3)斑马鱼模型,探索其基因功能缺失对近视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lrpap1基因纯合移码突变导致斑马鱼出现进行性近视表型。另外,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KEGG、GO、GSEA)提示细胞凋亡相关通路富集,我们通过吖啶橙染色和TUNEL染色证明lrpap1基因纯合移码突变斑马鱼眼球细胞凋亡增加。最后,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激动剂/抑制剂胚胎孵育实验表明突变体眼球TGF-β水平升高(P<0.05)并且TGF-β激动剂处理野生型胚胎可加重眼球凋亡程度而使用TGF-β抑制剂可以减轻突变体胚胎的凋亡,表明lrpap1基因纯合移码突变通过TGF-β诱发的细胞凋亡过程参与近视的调控。另一方面,从环境因素出发,探索弱光环境(<51ux)对斑马鱼近视的影响。屈光相关参数测量结果表明弱光干预组斑马鱼在受精后7、14、21和28天相对屈光度向近视漂移(P<0.05),受精后21和28天时眼轴/身长增大(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光传导通路富集(KEGG分析)并且弱光干预组受影响部位主要富集于感光细胞外段并涉及眼睛发育、视觉系统发育等生物学过程(GO分析)。HE染色和免疫荧光分析显示,视杆细胞外段延长,视紫红质(Rhodopsin,RHO)表达增加伴脉络膜变薄。同时,斑马鱼胚胎过表达RHO结果表明RHO基因过表达导致幼鱼相对屈光度向近视漂移(P<0.05)并且诱发巩膜层扩张表现,而外层视网膜有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累积。此外,弱光干预组眼球活性氧(P<0.05)和丙二醛(P<0.05)水平升高,视网膜有脂褐素和4-HNE累积且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5)。最后,4-HNE刺激人源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实验表明低浓度(20μM)4-HNE提高细胞增殖能力和TGF-β转录水平(P<0.05),高浓度(40μM)时表现为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发细胞凋亡和铁死亡。以上结果提示RHO通过脂质过氧化产物4-HNE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从而介导近视的发生。

CDHR2基因胚系突变在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卵巢畸胎瘤(ovarian teratoma,OT)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细胞肿瘤(ovarian germ cell tumors,OGCTs),其中成熟性畸胎瘤占95%,未成熟畸胎瘤占1%~3%。卵巢畸胎瘤,尤其是未成熟畸胎瘤主要见于30岁以下年轻女性及幼女,手术、化疗以及疾病复发等过程均可能对女性内分泌、生殖能力造成损害,进而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尽管有研究认为卵巢畸胎瘤的发病与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和减数分裂异常以及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发育协调性失衡有关,但该病的确切病因仍旧未知。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既往有卵巢畸胎瘤病史的家族中女性成熟性畸胎瘤患病率更高,从而认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在小鼠卵巢畸胎瘤模型的研究中也发现畸胎瘤的形成与多种基因的突变有关。但目前针对人类卵巢畸胎瘤遗传背景的相关研究极少,寻找该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类疾病的病因学,并对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收集到1个含2名患病成员的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家系。为寻找其可疑致病基因我们采用全外显子测序筛选联合SangAntimicrobial biopolymerser测序验证的方法先后在该家系中筛选并发现2个胚系突变——父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p.R88C错义突变和母源性钙黏蛋白相关家族成员2(Cadherin Related Family Member2,CDHR2)p.R745X无义突变——可能与家族中女性未成熟畸胎瘤的发病相关。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显示BMP15基因胚系p.R88C错义突变导致其成熟蛋白分泌水平明显降低,在小鼠模型中突变可以诱导雌鼠卵母细胞孤雌激活,从而导致部分雌鼠卵巢畸胎瘤的发生。但在家系中我们发现携带BMP15p.R88C错义突变的女性并非全部发病,与家庭中未发病的女性携带者相比,两个未成熟畸胎瘤患者同时携带CDHR2基因胚系的p.R745X无义突变。CDHR2属原钙黏蛋白家族,高表达于肝脏、肾脏、结肠中,而在以上组织来源的肿瘤中低表达,在结肠癌及肝癌细胞中过表达CDHR2均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迄今为止,CDHR2及其特异性突变p.R745X与肿瘤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家系中CDHR2 p.R745X与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发病关系,为后续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拟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研究CDHR2 p.R745X无义突变的致病性及其与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发病关系:(1)完善家系成员CDHR2 p.R745X的突变检测,明确系谱情况;依据美国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ZD1839分子式基因突变解读指南评估该变异的致病性。(2)明确CDHR2 p.R745X突变在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内定位的改变情况;(3)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与人CDHR2 p.R745X突变相一致小鼠模型,与前期实验构建的BMP15 p.R86C点突变小鼠杂交形成CDHR2~(+/Q744X) BMP15~(+/R86C)双基因突变杂合鼠,观察雌鼠卵巢组织学改变情况,探讨CDHR2 p.R745X突变与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发病关系。第一部分CDHR2 p.R745X在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家系的系谱研究及致病性评价目的:在家系中进行CDHR2 p.R745X突变的Sanger测序验证和系谱研究,完成该家系图谱的绘制和变异位点的致病性评价。方法:1.严格遵循相关医学伦理学要求,收集未成熟畸胎瘤家系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成员静脉血,提取DNA。2.将家系成员DNA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的真实性并明确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及家系其他成员的携带情况,绘制系谱图。3.完成突变位点与疾病表型的共分离分析;查询Gnom AD、Ex AC、TOPMed、Gnom AD_exome等有公信力的人群数据库以及Clinvar、db SNP和COSMIC等疾病相关数据库了解变异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变异位点与疾病相关的信息登记情况;采用Mutation Taster、Combined Annotation Dependent Depletion(CADD)等在线数据库预测突变后蛋白结构及功能改变情况。4.依据ACMG基因突变解读指南综合评价CDHR2 p.R745X的致病性。结果:1.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提示该家系中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患者均同时携带BMP15 p.R88C(CGC to TGC)错义突变和CDHR2 p.R745X(CG A to TGA)无义突变;一代测序证实了以上突变的真实性,且BMP15 p.R88C为父系来源,CDHR2 p.R745X为母系来源。该家系中单独携带以上任何一个突变者均未发病;同时携带以上突变的个体均发病。2.CDHR2 p.R745X突变与家系中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发病具备共分离特性;人群数据库Gnom AD、Ex AC、TOPMed、Gnom AD_exome中显示最小等位基因频率普遍低频(最低0.000060,最高0.000108),与疾病相关的人类基因组变异数据库Clinvar中暂无该位点突变所致疾病的登记信息,而COSMIC数据库中显示该突变位点在对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的外显子测序中有发现,但无进一步研究;Mutation Taster、CADD在线数据库预测提示CDHR2 p.R745X为有害突变。3.依据ACMG基因突变解读指南综合评价CDHR2 p.R745X突变符合1个极强致病性证据、2个中等致病性证据和2个支持性致病证据,因此判定该位点的突变为“致病性突变”。结论:1.该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家系中存在父系来源的BMP15 p.R88C错义突变和母系来源的CDHR2 p.R745X无义突变2个胚系基因变异位点,同时携带以上胚系突变的个体均发病,推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可能为多基因遗传病,为进一步寻找该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2.依据ACMG基因突变解读指南评价CDHR2 p.R745X为致病性突变,推测该突变可能与家系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发病有关。可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突变对蛋白表达及亚定位的影响,来进一步验证该位点的致病性。第二部分CDHR2 p.R745X突变后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亚定位的研究目的:了解CDHR2 p.R745X突变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情况及其突变产物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方法:1.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CDHR2质粒,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2.检测细胞转染效率合格后,分析野生型质粒组和突变型质粒组细胞CDHR2 m RNA表达差异;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野生型质粒组和突变型质粒组细胞CDHR2蛋白水平变化。3.采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检测野生型CDHR2和CDHR2 p.R745X突变产物在HEK-293T细胞中的定位改变。结果:1.CDHNaporafenib抑制剂R2 p.R745X突变型质粒组CDHR2 m 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野生型质粒组,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野生型CDHR2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突变后表达产物绝大部分位于细胞质。结论:体外实验证明CDHR2 p.R745X突变改变蛋白表达和亚细胞定位,进一步证明该位点具有致病性。该突变与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发病是否相关可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CDHR2 p.R745X与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发病关系的体内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模拟家系致病突变携带情况,构建双基因突变杂合小鼠,观察CDHR2 p.R745X突变是否与BMP15 p.R88C突变共同导致了卵巢未成熟畸胎瘤表型,以探讨CDHR2 p.R745X与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发病关系。方法:1.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以C57BL/6J为遗传背景的CDHR2p.Q744X基因突变模型鼠,获取CDHR2~(+/Q744X)点突变小鼠。2.与课题组前期构建的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J BMP15~(R86C/R86C)点突变鼠杂交获得双基因突变杂合雌鼠CDHR2~(+/Q744X)BMP15~(+/R86C)作为实验组(Mutation),野生型C57BL/6J CDHR2~(+/+)BMP15~(+/+)雌鼠作为实验对照组(Wild type)。3.取2月、4月、6月三个时间点的CDHR2~(+/Q744X)BMP15~(+/R86C)双基因突变杂合雌鼠及同月龄对照组小鼠卵巢,观察对比二者外观形态及HE染色的石蜡切片中卵巢的组织学改变。结果:1.成功构建了CDHR2~(+/Q744X)基因编辑小鼠模型;并在建系过程中获取了CDHR2~(+/Q744X)杂合突变小鼠、CDHR2~(Q744X/Q744X)纯合突变小鼠和与BMP15~(R86C/R86C)杂交后形成的双基因突变鼠CDHR2~(+/Q744X)BMP15~(+/R86C)。2.4月龄CDHR2~(+/Q744X)BMP15~(+/R86C)雌鼠卵巢体积较野生型雌鼠卵巢体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月龄和6月龄实验组与对照组卵巢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2月龄、4月龄、6月龄CDHR2~(+/Q744X)BMP15~(+/R86C)与CDHR2~(+/+)BMP15~(+/+)雌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镜下均未见神经管、神经上皮、软骨、皮脂腺、毛囊等畸胎瘤中常见肿瘤组织。仅6月龄CDHR2~(+/Q744X)BMP15~(+/R86C)雌鼠卵巢石蜡切片HE染色镜下可见1例滤泡囊肿(1/20)。3.4月、6月龄CDHR2~(+/Q744X)BMP15~(+/R86C)雌鼠与对照组相比卵巢内部结构混乱,各阶段生长卵泡数目明显减少,闭锁卵泡数目明显增多,部分卵泡丧失正常形态,可见双核卵母细胞(4月龄小鼠更突出)。结论:在模拟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家系构建和培育的CDHR2~(+/Q744X)BMP15~(+/R86C)小鼠模型中,4月、6月龄雌鼠卵巢可见异常卵泡(4月龄明显),且4月龄雌鼠卵巢体积大于同月龄野生型雌鼠卵巢,HE切片镜下可见含形态异常卵泡,但实验组所有月龄雌鼠卵巢均未见畸胎瘤所特有的三胚层结构。CDHR2 p.R745X及BMP15p.R88C在小鼠模型中未形成卵巢畸胎瘤表型可能与小鼠模型的局限性、更多遗传易感基因和/或致病基因的参与以及基因的突变负荷等因素有关,可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家系的测序结果为研究起点,依据文献结论及该家系测序发现的父源性BMP15 p.R88C错义突变和母源性CDHR2 p.745X无义突变,推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可能为多基因遗传病。在前期BMP15 p.R88C体内体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新发现的母源CDHR2 p.745X无义突变的致病性进行了评估和体外实验验证,随后通过模拟家系构建CDHR2~(+/Q744X)BMP15~(+/R86C)双基因突变杂合小鼠模型,观察卵巢未成熟畸胎瘤表型的形成情况,验证BMP15 p.R88C突变和CDHR2p.745X突变共同导致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发病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1)该家系携带父系来源的BMP15 p.R88C和母系来源的CDHR2 p.R745X两个特异突变。前者的致病性前期研究已经证实,后者依据ACMG发布的基因突变指南评估为致病性突变。以上发现支持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可能与多基因联合致病有关的假设。(2)体外实验证实CDHR2p.R745X突变可以降低CDHR2的蛋白表达水平,其突变产物由细胞膜转变为细胞质定位,验证了该突变导致蛋白损伤的突变效应(证据等级中的PVS1)。(3)体内实验发现各月龄CDHR2~(+/Q744X)BMP15~(+/R86C)雌鼠卵巢中均未见向外胚层、中胚层或内胚层分化的肿瘤样组织,但4月龄、6月龄雌鼠卵巢中均可见异常发育的卵泡(4月龄显著)。本研究虽然在小鼠模型中未见卵巢未成熟畸胎瘤表型形成,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1)人与小鼠之间存在的种属差异可能是导致实验中基因编辑模型鼠不能再现卵巢未成熟畸胎瘤表型的原因之一。(2)该家族性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发病除以上基因突变外,还可能存在其他遗传易感基因,有待进一步探索。(3)进一步研究还需要深入考虑其他因素,如:更多遗传易感基因的参与;遗传背景不同,基因所起促癌或抑癌作用可能与差别;肿瘤负荷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等。

UHPLC-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研究交泰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利用UHPLC-TOF-MS技术分析交泰丸在正常大鼠体内入血成分Enfermedad por coronavirus 19,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交泰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利用UHPLC-TOF-MS技术检测此网站大鼠灌胃交泰丸后的入血成分,结合DisGeNET、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抑郁症与交泰丸入血成分的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将关键靶点导入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寻找更多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注释,结合成分、靶点和通路,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交泰丸治疗抑郁症的关键靶点及通路。建立大鼠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抑郁模型,进行行为学实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和脑内神经递质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关键靶点表达。结果鉴定出交泰丸在正常大鼠体内入血成分共17个,10个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入血成分与疾病共有交集靶点124个,根据PPI网络结果筛选出核心靶点52个,其中包括NLRP3和caspase-1等,KEGG富集结果显示主要涉及NOD样受体通路等15条典型通路。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交泰丸可显著改善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提高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多巴胺(dopamine, DA)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的水平,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n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nkin-6,IL-6)水平,下调海马区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抑制NLRP3介导的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综上所述,交泰丸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抑制NLRP3介导的NOD样受体通路,发挥抗抑郁的作用。

结肠癌糖酵解相关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最常见恶性肿瘤,仅次于乳腺癌及肺癌,同时也是第二大恶性肿瘤死亡病因,占所有恶性肿瘤死因的9.4%。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全球癌症的统计,中国新发结直肠癌患者超55万,占全球结直肠癌患者新发病例的28.8%,死亡患者达到28万,占全球结肠癌死亡数量30.6%。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同样逐年攀升。到目前为止,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肿瘤细胞糖酵解生存预后模型构建方面,只有少数综合分析探讨了肿瘤糖酵解和免疫细胞亚群在结肠癌发展中的作用和关系。然而,受肿瘤糖酵解影响的生物作用,特别是其免疫炎症调节作用,尚Crizotinib IC50未得到很好的阐明,对于结肠癌的肿瘤代谢和肿瘤免疫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结肠癌糖酵解与免疫细胞组成、免疫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在TCGA肿瘤数据库中获得结肠癌转录组数据,通过GSEA数据集及已知文献的糖酵解基因,行差异分析获得DGRG,通过GO/KEGG富集分析查看DGRG生物学功能,再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了解基因间互作关系。通过单因素Cox分析及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GRG,并根据风险评分分成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验证组间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生存差异。通过预后模型构建及评估,建立一个稳健且可用于预测结肠癌预后的模型。并对临床数据及风险评分进行独立预后分析。然后,计算肿瘤微环境免疫评分、肿瘤纯度、基质评分。进一步进行免疫相关分析,通过ss GSEA分析预后相关GRG表达与结肠癌中免疫细胞分布类型的关系,使用Cibersort对高低风险组免疫细胞分布类型进行分析,分析出风险评分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独立预后因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通过TIP获得免疫基因,研究免疫基因在高低风险组间表达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免疫基因与预后相关GRG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分析免疫基因与GRG的表达关系。同时,将免疫基因在高低风险组表达进行分析,获得免疫基因表达与预后关系。对高低风险组间免疫检查点进行表达分析,探索高低风险组是否有免疫检查点表达差异。最后,通过化疗药物敏感性分析,寻找敏感性药物。结果1.PPARGC1A、SLC2A3、SLC16A8、CLDN9、ANKZF1为结肠癌糖酵解预后相关基因,其构建的风险评分可独立于其他临床性质并对结肠癌临床预后进行评估;2.γδT细胞、静息记忆CD4 T细胞、静息NK细胞、静息DC细胞、Tregs、M0巨噬细胞等在风险评分分组间浸润存在统计Ischemic hepatitis学差异;3.结肠癌不同年龄、TNM分期中,多种免疫细胞浸润存在统计学差异;4.有24个免疫基因在高低风险分组中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与预后相关GRG存在直接或间接蛋白互作表达。5.有28个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在高低风险组表达中存在统计学差异;6.有26中化疗药物在高低风险组间的IC50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5个预后相关结肠癌GRG建立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是可以独立于其他临床性状并对预后有较好评估作用的,并且其对多种化疗药物敏感。结肠癌糖酵解风险评PUN30119采购分间存在的免疫细胞浸润差异及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差异可能为结肠癌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方向。

基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新冠康复颗粒对肺纤维化早期大鼠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研究

目的 观察新冠康复颗粒对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早期大鼠上皮间质转化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新冠康复颗粒低剂量(16.28g·kg~(-1))、中剂量(32.55g·kg~(-1))、高剂量(65.10g·kg~(-1))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通过气管注射博莱霉素复制肺纤维化大鼠模型。术后第5天开始,新冠康复颗粒组大鼠分别灌服不同浓度中药颗粒剂冲剂,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第11天麻醉取材。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肺泡炎症及肺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组织IL-6、E-cad和a-SM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Collagen I、TGF-β1、p-Smad2、Smad2及Smad7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IL-6、a-SMA含量及Collagen I、TGF-β1、p-Smad2/Smad2蛋白相对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E-cad含量和Smad7蛋白相对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新冠康复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IL-6含量及TGF-β1蛋此网站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a-SMA含量Ferroptosis抑制剂及Collagen I、pHepatic fuel storage-Smad2/Smad2蛋白相对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E-cad含量和Smad7蛋白相对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新冠康复颗粒的早期干预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抑制上皮间质转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有关。

腹腔镜与开腹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对结肠癌患者血小板活化、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行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对结肠癌患者血小板活化、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80例结肠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开腹CME,观察组行腹腔镜CME。比较2组围术期情况、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血清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活化指标: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血小确认细节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肛门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获悉更多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Ⅲ期、阳性及左右半结肠淋巴结清扫数量高于对照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 <0.05);观察组术后1 d血清IL-6、CRP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1 d PLA、PlyA、PMA、PNA均低于对照组(P <0.05intraspecific biodiversity);观察组术后1a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无复发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腹腔镜CME治疗结肠癌手术时间与开腹CME相当,但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炎性反应程度,改善血小板活化状态,促进病情恢复,同时提高淋巴结清除效果,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