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描述北京市门头沟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感染来源、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SFTS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调、查阅病历等方式获取患者临床、流行病学信息,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核酸和抗体检测,进行媒介蜱和动物宿主调查。结果 患者多年未出京,发病前活动范围为居住地周边。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显示,患者血清SFTS病毒核酸阳性;血清抗体检测显示,IgM抗体阳性,病毒含量为1.9×10~4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_(50))/mLwww.selleck.cn/products/Docetaxel(Taxotere),临床症状以持续发热、进行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为主,服用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后好转并逐渐痊愈,整个病程为20 d。媒介生物调查显示:在患者村Defensive medicine落周围环境捕获到的媒介长角血Telaglenastat研究购买蜱5只,SFTS病毒核酸阴性。病例家犬血液经检测显示SFTS病毒核酸和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该SFTS病例为北京市门头沟区首次报告,今后应加强病例监测,做好媒介生物监测和健康宣教。
Author: admin
灵泽片联合爱普列特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灵泽片联合爱普列特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3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口服爱普列特片,5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灵泽片,4片/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评分、膀胱残尿量、最大尿流率、,性激素睾酮(T)、雌二醇(E_2)、黄体生成激素(LH)和卵泡刺激素(LSH)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67%vs 89.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PS与QOL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残尿量均明显减少,而最大尿流率均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水平明显增高,而E_2、LH和FSH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Auxin biosynthesis治疗组性激素水平改善幅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灵Y-27632泽片联selleck激酶抑制剂合爱普列特能够提高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该机制可能与调控患者性激素水平相关。
呛蟹、腐乳中的11种生物胺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台州市售的不同品牌或同品牌不同系列呛蟹和腐乳中组胺、色胺、胍基丁胺、章鱼胺、尸胺、苯乙胺、亚精胺、腐胺、酪胺、精胺、5-羟色胺的监测含量,了解此二类食品因生物胺带来的健康危害。方法 应用液质联用法测定样本生物胺含量,再按样Rapamycin细胞培养品类别统计分析各生物胺含量值的分布、组间差异,用Excel分析CB-839说明书各生物胺检出率。结果 除色胺、苯乙胺、精胺、亚精胺外,呛蟹中其余7种生物胺均100%检出;除色胺、胍基丁胺、章鱼胺、5-羟色胺外,腐乳中其余7种生物CMV infection胺均100%检出;呛蟹中检出高含量的是尸胺、腐胺、章鱼胺、胍基丁胺;腐乳中检出高含量的是腐胺、组胺、酪胺、色胺。结论 少数呛蟹、腐乳产品中存在生物胺类化合物总含量比较高的现象,并且食用腐乳时有组胺轻微中毒的风险。同时摄入亚硝酸盐、酒精还能增加生物胺对人体的健康伤害。改善膳食行为,例如减少呛蟹、腐乳摄入量,是很有必要的。
探究Ferrostatin-1对异常流体剪切力诱导的滑膜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1)检测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Tmporalandibular joint internal derangement,TMJID)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患者滑液中ACSL4,GPX4的表达差异。(2)探究在不同强度的流体剪切力(Fluid flow shear stress,FFSS)干预下对于滑膜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s)的形态以及炎症、分解代谢、铁死亡相关指标的影响。(3)探究Ferrostatin-1(Fer-1)对异常FFSS诱导的滑膜炎症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收集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VX-445核磁病(TMD)患者的关节滑液,根据病史,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根据有无骨质破坏分为TMJID组与TMJOA组,其中TMJOA组分为I期、II期、III期。统计基线资料,收集滑液,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关节滑液中ACSL4,GPX4的表达情况。(2)分别采用(0、1、3、5、10)dyn/cm~2的FFSS干预FLSs 1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的变化。试剂盒检测各组胞内亚铁离子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各组中GPX4,ACSL4的表达分布。Western blot检测各组IL-1β、IL-18、MMP3、MMP13、GPX4、ACSL4、Nrf2、XC-的蛋白表达水平。(3)cck-8法检测Fer-1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干预浓度。试剂盒检测Fer-1对于各组胞内二价铁和活性氧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检测Fer-1对各组GPX4,ACSL4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Fer-1对各组IL-1β、IL-18、GPX4、ACSL4、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两组在年龄、性别、族别、疼痛、错合畸形和开口受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ACSL4,GPX4的表达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与TMJID组相比,TMJOA组中ACSL4的表达较低(P<0.05),而GPX4的表达相对较高(P<0.05)。(2)在细胞形态方面,不同力值的FFSS干预1h后,与对照组相比(0dyn/cm~2),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空腔逐渐增大,空腔周围胞体被拉伸,胞核偏移,部分细胞出现空泡及包膜破裂。随着力值的增加,胞内亚铁离子和ROS的含量随着力值逐级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随着力值的增加,GPX4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而ACSL4的荧光强度逐渐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B结果显示:随着力值(0、1、3、5、10dyn/cm~2)的增加,IL-1β、IL-18、MMP3、MMP13、ACSL4、Nrf2的蛋白表达呈升高的趋势,而GPX4,Xc-的蛋白表达呈降低的趋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ck-8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Fer-1对FLSs的细胞活力均无明显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Fer-1组相比于加力组(5dyn/cm~2)在细胞数量、形态、加力后出现的空腔均未见明显的差异,但胞膜破裂的现象似乎有所减少。Fer-1干预组胞内亚Tissue Culture铁离子和ROS的含量相较于单纯加力组(5dyn/cm~2)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荧光结果为对比加力组(5dyn/cm~2),Fer-1组中GPX4的荧光强度有所上升,ACSL4的荧光强度有所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B结果显示:相对于加力组(5dyn/cm~2),Fer-1干预组中IL-1β(P<0.05)、IL-18(P>0.05)及ACSL4(P<0.001)的表达降低,GPX4(P<0.05)和Nrf2(P<0.0001)的表达升高。结论:(1)本实验首次通过检测FUT-175抑制剂TMD患者滑液中铁死亡标志物ACSL4,GPX4的表达差异,推测铁死亡可能与早期TMD的进展相关(2)利用不同力值的FFSS对FLSs进行干预,通过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炎症、分解代谢以及铁死亡相关指标,发现了力学因素对FLSs的诸多影响。(3)首次发现力学信号可引起FLSs铁死亡相关指标的变化。通过对Fer-1作用的研究,间接证实了细胞铁死亡与异常FFSS诱导的滑膜炎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研究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冠果种质资源种仁主要营养成分检测及相关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种质资源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差异,为文冠果良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46份文冠果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测定成熟种子的出仁率、粗脂肪、蛋白质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文冠果出仁率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达极显著负相关。文冠果种仁脂肪酸组成成分主要有亚油酸、油酸、芥酸、花生烯酸、棕榈酸、神MG132分子式经酸、硬脂酸及亚麻酸。粗脂肪含量与Belumosudil核磁芥酸、神经酸和亚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油酸及花生烯酸含量达极显著正相关;另外,油酸、花生烯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达极显著负相关,芥酸、神经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油酸含量和神经酸含量达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表明这些种质资源分为7类,其中GroupⅠ和GroupⅡ包含较多的优良性状,可用作资源品种改良的基础资源。另外,初步筛选了文冠果高脂肪种质资源ZY22、ZY13和ZY5,高蛋白种质资源ZY39和ZY42,高神经酸种质资源ZY17、ZY42和ZY39,以及神经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genetic reversal较高的种质资源ZY39、ZY44、ZY25和ZY17。本研究可为选育高神经酸和高亚油酸的文冠果新品种提供基础资源理论支撑,可进一步拓宽改良这些品种的可能途径。
葡萄籽原花青素通过Nrf2通路拮抗糖脂毒性诱导的MIN6细胞自噬和铁死亡
目的:自噬和铁死亡参与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介导自噬,并拮抗铁死亡。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s,GSPE)通过激活Nrf2通路拮抗糖脂毒性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但其具体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糖脂毒性诱导的β细胞损伤中自噬和铁死亡的关联及GSPE可能的保护机制,为T2DM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小鼠胰岛瘤细胞株MIN6细胞给予25mmol/L葡萄糖和200μmol/L棕榈酸钠(high Glucose and high Sodium Palmitate,GP)建立胰岛β细胞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0h、6h、12h、24h、48h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GP干预不同时间(0h、12h、24h、48h)铁死亡关键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和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 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及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 light chain3,LC3Ⅱ)和P62表达。用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和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干预MIN6细胞,使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荧光强度;用相应试剂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Lillie染色检测细胞内Fe~(2+);使用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GPX4、ACSL4及铁稳态相关蛋白铁蛋白(Ferritin,FE)和核受体辅激活蛋白4(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4,NCOA4)、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P62表达。不同浓度的GSPE及si-Nrf2后用GSPE干预,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显微镜观察ROS的荧光强度;用相应试剂盒测定SOD、GSH、MDA含量,Lillie染色检测细胞内Fe~(2+);使用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GPX4、ACSL4、FE、NCOA4、LC3Ⅱ和P62,以及Nrf2及其下游蛋白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结果:1.铁死亡在高糖高脂诱导的MIN6细胞中的作用:GP及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干预使细胞活力显著降低,SOD和GSH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降低,MDA含量、ROS荧光强度及Fe~(2+)含量上升(P<0.05),使GPX4、NCOA4蛋白下调,ACSL4、FE蛋白上调(P<0.05)。与GP组相比,Fer-1干预使细胞活力显著升高,SOD和GSH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升高,使MDA含量、ROS荧光强度及Fe~(2+)含量降低(P<0.05),使GPX4及NCOA4蛋白上调,ACSL4及FE蛋白下调(P<0.05)。2.自噬在高糖高脂诱导的MIN6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GP及CQ干预使细胞活力显著降低,SOD活力、GSH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降低,MDA含量、ROS荧光强度及Fe~(2+)含量上升(BYL719P<0.05),使GPX4、NCOA4蛋白下调,ACSL4、FE、Bipolar disorder geneticsLC3Ⅱ及P62蛋白上调RepSox溶解度(P<0.05)。与GP组相比,自噬激动剂RAPA干预使细胞活力显著升高,SOD和GSH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升高,MDA含量、ROS荧光强度及Fe~(2+)含量降低(P<0.05),使GPX4、NCOA4及LC3Ⅱ蛋白上调,ACSL4、FE及P62蛋白下调(P<0.05)。3.铁死亡在高糖高脂诱导的MIN6细胞自噬中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GP干预使LC3Ⅱ及P62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GP组相比,Fer-1干预使LC3Ⅱ及P62蛋白表达下调(P<0.05),而erastin干预使LC3Ⅱ及P62蛋白表达上调(P<0.05)。4.GSPE对高糖高脂诱导的MIN6细胞中自噬和铁死亡的改善作用:与GP组相比,不同浓度的GSPE干预使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SOD和GSH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升高;MDA含量、ROS荧光强度及Fe~(2+)含量降低(P<0.05),使GPX4、NCOA4、LC3Ⅱ、Nrf2及HO-1蛋白上调,ACSL4、FE及P62蛋白下调(P<0.05)。5.GSPE通过激活Nrf2通路改善高糖高脂诱导的MIN6细胞自噬和铁死亡:si-Nrf2转染MIN6细胞4h后,GSPE干预细胞24h,与GSPE相比,si-Nrf2后GSPE干预使Nrf2、HO-1、GPX4及NCOA4蛋白下调,ACSL4、LC3Ⅱ蛋白上调(P<0.05)。P62及FE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诱导MIN6细胞发生铁死亡及自噬阻滞,且自噬和铁死亡之间相互促进,导致β细胞损伤。GSPE可能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增强自噬,抑制铁死亡,从而缓解胰岛β细胞损伤。
度拉糖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痴呆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认知功能丧失或下降的总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痴呆症患者数量第二的疾病,占全部痴呆病例的10-20%,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据流行病学统计,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大约将会有1320万VD患者,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300万,这无疑为社会及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目前,尚缺少VD的有效治疗手段及药物。VD是一种由脑血管病变或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脑灌注不足会促使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细胞增生,释放炎症因子,引起神经炎性反应,继而促使神经元出现凋亡、自噬等生理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海马结构受损。海马是大脑记忆及空间认知的重要组织区域,其损伤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故此,减少海马区胶质细胞增生,减轻神经元凋亡及自噬是神经保护的一种方式。而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凋亡及自噬的重要通路之一,证实该通路参与多种神经疾病的相关文献有很多,但因为其关联的信号分子复杂,目前仍需更多实验来进一步研究。度拉糖肽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能激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GLP-1R)。从以往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度拉糖肽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是良好的降糖药物,且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一定作用。而度拉糖肽在VD中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中我们探讨度拉糖肽是否可以改善VD的认知障碍。临床部分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riglyceride-glucose,Ty G)指数是否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相关,也就是明确胰岛素抵抗与认知障碍是否相关。基础实验部分将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O)的方法建造VD大鼠模型,应用高、中、低三种不同剂量的度拉糖肽进行干预,并监测大鼠的血糖及体重变化。用药4周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及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测试。测试完成后取材,通过免Javanese medaka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各组海马区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变化,细胞凋亡、自噬和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从而探讨度拉糖肽成为VD治疗候选药物的可能性。第一部分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中老年人群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Ty G是否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相关。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并完善了认知功能评估的无既往糖尿病病史患者,共134人。患者入组后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患者实验室血液检测指标,如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和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等。通过空腹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计算Ty G指数,并收集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估结果。数据处理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由均值±标准差表示,分类资料由百分数表示,比较组间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应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影响因素。结果:1.本回顾性研究纳入134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平均年龄62.4±10.7岁,男性占56%(n=75)。根据Mo CA评CL13900试剂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非认知障碍组(n=45)及认知障碍组(n=89)。相比非认知障碍组,认知障碍组患者年龄偏大、高血压患病率更高、出现颅内斑块可能性更大(P<0.05),值得注意的是,认知障碍组的Ty G指数显著高于非认知障碍组(P<0.01)。2.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Ty G指数升高与认知障碍相关(OR:6.87;95%CI:2.30-20.55;P<0.05)。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这种相关性仍然显著,在调整年龄、高血压病史、颅内动脉硬化后,增高的Ty G指数仍与患者认知障碍的风险相关(OR:6.04;95%CI:1.49~24.46;P<0.01)。而年龄无论在单因素回归分析(OR:1.05;95%CI:1.01-1.10;P<0.05)还是多因素回归分析中(OR:6.87;95%CI:2.30-20.55;P<0.05)也均与认知障碍显示了强相关性。3.为进一步明确Ty G指数是否为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认知障碍与否作为因变量,分别纳入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数据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 G指数是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小结:Ty G指数水平与中老年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呈正相关。年龄也是罹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之一。第二部分度拉糖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糖、体重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BCCAO的方式建立大鼠VD模型,观察度拉糖肽对术后4周大鼠Mirdametinib采购血糖、体重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220-250 g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旷场实验,筛选情绪稳定的大鼠随机分为Sham、Model、Low、Middle、High共5组,除Sham组外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结扎造模,度拉糖肽治疗组应用高、中、低三种不同剂量的度拉糖肽进行腹腔注射4周。具体分组如下:Sham组(假手术+生理盐水注射);Model组(BCCAO手术+生理盐水注射);Low组(BCCAO手术+0.15 mg/kg/week度拉糖肽);Middle组(BCCAO手术+0.3 mg/kg/week度拉糖肽);High组(BCCAO手术+0.6 mg/kg/week度拉糖肽)。注射度拉糖肽期间监测大鼠的血糖及体重变化,用药4周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及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测试,以期明确度拉糖肽可否减轻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结果:1.所有大鼠造模术后每3天记录一次体重。在所有组别中,平均体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而度拉糖肽在测量时间段内并没有体现出明显降低体重的效果。2.我们记录了所有组大鼠手术开始、2周和4周后的空腹血糖。实验记录期间空腹血糖的平均水平在各组间无差异。3.旷场实验中,各组之间在总距离、中心区域穿越次数、静止时间比、站立行为次数、洗脸事件次数和中心区域路程比方面没有均明显差异。与Sham组的大鼠相比,度拉糖肽组的大鼠在旷场实验测试中的行为没有明显变化,度拉糖肽药物治疗并没有引起大鼠更多的焦虑或抑郁样行为。4.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在第2至5天,Model组的逃逸潜伏期明显长于Sham组(第2天:P<0.05;第3至5天:P<0.01),而度拉糖肽治疗组的逃逸潜伏期明显优于Model组(第3天:P<0.05,Middle组vs.Model组;第4天:P<0.01,High组vs.Model组;第5天:P<0.01,所有剂量度拉糖肽治疗组vs.Model组)。度拉糖肽治疗组之间的逃逸潜伏期没有明显差异。总的来说,各组的逃逸潜伏期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5.Morris水迷宫在空间探索实验中,Sham组和度拉糖肽治疗组的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时间均比Model组的大鼠长(P<0.05,Sham组、Low组、Middle组vs.Model组;P<0.01,High组vs.Model组),五组之间的平台穿越频率没有差异。小结:1.本实验中,应用度拉糖肽的VD大鼠在治疗时间内未见低血糖及明显的体重下降。2.度拉糖肽可以改善VD大鼠的认知障碍,具有神经保护功能。3.本实验中,度拉糖肽没有诱导VD大鼠出现焦虑或抑郁样情绪。4.度拉糖肽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在水迷宫及旷场实验中未见明显区别。第三部分度拉糖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影响目的:明确度拉糖肽对V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第二部分实验处理后的大鼠一部分行灌流及冰冻切片,另一部分大鼠断头留取海马组织。选取大鼠脑冰冻切片予以HE染色,以观察大鼠海马CA1及CA3区结构变化,并通过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 N的免疫荧光定量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的数量,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VD大鼠海马中Iba1、GFAP和GAD67的蛋白表达。结果:1.HE染色中,Sham组大鼠的海马CA1和CA3区的神经元排列规则,形态正常,大小适中,细胞核清晰,细胞质排列致密。相反,Model组的神经元丢失,排列紊乱,形态和大小不规则,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界限不明显,细胞质松散。三组度拉糖肽治疗大鼠的神经病理变化和神经元损伤均得到明显改善,表明度拉糖肽对VD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2.实验中我们通过Iba1免疫荧光标记对海马的小胶质细胞数量进行了量化。结果显示,Model组海马CA1、CA3和DG区的Iba1+细胞数量明显高于Sham组(三个区域:P<0.01),表明VD大鼠海马所有三个区域的小胶质细胞被广泛激活。相反,度拉糖肽治疗组海马CA1、CA3和DG区的Iba1+细胞与Model相比明显减少(三个区域:P<0.01,所有度拉糖肽处理组vs.Model)。在度拉糖肽治疗的三个不同剂量组中,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相比,海马CA3区的Iba1+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A3区:P<0.01,High组vs.Middle组)。此外,我们还应用了western blot技术测定了各组大鼠海马Iba1的蛋白水平。Model组的Iba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大鼠(Iba1的蛋白水平:P<0.01),且在各度拉糖肽治疗组中也观察到相对低的Iba1水平(Iba1的蛋白水平:P<0.01,Low组vs.Model组,P<0.05,Middle组和High组vs.Model组)。3.我们进行了免疫荧光定量计数和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定量检测实验各组大鼠海马的星形细胞表达。与Sham组相比,未经治疗的VD大鼠在海马的CA1、CA3和DG区域的GFAP+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三个区域:P<0.01)。度拉糖肽的治疗减少了GFAP+细胞的数量(三个区域。P<0.01,所有度拉糖肽治疗组vs.Model组),Model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更大、分枝更多。在度拉糖肽治疗的三个剂量组中,Middle组大鼠海马的星形细胞略高于Low组和High组(CA1和CA3区。P<0.01,Low组和High组vs.Middle组)。western blotting定量结果也证实了这些结论(Iba1的蛋白水平:P<0.01,Model组vs.Sham组;P<0.01,所有度拉糖肽处理组vs.Model组;P<0.01,Low组和High组vs.Model组)。4.在Neu N的免疫荧光定量计数中,与Sham组相比,Model组海马CA1和CA3区的Neu N+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A1和CA3区:P<0.01)。在CA1区,度拉糖肽治疗组的Neu N+细胞明显多于Model组(CA1区:P<0.01,Low组和High组vs.Model组;P<0.05,Middle组vs.Model组),而在CA3区,度拉糖肽治疗组的Neu N+细胞数量仅在High组明显高于Model组(CA3区:P<0.01,High组vs.Model组)。5.我们应用western blot测定了各组大鼠海马中的GAD67含量。与Sham组相比,Model组的GAD67含量明显下降(P<0.01),表明VD大鼠海马中的GABA能神经元减少。这种GABA能神经元的损伤被度拉糖肽治疗所缓解(P<0.05,Low组vs.Model组;P<0.01,Middle、High组vs.Model组)。小结:1.VD大鼠海马CA1及CA3区出现了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度拉糖肽可以减轻这种病理学变化。2.BCCAO所诱导的VD大鼠模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出现明显增殖,度拉糖肽可以减轻这种现象。3.VD大鼠海马表现出显著的神经元损伤,经过度拉糖肽干预后,海马神经元损伤得到减轻,其中高剂量组效果优于另两个剂量治疗组。4.度拉糖肽缓解了VD大鼠海马GAD67蛋白水平下降的现象。第四部分度拉糖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凋亡及自噬的影响目的:第三部分实验中HE和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VD大鼠海马区的神经元出现了损伤和减少。由于细胞凋亡和自噬是神经元损伤和死亡的两个主要过程,我们检测了与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的各种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解释为什么度拉糖肽治疗可以减少神经元死亡。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cl-2、Bax、ccaspase-3、LC3B、Beclin 1、p62蛋白的表达。结果:1.Bcl-2/Bax比率和剪切后的caspase-3(cleaved-caspase-3,c-caspase-3)都是细胞凋亡的标志物。与Sham组相比,Model组的Bcl-2/Bax比率明显下降(P<0.01),c-caspase-3表达增加(P<0.01)。此外,与Model组相比,所有三个度拉糖肽处理组都表现出Bcl-2/Bax比率的显著增加(P<0.01,所有度拉糖肽处理组vs.Model组)和c-caspase-3的减少(P<0.05,Low组和High组vs.Model组;P<0.01,Middle组vs.Model组)。此外,在三个度拉糖肽治疗组中,Low组的Bcl-2/Bax比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Middle组vs.Low组;P<0.01,High组vs.Low组),而Middle组在降低c-caspase-3的蛋白表达方面比其他两组有更好的效果(P<0.01,Low组和High组vs.Middle组)。2.LC3B-II/LC3B-I比率、P62和Beclin-1都是参与调节自噬的指标。LC3B-II/LC3B-I比率在Model组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5,High组vs.Model组;P<0.01,Sham组、Low组和Middle组vs.Model组)。此外,LC3B-II/LC3B-I比率在三个度拉糖肽治疗组中相似。五组之间的Beclin-1没有明显差异。与其他四组相比,Sham组的大鼠显示出P62的表达升高(P<0.01,其他四组vs.Sham组)。度拉糖肽治疗组的P62表达也明显高于Model组(P<0.01,所有度拉糖肽治疗组vs.Model组相比)。小结:1.慢性脑缺血缺氧诱导细胞凋亡及自噬过度激活,致使V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变性及死亡。2.度拉糖肽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减轻神经元凋亡及调节自噬而发挥的。第五部分度拉糖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探讨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度拉糖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和m TOR蛋白水平及其磷酸化水平,并采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了High组、Sham组、Model组的基因差异,根据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统计分析,得到DEGs分析、DEGs GO富集分析、DEGs KEGG通路富集分析等结果。结果:1.与其他组相比,度拉糖肽治疗组的p-PI3K、p-Akt和p-m TOR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对增加,而PI3K、Akt和m TOR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Akt和p-m TOR在VD大鼠(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中相对于Sham大鼠均呈上升趋势(p-Akt和p-m TOR:P<0.05,Model组vs.Sham组;P<0.01,所有度拉糖肽治疗组vs.Sham组)。在p-PI3K蛋白的检测中,Model组的p-PI3K蛋白高于Sham组,但差异不明显,而度拉糖肽治疗组与Sham组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Low组vs.Sham组;P<0.01,Middle组和High组vs.Sham组)。在接受度拉糖肽治疗的三组中,p-PI3K和pAkt在三个剂量组间没有明显差别,而p-m TOR在Middle组相较其他两组有更明显的增加(P<0.05,Low组和High组vs.Middle组)。2.取Sham组、Model组和High组的海马组织提取RNA进行RNASequencing测序。与Sham组相比,Model组有17个上调基因和23个下调基因,而度拉糖肽高剂量治疗组与Model组相比有19个上调基因和78个下调基因。DEGs被分为三个主要的GO组:分子功能,细胞成分,和生物过程。根据结果,High组与Model组的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类基因中。KEGG通路分析显示,Model组与Sham组的DEGs明显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关基因,High组与Model组在包括m TOR信号通路在内的4条通路中明显富集。3.根据差异化的基因统计,与Model组相比,Deptor在High组中明显下调,而High组的Pdpk1与Model组相比存在下调趋势,但经统计学分析后未有明显差异。High组和Sham组核糖体相关的Rpl17相比Model组均出现明显上调(P<0.05,Sham组vs.Model组;P<0.01,High组vs.Model组)。与Model相比,LOC100362149在High组也明显上调(P<0.01,High组vs.Model组)。小结:1.在对VD大鼠的治疗中,度拉糖肽促使PI3K/Akt/m TOR磷酸化增加,这一现象可能与其神经保护作用相关。2.RPL17在度拉糖肽治疗组中升高,提示度拉糖肽应用时可能需要注意与情绪相关问题。
98例UC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及抑制TPL2对UC小鼠的疗效和机制探讨
目的:回顾性研究内蒙古包钢医院5年间住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我院UC患者临床特点,为临床上U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溃疡性结肠炎”为关键词在内蒙古包钢医院出院患者信息系统及翻阅存档资料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7年01月至2022年06月。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变范围、疾病活动程度、用药方案等资料。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纳入UC病例共98例,其中初发型病例36例,慢性复发型病Galunisertib例62例。初发型发病年龄以中年为主(20人,55.6%),慢性复发型以老年为主(32人,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电子结肠镜观察:慢性复发型UC患者以中度活动为主(35人,56.45%),初发型以轻度活动为主(23人,63.89%)。初发型以左半结肠型为主(22人,61.1%),慢性复发型以全结肠型为主(31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表现:慢性复发型UC患者有55例出现黏液脓血便,占88.7%,22例出现里急后重,占35.5%,18例出现肠外表现,占29.0%,临床表现较初发型更多见(P<0.05)。4.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在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沉等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5.治疗:慢性复发型患者使用美沙拉嗪栓的例数多于初发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在两组患者中均应用较少,外科治疗仅用于慢性复发型UC患者。结论:1.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UC慢性复发。2.慢性复发型UC临床症状及肠外表现较初发型重。3.C反应蛋白、血小板是预测UC复发的指标之一。4.美沙拉嗪制剂是我院治疗UC的主要药物。目的: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使用肿瘤进展位点2(TPL2)抑制剂早期干预UC小鼠,评估疾病活动、组织学损伤程度及炎症介质表达情况,探讨TPL2抑制剂是否具有治疗UC的作用,观察抑制TPL2活性后对细胞外信号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调节激酶(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明确TPL2抑制剂改善UC小鼠的下游分子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将30只C57BL/6J雄性小鼠(体重20-22g)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TPL2抑制剂组(4.5mg/kg)、低TPL2抑制剂组(2.5mg/kg)、美沙拉嗪组,每组6只。2.实验方法:药物干预后观察每组小鼠的体重、排便情况以及结肠长度的改变,HE染色结果显示结肠组织病理学的改变,q RT-PCR测试结肠组织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PL2、ERK1/2m RNA的表达水平改变,Western blot测定结肠组织中TPL2、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一般状况差,出现稀便和明显血便,DAI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肠局部充血,肠腔内可见血便,结肠长度明显缩短;HE染色结果显示黏膜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破坏和浅溃疡,HI评分明显升高;结肠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m RNA水平明显升高;TPL2和ERK1/2m 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高TPL2抑制剂组、低TPL2抑制剂组、美沙拉嗪组D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肠缩短明显改善,病理损伤明显缓解,HI评分降低(P<0.05),结肠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m 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TPL2和ERK1/2m 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3.与美沙拉嗪组相比,高TPL2抑selleck化学制剂组小鼠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HI评分降低(P<0.05),结肠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低TPL2抑制剂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PL2抑制剂对急性UC模型小鼠具有治疗作用。2.TPL2抑制剂治疗UC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ERK1/2通路,进而抑制TNF-α、IL-6炎症因子的表达而实现的。
D-二聚体、乳酸联合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对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研究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乳酸(Lac)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sPECAM-1)在预测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脓毒症相关DIC患者300例,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亡和存活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血清D-D、乳酸、sPECAM-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D-D、乳酸、sPECAM-1对脓毒症相关DIC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患者28 d病死率为22%,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清D-RP56976 IC50D、Lac和s PECAM-1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D-D、乳酸、sPECAM-1是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血清D-D、乳酸、sPECAM-1预测脓毒症相关DIC患者预后的ROC下AUC分别为0.863(95%CI:0.768~0.958)、0.831(95%CI:0.734~0.928)、0.774(95%CI:0.653~0.896),三项指标联合预测的ROC下AUC是0.965(95%CI:0.928~1.000),敏感度是0.864,特异度是0.974,较各指标单独预测高。结论 较高的血清D-D、乳酸、sPECAM-1水平与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密切相关,血programmed necrosis清D-D、乳酸联合sPECAM-1对脓毒症相关DIC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KD025临床试验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光对多花黄精组培和药用成分影响及ACY1家族鉴定与表达
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是百合科黄精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为主要药用部位,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大宗药材。多糖、黄酮和皂苷是根状茎中的主要成分之三,对人体有多种营养功效。光调节着植物形态发生、生理生化和代谢的各个方面,光照环境存在于整个植物的生长周期,并不断变化,光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物质积累的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本研究以多花黄精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包括不同光周期、光强和光质对多花黄精组培苗植株和根状茎生长、以及对多花黄精根状茎主要代谢产物多糖、类黄酮和皂苷含量的影响,为多花黄精的离体快繁与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多花黄精ACY1(PcACY1)基因成员进行鉴定与表达分析,并构建了多花黄精ACY1s过表达载体,对多花黄精根状茎进行瞬时转化。最后分析了PcACY1在不同光照条件处理下的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光照条件对多花黄精组培苗植株和根状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光周期处理多花黄精组培苗结果表明6h/18h光照时间相对来说是最适宜多花黄精的组培苗和根状茎生长的光照时长,测定的生长指标均随光照时间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 h/18 h或12 h/12h时表现出最大值,并且在6 h/18 h处理下的多花黄精根状茎增殖系数和增重系数均显著高于hereditary nemaline myopathy其他处理;不同光强处理多花黄精组培苗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为6000-8000 lx时显著促进多花黄精的组培苗增殖和根状茎的增重;不同光质处理多花黄精组培苗结果表明单一绿光对多花黄精组培苗生长及根状茎生长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蓝光则显著抑制株高,但能够促进根状茎芽增殖,且有利于多花黄精组培苗叶片光合色素的积累,红光则促进多花黄精组培苗叶片的生长。2不同光照条件对多花黄精根状茎主要代谢产物的影响不同光周期处理中发现6h/18h光照时间可促进多糖含量快速积累,而18h/6h光照长光周期处理较为促进多花黄精根状茎类黄酮和皂苷含量的积累;不同光强处理结果显示,多糖、类黄酮和皂苷含量基本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趋势,在6000-8000 lx高光强处理下含量表现出最高值;不同光质处理结果显示单一光质处理30 d以上会对多糖和皂苷含量积累有抑制效果,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抑制效果会加深,但蓝光相较于CK可促进多花黄精根状茎类黄酮的积累。3多花黄精ACY1家族成员鉴定与表达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多花黄精全长转录组中鉴定出2个PcACY1成员,并命名为PcACY1-1和PcACY1-2,它们的CDS区序列长度分别为1371 bp和1317 bp,2个成员等电点分别为5.35和5.42,表明其主要在弱酸性细胞环境中起作用,均为具有信号肽的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同时从植物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32个物种的65个ACY1成员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大部分植物物种的ACY1家族成员都是两个,表明这些物种中ACY1基因的数量相对恒定,植物ACY1进化具有较高的保守性,qPCR检测PcACY1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盐胁迫以及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发现,PcACY1-1在根状茎中的表达量较高,PcACY1-2在茎秆中的表达量最高,表明PcACY1成员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PcACY1家族成员均受到盐胁迫和高温处理的诱导,表明多花黄精ACY1家族成员在抗逆和防御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4 PcACY1在不同光照条件处理的qPCR分析PcACY1家族成员在不同光照条件处理下表达情况存在差异,PcACY1-1的表达可能不响应光周期变化,而PcACY1-2的表达响应12 h/12 h光照时间处理,PcACY1-1的表达量在各个光强处理均下调表达,而PcACY1-2的表达量显著响应高光强6000-8000 lx处理而显著上调表达,PcACY1-1显著响应蓝光处理,而PcACY1-2的表达可能不受selleckchem AMG510单一光质如红蓝绿光的诱导。5多花黄精ACY1s过表达载体构建与瞬时转化成功构建 pCAMBIA1301-PcACY1-1和 pCAMBIA1301-PcACY1-2过表达载体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将过表达PcACY1-1和PcACY1-2瞬时转化进多花黄精组培苗根状茎中,并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瞬时转化条件进行比较,发现浸泡渗透法较注射器注射法操作简单,转化效率高,适于应用在多花黄精的转化体系中。此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多花黄精根状茎中PcACY1-1和PcACY1-2基因的表达量发现,瞬时转基因多花黄精根状茎中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野生型,但在不同光质处理下表达量有所下降。综上可得,短光周期、高光强可促进多花黄精组培苗的获悉更多生长和根状茎代谢物的积累,而单一光质中蓝光抑制株高,促进根状茎增殖和类黄酮的积累,在多花黄精中鉴定获得2个ACY1成员,表达模式具有组织特异性,并在抗逆和防御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成功构建多花黄精ACY1s过表达载体也为其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