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电针激发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早期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NPSLE)患者脑细胞功能储备的价值。方法 对25例NPSLE患者于电针激发前(基础状态)与电针激发状态下行SPECT脑血流灌注成像,经视觉分析和定量分析判定脑血流灌注和功能异常Patent and proprietary medicine vendors区,比较不同状态下全脑及各脑区血流灌注值的差异。结果 基础状态下,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于25例共见138处局灶性脑血流灌注异常和功能低下区,其中15例(15/25,60.00%)存在全脑皮质弥漫性血流灌注及功能低下;电针激发状态下病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完全及明显改善率为72.46%(100/138),且全脑及双侧额叶、顶叶点击此处、颞叶、枕叶AZD9291血流灌注值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P均<0.05)。结论 电针激发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能可视化评估早期NPSLE患者功能低下脑细胞及其功能储备。
Author: admin
狂犬病病毒P蛋白拮抗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每年造成全球死亡人数超过59,000人。狂犬病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为100%,目前仍无Aurora Kinase抑制剂有效的治疗药物与方法。RABV进入细胞后释放的基因组主要由细胞中的模式识别受体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etinoic acid-induciselleck产品ble gene I,RIG-I)识别,RIG-I识别病毒RNA后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激发宿主先天性免疫反应。RABV的P蛋白具有多功能性,在病毒复制和先天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P蛋白既能拮抗宿主干扰素(Interferon,IFN)产生,也可以抑制IFN介导的信号通路,是病毒中最主要的Ⅰ型IFN拮抗剂。然而,P蛋白拮抗Ⅰ型IFN产生的详细分子机制和精确位点尚不清楚。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RABV固定毒株和野毒株感染对IFN通路的激活能力不同。本研究中发现固定毒株CVS和野毒株DRV的P蛋白抑制IFN激活的能力不同,通过对CVS-P和DRV-P进行疏水性分析和区域互换,发现DRV-P上172-182氨基酸区域对其抑制干扰素调节因子3(IF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激活至关重要;接着对两株P蛋白172-182氨基酸区域进行序列比对和位点突变,发现P蛋白179位点丝氨酸(Serine,Ser)是其抑制IFN产生所必需的,当179位点由Ser突变为脯氨酸(Proline,Pro)时,P蛋白抑制IRF3激活的能力显著减弱。通过对RIG-I通路中的关键分子进行蛋白互作筛选,发现179位点为Ser的RABV-P(以下命名为S179-RABV-P)可以与RIG-I通路中的关键激酶IKKε(I-kappa B kinaseε)结合;区域互作实验表明,S179-RABV-P与IKKε分子的激酶结构域(Kinase domain,KD)和支架二聚化结构域(Scaffold dimerization domain,SDD)均有互作。后续机制研究表明,S179-RABV-P通过与IKKε互作破坏了IKKε/IKKε-KD与上游接头分子TNF受体相关因子3(TNF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3,TRAF3)、IKKε/IKKε-KD与下游IRF3的结合,从而抑制IRF3的激活和干扰素的产生。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CVS和疫苗株SAD的P蛋白179位点分别突变为Ser和Pro,获得重组突变病毒r CVS-P179S和r SAD-S179P。细胞实验表明,179位点Ser决定了P蛋白在感染细胞中与IKKε互作以及病毒在感染细胞中对IFN和下游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s)激活的抑制能力。小鼠体内实验表明,P蛋白179位点的改变显Oil biosynthesis著影响RABV抑制宿主IFN激活的能力,与亲本株相比,r CVS-P179S攻毒小鼠发病提前,症状加剧;r SAD-S179P在小鼠体内显著致弱,且免疫原性不受影响。对丽沙病毒属中其他成员的P蛋白进行研究发现,丽沙病毒属中的S179-P均可以通过结合IKKε来抑制IRF3激活。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RABV-P的179位点Ser为其拮抗IFN产生的关键位点,S179-RABV-P通过结合IKKε激酶分子扰乱IKKε与TRAF3和IRF3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IFN反应,且P蛋白179位点Ser的突变可以显著改变病毒的致病性。更重要的是,S179-P通过靶向IKKε拮抗IFN产生这一功能在丽沙病毒属中是保守的。本研究为深入理解丽沙病毒属的免疫逃逸策略与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RABV减毒活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电针“足三里”减轻大肠癌小鼠化疗后肠黏膜损伤及其对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肠癌荷瘤小鼠5-氟尿嘧啶(5-FU)化疗后肠黏膜损伤的减轻作用及对结肠组织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化疗后肠黏膜损伤的部分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T26组、5-FU组、非穴组和足三里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采用大肠癌CT26细胞皮下注射种植移植瘤;5-FU组、非穴组和足三里组腹腔注射5-FU(5 RSL3采购mg/mL)溶液,每3 d注射1次,共7次。足三里组和非穴组小鼠在每次给予5-FU腹腔注射后进行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非穴组电针双侧非穴,每次5 min,3 d治疗1次,共治疗21 d。治疗结束后评估小鼠腹泻指数,测量小鼠结肠长度;HE染LY294002核磁色法观察小鼠结肠黏膜病理形态,测量结肠绒毛长度;生化分析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TUNEL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B淋巴细胞瘤-2基因相关X蛋白(Bax)阳性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T26组小鼠腹泻指数、结肠长度、结肠绒毛长度、MDA含量、SOD活性、GSH-Px活性、细胞凋亡率、Bax、Bcl-2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CT26组比较,5-FU组小鼠腹泻指数升高(P<0.01),结肠长度及结肠绒毛均缩短(P<0.01),结肠组织MDA含量升高(P<0.05),SOD和GSH-Px活性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Bax阳性表达升高(P<0.05),Bcl-2阳性表达率降低(P<0.01)。与5-FU组比较,足三里组小鼠腹泻指数降低(P<0.01),结肠长度及结肠绒毛均增长(P<0.01),结肠组织MDA含量降低(P<0.05),SOD和GSH-Px活性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降低Media multitasking(P<0.01),Bax表达降低(P<0.05),Bcl-2表达升高(P<0.01);非穴组小鼠结肠绒毛长度增长(P<0.01),结肠组织SOD、GSH-Px活性升高(P<0.05,P<0.01),结肠组织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可减轻大肠癌荷瘤小鼠5-FU化疗后肠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结肠组织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淀粉基疏水抗菌复合包装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以淀粉为原料制备的包装材料需要满足水蒸气阻隔性、可生物降解、机械性能等要求。特别是应用于食品包装时,需要保证食品的安全。目前,对于淀粉基包装的研究都是单层膜,其功能性不能完全满足食品包装的要求。因此本文将探Suppressed immune defence讨一种具有疏水功能的淀粉基抗菌包装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为了满足食品包装不同的功能需求,本研究制备出淀粉基多层复合膜材料。由于聚乙烯醇有良好隔绝水蒸气和氧气的功能,同时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粘合作用,可作为中间层。对与空气接触的外层进行疏水改性,制备出具有疏水性能的改性淀粉层。对与食品接触的内层进行抗菌处理,制备出抗菌淀粉膜,采用微胶囊技术使抗菌膜具有缓释抗菌效果。采用延流法进行层合,干燥之后,分次喷覆三层疏水改性剂,待其完全晾干就可以得到具有疏水性能的抗菌淀粉多层复合膜材料。本研究首先制备出PVA/改性淀粉双层膜。将原淀粉用硬脂酸进行改性,添加3%的硬脂酸改性淀粉取代度最高,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得出,淀粉的-OH与脂肪酸的-COOH发生键合反应,氢键结合增加,证明了淀粉酯的形成,接下来探究了纤维素纳米纤丝(CNF)对淀粉膜的拉伸强度的影响,当用量为0.4%、添加时温度为95℃时具有最高的拉伸强度。探讨 PVA/改性淀粉不同的层合比例(100/0、85/15、75/25、65/35、50/50、0/100),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得出最佳紧密层合比例为50/50。将自制的疏水改性剂喷覆三层到双层膜上,得到最低的水蒸气透过率为0.3×10-10 g.cm/c m2.s.Pa、接触角达到122.3°、力学强度达到31.23 MPa。因此选择PVA/改性淀粉为50/50作为后续的研究。对抗菌膜制备工艺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方法,Empagliflozin对肉桂醛(CIN)、百里酚(THY)、CIN-THY复合液三者的抗氧化性能进行研究,发现CIN-THY复合液的抗氧化性较好,对不同CIN-THY的比例(5:1、3:1、2:1、1:1)的抗氧化性进行分析,得出1:1时抗氧化性能最好。以复凝聚反应为制备方法,将CIN-THY复合液作为芯材,明胶(GE)和阿拉伯胶(GA)作为壁材制备微胶囊,以壁材质量比、pAlisertib纯度H值、总壁材含量、芯壁比为变量,通过测定分析,探讨出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pH值为3.4、壁材质量比为3:2、壁材含量为2%、芯壁比为3:2。接下来对微胶囊添加量和抗菌膜干燥温度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抗菌膜的机械性能进行分析,微胶囊添加量为1.5%、干燥温度为50℃时,淀粉抗菌膜拉伸强度达到20.3 MPa,具有最优的机械性能。通过扫描电子可以看出,微胶囊的表面光滑,无褶皱,无空洞。抗菌膜可以明显地看到微胶囊均匀地分布在膜的表面和内部,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表明微胶囊被成功包覆。微胶囊和抗菌膜在4种(蒸馏水、3%乙酸、10%乙醇、95%乙醇)食品模拟体系中的缓释试验结果表明,CIN-THY微胶囊在蒸馏水和3%乙酸体系的释放速率较慢,缓释性能更加稳定,更适合用于中性和酸性中使用。与微胶囊相比,制成微胶囊淀粉复合膜之后其抗氧化性能、抑菌性能和缓释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最后制备了抗菌淀粉/PVA/改性淀粉复合膜并对其应用进行了研究。将抗菌膜和PVA/改性淀粉双层膜进行不同比例(80/20/0、68/17/15、60/15/25、52/13/35、40/10/50、0/25/75)的层合,得出最优的层和比例40/10/50,水蒸气阻隔性得到很大提升。接触角最大值120.1°、WVP最小值为1.3×10-10 g.cm/cm2.s.Pa,拉伸强度也提高到最大值27.1 MPa。热重测定分析得出40/10/50的复合膜热稳定性相比于单层抗菌膜更加稳定。分别在4种食品模拟环境中进行缓释性能的测定,表明该多层复合膜更加适合中性和酸性的环境中使用。最后测定面包的发霉率,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由于多层复合膜不断释放抑菌物质,可以更长时间的持续释放抑菌物质阻止微生物的生长,多层复合膜可以有效延缓面包的发霉变质,并延长其货架期至6天。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短时间的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与价值分析
目的 评估在短时间的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在2020年1—12月期间就诊的10selleck合成1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50)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研究组(n=51)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将两组患者麻醉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睁眼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插管后1 min、气腹后3 min、术毕的收缩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包含恶心、呕吐、血氧饱和度降低、麻醉苏醒躁动、腹痛)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Y-27632纯度(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6,P=0.023)。结论 短时间的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的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改善血流动力Medium cut-off membranes学指标以及麻醉相关指标。
不同OLGIM分期慢性胃炎患者血清COX-2、TFF2表达水平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慢性胃炎肠化生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LGIM)分期慢性胃炎患者血清环氧化酶-2(COX-2)、三叶因子2(TFF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和同期进行体检的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OLGIM分期系统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OLGIM分期。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对照组与不同OLGIM分期慢性胃炎患者的血清COX-2、TFF2水平,分析OLGIM 0~Ⅱ期、OLGIMⅢ~Ⅳ期慢性胃炎患者与临床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理Pevonedistat细胞培养类型、家族史和Hp感染)Fulvestrant采购的关系,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慢性胃炎Hp阳性与OLGIM分期和血清COX-2、TFF2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血清COX-2、TFF2对不同OLGIM分期Hp阳性的影响,同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120例OLGIM分期0、Ⅰ、Ⅱ、Ⅲ、Ⅳ期分别为10.00%、16.67%、10.00%、43.33%、20.00%。与对照组、OLGIM 0~Ⅱ期比较,OLGIMⅢ~Ⅳ期慢性胃炎的血清COX-2表达水平较高,TFF2表达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LGIM 0~Ⅱ期比较,Ⅲ~Ⅳ期患者的Hp阳性率较高(79.49%vs.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COX-2、TFF2均是影响OLGIM 0~Ⅱ期、Ⅲ~Ⅳ期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慢性胃炎Hp阳性与OLGIM分期和血清COX-2均呈正相关(P<0.05),与TFF2呈负相关(P<0.05)。血清COX-2、TFF2与COX-2+TFF2在预测不同OLGIM分期慢性胃炎Hp阳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75。结论 血清COX-2、TFF2及Hp感染均与慢性胃炎OLGIM分期进展程度存在一定关联,可根据血清COX-2、TFF2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及Hp感染率判断患者的OLGIM分期情medullary raphe况。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患者的预测模型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ICC)肝切除术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生存预后列线图。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中筛选2004—2015年诊断为ICC并行肝切除术的患者,采用LASSO回归、COX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用一致性指数、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价列线图的预测性能。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理分期KD025细胞培养、T分期、肿瘤直径、阳性淋巴结数目等均是影响ICC肝切除术后患者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SS)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以上6个因素构建列线图,建模组中列Etoposide溶解度线图的C-index为0.66[95%CI(0.64,0.69)],1、3、5年的AUC分别为0.68、0.74和0.75;验Anti-epileptic medications证组中的C-index为0.67[95%CI(0.63,0.72)],1、3、5年的AUC分别为0.69、0.68和0.71。结论 基于年龄、性别、病理分期、T分期、肿瘤直径、阳性淋巴结数目6个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诊断准确度,有助于临床决策和个体化治疗。
miRNA干预骨质疏松的机制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代SB431542临床试验谢疾病,表现为骨质流失和骨微结构破坏,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并非OP发生、发展的唯Iranian Traditional Medicine一致病因素。MicroRNA(miRNA)在细胞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miRNA与靶mRNA的互补序列结合,通过转录后调控抑制靶mRNA的表达,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研究证据表明miRNA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等,靶向mRNA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在骨质疏松中主要是调节骨构建、骨再吸收和成骨细胞分化之间的平衡,因此,基于miRNA的基因治疗是一种快速发展的疾病治疗策略。中医药可通过干预miRNA差异表达靶向调控成骨/破骨细胞分化,进而改善骨代谢。该文总结了在骨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和凋亡等生理和发育过程中miRNA的AZD6738化学结构靶向作用,对其作用机制及其靶点进行归纳和分类,并总结了目前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和通过miRNA发挥骨保护功能的药物。该综述有望对未来针对调控miRNA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指引。
补阳还五汤对失神经大鼠骨骼肌纤维化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补阳还五汤(BHD)对失神经大鼠骨骼肌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延缓肌萎缩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弥可保组、BHD组,每组8只。采用坐骨神经截断的方法建立失神经肌萎缩模型。各组采用相应干预连续21 d。完整取下双侧腓肠肌计算肌湿重比值,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肌萎缩和纤维化情况并测定肌纤维横截network medicine面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腓肠肌组织中TGF-β1、Smad3、MyoD1、Pax7 mRNA含量,生物信息学分析TGF-β1、Smad3、MyoD1、Pax7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Western印迹检测腓肠肌组织中TGF-β1、p-Smad3蛋AZD9291价格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BHD组肌湿重比和横截面积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见模型组肌细胞明显萎缩、皱缩,细胞间隙大量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明显,肌纤维束排列结构紊乱,BHD组肌细胞虽有萎缩,但肌纤维束排列结构有序,未见明显紊乱,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体内实验剂量肌细胞萎缩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BHD组TGF-β1、Smad3 mRNA表达水平和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MyoD1、Pax7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TGF-β1、Smad3、MyoD1、Pax7蛋白之间的关系基本呈流水线式的一一对应关系,TGF-β1首先作用于Smad3,再依次对MyoD1和Pax7进行调控。结论 BHD可通过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转导途径,降低骨骼肌纤维化程度,进而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进程。
肾间质血管病变与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了解狼疮性肾炎和增生性狼疮性肾炎患者中血管病变的发病情况,探讨血管病变与LN患者临床病理的关联性,进一步探究血管病变及其严重程度是否与LN,特别是增生性LN进展为ESRVX-445小鼠D和死亡相关,为延缓LN病程进展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肾脏内科就诊并行肾穿刺活检,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12年修订的LN诊断标准的225例LN患者,根据光镜下有无血管病变分为无血管病变组、合并血管病变组,再根据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将合并血管病变组分为轻度血管病变组、中度血管病变组,重度血管病变组。156例增生性LN患者分组方法同上。分别比较四组LN患者肾活检时基线的临床、实验室及病理特点,进一步探讨影响L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收集到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更多的狼疮性肾炎患者共计225例,其中女性197例,占87.56%,男女比例为1:7.04,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为(35.61±12.01)岁,合并血管病变组101例,占44.89%,其中轻度血管病变组72例(71.29%),中度血管病变组17例(16.83%);重度血管病变组12例(11.88%);无血管病变组124例,占55.11%。2.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合并血管病变的LN患者年龄更大,合并蝶形红斑、口腔溃疡、脱发、神经精神受累、高血压比例、SLEDAI评分、血肌酐、尿素、尿酸、CRP、CI评分、TIN病变总分更高,肾活检时SLE病程更长,e GFR更低。3.多组比较结果显示:蝶形红斑、脱发、关节炎、高血压的发生率及年龄、SLEDIA评分、活检时SLE病程、肾功能、尿酸、甘油三酯、CRP、CI评分、TIN病变总分在不同严重程度血管病变组以及无血管病变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轻度血管病变组关节炎的发生率最高;中度血管病变组蝶形红斑的发生率、SLEDIA评分、血肌酐、尿酸最高,e GFR最低;重度血管病变组脱发、高血压的发生率、CRP、CI评分、TIN病变总分最高,活检时SLE病程最长、年龄最大,甘油三脂最低。4.中位随访时间(57.52±43.45)月,有7例患者失访,46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其中死亡13例,复合终点事件33例。合并血管病变组发生终点事件的有26例;无血管病变组发生终点事件的有20例。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合并血管管病变组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103)。5.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肾脏存活率较低,发生肾脏复合终点的风险较高;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轻度血管病变组、中度血管病变组、重度血管病变组患者肾脏存活率较低。合并血管损伤、急性肾损伤、活检时SLE病程较长是LN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6.增生性LN患者合并血管病变的比例高于总体LN患者合并血管病变比例,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增生性LN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临床及病理表现更差、肾脏存活率较低,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较高。结论1.本组LN患者中,血管病变占44.89%,其中轻度血管病变组发生率较高,为71.29%。2.与无Biogenic mackinawite血管病变组相比,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的肾脏存活率较低,且随血管病变程度的增加而递减。提示LN合并血管病变及血管病变程度与肾脏预后密切相关。合并血管病变、急性肾损伤、肾活检时SLE病程越长是LN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增生性LN患者合并血管病变的比例较高,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增生性LN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临床及病理表现更差、肾脏存活率较低,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