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戊己丸治疗代谢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戊AZD2281浓度己丸中黄连、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 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Cytoscape3.7.2构建戊己丸化合物-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PPI网络,利用Bioconductor对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通路,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戊己丸治疗代谢性炎症相关通路蛋白水平。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异鼠李素、植物固醇、氢化小檗碱、小檗碱,涉及IL6、CASP3、VEGFA、EGFR、MYC等关键靶点。涉及脂肪酸代谢过程、细胞调亡等分子过程,细胞外基质、肌浆网等细胞组成,氧化还原等分子功能,涉及PI3K-Akt、MAPK、IL-17、NF-kB、FOXO、AMPK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戊己丸3g/kg组血清TC显著下降,肝脏组织炎性病变改善,p-PI3K、p-AKT、p-eNOS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肝脏中IL-6、IL-18、TNFa基因水平显著下调,IABT-199配制L-10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或P<0.0Resultados oncológicos1)。结论:戊己丸中活性化合物能通过改善细胞凋亡及氧化还原反应调节炎症因子治疗代谢性炎症。
Author: admin
小檗碱调节HIF-1α/VEGF信号通路对皮肤溃疡大鼠血管生成和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探究小Hepatoid carcinoma檗碱(BR)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对皮肤溃疡大鼠血管生成和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采用创面局部多次涂抹冰醋酸建立皮肤溃疡模型,随机数字法分组,包括模型组(M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html、小檗碱低剂量组(BR-L组)、小檗碱高剂量组(BR-H组)、小檗碱高剂量+空载组(BR-H+pc-DNA组)、小檗碱高剂量+HIF-1α敲低组(BR-H+pc-HIF-1α KD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SD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以药物分组处理3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皮肤溃疡创面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皮肤溃疡创面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与纤维结合蛋白(FN)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各组大鼠血清及皮肤溃疡创面组织炎性因子IL-6、IL-8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皮肤溃疡创面组织HIF-1α/VEGF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M组大鼠创面组织MVD、血清及创面组织IL-6、IL-8水平升高(均P<0.05)。与M组相比,BR-L组、BR-H组、BR-H+pc-DNA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MVD、HIF-1α及VEGF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血清及创面组织IL-6、IL-8水平均降低(均P<0.05),且高剂量小selleck产品檗碱作用更强。敲低HIF-1α可减弱BR对模型组大鼠各指标的作用。结论:小檗碱可通过上调HIF-1α/VEGF通路而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抑制炎症,增强皮肤溃疡大鼠血管生成和胶原形成,促进其创面愈合。
改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对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影响
目的:分析改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对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8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selleckchem MLN4924,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李金斯坦(Lichtenstein)疝修补术,研究组使用改良TEP,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氧化应激、胃肠激素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总抗氧化能力(TA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低于术前,丙二醛(MDA)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TGDC-0068浓度AC、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均低于术前,但研究组MTL、GA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EP能够优化成人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指标,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对患者的胃肠功能刺激更小,同时还能减少患者Malaria infection术后并发症。
中国古代疫病防控体系相关古文献研究
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与疫病的抗争。时至今日,疫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疫病的流行对国家的疫情应急防控体系构成考验。在我国古代的抗疫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疫病防控救治知识与理论。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古代的疫病防控史料,对当今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古代的疫病防控体系,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与疫病发病相关的气候、地理因素,五运六气预测疫病;古代预防疫病的方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应对疫病的行为举措;古代中医疫病理论的沿革,不同流派治疫的处方用药规律。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尚有拓展研究的余地:其一,鉴于既往相关研究零散而不全面,可以通过梳理、归纳、挖掘历代在疫病流行各个阶段的应对情况,综合展现古代疫病防控体系的整体面貌;其二,关于疫前的预测,除了五运六气之外,尚有一些预测理论、方法有待挖掘;其三,在疫病的预防方面,涉及古人的防疫思想、防疫方剂组方思路,仍有值driving impairing medicines得深入研究之处;其四,全面梳理历朝的抗疫举措,通过对比分析,可深入探讨历代抗疫的共性与特点,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其五,历代疫灾中切实参与治疫的医家,以及他们在抗疫实践中实际应用过的中医理法方药,尚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因此,本研究的立题思路是:已知现代疫病防控体系包含疫前的预防,疫情发展趋势的预测,疫病流行时的应急响应举措、医疗救治,疫病爆发过后的善后恢复。尝试从现代疫病防控体系的视角反观古代抗疫,发现防控体系中的预测、预防、应急响应、善后抚恤各环节的内容在古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实践。故本研究拟从疫前、疫中、疫后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历代疫前预测的理论及其应用,探析古代防疫方药与方法,梳理历朝疫中的应对措施、疫后的善后措施,并分析其共性与特色,讨论其形成、变迁及影响因素,挖掘疫病流行过程中实际应用过的中医药理论与方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史志书籍中与疫病防控相关的内容,古代医籍所载防疫方法、方药,以及医家在治疫实践中创立的理论、方药。研究的主体材料包括:二十五史、《周礼》《礼记》、部分明清地方志、帝王实录等史学典籍中的疫病资料;论述疫病辨治理论的伤寒、温病、疫病专书,如《伤寒论》《伤寒总病论》《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温疫论》《疫疹一得》《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吊脚痧方论》等;载有疫病防治理法方药的综合性医书,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东垣试效方》《儒门事亲》《普济方》《万病回春》《医学实在易》等。正文主体部分分为四个板块:第一部分是疫前的预测。古人在长期观察中,发现疫病发病时的气候、气象、星象等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故通过观测相应的气候特点、天象星象,预测可能发生的疫病。本章主要以二十五史、《易纬》《素问》中的疫病文献为研究对象,探究古代疫前预测疫病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第二部分是疫前的预防。以历代方书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古代防疫的方药、方法,归纳总结组方用药思路,讨论其背后的指导思想。第三部分是疫中、疫后的官民应对措施。疫中应急响应是疫病防控的重要环节,疫后的善后恢复是疫中应对措施的延续,本章以二十五史、《周礼》《礼记》、部分明清地方志、帝王实录中的疫病文献为研究材料,考察自秦汉至清代历代官民在疫中、疫后采取的措施,对比分析历朝应对措施的共性和特色,探讨形成这种疫病防控态势背后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古代疫灾中的中医应用。在古代,中医被应用于治疫实践,是疫病救治中的重要一环。本章将医家治疫的史实与所应用的医理相结合,探讨中医治疫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张仲景、许叔微、李东垣、张子和、吴又可、龚廷贤、余霖、陈修园、王孟英、徐子默10位医家为典型代表,研究他们的治疫事迹和治疫理论,以及宋代官方指导用方用药、圣散子方治疫的应用情况等。通过以上四个板块的研究,大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古人在疫病发生前有预测和预防举措。疫病预测理论方法的形成,是以对自然气候、星象天象的长期观察为基础的。古人将疫病归属于灾异,与水灾、旱灾等天灾性质相同,疫病预测理论是灾异预测理论的组成部分。古人发现气候反常与疫病爆发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总结归纳出基于二十四节气中时与气相失预测疫病的理论,通过观察selleckchem物候当至不至或未当至而至推知气候异常变化。异常的气候变化产生非时之气,非时之气导致疫病流行。二十四节气指示一年的气候规律,一甲子六十年也存在气候周期律。古人将五运六气理论引入疫病预测,以五运、六气表征一甲子各年的气候特点,形成值年大运、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六气客主加临的运气格局,用于推知不同干支年可能出现的异常气候现象,进而预测容易爆发疫病的时间段。除此之外,古人进一步发挥运气理论,将理论上的气候规律与实际气候情况相比较,以不迁正、不退位解释理论气候与实际气候不吻合的现象,并提出天地二甲子刚柔失守之后的三年之内多化生疫病。古人以天人合一思想阐释星象、天象,形成了观天象预示人间诸事得失吉凶的星占学说,包含疫病在内的灾异是星占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认为,人事得失尤其是君王政令失宜,天会应之出现异常的星象,并降下灾异作为天谴。因此,异常星象的出现可以帮助预测疫病。第二,古代关于疫前的预防,重点关注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首先以人身之正气为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以通过调神的方式增强五脏六腑的正气,以抵御疫邪的侵袭;其次是使用药物辟疫,通过内服方药、外用药物的方式,以发表、除邪的药物祛除侵入身体表里的病邪,借助药物的气味,驱散环境中的毒邪,从而达到防止疫病染易的目的。第三,在疫中、疫后阶段,国家政府、民间人士各阶层皆会采取多BMN 673抑制剂项措施应对疫病,无论是医学和非医学的措施在历代均或多或少地存在过。各级政府的医学措施包括派遣医官诊疗疫病、供给发放治疫药物、设立病坊收治染疫患者,以及清代推广施行的人痘接种;民间医家积极参与治疫,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中医疫病理论与技术方法。一些非医学措施也是历代普遍存在的,如疫中疫后减免赋税、发放赈灾钱粮、减少征用人力、掩埋疫死尸体,祭祀祈禳如傩礼、祭祀山川诸神、斋戒礼佛等;在人事政令致疫说盛行的汉代以及魏晋南北朝、隋唐,人们反思人事得失,君王施行利国惠民政策来响应疫灾。对医学与非医学措施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君王的主观意志关系密切。历代应对疫病采取的非医学措施,与应对水灾、旱灾等其他灾异的措施差异不大,且政府对疫病的重视程度多不及水灾、旱灾等;在君王重视医药的朝代如宋代,所采取的医学救治措施是较为完备的。第四,在古代,中医是治疗疫病的主要手段,史志、医学文献中,不乏兼具治疫史实与治疫方药双重因素的案例,此类案例真实地反映出古代中医治疫的实际应用情况。汉代张仲景在治疗建安年间(196-219)大疫的实践中著成《伤寒论》一书,以三部、六病、辨方证作为包含疫病在内的外感病辨治的纲纪,具有里程碑意义。北宋仁宗曾献出宫廷所藏犀角配方制药,为民众治疗疫病,是犀角“治伤寒温疫”功效的一次实践应用。苏轼、苏辙曾应用圣散子方为百姓治疫,取得较好疗效,其后太学生效仿苏轼服用圣散子治疫却未能取效,经研究分析,圣散子方是针对寒疫的治方。唐宋以降,伤寒、温病、疫病分治的理论逐渐形成,医家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诊治疫病。南宋高宗曾推广使用小柴胡汤治疫,所治疫病属热证,此例即是以六经辨证为指导使用小柴胡汤治疫。医家许叔微对证属风温的疫病治则处方进行了发挥。金元时期医学百家争鸣,医家李东垣、张子和亲身经历疫病,李东垣先后从上焦热毒辨治大头瘟,以内伤脾胃辨治饥荒时期的疫病;张子和从暑热邪气客于膜原的角度阐发疟病的证治。明代吴又可提出疠气说、病邪从口鼻传入的理论,认为疫病初始横客膜原,从膜原溃散后方能传表、传里,创制达原饮、三消饮为邪客膜原的治方,具有重大创新。清代多种疫病流行,余霖以清泄之法治愈证属热疫的疫疹;陈修园、王孟英、徐子默等医家亲自参与治疗霍乱,他们的辨治理论各有千秋;陈修园、徐子默主张温散寒邪;王孟英主张清利暑热。这些医家从实践观察中提出不同的观点,有效地指导了当时的疫病救治实践,从不同角度对前人理论、方法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第五,自先秦时期开始,天人感应的思想就影响着疫病观念的形成,在此背景之下产生相应的防控措施。古代产生了鬼神致疫、异常气候致疫、人事政令致疫3种疫病观。第六,现代疫病防控体系中的各项措施在古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实践,可以看到疫病防控体系的雏形,但古代疫病防控措施多是零星散在的,缺乏官方层面的强制性,疫病的响应措施受君王的主观意志影响,未能形成统一、完备的防控体系。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以现代疫病防控体系的视角切入,从疫前、疫中、疫后三个角度,研究古代在疫前预测、疫病预防、疫中响应、医疗救治、疫后善后各环节的实践情况以及产生的思想、理论,总结出古代存在的三套疫病预测理论。第二,对前人的研究加以完善:全面考察自秦汉至清代历朝官民应对疫病的措施,综合分析其共性与特色,并分析天人感应思想背景之下产生的疫病观对历代抗疫措施的影响。第三,在研究思路上有所创新:结合医家治疫的史实与治疫理法方药,探究古代疫灾中的中医药实际应用情况,尝试以《伤寒论》提出的六病辨治理论囊括历代医家疫病理论。
HIIT与MICT对肥胖大学生血清鸢尾素、炎症因子和肥胖指标影响的对比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12周运动干预,探讨相同耗氧量条件下HIIT与MICT两种运动方式干预前后,肥胖大学生血清鸢尾素、炎症因子及各项肥胖指标的变化与联系。研究方法:本实验通过线上和线下招募选取无系统性训练(体育课除外)非体育专业,年龄为18~22周岁的肥胖大学生103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计42名。随机分成HIIT组、MICT组、对照组,每组14人。HIIT组与MICT组受试者进行二周的适应性训练后,每周进行3次运动干预;对照组受试者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干预实验共持续12周,三组受试者均于干预前、后对身高、体重、BMI、体脂率、腰臀比、颈围、最大摄氧量、空腹血糖、血压、血脂、鸢尾素、TNF-α、IL-4等指标进行采集,通过SPSS、Graph Pad Prism 8等软件进行对比分析。中途有受试者退出,最终完成实验的40人(HIIT组14人,MICT组13人,对照组13人)。研究结果:(1)12周运动干预后HIIT组与MICT组受试者血清Irisin均显著上升(p<0.01),其中HIIT组干预效果最好,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两种运动干预方式对肥胖大学生TNF-α、IL-4等炎症细胞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HIIT对TNF-α的干预效果优于MICT,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寻找更多;与HIIT干预方式相比,MICT组干预后IL-4显著升高,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运动干预后HIIT组与MICT组受试者体重、BMI、体脂率、颈围、腰臀比等指标均显著性下降(p<0.01);与MICT组相比,HIIT组受试者BMI和体脂率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运动干预后两组受试者SV2A immunofluorescenceTG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试者HDL-C均显著上升(p<0.01),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ICT组LDL-C显著性降低(p<0.01),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TC无显著性变化。(5)运动干预后两组受试者DBP与SBP均呈下降趋势,HIIT组干预后SBP(p<0.01)、DBP(<0.05)显著下降;MICT组DBP显著下降(p<0.01),SBP无显著性差异。(6)运动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空腹血糖均呈下降趋势(p<0.01),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12周HIIT与MICT运动干预均会引起肥胖大学生血清Irisin不同程度的升高并改善肥胖状态,表明运动可能通过影响机体Irisin分泌,调节机体代谢,从而预防并改善肥胖症。(2)12周HIIT与MICT运动干预可以改善肥胖大学生体内的炎症状态,运动干预后血清中促炎性炎症因子TNF-α浓度降低,抗炎性炎症因子IL-4浓度升高,炎症因子变化有利于改善肥胖大学生机体的慢性炎症状态,可能与体重、体脂率降低有一定关联。(3)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受试者各项肥胖指标影响不同,但HIIT组干预效果优于MICT组。(4)运动干预后两组受LY294002体内实验剂量试者血清Irisin与TNF-α呈负相关,与IL-4呈正相关。表明机体在运动过程中分泌Irisin的同时还会影响体内炎症状态,炎症因子的变化可能与Irisin浓度增加有关。(5)运动干预后两组受试者TG、LDL-C与TNF-α呈下降趋势,HDL-C、IL-4与Irisin呈上升趋势,表明炎症状态改变可能会引起血脂结构变化。
神经外科ICU患者误吸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其诊断效能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误吸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及其诊断效能。方法:选取998例神经外科ICU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住ICU期间是否发生误吸分为误吸组(n=297)和非误吸组(n=70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利用R软件构建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误吸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MS-275 molecular weigh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误吸史、意识障碍、床头抬高角度、胃残留量、胃肠减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抑酸剂、肌松剂、镇静镇痛药及NImedial sphenoid wing meningiomas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Compound C说明书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胃残留量、机械通气、肌松剂、镇静镇痛药及NIHSS评分均是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误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误吸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8(95%CI:0.967~0.98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58%、90.24%。结论:意识障碍、胃残留量、机械通气、肌松剂、镇静镇痛药及NIHSS评分均是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误吸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以上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孕期PM_(2.5)暴露诱导子代认知功能损伤及其神经发育机制研究
NN2211 IC50空气颗粒物污染与人体健康风险直industrial biotechnology接相关。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PM_(2.5))可以在空气中长期驻留。它们能深入人体肺部,并随血液循环到达其他靶器官,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中枢神经系统(CNS)发育始于胎儿时期,此阶段胎儿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母亲孕期接触PM_(2.5)会对胎儿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儿童患认知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神经疾病的风险。然而,关于孕期PM_(2.5)暴露导致子代患CNS疾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而且缺乏关键发育窗口期神经发育结局的连续性监测。为此,本课题在解析PM_(2.5)污染的区域特征基础上,建立C57BL/6小鼠孕期PM_(2.5)暴露模型(3 mg/kg b.w.),考察其对子代小鼠出生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功能变化、形态发育、基因表达谱改变以及线粒体功能等方面阐明PM_(2.5)诱发子代小鼠神经发育障碍的分子机制。1.不同地区的PM_(2.5)因污染来源各异而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所以PM_(2.5)污染通常具有区域特征性,并且母亲孕期暴露于PM_(2.5)还可能导致子代出生指标改变。为此,我们首先对采样地区PM_(2.5)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马尔文纳米粒度电位仪对PM_(2.5)形态及流体动力学直径进行检测分析,并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PM_(2.5)样品中的元素和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采样地PM_(2.5)样品呈现多样化形态,由煤烟聚集物、规则和不规则的矿物颗粒以及球形颗粒等组成,平均粒径大小为600.1±30.25 nm,多分散性指数(PDI)和ζ电位分别为0.785±0.044和-33.03±0.61 m V。PM_(2.5)中元素平均含量为168.985 ng/m~3,其中含量最高的四种重金属为Fe、Zn、Cu和Pb。PAHs平均含量为7.12 ng/m~3,其中排名前三为苯并(b)荧蒽(Bb FA)、荧蒽(FA)和屈(CHR)。连续3年的PM_(2.5)样品中元素和PAHs种类和百分比含量相似。接下来,我们建立了小鼠孕期PM_(2.5)暴露模型,通过考察子代小鼠出生指标来反应其潜在不良健康效应。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暴露组子代小鼠中包括胚胎期时长、同窝仔数、性别比例、睁眼时间、大脑脏体比值、体长和尾长在内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然而,PM_(2.5)暴露组雄性子代体重在出生后(PND)1天和PND7时显著下降。以上结果提示采样地区PM_(2.5)样品具有区域特征性和稳定性,孕期PM_(2.5)暴露后的雄性子代小鼠表现出显著的低出生体重。2.大量研究表明,低出生体重与神经发育障碍存在关联。然而孕期PM_(2.5)暴露导致的雄性子代体重降低是否会诱发性别特异性神经认知结局及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在本部分研究中,利用莫里斯(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孕期PM_(2.5)暴露是否影响断乳子代认知功能。通过不同发育时期大脑组织切片和乳鼠原代神经元培养,分别观察体内和体外的神经元形态。收集雄性子代PND1、PND7和PND21大脑皮层进行m RNA测序(m RNA-seq)分析,并探讨可能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孕期PM_(2.5)暴露会导致断乳雄性子代神经认知缺陷,而雌性子代未受影响。性别特异性神经认知结果与出生后关键窗口期雄性子代大脑皮层神经元异常发育和m RNA表达谱改变有关。雄性子代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表明,孕期PM_(2.5)暴露会持续扰乱参与轴突、树突和突触形态发育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此一致的是,孕期PM_(2.5)暴露显著抑制雄性子代轴突生长,并降低树突复杂性以及突触可塑性。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调控轴突、树突和突触发育相关全部枢纽基因的关键转录因子(TF)Hoxa5,在PM_(2.5)暴露后的PND1、PND7和PND21雄性子代大脑此网站皮层中显著下降。此外,PM_(2.5)的无机组分(IC)和有机组分(OC)都对神经元形态发育存在不利影响,其中OC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总之,孕期PM_(2.5)暴露通过影响Hoxa5介导的神经元形态发育损害雄性子代的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且包含PAHs在内的OC比IC会产生更多的不利影响。3.上述研究表明,孕期PM_(2.5)暴露导致雄性子代低出生体重,且与神经发育障碍相关。然而出生后小鼠的神经发育跨越整个哺乳期,且考虑到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与神经发育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时期雄性子代大脑皮层的m RNA表达谱做时间序列分析,并探究lnc RNA在其中的潜在调控作用。为此,本部分研究基于上述2中雄性子代大脑皮层的m RNA-seq结果。首先,以“PM_(2.5)暴露”和“发育窗口期”为两个因素对m RNA转录谱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推断得到出生后雄性子代最受影响的神经发育过程。GO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的结果表明,孕期PM_(2.5)暴露会显著改变雄性子代大脑中包括基质粘附依赖性细胞扩散、髓鞘形成、神经元鞘化等生物过程,以及紧密连接和轴突引导等KEGG途径。并且,孕期PM_(2.5)暴露显著改变雄性子代小鼠出生后发育过程中髓鞘相关基因的表达,且PND14和PND21雄性子代髓鞘超微结构受损,表现为视神经髓鞘厚度下降,胼胝体髓鞘出现轻度损失。此外,针对PND21大脑皮层进行lnc RNA测序(lnc RNA-seq),结果发现,断乳雄性子代lnc RNA表达谱中的差异表达lnc RNA具有调控CNS轴突、树突、突触、胶质细胞以及髓鞘和胼胝体发育的潜在功能。重要的是,lnc RNA NONMMUT058932.2和NONMMUT029203.2通过TF Ctcf调控髓鞘相关基因Fa2h、Mal、Tppp、Trf和Sh3tc2的表达,在孕期PM_(2.5)暴露诱导的髓鞘发育异常中发挥关键作用。4.上述研究证实孕期PM_(2.5)暴露导致雄性子代神经发育障碍,提示孕期PM_(2.5)暴露与神经元和髓鞘发育受损的相关性。线粒体是为CNS发育提供能量的关键细胞器,在维护神经元和髓鞘正常发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构与功能障碍与不良神经发育结局相关。然而孕期PM_(2.5)暴露是否会导致雄性子代线粒体功能障碍还未见报道。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收集PND1、PND7和PND21雄性子代皮层组织考察孕期PM_(2.5)暴露与子代线粒体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孕期PM_(2.5)暴露可诱导出生后雄性子代大脑皮层发生线粒体功能障碍,表现为线粒体ATP产量下降、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三羧酸循环限速酶(CS、IDH2和FH)和线粒体复合物IV和V亚基(CO1、CO4、ATP6和ATP8)表达的显著降低,以及ROS的过量产生。鉴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诱发神经元和髓鞘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上结果提示,孕期PM_(2.5)暴露引发的雄性子代大脑皮层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诱导雄性子代神经发育损伤的关键原因。本论文首先基于采样地PM_(2.5)理化特性解析细颗粒物的区域污染特征,然后建立孕期PM_(2.5)暴露模型,考察PM_(2.5)暴露对子代小鼠出生结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m RNA-seq分析阐明孕期PM_(2.5)暴露诱导雄性子代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调控机制;另外,基于时间序列的m RNA-seq分析探讨孕期PM_(2.5)暴露诱导雄性子代髓鞘发育受损与神经发育障碍之间的关联,此外,结合断乳雄性子代lnc RNA-seq分析阐明其分子机制;最后,我们证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诱发PM_(2.5)暴露组雄性子代神经发育损伤的关键原因。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孕期PM_(2.5)暴露与雄性子代神经元发育受损及认知障碍的相关性,为区域PM_(2.5)污染控制与子代神经发育健康防护提供了实验依据。
岩藻多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肾损伤的影响
目的 研究岩藻多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雌性MRL/lpr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雌性MRL/MpJ小鼠作为对照组;其中低、高剂量实验组小鼠分别每天灌胃给予150、300 mg·kg~(-1)岩藻多糖,阳性对照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5 mg·kg~(-1)泼尼松,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等量的0.9%NaCl。给药4周后采集血液和胸腺、脾、肾器官组织保存备用。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组织病理学变化;以试剂盒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酸酐(Scr)水平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Wselleck抑制剂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和胱天蛋白酶-1(caspase-1)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小鼠脾指数分别为4.56±0.24、2.41±0.38、2.91±0.23、3.70±0.35和3.12±0.51;BUN水平分别为(4.02±0.57)、(11.26±1.60)、(9.38±0.63)、(7.73±0.42)和(7.09±0.70)mmol·L~(-1);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分别为(15.11±1.60)、(6LY294002配制2.45±7.45)、(42.64±5.76)、(23.88±2.96)和(30.65±2.77)ng·L~(-1);以上指标,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实验组与低剂量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岩藻多糖可改善SLE小鼠肾组织病理学变化porous biopolymers,调节免疫功能,控制炎症进而提高肾功能,这可能与抑制NLRP3炎性小体有关。
改造钝齿棒杆菌糖代谢途径提高L-精氨酸的产量
L-精氨酸(L-arginine)是一种半必需氨基酸,在饲料、食品、化妆品以及医药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目前L-精氨酸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较为经济、环保的微生物发酵法,利用多种糖类作为碳源。碳源的利用效率影响着最终L-精氨酸的产量,而且碳源占总发酵生产成本比重较大,如何使钝齿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crenatum)利用糖类高效生产L-精氨酸成为当前亟待改进的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一株L-精氨酸高产菌株钝齿棒杆菌MT-M4ΔTSCPΔptaΔpro BΔcgl2310Δncgl1221(CCM01)为初始菌株,利用基因工程手段系统重构糖代谢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碳源利用率,促进L-精氨酸的生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重构钝齿棒杆菌葡萄糖转运途径。采用插入强启动子Peftu的方式过表达PTS系统葡萄糖特异性转运蛋白编码基因pts G,构建菌株CCM02。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转录水平提高1.67倍,摇瓶发酵结果表明该菌株葡萄糖消耗量增加8.51%,L-精氨酸产量增加13.12%。过表达IPGS系统肌醇透性酶编码基因iol T1、葡萄糖激酶Ppg K编码基因cg2091,敲除负调控蛋白编码基因iol R,构建IPGS系统强化菌株CCM05。该菌株生长受到抑制,L-精氨酸产量明显下降。下一步叠加强化PTS系统和IPGS系统,构建菌株CCM06。摇瓶发酵结果显示CCM06的葡萄糖消耗量较初始菌株增加11.2%,L-精氨酸产量提高23.35%。最后为使更多的PEP流向L-精氨酸合成途径,尝试敲除pts G,同时强化IPGS系统,构建菌株CCM07。摇瓶发酵结果显示PTS系统失活后,IPGS系统无法恢复菌株的糖吸收能力,菌体生长受到影响,L-精氨酸产量下降。因此以菌株CCM06为初始菌株进行后续实验。2.优化钝齿棒杆菌蔗糖利用途径。在成功提高葡萄糖的转运效率后,优Navitoclax NMR化钝齿棒杆菌的碳源,利用更为经济高效的葡萄糖蔗糖混合糖为碳源。为加大对蔗糖的利用效率,重构果糖转运途径。敲除PTS系统果糖特异性转运蛋白编码基因pts F,再将pts G第260位甲硫氨酸突变为缬氨酸构建菌株CCM09,使果糖通过Pts G进入细胞。摇瓶发酵结AZD9291果显示CCM09的L-精氨酸产量明显下降。之后尝试引入大肠杆菌果糖激酶编码基因mak,以抑制果糖出胞,节省胞内PEP。结果显示胞内NADPH含量增加,L-精氨酸产量有所增加,但是ATP含量下降,菌体生长量略有下降。3.改造钝齿棒杆菌糖酵解途径。引入外源果糖激酶编码基因mak后,菌体生长受到抑制。考虑是因为外源果糖激酶以ATP为磷酸供体,过多消耗胞内ATP影响细胞生长。因此敲除编码基因pfk B1、pfk B2构建菌株CCM11、CCM12,再叠加敲除构建菌株CCM13。以期果糖-1-磷酸激酶的敲除能增加胞内果糖-1-磷酸的积累,从而刺激糖酵解代谢通量的提高以促进菌体生长,同时提高底物水平磷酸化促进ATP的产生。结果显示ATP含量和菌体生长量均有所上升,但L-精氨酸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之后过表达糖酵解通路磷酸果糖激酶编码基因pfk A和丙酮酸激酶编码基因pyk,分别构建菌株CCM14、CCM15。结果显示菌株CCM14胞内ATP含量上升,部分恢复mak基因过表达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且L-精氨酸产量较CCM10提高16.13%。菌株CCM15则破坏了菌体生长与生产之间的代谢平衡,L-精氨酸产量下降8.72%。4.调控钝齿棒杆菌的糖代谢转录调节因子。最后,对糖代谢的全局转录因子Sug R及Fru R进行敲除,分别构建菌株CCM16、CCM17。摇瓶发酵结果显示菌株CCM16的L-精氨酸产量提高13.42%,菌株CCM17菌体生长受到抑制,L-steamed wheat bun精氨酸产量也下降。对糖代谢通路进行系统改造后,菌株CCM16的L-精氨酸产量为18.32 g/L,较CCM01提高了93.45%。菌体生长量为6.45 g/L,较出发菌株提高5.39%。菌株CCM16的单位精氨酸产量也提高了78.62%。本研究为糖代谢改造提高L-精氨酸生物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为重要的工业工程菌——钝齿棒杆菌高效利用碳源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蒙古族药那如-3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神经炎症的干预作用
神经病理性PLX4032细胞培养疼痛(NP)临床治疗棘手,其表型相似但不同病理阶段病机各异,靶向干预NP不同病理阶段核心调控元件成为近年来药物研发新方向并为NP的救治提供了Gut microbiome可能。蒙古族药那如-3(NR-3)临床治疗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全程皆效,但机制不明。该研究在前期“启动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小鼠脊神经结扎(SNL)模型并采用行为学检测痛敏阈值变化,结合网络分析、WesteCompound C纯度rn blot、免疫荧光、ELISA检测、激动剂/拮抗剂等探讨NR-3治疗NP“维持期”的药效机制。结果显示,NR-3可以提高“维持期”SNL小鼠机械痛敏与热痛敏阈值而对正常小鼠基础痛阈无明显影响。实验进一步以背根神经节、病变脊髓节段为研究对象发现NR-3对NP“维持期”发挥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破坏背根神经节(DRG)、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白细胞介素-1β(IL-1β)炎症通路相关。相关研究丰富了NR-3治疗NP“维持期”的生物学内涵并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