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化合物中,含氮和含氮杂环化合物由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而成为非常引人瞩目的一类化合物。许多药物,如抗菌、抗癌药物等,分子结构中均含有吡唑环、异噁唑环等。因此,对化合物进行氮杂环或含氮侧链的改造、合成及活性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3,4-二氟苯腈是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氰氟草酯的前体药物,其分子中含有的氟原子和氰基,可提高药物结构的脂溶性和生物活性,因此以3,4-二氟苯腈为母核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策略。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含吡唑环类和含异噁唑环类3,4-二氟苯腈衍生物,以及一个含双胍基团的衍生物,通过分子对接研究预先分析化合物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和COXLorlatinib细胞培养-2酶的抑制效果及构效关系,并通过抑菌实验、抗肿瘤细胞活性实验和杀虫实验分析验证推断。主要的内容如下:(1)以3,4-二氟苯腈为起始化合物,合成了一系列含吡唑环类化合物,以及在含有吡唑环化合物基础上拓展了异噁唑环侧链,同时还尝试了一个含immune rejection双胍基团化合物的合成。用薄层色谱或高效液相对化合物进行初步判断和含量测定,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使用MOE(2015.10版)软件将化合物分别与二氢叶酸还原酶、COXselleck AZD2281-2酶进行了分子对接模拟,为后续的抑菌活性评价和抗肿瘤活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化合物5-6、化合物12-14和化合物15-17与二氢叶酸还原酶存在较高的结合率,可能具备较好的抑菌生物活性。化合物6和8、化合物12-14和化合物15-17与COX-2酶存在较高的结合率,可能具备较好的抗肿瘤细胞生物活性。(3)使用牛津杯法对合成化合物进行了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和白色念珠菌6种菌株的抑制活性评价,MIC显示在改造了苯环氰基的吡唑环化合物中6和8、改造了吡唑环的化合物中含有-3-烯-2-酮结构侧链的化合物12-14和含有异噁唑环的化合物15-17对6个所测菌种具有较低的MIC值,具有相对较高的抑菌活性。(4)使用MTT法对合成化合物进行了Hep G2肝癌细胞和A549肺癌细胞的细胞存活率评价,结果显示吡唑类化合物在低浓度下抑制作用或细胞毒性相对更强,异噁唑类化合物在高浓度抑制作用或细胞毒性会超越吡唑类化合物。(5)以氟虫腈为阳性对照药,评价了化合物1-17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结果显示含有异噁唑环的化合物15,16和17对小菜蛾的杀死率较高,具有-3-烯-2-酮结构侧链的吡唑环化合物12,13和14也具有不错的抑制活性。
Author: admin
疾病相关核酸重复序列的结构多型性及配体识别研究
由重复序列构成的DNA的结构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碱基、序列组成、金属离子),使其具备结构多型性的特点,从而引起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生物体内DNA重复序列的存在与某些疾病息息相关。例如,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可导致亨廷顿病、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出现。而人类端粒的重复序列通过影响细胞的增殖介导癌症进展过程。因此,对重复序列结构的调节与识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小分子配体,如:金丝桃素,伪金丝桃素等具备特异性结合DNA结构的特性,在核酸结构识别、基因表达调节、靶向药物开发等方面发挥着作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和研究。本论文中,我们发现伪金丝桃素(Pse)可用于三核苷酸重复序列中由极性和奇偶性决定的发夹结构的识别,以及对人类端粒G-四链体(G4)hybrid-1与hybrid-2结构的选择性区分。本研究为重复序列核酸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且简单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超尺寸配体高选择性识别DNA:探测极性决定的DN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折叠结构及奇偶依赖性三核苷酸重复序列(TNRs)的异常扩增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TNRs能形成特定的发夹状结构,并且受极性和奇偶性影响其发夹结构会发生改变。因此,对TNRs发夹结构的区分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发现具有超尺寸匹配(BSM)几何结构的伪金丝桃素(Pse)荧光配体,可选择性地区分GTC和CTG TNRs的发夹结构。Pse主要结合在GTC重复序列发夹两端的T-T错配位点,而与极性反转的CTG发夹结构没有任何结合molecular immunogene,这是主要由于前者的T-T错配螺旋外构象最明显,能够为容纳尺寸较大的Pse提供足够的空间,而后者的螺旋内T-T错配所提供的空间有限。并且极性依赖折叠(Po DF)的Apoptosis抑制剂荧光响应与TNRs的长度无关。此外,Pse可用于分辨GTC奇偶性决定的发夹结构折叠(Pa DF)。除了可以特异性区分TNRs外,该BSM配体检测Po DF和Pa DF效应的能力也推广到发生在环和茎端区域的具有TNRs性质的DNAs。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寻找更多一种通过设计具有BSM性质的配体来阐明TNRs折叠的简便方法。2.配体诱导的二聚体选择性区分人类端粒G-四链体(G4)hybrid-1和hybrid-2结构由人类端粒TTAGGG重复序列折叠形成的G4结构,可以抑制端粒酶活性,因此可以作为潜在的抗癌靶标。依赖于环境条件,可形成平行,反平行,杂化型等G4折叠结构。在K~+中形成的杂化结构按折叠方式又可分为hybrid-1和hybrid-2结构,这两种杂化结构在人体细胞中普遍存在。因此,对人类端粒hybrid-1和hybrid-2结构的选择性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现,伪金丝桃素(Pse)可以高选择性识别hybrid-2结构而发射荧光,而对hybrid-1结构的结合作用很弱。这是由于Pse结合在hybrid-2结构的5’末端,通过与胸腺嘧啶(T)碱基的互补氢键结合作用,使hybrid-2通过5’末端二聚,而对hybrid-1结构没有这种二聚作用。这项工作对于识别人类端粒重复序列G4结构的小分子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制备抗菌肽LL37修饰的金纳米颗粒及其体外转染和抗菌实验研究
目的 制备抗菌肽LL37修饰的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 AuNPs)(AuNPs@LL37),并研究其理化性质的表征参数、体外转染效率及其抗菌能力。方法 通过化学还原法和配体交换法制备AuNPs@LL37,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吸收光谱;纳米粒度仪测定其水合粒径、表面电位(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超敏型二喹啉甲酸(micro bicinchoninic acid assay, micro 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量其表面固定的多肽量;荧光猝灭排除实验检测AuNPs@LL37与质粒DNA的结合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 8,CCK-8)实验检测AuNPs@LL37的细胞毒性;体外转染实验检测AuNPs@LL37的转染能力;体外抗菌实验检测AuNPs@LL37的抗菌能力。结果 制备得到带正电荷[Zeta电位为(35.40±1.20)mV、直径为(7.10±1.60)nm],表面固定LL37多肽的AuNPs@LL37。当AuNPs@LL37∶pDNA=5∶1时,AuNPs@LL37/pDNA Zeta电位达到正电荷饱和;荧光猝灭排除实验表明,AuNPs@LL3Blebbistatin体内7与DNA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体外转染实验表明,AuNPs@LL37能够介biological calibrations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plasmid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vascular enFUT-175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pEGFP-VEGF165)转染细胞并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其转染率可达(89.52±7.36)%;体外抗菌实验表明,AuNPs@LL37和AuNPs@LL37/pDNA均具有杀菌作用。结论 AuNPs@LL37是一种新型的功能化纳米颗粒,既能够作为基因载体又具有抗菌能力。
一种性信息素类似物高效引诱雄性二点委夜蛾的机制
嗅觉是昆虫感知外界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昆虫形成了一套高度灵敏的嗅觉系统,通过该系统昆虫可以完成寄主定位、觅食、寻觅配偶、选择产卵位点及防御敌害等多种行为。害虫为害严重威胁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近年来,针对害虫灵敏的嗅觉系统开发的害虫嗅觉行为调控技术受到了大家的重视。截至目前为止,超过1600种蛾类的性信息素成分得Korean medicine到鉴定,越来越多农业害虫的性信息素投入商业化生产,在预测预报、交配干扰和诱杀防治等方面都有所应用。随着对性信息素的研究不断深入,性信息素在田间释放速率较快、稳定性差、合成成本高等问题日益凸显。昆虫性信息素类似物作为昆虫天然性信息素的衍生物,具有更好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可以有效地弥补天然性信息素的不足,能够更为有效地调节昆虫的化学通讯和行为活动。基于性信息素类似物有以上优点,我们合作团队筛选到一种二点委夜蛾的性信息素类似物E3,发现其在田间单独使用时就能高效吸引雄性二点委夜蛾。本研究以二点委夜蛾为研究对象,用室内行为实验验证类似物的高效吸引效果,利用触角转录组测序分析相关的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对相关气味受体进行克隆,并利用爪蟾卵母细胞结合双电极电压钳技术对气味受体的体外功能进行验证。探究二点委夜蛾感受性信息素类似物E3的机制,为开发更为高效的性诱剂提供了科学依据,还能为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想法。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二点委夜蛾对性信息素类似物的行为反应及触角电位反应利用Y型嗅觉仪进行行为选择实验来验证E3对二点委夜蛾的吸引效果,结果表明性信息素类似物E3可特异吸引雄蛾,而对雌蛾无吸引效果;性信息素类似物E3对雄蛾的吸引效果显著,且比性信息素的吸引效果更好。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类似物E3中,10μg时对雄蛾的吸引效果最好。利用EAG检测了二点委夜蛾雌雄蛾触角对E3的电生理反应,证明E3可以引起二点委夜蛾的触角电位反应;随着E3浓度的不断增加,二点委夜蛾雄蛾触角对selleck HPLC其的反应存在剂量效应。2.二点委夜蛾触角转录组测序与分析利用Illumina Hiseq对二点委夜蛾雌雄虫触角转录组进行了测序,获得35.97Mb和38.44Mb的clean-reads,组装后分别有44337和44806个Unigenes,进行聚类后得到53388个Unigenes,总长度、平均长度、N50以及GC含量分别为76013235 bp、1423 bp、2932 bp和41.18%。在对转录组进行注释和鉴定后,共得到60个ORs,除了四个已知的性信息素受体PRs(AlepOR3,AlepOR4,AlepOR5,AlepOR6)外,鉴定到两个新的PRs,AlepOR47和AlepOR62。此外,还发现了一个位于鳞翅目昆虫新PR分支的OR,AlepOR9。3.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受体的体外功能研究克隆获得了二点委夜蛾的6个典型PRs基因(AlepOR3,AlepOR4,AlepOR5,AlepOR6,AlepOR47,AlepOR62)和1个新分支PR(AlepOR9)的全长序列,利用爪蟾卵母细胞对这些PRs进行了体外表达,利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检测了它们对性信息素类似物E3、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Colforsin作用组分和近缘物种性信息素组分的反应。其中,AlepOR6和AlepOR62对类似物E3有明显的电生理反应。4.二点委夜蛾雄蛾高表达普通气味受体的体外功能研究对文献中报道的6个在二点委夜蛾雄蛾中高表达的普通ORs进行研究(AlepOR8,AlepOR14,AlepOR36,AlepOR37,AlepOR51,AlepOR54),克隆获得了这6个ORs的全长序列,利用爪蟾卵母细胞对这些ORs进行了体外表达,并借助双电极电压钳技术检测了它们对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组分、性信息素类似物E3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显示,以上6个ORs对E3均无电生理反应,但对一些重要的寄主植物挥发物有电生理反应。AlepOR8对苯甲醛有特异性电生理反应,AlepOR14对苯乙醛有强烈的电生理反应,AlepOR54对丁香酚有特异性电生理反应。
静态肝素法预冲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中的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静态肝素法预冲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成本效益。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Sinomed、C确认细节NKI、WanFang Data、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ails.gov等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1月18日的文献,搜集静态肝素法预冲灌流器与常规预冲法在尿毒症患者血液灌selleck NVP-TNKS656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iewManager5.4软件和Rmeta package4.1版本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个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预冲法相比,静态肝素法预冲灌流器可降低灌流器凝血发生率(RR=0.32,95%CI:0.14~0.72,Z=2.75,P=0.006);静态肝素法预冲灌流器患者凝血功能未出现明显变化(Z=1.08,P=0.28);静态肝素法预冲灌流器肝素用量(MD=-immunoregulatory factor74.12,95%CI:-84.79~-64.35,Z=13.62,P <0.000 01)及生理盐水用量(MD=-797.1,95%CI:-1 051.73~-542.49,Z=6.14,P <0.000 01)较少,成本效益较好。结论 Meta分析显示,静态肝素法预冲灌流器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相较于常规预冲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群中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更优的成本效益。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进一步验证。
锆金属有机框架佐剂的构建及其增强猪伪狂犬灭活疫苗性能研究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策略。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是用于控制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最主要的两种疫苗。减毒活疫苗可以诱导较强的免疫反应,但其会保留一定的残余毒力,存在安全风险。灭活疫苗的安全性优于减毒活疫苗,但单独使用时其免疫原性低,免疫保护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在疫苗中添加加强剂或适当的佐剂来增强免疫应答和PRV灭活疫苗的保护效力。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纳米颗粒已在佐剂应用领域展示了较强的应用潜力,但其仍然存在吸附效率低、稳定性差、免疫保护效力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选用锆基MOF Hepatitis B chronicUIO-66为纳米颗粒佐剂,通过在其表面修饰和在分散体系中添加亲水性聚合物来增加其抗原吸附能力和分散稳定性,并进一步对其体内外生物相容性及在动物体内的免疫增强效应进行了评估。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锆基MOF纳米颗粒的构建及其理化性质的表征在本工作中,首先通过溶剂热法一步合成出水稳定性良好的锆基MOF UIO-66(U)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进而在其表面修饰亲水性的聚合物聚丙稀酸(PAA)和聚乙烯亚胺(PEI),将羧基和氨基引入到UIO-66表面,得到U@PAA和U@PEI。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三种NPs的形貌、粒径、电位、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U、U@PAA、U@PEI NPs均呈菱形八面体结构,尺寸均匀且小于200 nm,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其次,以小分子DNA和大分子蛋白为模型抗原验证了三种NPs的吸附能力,吸附率分别为61.7%、75.6%和66.9%。最后探究了三种NPs在水和生理盐水中的分散稳定性,并进一步在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的聚合物稳定剂(羧甲基纤维素钠、葡聚糖、卡波姆)来改善其在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其中卡波姆(Carbopol)的稳定效果最好。Carbopol分散的三种NPs(U-Car、U@PAACar、U@PEI-Car)可在生理盐水中稳定存放两个月以上。(2)锆基MOF纳米佐剂的体内外生物相容性探究为了评估工作一中构建的U、U@PAA、U@PEI三种NPs作为疫苗佐剂的潜力,本章系统探究了上述NPs的体内外生物相容性。首先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凝血两项、血栓弹力图、溶血实验、红细胞形态评估了三种NPs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三种NPs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凝血功能正常,但是U和U@PEI NPs会引起明显溶血,严重破坏红细胞的形态,而U@PAA NPs则不会。其次通过器官组织Entinostat切片、血常规实验评估了三种NPs的体内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三种NPs均不会引起明显的组织损伤或异常,血常规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随后将工作一中筛选出的分散稳定的U-Car、U@PAA-Car、U@PEI-Car佐剂与伪狂犬抗原混合配制疫苗并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注射部位局部炎症反应。U-Car和U@PEI-Car佐剂会引起注射部位的轻微炎症,而U@PAA-Car佐剂则不会。结合体内外生物相容性和炎症反应实验结果,在后续实验中将选用U@PAA-Car作为佐剂,并通过体外模拟实验研究了U@PAA NPs的可降解性。(3)锆基MOF纳米佐剂的体内免疫增强效应及其机制探究Carbopol除了可以作为稳定剂使MOF NPs在缓冲溶液中稳定,还可以作为佐剂提高抗原的免疫应答,本章将进一步研究U@PAA-Car纳米复合佐剂对猪伪狂犬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应。不同佐剂(U@PAA-Car、U@PAA、Carbopol、Alum、双相201)与伪狂犬抗原配苗后注射到小鼠体内,通过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脾细胞增殖及攻毒实验评价U@PAA-Car复合佐剂的免疫增强效应,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U@PAA-Car复合佐剂显著增强了小鼠抗体水平滴度、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和脾细胞增殖效率,诱导了较强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对小鼠攻毒保护率高达90%。随后对仔猪进行免疫并攻毒,通过观察仔猪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体温变化进一步评估了U@PAA-Car佐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经过免疫的仔猪攻毒后无发病、无明显临床症状且体温始终没有超过41℃,U@PAA-Car复合佐剂对仔猪的保护率为100%。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聚合物表面修饰以及选择Carbopol作为稳定剂构建了U@PAA-Car复合佐剂,证实了其在体内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增强的免疫效应,初Dibutyryl-cAMP分子式步掌握了U@PAA-Car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及其机制,并为新型疫苗佐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声动力疗法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世界上第三大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妇科恶性肿瘤,由于其早期阶段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在被诊断时就处于晚期。药物耐受性、全身毒性以及肿瘤复发导致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死亡率高达70%,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48.8%。因此,探索新的卵巢癌治疗策略势在必行。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是一种以超声为基础,由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发展而来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PDT类似,SDT目前较为认可治疗原理也是通过产生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激活相应癌细胞死亡通路杀死肿瘤。但与PDT不同的是,SDT依赖超声强大的穿透力(>10cm)和声敏剂的肿瘤特异性积累,是卵巢癌等深部肿瘤合适的替代疗法。本研究Colforsin纯度采用低强度超声治疗仪联合声诺维(Sono Vue,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产生大量活性氧,诱导卵巢癌细胞(卵巢癌SKOV3)发生细胞凋亡,并进一步探讨声动力疗法的抗肿瘤机制。首先采用CCK-8法筛选出卵巢癌SKOV3细胞的最适超声强度,最适辐照时间以及最佳药物浓度,通过Calcein(绿色,活细胞)/PI(红色,死细胞)双染检测细胞死亡情况;再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确定声诺维的最佳药物浓度是12.5μg/ml,最适超声强度是0.75W/cm~2,最佳辐照时间为30s,在声诺维浓度是12.5μg/ml,声强为0.75W/cm~2辐照30s,可显著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诱导细胞发生发生凋亡。在研究SDT抗肿瘤机制方面,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ROS产生情况,Fluo-4AM探针检测细胞内钙离子含量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表达;通过透射电镜molecular pathobiology观察治疗后卵巢癌SKOV3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最后利用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检测转录组的差异表达,然后利用GO和KEGG通路富集和分析与凋亡相关的靶基因和通路,在卵巢癌SKZ-VAD-FMKOV3细胞队列中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声动力疗法能够产生ROS,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进而发生钙超载诱导的细胞凋亡。如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声动力疗法能够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发生凋亡,有效抑制增殖迁移,抑制肿瘤生长,认为其主要的机制是声动力疗法联合声诺维产生大量ROS,诱导癌细胞发生钙离子相关凋亡途径,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褪黑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毒性水肿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后大脑皮质细胞毒性水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0只成年健康无特定病原体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2只)、CIRI组24只、褪黑素治疗组(24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CIRI模型,其中褪黑素治疗组在建模前、后30 min腹腔注射褪黑素(5 mg/kg);CIRI组在建模前、后30 min经腹腔注射等量的等渗盐水。Sham组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并于假手术前、后30 min注射等量的等渗盐水。建模后2、6、12、2Berzosertib配制4 h及72 h, 3组大鼠(每组6只)均行活体MRI 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动态分析褪黑素干预后CIRI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脑水肿百分比及大脑皮质相对ADC(rADC)值的变化。建模后6、24 h及72 h,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2′-脱氧尿苷5′-三磷酸盐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褪黑素对CIRI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褪黑素干预对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和钠-钾-氯协同转运蛋白1(NKCC1)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结合蛋白质印记,探讨褪黑素对离子钙接头蛋白抗原(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建模后24 h,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褪黑素对CIRI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细胞形态学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测定褪黑素对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合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对建模后各时点CIRI组与褪黑素治疗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Iba-1~+细胞数差值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AQPPAR gamma hepatic stellate cellP4~+及GFAP~+/NKCC1~+细胞数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WI和DWI扫描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脑组织信号均匀,未见异常信号。建模后24 h, CIRI组见大范围异常信号脑损伤区,缺血侧大脑半球水肿,大脑中线向对侧移位;褪黑素治疗组脑损伤区范围较CIRI组减小,大脑中线向对侧移位减轻。建模后2、6、12、24 h及72 h,与CIRI组比较,褪黑素治疗组大鼠各时点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脑水肿百分比显著减少,大脑皮质rADC值显著增高(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大脑皮质细胞形态规则、排列整齐;建模后24 h, CIRI组缺血侧大脑皮质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而褪黑素治疗组大脑皮质细胞形态较规则、排列较整齐。TUNEL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大脑皮质见少量TUNEL~+、GFAP~+/AQP4~+和GFAP~+/NKCC1~+、Iba-1~+细胞表达,小胶质细胞胞体大小适中,呈高度分枝状;建模后24 h, CIRI组缺血侧大脑皮质TUNEL~+、GFAP~+/AQP4~+、GFAP~+/NKCC1~+、Iba-1~+细胞数较Sham组增多,小胶质细胞突起消失,形态呈现阿米巴样,褪黑素治疗组缺血侧大脑皮质TUNEL~+、GFAP~+/AQP4~+、GFAP~+/NKCC1~+、Iba-1~+细BAY 73-4506胞数较CIRI组减少,小胶质细胞胞体变小,突起较长。建模后6、24 h及72 h,与CIRI组比较,褪黑素治疗组大鼠各时点缺血侧大脑皮质TUNEL~+、GFAP~+/AQP4~+、GFAP~+/NKCC1~+、Iba-1~+细胞数均显著减少(均P<0.05)。蛋白质印迹及ELISA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建模后24 h,褪黑素治疗组Iba-1蛋白表达、IL-1β及TNF-α水平较CIRI组显著降低(均P<0.01)。建模后6、24、72 h,褪黑素治疗组与CIRI组缺血侧大脑皮质GFAP~+/AQP4~+及GFAP~+/NKCC1~+细胞数差值与Iba-1~+细胞数差值呈极强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7、0.9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褪黑素可下调CIRI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QP4及NKCC1蛋白的表达,改善细胞毒性水肿,减轻CIRI,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音乐疗法对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对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 纳入80例中重度抑GDC-0973化学结构郁症患者分为研究组(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音乐疗法)40例和对照组(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40例,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4周、8周、12周后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杀态度问卷(QSA)、自我接纳问卷(SAQ)上的分值变化,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量表分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组内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HAMD、HAMA、QSA、SAQ在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4周后及8周后与前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及GSK1120212 NMR治疗1周后两组各量表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相比对照组,除HAMD外,HAMA、QSA、SAQGenital infection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HAMD、HAMA、QSA、SAQ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HAMD、HAMA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QSA、SAQ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抗抑郁药物治疗重度抑郁症患者过程中,联合音乐疗法更加有助于纠正患者的自杀态度,提高自我接纳水平,从而减少自杀意念和行为。
Wolfram综合征伴抑郁情绪及睡眠节律紊乱一例
Wolfram综合征(WS)是一种主要由WFS1基因突变导致的超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每20万至50万人中约有1人患有WS,以糖尿病、双侧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和尿崩症为主要症状。WS患者常伴有多种精神症状表现,如抑郁,焦虑,失眠、睡眠节律紊乱、躁狂等,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然而鉴于该疾病的复杂性,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报道该例Torin 1临床试验Wolfram综合征伴抑郁情绪及睡Biopsychosocial approach眠节律紊乱患者,男性,29岁,发作性病程10余年,自幼视力差,2003年在安徽省立医院检查发现”I型糖尿病,视神经萎缩”,小学毕业后GNE-140半抑制浓度渐出现夜眠差,入睡困难,白天嗜睡,情绪偏低,2016年确诊”抑郁症”,予以常规抗抑郁药治疗,情绪有改善,但睡眠一直欠佳。2017年患者于复旦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确诊Wolfram综合征。后患者仍反复出现夜眠差,白天嗜睡,情绪差,精力下降,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此次入院我们关注到患者的双侧视神经萎缩可能扰乱其生物节律,进而影响情绪和睡眠,故选用了新型抗抑郁药物褪黑素能受体激动剂阿戈美拉汀联合治疗,经过治疗,情绪及睡眠较前均明显改善。在住院过程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褪黑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出院时的褪黑素水平较入院时增高,峰值相位较入院时后移,与临床症状改善相符。该病例的报道为临床治疗WS伴抑郁情绪及睡眠节律紊乱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