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提高玉米产量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氮素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在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中起关键作用。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能够创造良好的土壤供氮环境,可以促进土壤的养分吸收、提高土壤氮转化酶的活性,促进玉米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及养分的积累和转运,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因此,研究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组分和植株氮磷钾积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22年进行,利用始于2015年东北农业大学向阳实习基地的定位试验区,设置大豆-玉米轮作和玉米连作两种种植方式,氮肥采用尿素(46%),玉米田尿素施用量分别为:不施氮(0 kg/hm~2)、低氮(175 kg/hm~2)、中氮(350 kg/hm~2)、TB and HIV co-infection高氮(525 kg/hm~2),折算纯氮施用量分别为0 kg/hm~2、81.67 kg/hm~2、163.33 kg/hm~2、245 kg/hm~2;~(15)N施用量分别为:0 g/株、0.97 g/株、1.94 g/株、2.92 g/株;大豆田尿素施用量分别为:不施氮(0 kg/hm~2)、低氮(30 kg/hm~2)、中氮(60 kg/hm~2)、高氮(90 kg/hm~2),折算纯氮施用量分别为0 kg/hm~2、14 kg/hm~2、28 kg/hm~2、42 kg/hm~2。玉米连作四个施氮水平记为:CN_0、CN_1、CN_2、CN_3;大豆-玉米轮作四个施氮处理记为:RN_0、RN_1、RN_2、RN_3。研究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组分、土壤酶、玉米生长及养分积累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土壤速效氮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高氮、中氮达差异显著水平;相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全氮、土壤速效氮含量均表现为上层(0~15 cm)>下层(15~30 cm);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大豆-玉米轮作上层和下层土壤全氮含量在RN_3、RN_2及RN_1处理分别比RN_0增加了29.60%、12.81%Trichostatin A、8.24%和20.95%、13.53%、8.95%;玉米连作上层和下层土壤全氮含量在CN_3、CN_2及CN_1处理分别比CN_0增加了38.80%、21.17%、9.34%和40.15%、20.53%、15.09%。大豆-玉米轮作上层和下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在RN_3、RN_2及RN_1处理分别比RN_0增加了118.99%、83.65%、23.76%和158.88%、104.88%、17.75%;玉米连作上层和下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在CN_3、CN_2及CN_1处理分别比CN_0增加了185.91%、53.25%、23.24%和160.82%、49.57%、12.17%。大豆-玉米轮作上层和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在RN_3、RN_2及RN_1处理分别比RN_0增加了51.82%、26.22%、10.07%和46.98%、21.15%、8.03%;玉米连作上层和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在CN_3、CN_2及CN_1处理分别比CN_0增加了48.68%、31.48%、14.95%和76.21%、49.52%、42.77%。(2)除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外,土壤氮组分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酸解总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高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其他处理间规律不一致;相同施氮水平下,土壤氮组分含量变化表现为上层>下层,大豆-玉米轮作土壤氮组分含量高于玉米连作;相同施氮水平下土壤酸解氮各组分含量的大小顺序均表现为酸解性氨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3)土壤亚硝酸还原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及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大豆-玉米轮作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玉米连作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除亚硝酸还原酶外,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土壤酶活性变化均表现为上层>下层,大豆-玉米轮作土壤酶活性高于玉米连作。(4)玉米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氮、中氮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低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间在不同器官中表现规律不一致;在大豆-玉米轮作和玉米连作方式下,植株根的氮积累量在高氮、中氮及低氮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404.30%、191.44%、169.72%和368.11%、192.80%、111.48%,植株茎叶的氮积累量在高氮、中氮及低氮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AZD9291生产商105.74%、80.09%、43.64%和513.63%、246.63%、220.28%,植株雌穗的氮积累量在高氮、中氮及低氮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74.20%、40.20%、33.11%和233.17%、204.72%、113.57%;植株根的磷积累量在高氮、中氮及低氮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109.58%、52.74%、45.39%和84.39%、47.35%、23.88%,植株茎叶的磷积累量在高氮、中氮及低氮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100.17%、50.78%、32.27%和154.28%、67.52%、31.54%,植株雌穗的磷积累量在高氮、中氮及低氮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86.30%、41.96%、14.67%和78.13%、75.95%、40.58%;植株根的钾积累量在高氮、中氮及低氮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104.55%、44.50%、36.68%和77.04%、42.76%、17.02%,植株茎叶的钾积累量在高氮、中氮及低氮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84.49%、25.05%、66.55%和81.07%、42.32%、22.68%,植株雌穗的钾积累量在高氮、中氮及低氮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59.46%、42.50%、14.35%和94.69%、83.16%、46.19%。(5)玉米植株~(15)N丰度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表现为高氮>中氮>低氮,仅高氮与低氮处理间表现出显著差异;氮肥利用率在大豆-玉米轮作下表现为RN_3、RN_1显著高于RN_2,玉米连作下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大豆-玉米轮作氮肥利用率在低氮、中氮、高氮水平下分别比玉米连作高出21.97%、5.57%、30.03%。(6)玉米植株干重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干重高氮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产量表现为RN_3>RN_2>RN_1>CN_3>RN_0>CN_2>CN_1>CN_0,在大豆-玉米轮作方式下RN_3与RN_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玉米连作方式下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与玉米连作相比,大豆-玉米轮作产量在无氮、低氮、中氮、高氮水平下分别高出79.92%、39.03%、36.67%、25.99%。
Author: admin
吴茱萸碱通过调控Notch通路抑制Skp2的表达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究吴茱萸碱对哮喘小鼠的气道重塑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48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吴茱萸碱组和吴CB-839体外茱萸碱处理的过表达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Kyo T2的腺病毒载体干预组,每组12只。采用卵清蛋白(OVA)诱导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吴茱萸碱组和吴茱萸碱加Kyo T2腺病毒载体干预组以30 mg/kg的吴茱萸碱溶于生理盐水灌胃,其中,吴茱萸碱加Kyo T2腺病毒载体干预组经鼻滴入5×10~8pfu的Kyo T2腺病毒干预,其余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末次激发24 h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1β、IL-4和OVA特异性IgE和IgG_1;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检测气道杯状细胞增生;Masson染色法观察肺组织胶原沉积现象;免疫组化法检测α-SM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α-SMA、Hes1、Skp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BALF中总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数均显著升高(P <0.05),寻找更多TNF-α、IL-1β、IL-4因子水平上升(P <0.05),α-SMA、Hes1和Skp2的表达上调(P <0.05)。与模型组相比,吴茱萸碱组和吴茱萸碱加Kyo T2腺病毒载体干预组BALF中总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Co-infection risk assessment数显著降低(P <0.05),TNF-α、IL-1β、IL-4因子水平下调(P<0.05),α-SMA、Hes1和Skp2的表达降低(P <0.05),气道炎症得到明显改善;与吴茱萸碱组相比,吴茱萸碱加Kyo T2腺病毒载体干预组炎性因子显著降低,通路蛋白下调,气道炎症改善更为显著(P <0.05)。结论吴茱萸碱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和炎症反应的改善,可能与Notch通路抑制Skp2的表达相关。
基于壳聚糖的止血海绵和伤口敷料的制备与表征
皮肤创伤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类。如果皮肤创伤长期不能愈合,就会造成细菌感染,引起伤口溃烂甚至败血症等严重后果。伤口愈合一般经过止血、炎症、增殖、愈合等四个阶段,止血是首要关键一步。传统的止血材料与伤口创面敷料对皮肤创伤修复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开发出具备生物相容性、止血性、抗菌性、生物粘附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新型天然绿色环保的生物医用材料用于止血与伤口愈合。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可再生生物材料,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凝血能力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利用壳聚糖衍生物和壳聚糖作为基材分别制备了intestinal immune system功能性复合止血海绵和功能性复合水凝胶伤口敷料,研究其理化性能GW4869,并利用动物模型进行验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多次冷冻和真空干燥的方式,成功制备出不同配比的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海绵样品,用于伤口止血。复合海绵样品呈现出疏松多孔结构,复合海绵的吸水率、孔隙率分别可达到14.5 g/g、75%,韧性和压缩模量为0.54 MPa和0.045 J/m~3。体外降解实验表明不同配比的复合海绵样品降解率都达到50%以上,同时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细胞活性均高于80%,复合海绵样品均没有明显细胞毒性。此外,复合海绵样品还具有良好的抗菌性。通过小鼠断尾出血模型证实了其止血性能,相比于未处理的对照组,复合海绵CS-12的止血时间降低至94.3 s,出血量降低至36 mg,因而止血时间和止血量分别减少了69.5%和66.8%,显示出良好的止血效果。显然,复合海绵样品具有良好的吸水性、抗菌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能够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有望用作止血材料。(2)利用氢氧化钾/氢氧化锂/尿素水体系作为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溶剂,经多次冷冻解冻过程成功制得均匀共混液,以环氧氯丙烷、氯化钙、单宁酸为交联剂,成功制备出不同质量配比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复合水凝胶CSA寻找更多-31具有较高的孔隙率为77.3%、体外降解率60%以及压缩模量0.073 MPa和韧性0.23 J/m~3,同时还具有一定p H响应性和抗菌性。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证实了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最后,通过小鼠伤口愈合模型验证了其促进伤口愈合能力,相对于未处理的对照组,复合水凝胶CSA-31促进伤口愈合效果最好,有望作为抗菌伤口敷料应用于临床医疗领域。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壳聚糖衍生物抗菌功能性复合止血材料和壳聚糖抗菌功能性复合伤口敷料,并研究了其结构,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构表明两种复合材料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用于生物医疗行业。
人参皂苷Rg1对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PKA、PKC的影响
目的:探讨与分析人参皂苷Rg1对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蛋白激酶A(PKA)与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方法:抑郁症大鼠48只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实验1组、实验2组,每组16只大鼠。实验1组、实验2组每天2次灌胃给药(1 mg/m L、4 mg/m L人参皂苷Rg1),给药体积为10 m L;模型组以相同方式按体重给予双蒸水。观察与记录鼠抑郁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PKA、PKC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实验1组、实验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逃避潜伏期都显著低于模型组,实验2组与实验1组相比也显著缩短(P<0.05)。实验1组、实验2组治疗第7 dHepatic growth factor、第14 d的糖水偏好率高于模型组,实验2组与实验1组相比也显著升高(P<0.05)。实验1组、实验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血清5-羟色胺较模型组高,血清皮质酮含量较模型组低,实验2组与实验1组对比也有明显购买Bemcentinib差异(P<0.05)。实验1组、实验2组治疗第7 d、第14 d的海马神经元组织的PKA、PK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实验2组与实验1组相比也显著缩短(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在抑郁症大鼠的应用能改善抑郁BMS-354825试剂行为,增加糖水偏好率,降低逃避潜伏期,还可提高大鼠的血清5-羟色胺含量,降低血清皮质酮含量,降低海马神经元组织的PKA、PKC蛋白表达水平。
我国圈养和野生东北虎种群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是极具代Talazoparib表性的珍稀野生动物。现有研究表明,我国野生东北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近交水平较高。尽管目前我国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在逐步增长,但通过人工干预来提高野生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会更利于其数量的恢复,而通过野化hepatoma upregulated protein放归进行遗传拯救是一种关键的策略,但实施遗传拯救之前,必须确定圈养个体与现存野生个体间的遗传关系。采用粪便DNA的高通量测序数据组装了51只横道河子圈养东北虎和完达山、老爷岭等地的13只野生东北虎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估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圈养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种群,且所有遗传变异均为无害。部分圈养个体与野生种群同属一个进化支,且具有野生种群所不包含的遗传变异,可用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体内实验剂量于实施遗传拯救。此外,圈养种群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一个与当前野生种群关系很远的分支可能代表着未知的地理种群。因此,建议对该远缘分支开展野外来源的追溯,确定其谱系地理学地位和保护价值,使其成为恢复野外历史遗传多样性的后备资源。
抑郁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抑郁症状和认知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抑郁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与患者抑郁症状和认知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09-2022-09于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本院首次确诊的抑郁症患者125例(抑郁症组),选取无精神疾病和重大疾病的患者10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SST)评分的差异,分析抑郁症患者血清HCY水平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患者血清TG、此网站TC、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LDL-C、hs-CRP、HCY水平以及HAMD评分均升高,血清HDL-C水平和DSST评分均降低(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CY水平与血清TG、TC、LDL-C、hs-CRP水平及HAMD评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DSST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HCY水平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认知功能评分呈负相关,血清HCY或可作为评估抑郁症患者病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CD47对卵巢癌细胞释放趋化因子的作用
该文旨在探索敲低整合素相selleckchem Gefitinib-based PROTAC 3关蛋白CD47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和功能的作用。在卵巢癌细胞转染靶向CD47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 qRT-PCR、流式细胞术验证敲低效率;采用CCK-8、划痕实验、 Transwell观察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情况;采用qRT-PCR检测细胞中CD47、IL-6、 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CXCL1)、CXCL8、 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0(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0,CCL20)mRNA表达;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IL-6和CXCL8的释放;采用Transwell观察敲低CD47后卵巢癌细胞对巨噬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敲低CD47分子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无明显作用;而敲低CD47可降低卵defensive symbiois巢癌细胞趋化因子CXCL1、 CXCL3、 CXCL8、 CCL20和IL-6的MLN4924纯度表达,且明显地降低巨噬细胞的迁移能力。该研究表明卵巢癌细胞中CD47分子能够通过调节自身趋化因子表达从而影响巨噬细胞的迁移能力。
盐酸氟西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抗抑郁症治疗过程中血清炎性因子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盐酸氟西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抗抑郁症治疗过程中血清C反更多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0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200例抑郁症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盐酸氟西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163例、无效组37例,比较2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血清CRP、IL-1β、IL-10水平。分析上述炎性因子治疗1、2、4周后变化值与HAMD减分率的关系,分析治疗1、2周后变化值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 有效组HAMD评分低于无效组(P<0.01)。治疗1、2、4周后,有效组血清CRP、IL-1β水平低于无效组,IL-10水平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上述炎性因子治疗1、2、4周后变化值均大于无效组(P<0.01)。上述炎性因子治疗1、2、4CH-223191周后变化值均与HAMD减分率呈正相关(P<0.01);校正基线HAMD评分后,上述炎Forensic genetics性因子治疗2周后变化值仍与HAMD减分率显著相关(P<0.01)。上述炎性因子治疗2周后变化值联合预测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一指标和治疗1周后变化值。结论 盐酸氟西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抗抑郁症治疗过程中血清CRP、IL-1β降低幅度及IL-10升高幅度越大,预示治疗反应性越好,联合监测上述炎性因子可作为早期预测疗效的方案。
小麦miRNA靶基因的体外实验验证
miRNA是一类内源非编码单链小RNA,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主要通过切割靶基因SCH772984作用或者抑制靶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分化、生长和发sandwich type immunosensor育等多种生物学调控。目前缺少一种快速简便验证miRNA靶基因的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期筛选到的小麦特有的miRNA——Tae-miR9666a,合成其前体及前体突变体,并连接到表达载体上,构建含此网站有GFP(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靶基因过表达载体,共转化烟草,通过观察GFP的荧光亮度判断靶基因的切割情况,以此来验证miRNA与靶基因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共转miRNA前体的烟草叶片的荧光亮度较低,表明靶基因被miRNA切割,其后的GFP无法正常表达;共转miRNA前体突变体的烟草叶片的荧光亮度与单转靶基因的相当,表明miRNA前体突变体未切割靶基因,导致GFP正常表达。本实验有效证明了miRNA的靶基因切割情况,也表明利用烟草验证miRNA与靶基因相互作用是可行的。
二氟苯腈衍生物的制备与活性评价
在众多化合物中,含氮和含氮杂环化合物由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而成为非常引人瞩目的一类化合物。许多药物,如抗菌、抗癌药物等,分子结构中均含有吡唑环、异噁唑环等。因此,对化合物进行氮杂环或含氮侧链的改造、合成及活性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3,4-二氟苯腈是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氰氟草酯的前体药物,其分子中含有的氟原子和氰基,可提高药物结构的脂溶性和生物活性,因此以3,4-二氟苯腈为母核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策略。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含吡唑环类和含异噁唑环类3,4-二氟苯腈衍生物,以及一个含双胍基团的衍生物,通过分子对接研究预先分析化合物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和COXLorlatinib细胞培养-2酶的抑制效果及构效关系,并通过抑菌实验、抗肿瘤细胞活性实验和杀虫实验分析验证推断。主要的内容如下:(1)以3,4-二氟苯腈为起始化合物,合成了一系列含吡唑环类化合物,以及在含有吡唑环化合物基础上拓展了异噁唑环侧链,同时还尝试了一个含immune rejection双胍基团化合物的合成。用薄层色谱或高效液相对化合物进行初步判断和含量测定,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使用MOE(2015.10版)软件将化合物分别与二氢叶酸还原酶、COXselleck AZD2281-2酶进行了分子对接模拟,为后续的抑菌活性评价和抗肿瘤活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化合物5-6、化合物12-14和化合物15-17与二氢叶酸还原酶存在较高的结合率,可能具备较好的抑菌生物活性。化合物6和8、化合物12-14和化合物15-17与COX-2酶存在较高的结合率,可能具备较好的抗肿瘤细胞生物活性。(3)使用牛津杯法对合成化合物进行了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和白色念珠菌6种菌株的抑制活性评价,MIC显示在改造了苯环氰基的吡唑环化合物中6和8、改造了吡唑环的化合物中含有-3-烯-2-酮结构侧链的化合物12-14和含有异噁唑环的化合物15-17对6个所测菌种具有较低的MIC值,具有相对较高的抑菌活性。(4)使用MTT法对合成化合物进行了Hep G2肝癌细胞和A549肺癌细胞的细胞存活率评价,结果显示吡唑类化合物在低浓度下抑制作用或细胞毒性相对更强,异噁唑类化合物在高浓度抑制作用或细胞毒性会超越吡唑类化合物。(5)以氟虫腈为阳性对照药,评价了化合物1-17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结果显示含有异噁唑环的化合物15,16和17对小菜蛾的杀死率较高,具有-3-烯-2-酮结构侧链的吡唑环化合物12,13和14也具有不错的抑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