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评分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应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随着各种心内装置(永久式起搏器、植入式自动除颤器、瓣膜置换、左心室辅助装置)置入的增加,和诊断技术的发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总体发病率逐年增加,尽管在早期足量抗生素的应用及早期手术等有效治疗措施情况下,其死亡率及住院率仍居高不下。营养不良已经在各种疾病的住院患者中证实与不良预后相关,且大量营养筛查工具被用于评估其预后;而在各种感染性疾病中,营养不良普遍存在,也被认为与预后相关,但其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系及不同营养筛查工具在这部分患者的应用较少被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营养不良评分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4年间我院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1420名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分别应用CONUT、PNI和NPS评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比较这三种营养不良评分中不同营养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根据受试者acute HIV infection工作特征曲线(ROC)重新划定这三种营养不良评分的最佳界定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不同营养状态与患者的院内死亡及6月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发现在CONUT、PNI和NPS评分中,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是85.4%、46.5%、99.0%;中重度营养不良分别占52.1%、30.3%、83.4%。然而根据既往以上三种营养不良评分关于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界定值,在进一步分析中不同营养不良程度在预测患者院内死亡效果差(所有P>0.05)。因此,我们根据ROC对这三种营养筛查工具进行重新划分最佳界定值,CONUT、PNI和NPS评分的最佳界定值分别是4.5、37、3.5分。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Baricitinib化学结构CONUT评分>4.5分(校正 OR=2.161,95%CI:1.203-3.885,P=0.010)和 NPS 评分>3.5 分(校正 ORDibutyryl-cAMP=2.007,95%CI:1.194-3.373,P=0.009)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院内死亡有预测作用,但PNI评分<37分(校正OR=1.229,95%CI:0.745-2.025,P=0.419)对院内死亡没有预测作用;同样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月死亡的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CONUT评分和NPS评分可得出相似的结果。结论:营养不良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普遍存在,且营养不良与患者预后不佳相关。CONUT评分>4.5分和NPS评分>3.5分的患者院内及6月死亡率增加,可作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协助临床医师早期制定营养干预方案,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