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比较、分析,旨在深入了解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肩周炎的实际疗效,为针刺治疗该病探索一种新型可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合格受试者照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针指震颤行气法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行针指震颤行气法;对照组行常规针刺。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1疗程结束后休息1日,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完毕后,以两组病人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为评估指标,以疼痛、ROM、SCRAM biosensorADL、肌力、局部形态等为评估标准,对两组病人的肩部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和评估。结果:1.本课题纳入的72例肩周炎患者中,最后完成67例,脱落5例。其中治疗组治疗期间脱落2例,最后完成34例;对照组治疗期间脱落3例,最后完成33例。两组基本资料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证型、病程、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两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均提高,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组间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式在提升肩关节功能方面疗效相当。3.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评分指标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疼痛评分均提高,差异(P<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疼痛。组间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疼痛评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指震颤行气法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两组ROM评分指标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ROM评分均提高,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ROM评分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中治疗手段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疗效相当。5.治疗前后两组肌力评分指标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肌力评分差异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针指震颤行气法与常规治疗方法在改善肌力方面疗效均不显著。组间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肌力评分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肌力方面疗效相当。6.治疗前后两组ADL评分指标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ADL评分均提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手段均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间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ADL评分均提升,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MEK抑制剂说明两种治疗手段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相当。7.治疗前后两组局部形态评分指标比较:组内比较:对治疗前后两组局部形态评分差异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局部形态方面没有明显的疗效。组间比较:对治疗后两组局部形态评分差异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两组改善局部形态疗效相当。8.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显示7例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selleck KD025,1例无效,显愈率为61.8%;对照组显示4例治愈,7例被显效,20例有效,2例无效,显愈率为33.3%。对比两组的疗效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显愈率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7.1%,93.9%,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肩周炎的方面的总有效率相当。结合治疗组在改善肩周炎疼痛、ADL、ROM、肌力及局部形态方面可以看出,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肩周炎在改善疼痛方面疗效显著。9.对两组安全性进行分析,无一例出现弯针、断针、滞针等副作用,说明两组针刺手法均安全性较好,可操作性强。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肩周炎均有疗效。2.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得更明显,说明针指震颤行气法在缓解疼痛程度方面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在改善ROM、ADL、肌力方面疗效相当。3.治疗结束后,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在治疗肩周炎的总有效率相当。4.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两组治疗手段均安全。5.综上所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肩周炎都有明显的疗效,但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并且治疗组的疗效、显愈率也优于对照组,说明此针法在缓解疼痛、总体疗效方面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