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老年住院患者社会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社会衰弱与睡眠质量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生活质量在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与社会衰弱间的中介效应,为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预防或延缓老年住院患者社会衰弱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医务工作者对老年住院患者社会衰弱的干预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1)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购买Gefitinib年5月新疆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老年医学科500例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衰弱指数量表(HALFT)、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SF-36健康调查量表及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2)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相关性分析采用Spr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同时采用SPSS 26.0中Precoss V4.0插件进行生活质量在睡眠质量与社会衰弱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本次调查的500例老年住院患者中无社会衰弱为46例(9.2%获悉更多),社会衰弱前为303例(60.6%),社会衰弱为151例(30.2%),社会衰弱总得分为2(1.00,3.00)分。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差为317例(63.4%),睡眠质量好为183例(36.6%),睡眠质量总得分为(10.26±3.43)分,其中主观睡眠质量得分为(1.60±0.73)分,入睡时间得分为(2.19±0.91)分,睡眠时间得分为(2.04±0.83)分,睡眠效率得分为(2.61±0.71)分,睡眠障碍得分为(1.40±0.71)分,催眠药物得分为(0.53±1.01)分,日间功能障碍得分为(1.34±0.94)分。(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住院患者社会衰弱在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自评、医疗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收入、服药种类是否超过3种、疼痛、健康自评、慢病数、兴趣爱好、平时锻炼、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子女数、是否独居、有无他人照顾、照顾者、子女探望情况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居住地、婚姻状况、服药种类是否超过3种、健康自评情况、子女数、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为社会衰弱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文化程度、疼痛、慢病数、兴趣爱好、平时锻炼状况、营养状况、子女探望情况、睡眠质量为社会衰弱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睡眠质量与社会衰弱间呈正相关(r=0.442,P<0.01),与生活质量间呈负相关(r=-0.419,P<0Medico-legal autopsy.01);生活质量与社会衰弱间呈负相关(r=-0.554,P<0.01)。(5)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社会衰弱的置信区间为[0.038~0.405],直接效应显著;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社会衰弱的置信区间为[0.050~0.189],中介效应显著,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20%。结论:(1)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较差的占比较高,社会衰弱的问题较为严峻。高龄、文化程度低、无兴趣爱好、平时锻炼较少、营养不良、健康自评较差,子女探望陪伴少、多种慢病共存、躯体疼痛、睡眠质量差的老年住院患者社会衰弱程度更为严重。(2)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与社会衰弱呈正相关,表明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越差,社会衰弱的发生风险越高。因此,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社会衰弱现状及其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为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预防或延缓其社会衰弱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3)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不仅能直接影响社会衰弱,而且可以通过生活质量间接影响社会衰弱,即老年住院患者较差的睡眠质量通过降低生活质量来增加社会衰弱。因此,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以期通过探索更加有效的措施来识别和干预社会衰弱,进而改善社会衰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