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不同复制方法的失眠症模型间胆汁酸代谢的差异。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Bucladesine半抑制浓度A)法和睡眠剥夺箱(SD)法复制了两种常用小鼠失眠症模型。在对小鼠肝功能和病理学考察的基础上,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定量分析了失眠症小鼠血清、肝脏和回肠中23种胆汁酸水平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确认对变化贡献率较大的成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两种失眠症模型小鼠肝脏指数显著减小(P<0.05,P<0.01),血清总胆汁酸(TBA)显著增加(P<0.01,P<0.05),肝脏和回肠存在炎性损伤。PCPA和SD两种模型比较,SD组肝脏指数和TBA变化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眠症模型小鼠血清和回肠中的胆汁酸水平整体增高,且SD组较PCPA组明显;两组肝脏胆汁酸变化不大,略有降低的趋势。PLS-DA可以将2种模型与正常组显著区分,血清中筛选出了牛磺α-鼠胆酸(T-α-MCA)、β-鼠胆酸(β-MCA)、牛磺猪去氧胆酸钠(THDCA)、石genetic model胆酸(selleck合成LCA)、牛磺脱氧胆酸钠(TDCA)和α-鼠胆酸(α-MCA)6种贡献率较大的成分。结论:失眠症模型小鼠胆汁酸循环存在紊乱现象,且SD造模胆汁酸变化更为明显,血清中胆汁酸可以作为失眠症模型肝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