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免联合局部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中的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观察

背景及目的:基于目前肝细胞癌在全球高发下的背景,通过回顾性分析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190例中晚期不适合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讨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治疗+局部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我院在用药过程中的相关经验,为临床大夫在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管理方面、更好的实现对肝细胞癌患者的精准化和个体化综合治疗、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被确诊为中晚期不适合手术的1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个人信息、既往病史、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脏肿瘤标志物、常规免疫等血生化指标,腹部CT、腹部彩超、腹部MR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个人的治疗史(包括用药情况及局部治疗情况)。对入组患者通过电话及查阅医院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随访,整理汇总开始治疗后复查的影像学检查(腹部CT、腹部MR等)、用药后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及生存时间等信息。再将纳入该研究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A组:未使用过任何局部治疗如TACE、RFA等以及未接受任何靶向或免疫治疗;B组:单独使用靶向治疗联合局部治疗(TACE、RFA)的患者,C组:单独使用免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TACE、RFA)的患者,D组:使用靶免联合局部治疗(TACE、RFA)的患者。本研究需监测及观察的指标为:客观反应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中位总生存期(m OS)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 PFS)、不良反应(AE)。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及各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selleck CX-5461,最后将统计到的数据汇入SPSS 2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算出各组患者生存曲线,各组之间生存曲线的差异性使用Log-rank检验,P<0.05被认为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最后得到各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总生存期曲线、无进展生存期曲线及治疗期间出现的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再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该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根据RECIST v1.1疗效评价标准得出:在B组62例患者中,PR比例为19.4%Medial pivot(12/62),SD的比例为51.6%(32/62),PD的比例为29.0%(18/62);在C组28例患者中,PR的比例为10.7%(3/28),SD的比例为46.4%(13/28),PD的比例为42.9%(12/28);在D组60例患者中,PR占比为53.3%(32/60),SD占比为40.0%(24/60),PD的比例为6.7%(4/60)。B、C、D组ORR比例为19.4%vs10.7%vs53.3%,通过卡方检验得到P=0.000<0.05,各组之间的OR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之间的DCR比例为71.0%vs57.1%vs93.3%,通过卡方检验得到P分别为0.001和0.000,均<0.05,各组的D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K-M统计分析法得出三组的生存曲线可以看出,A、B、C、D组的m OS分别为6.3个月、12.9个月、9.5个月和18.5个月,P<0.001<0.05,各组患者的m 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和D组的m PFS分别为3.3个月、5.7个月、4.9个月和6.9个月,P<0.001<0.05,各组患者的m 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检验B、C、D三组患者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AE)发生率得到P>0.05,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C组出现一例V级消化道出血、1例V级免疫相关性心肌炎及1例IV级多发性肌炎外,其余各组大多数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均小于III级,处于可耐受范围内。结论:1.靶向及免GSK J4价格疫单药联合局部治疗、靶免联合局部治疗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二联和三联治疗都可以提高患者的ORR、DCR,而且都可以延长患者的m OS和m PFS,且大多数无严重的不良反应。2.靶免联合局部治疗(三联)方案与单独靶向或单独免疫联合局部治疗(二联)方案相比,三联方案的ORR、DCR、OS及PFS方面均展现出明显优势,在提高ORR、DCR比例,延长m OS及m PFS的同时,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可以为中晚期肝细胞患者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