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清免疫因子变化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其血清免疫因子变化。方法 纳入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AL化疗后出现粒缺期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未感染组,另选取同时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感染组病原菌分布特点,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化疗前、化疗后粒缺期与对照组血清免疫相关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分析感染组不同时间点[化疗前(T0)、粒缺期感染后1 d(T1)、化疗后缓解期(T2)]血清免疫相INCB28060生产商关因子水平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T1时血清免疫相关因子对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3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3.75%;感染部Redox mediator位以呼吸系统、血液、肛周为主,占比分别77.14%(27/35)、17.14%(6/35)、5.71%(2/35);共分离出32株病原菌,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占比43.75%,其次是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占比分别为37.5%、18.75%;感染组、未感染组化疗前与对照组血清IFN-γ、IL-6、IL-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化疗后粒缺期血清IFN-γ、IL-6、IL-10水平均较化疗前提高(P<0.05),未感染组则较化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感染组血清IFN-γ、IL-6、IL-10水平在T0、T1、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T1时检测值最高(P<0.05);ROC曲线显示,T1时的血清IFN-γ、IL-6、IL-10诊断化疗后粒缺期是否合并感染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3.48 pg/mL、83.09 pg/mL、51.51 ng/mL,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0.859、0.913。结SAG MW论 AL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的风险较高,病原菌以真菌为主,血清IFN-γ、IL-6、IL-10变化在感染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