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P-VATS)肺段与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以及分析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术后变化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SP-VATS肺段与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256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肺段组(n=126)及肺叶组(n=130),比较上述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前1 d(T_0)、术后1 d(T_1)、artificial bio synapses术后3 d(T_2)、术后7 d(T_3)及术后1个月(T_4)]外周血中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免疫细胞[CD_4~+T细胞、CD_8~+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术后变化量。按照术后随访selleckchem LBH589情况再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上述指标的术后变化量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合并基础疾病、体重指数、术前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等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_1~T_3时刻,肺段组炎性因子术后变化量低于肺叶组,T_1~T_4时刻,肺段组免疫细胞术后变化量低于肺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复发组患者术后第3 d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SK J4使用方法术后第3 d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转移复发有关(P均<0.05)。结论 SP-VATS肺段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减轻全身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抑制方面均能起到正性作用,且术后第3 d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与患者预后可能存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