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通过12周运动干预,探讨相同耗氧量条件下HIIT与MICT两种运动方式干预前后,肥胖大学生血清鸢尾素、炎症因子及各项肥胖指标的变化与联系。研究方法:本实验通过线上和线下招募选取无系统性训练(体育课除外)非体育专业,年龄为18~22周岁的肥胖大学生103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计42名。随机分成HIIT组、MICT组、对照组,每组14人。HIIT组与MICT组受试者进行二周的适应性训练后,每周进行3次运动干预;对照组受试者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干预实验共持续12周,三组受试者均于干预前、后对身高、体重、BMI、体脂率、腰臀比、颈围、最大摄氧量、空腹血糖、血压、血脂、鸢尾素、TNF-α、IL-4等指标进行采集,通过SPSS、Graph Pad Prism 8等软件进行对比分析。中途有受试者退出,最终完成实验的40人(HIIT组14人,MICT组13人,对照组13人)。研究结果:(1)12周运动干预后HIIT组与MICT组受试者血清Irisin均显著上升(p<0.01),其中HIIT组干预效果最好,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两种运动干预方式对肥胖大学生TNF-α、IL-4等炎症细胞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HIIT对TNF-α的干预效果优于MICT,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寻找更多;与HIIT干预方式相比,MICT组干预后IL-4显著升高,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运动干预后HIIT组与MICT组受试者体重、BMI、体脂率、颈围、腰臀比等指标均显著性下降(p<0.01);与MICT组相比,HIIT组受试者BMI和体脂率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运动干预后两组受试者SV2A immunofluorescenceTG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试者HDL-C均显著上升(p<0.01),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ICT组LDL-C显著性降低(p<0.01),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TC无显著性变化。(5)运动干预后两组受试者DBP与SBP均呈下降趋势,HIIT组干预后SBP(p<0.01)、DBP(<0.05)显著下降;MICT组DBP显著下降(p<0.01),SBP无显著性差异。(6)运动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空腹血糖均呈下降趋势(p<0.01),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12周HIIT与MICT运动干预均会引起肥胖大学生血清Irisin不同程度的升高并改善肥胖状态,表明运动可能通过影响机体Irisin分泌,调节机体代谢,从而预防并改善肥胖症。(2)12周HIIT与MICT运动干预可以改善肥胖大学生体内的炎症状态,运动干预后血清中促炎性炎症因子TNF-α浓度降低,抗炎性炎症因子IL-4浓度升高,炎症因子变化有利于改善肥胖大学生机体的慢性炎症状态,可能与体重、体脂率降低有一定关联。(3)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受试者各项肥胖指标影响不同,但HIIT组干预效果优于MICT组。(4)运动干预后两组受LY294002体内实验剂量试者血清Irisin与TNF-α呈负相关,与IL-4呈正相关。表明机体在运动过程中分泌Irisin的同时还会影响体内炎症状态,炎症因子的变化可能与Irisin浓度增加有关。(5)运动干预后两组受试者TG、LDL-C与TNF-α呈下降趋势,HDL-C、IL-4与Irisin呈上升趋势,表明炎症状态改变可能会引起血脂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