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WD)肾损害患者临床观察,探索WD肾损害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临床指标的关系,从而丰富WD肾损害现代辨证内涵,同时为中医药防治WD引起肾脏损伤的中医理论研究提供临床依据及奠定基础。方法:制定《肝豆状核变性肾损害中医临床证候观察表》,收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WD肾损害的住院患者,完善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并进行证候观察表的填写。构建相应的数据库,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出WD肾损害患者不同类型GSK1349572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WD肾损害患者的基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的120例WD合并肾损害患者中,男性患者61例(50.8%),女性患者59例(49.2%)。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为28.23±11.70岁,WD肾损害患者年龄主要在18~45岁之间,共计87人(72.5%)。通过X2检验,不同年龄段的WD肾损害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分布,不同年龄段的WD肾损害患者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18~45岁、13~17岁、46~69岁、3~12岁。(2)WD肾损害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本研究共收集的120名WD肾脏损伤患者中,症状体征分布主要为言语含糊64例(53.33%)、四肢震颤62例(51.67%)、面目暗淡36例(30.00%)、口角流涎33例(27.5%)、动作笨拙24例(20.00%)、鼻衄齿衄22例(18.33%)、呛咳21例(17.50%)、步态不稳20例(16.67%)、四肢浮肿14例(11.67%)、反应迟钝12例(10.00%)、烦躁易怒12例(10.00%)、小便红赤9例(7.5%)、腹痛8例(6.67%)。舌象主要包括舌红56例(46.67%)、苔黄腻54例(45.00%)、苔薄腻46例(38.33%)、舌黯,有瘀斑42例(35.00%)、苔白12例(10.00%)。脉象主要有脉弦滑36例(30%)、脉滑数29例(24.17%)、脉弦涩18例(15%)、脉弦数11例(BLZ9459.17%)、脉弦细数12例(10%)。不同证候分布所占比例为:湿热内蕴证50例(41.67%)、痰瘀互结证39例(32.5%)、肝肾阴亏证16例(13.33%)、肝气郁结证9例(7.5%)、脾肾阳虚证6例(5%)。(3)WD肾损害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不同证候在年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肾阴亏证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其他证候(P<0.05)。在本研究中120例患者的中医证候之间,性别组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对120例WD肾损害患者血液检测指标数据和中医证候进行相关统计处理后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中医证候间的Cys C、C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液分析指标方面,各证候间Uβ2-MG、Uα1-MG、URB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肾阴亏型WD肾损害相关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年龄、Cys C、Uβ2-MG、Uα1-MG、URBP与肝肾同时虚损有关(P<0.05),其余指标与肝肾是否同时虚损无明显相关性(P>0.05),年龄>18岁更易存在肝肾同时虚损,Cys C、Uβ2-MG、Uα1-MG、URBP越高肝肾同时虚损可能性越大。结论:1.WD肾损害患者男性患者人数偏多,青中年为本病高发人群。2.湿热内蕴证为WD肾损害最常见的中医证候,其次为痰瘀互结证、肝肾阴亏证、肝气郁结证、脾肾阳虚证。3.年龄>18岁的WD肾损害患者更易存在肝肾同时虚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损,Cys C、Uβ2-MG、Uα1-MG、URBP越高,辨证为肝肾阴亏型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