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耐药率的逐年升高使传统的经验性治疗(empirical therapy,ET)根除Hp感染的难度加剧。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耐药检测技术常被推荐应用于制定个体化治疗(tailored therapy,TT)。然而,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的临床指导价值和方式仍待探讨,并且Hp感染根除前是否进行分子耐药检测尚无明确的参考标准。目的:1.评估当前我国广州某地区的经验性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感染的疗效,并探讨根除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2.进行meta分析,探讨分子耐药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疗效。3.构建Hp根除失败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风险分层,为进行分子耐药检测的时机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纳入2021-4至2022-9在广州某医院门诊接受经验铋剂四联疗法的Hp感染患者。比较不同方案和不同分组间的根除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根除失败的危险因素。2.多个数据库上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先后进行单臂meta分析以及个体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以评估分子耐药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根除Hp感染的疗效。3.基于收集的医院门诊数据,将根除失败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更多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校准图来评估模型的识别和预测效能。结果:1.共纳入2163名患者的2220次治疗,Hp的总体根除成功率为81.2%。初次治疗的总体根除率为82.8%,其中以含阿莫西林联合米诺环素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最高(91.2%)。补救治疗的总体根除率仅genetic fate mapping为66.4%,其中米诺环素联合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的抗生素组合方案根除率为71%~80%,而其余抗生素组合的补救治疗方案的根除率均在70%以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既往治疗史、高龄、临床症状以及甲硝唑联合克拉霉素/喹诺酮/米诺环素的抗生素组合方案是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2.共31篇文献的35项研究(4626名患者)被纳入单臂的meta分析。合并的个体化治疗意向性(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根除率为86.9%(95%CI:84.6%-89.1%),遵循研究方案(per-protocol,PP)分析根除率为 91.5%(95%CI:89.7%-93.1%)。初次治疗的个体化治疗ITT和PP分析的合并根除率分别为86.6%和91.7%,补救治疗则分别为85.1%和88.2%。当补救治疗的个体化治疗基于检测至少4种抗生素耐药性时,其合并的根除率则达到89.4%(ITT分析)和91.9%(PP分析)。对于基因型敏感菌株,含相应敏感抗生素的个体化治疗总的根除率为93.1%(95%CI:91.1%-94.8%),其中定制的铋剂四联方案根除率最高(94.6%)。此外,7天疗程的个体化方案和定制的三联疗法对敏感菌株的合并根KPT-330抑制剂除率均能达到93.0%以上。共21项对照研究(6565名患者)被纳入TT与ET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总体而言,TT组疗效优于ET组(RR=1.11;95%CI:1.05-1.18;I2=82.0%)。在初次治疗中,TT 组疗效优于 ET 组(17 项研究,RR:1.10,95%CI:1.03-1.16;I2=82.3%)。亚组分析显示,首次治疗的TT疗效明显优于经验三联疗法(RR=1.24,95%CI:1.18-1.30),然而与经验四联疗法相当(RR=1.01,95%CI:0.96-1.06)。当TT采用铋剂四联疗法时,其疗效优于经验铋剂四联疗法(RR=1.19,95%CI:1.08-1.30)。对于补救治疗,仅一篇文献的2项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尚无充足的证据去比较TT与ET的疗效差异。3.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因素包括性别、治疗次数、年龄、临床症状、抗生素组合方案。建模集和验证集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70和0.69,并且校准图中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相接近,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识别和预测能力。在风险分层中,列线图模型的评分≤95分为低风险,96~125分为中风险,≥126分为高风险。结论:1.我国广州某医院单中心的经验性铋剂四联方案的总体根除率为81.2%,初次治疗以阿莫西林联合米诺环素的抗生素方案的疗效最好,而所有补救治疗方案的疗效均难以接受。男性、既往治疗史、高龄、有临床不适症状以及使用含甲硝唑的治疗方案(甲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方案除外)是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2.分子耐药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提高Hp的根除疗效。缩短疗程和减少药物(铋剂)使用的个体化治疗也可实现较好的根除效果。扩大耐药检测范围和联合铋剂的使用则可提高个体化治疗的疗效。3.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简便且能较好地预测根除失败的风险,在临床决策是否进行分子耐药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