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吸入制剂的安全性评价试验中,SD大鼠经口鼻吸入给药后呼吸系统相关组织器官的适应性病变的发生类型、比例和程度,为吸入制剂的临床前毒理研究评价提供背景参考资料。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2AG-221022年度间,在本机构完成呼吸系统局statistical analysis (medical)部刺激性试验后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的SD大鼠,选取处于给药末期及恢复期结束的120只SD大鼠,对其呼吸系统各组织器官(鼻、喉、气管、双侧支气管,肺等)的病Taurine理切片进行镜检,对镜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适应性病变主要见于肺部轻微的吞噬细胞聚集(发生比例6/120),鼻部轻微的鼻泪管可见分泌物(发生比例6/120)、嗅上皮嗜酸性小滴聚集(发生比例4/120)。此外鼻部还可见其他少量适应性病变,如鼻粘膜炎性细胞轻微浸润(发生比例1/120)、鼻中隔粘液细胞轻微增生(发生比例1/120)等。其中,吞噬细胞、嗜酸性小滴聚集在给药末期、恢复期结束均匀分布;可见分泌物在给药末期、恢复期结束均可见,且给药结束发生比例(5/120)高于恢复期结束发生比例(1/120);炎性细胞浸润及粘液细胞增生发生于恢复期结束。吸入给药途径造成的肺部巨噬细胞聚集通常考虑为是由不溶性颗粒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但恢复期需注意是否伴随有炎性细胞浸润等其他症状,这是非特异性聚集及药理/毒性作用引起特异性聚集的区分点。鼻泪管可见分泌物,多见于给药末期,由于部分动物对吸入给药途径的感官刺激性过于敏感,即可能通过呼吸模式反射性改变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例如咳嗽、喷嚏、支气管收缩、通气量减少及分泌粘液等;如只单独存在粘液分泌增多,则可考虑为是适应性改变。嗅上皮嗜酸性小滴聚集,也是SD大鼠对口鼻吸入给药途径轻微刺激所致的较为常见的适应性病变,但需注意病变程度及发生范围,如嗅上皮细胞出现重度病变且延伸至鼻中隔,则需考虑存在受试物相关性。鼻粘膜炎性细胞浸润及鼻中隔粘液细胞增生,由于发生比例过低,考虑为个体动物的应激性病变。结论口鼻吸入的给药方式可引起大鼠肺部、鼻部等呼吸道组织镜下出现适应性改变。在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试验中,需谨慎区分与药物所致病变相类似的一些适应性病变,只有对药物进行更客观的评价,才能更好的提供临床使用安全性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