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Oryza sativa L.)属稻属谷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长期以来,水稻在生产过程中一直遭受稻瘟菌的危害,影响了水稻的产量。稻瘟菌属于真菌性病害,在各大水稻产区均有发生,稻瘟菌的大规模侵染会造成水稻减产40%-60%。因此,为了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从稻瘟菌的角度深入研究androgenetic alopecia其致病基因,为提高不同水稻品种抗病性提供新的参考。我们通过对稻瘟病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两个编码Jumonji C(Jmj C)结构域的蛋白MoJMJD3和MoJMJD2可以靶向调控稻瘟菌的致病力,以此为基础探究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菌的抗病性。通过Split-PCR基因同源重组敲除策略得到ΔMojmjd2和ΔMojmjd3敲除菌株,表型分析发现ΔMojmjd3在稻瘟菌附着Wnt-C59体外胞形成过程中存在缺陷;而ΔMojmjd2在稻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附着胞形成、侵染性菌丝形成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抑制作用。selleck NMR以野生型P131菌株为对照进一步对ΔMojmjd2和ΔMojmjd3菌株的生长速率进行观察,发现ΔMojmjd2菌落的生长率显著降低,菌落生长直径减少50%左右。将ΔMojmjd2和ΔMojmjd3敲除体菌株接种至水稻叶片,P131菌株的侵染使水稻叶片呈现大面积的典型纺锤形病变,而突变体的病变面积较小呈点状,表明突变体对水稻的致病力显著减弱。MoJMJD2是一个影响稻瘟菌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侵染性菌丝生长和致病力的重要因子,同时参与稻瘟菌中孢子的生成和菌落的生长。同时为了测定MoJMJD3和MoJMJD2去甲基化酶活性研究,通过体外蛋白纯化、Dot Blot和Western Blot等实验对其进行生化层面的分子研究,为研究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稻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一些新的见解。综上所述,MoJMJD2和MoJMJD3在稻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为进一步鉴定水稻对稻瘟菌去甲基化酶的抗病性鉴定与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