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是茄科番茄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番茄果实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和商品品质,其中营养品质包括番茄红素、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商品品质包括果实形状、硬度、大小、色泽等。本研究以成熟果实为绿色、扁圆形的番茄突变体‘nor’(Non-ripening)(P_1)作为母本,以果实成熟后为黄色、甜椒形的番茄自交系‘黄椒’为父本Docetaxel体外(P_2),创建了六世代遗传群体,对果实颜色、主要色素含量和果实形状进行遗传规律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果实颜色的遗传分析:(1)绿色与黄色果实间的果色、果皮色、果肉色及胎座胶状物质颜色四个性状均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在F_2、BC_1或BC_2后代中并未呈现出孟德尔式经典分离比。(2)F_2代果实颜色分离比和果肉颜色分离比相同,BC_2也有相同情况出现,果皮颜色的分离类型与前两者不相同,证实果肉色易对果色产生影响,果皮色和胎座胶状物颜色与果色分离情况无紧密关系。General psychopathology factor(3)色光值的遗传符合MX2-ADI-ADI模型。绿果与黄果间果实颜色性状的遗传由2对主基因控制,以主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存在较弱的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多基因效应相对主基因效应非常弱。L值、a值、b值和色光值在BC_1、BC_2和F_2的主基因遗传率变化范围分别为33.05%~88.97%、68.99%~92.18%、87.45%~91.78%和67.26%~90.29%,多基因遗传率变化范围分别为2.18%~49.52%、1.64%~23.72%、0.49%~8.17%和1.56%~23.03%,表明绿果番茄的选育应在早期世代就开始进行。2.果实主要色素含量的遗传分析:(1)叶绿素含量遗传的最优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参数方面,叶绿素含量的遗传以主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负向上位性效应;F_2代主基因效率为45.89%,多基因遗传率为0,表明该组合的叶绿素含量能够较稳定的在后代中遗传,同时也受到环境影响。(2)番茄红素含量由两对主基因控制其遗传,以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且存在一定的正向上位性作用,其遗传模型与叶绿素一致;F_2代主基因遗传率65.45%,多基因遗传率为0,表明番茄红素含量能够较稳定的在后代中遗传。(3)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遗传模型与前两种色素有所差异,其具有多基因的上位性作用,为MX2-ADI-ADI遗传模型,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加性与显性效应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存在基因间的上位性作用;F_2代主基因遗传率9.86%(未超过50%),多基因遗传率为0.15%。表明番茄类胡萝卜素含量遗传较为复杂,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3.果实形状的遗传分析:(1)果实横径、确认细节果形指数的遗传模型为MX2-ADI-AD,果实纵径的模型为MX2-A-AD。三个形状参数区别在于控制果实纵径的两对主基因只有加性效应,没有显性和上位性效应。(2)遗传参数方面,由两对主基因控制果形指数的遗传,加性效应值均为0.0312。两对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1071、-0.1041,属于显性遗传。多基因加性效应[d]为0.0350,显性效应[h]为-0.1265,显性度([h]/[d])为3.6143,表现出正向超显性。主基因遗传率以F_2最高(43.29%),其次是BC_2(17.65%)和BC_1(9.34%),故果形选择在F_2代中效率最高。多基因遗传率以BC_2最高(58.94%),其次为F_2(38.02%)和BC_1(0),整体结果呈多基因遗传特征。(3)分离世代中果实表面有棱沟与无棱沟相对性状的分离比为:F_2(1:1.32)、BC_1(1:9)、BC_2(6:1),均不符合孟德尔经典分离定律预期的分离比,测量过程中发现群体中存在部分果实表面棱沟较浅的过渡型表型,因此推测果面棱沟属于数量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