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五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这五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上市后的不良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发现发生率高或者严重的不良事件信号,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的安全性进行再评价。并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导致肌病的风险进行评估,为临床中三唑类抗真菌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FAERS中从2004年第一季度(Q1)到2022第三季度(Q3)的数据进行统计,以评估五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患者信息。并利用报告比值比法分析此五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相关的高危不良事件和重要累及的系统器官。进一步通过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研究此五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与他汀类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肌痛的风险。结果:共发现28,384份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相关的报告,其中包括84,659例次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不良事件,以及4,908例次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医学事件。上报的患者信息中,中位年龄在50-60岁,体重范围在55-66kg,数量排名前三位的是美国、德国、法国,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严重不良事件中上报最多的是住院。以下系统器官类别(SOC)的不良事件报告较多:皮肤及Medial malleolar internal fixation皮下组织类疾病selleckchem JQ1(共3027例次)、各类检查(2229例次)、肝胆系统疾病(2147例次)。上报数量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呼吸衰竭、皮疹、肝功能异常和低钾血症。不常见但信号值较高的不良反应信号包括QT间期的变化、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幻觉。当对他汀类药物和三唑类抗真菌药进行类别分析时,发现两类药物合用后的ROR值达到阈值(ROR 4.99,95%CI 4.09-6.1),进一步将三唑类药物与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合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显示出阿托伐他汀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合用后与肌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三唑类抗真菌药和阿托伐他汀之间的药物水平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时发现阿托伐他汀药物与氟康唑、伊曲康唑及泊沙康唑显示出肌病的信号不相称性的升高。结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中发生率较高的不良事件(如皮疹、肝功能异常、QT间期变化)与说明书中结果基本相同,以及发现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幻觉等不良事件信号值较高。但是需要更多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来验证发生率较低但是信号较强的不良反应。相较于单独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与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后,产生肌痛的信号不相称性的升高,尤其是阿托伐他汀更多与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之间合用。因此在合并用药时,应考虑换用其他三唑类抗真菌药或其他他汀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