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孕早期超声软标记联合高危因素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是胎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临床上胎儿染色体筛查的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容易导致Baf-A1小鼠部分孕妇漏检、漏诊,而且目前筛查流程还可能导致孕妇错过最佳筛查和处理孕周。本研究将中孕早期胎儿超声软标记的筛查与高危因素(血清学筛查、临床病史、年龄)结合,探讨超声软标记联合高危因素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可行性,为完善临床高危孕妇实施侵入性产前诊断(羊水穿刺)的评分系统及实施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规律产检行AC检查并于孕11周~13周+6天行颈项透明层(NT)检查以及孕16~18周超声检查的总病例数550例,其中AC阳性病例54例,AC阴性病例496例。按照<35岁(A组),35-40岁(BS63845核磁组),≥40岁(C组)分为三组,按合并高危因素分组:<35岁合并高危因素(a组)、35-40岁合并高危因素(b组),≥40岁合并高危因素(c组)。将年龄、病史、血清学、超声四个高危因素作为观察指标,进行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的对比。根据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将USMs排序。根据预设的分值对所有病例赋予分值,并将评分<2分(E1组)与≥2分(E2组)进行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的比较。【结果】1、影响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单一危险因素是:血清学异常17例(29.6%)、超声异常10例(18.5%)、病史因素4例(7.4%)、年龄因素3例(3.7%);影响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主要的多因素是:血清异常+超声异常8例(14.8%)。2、35-40岁单纯年龄与年龄合并高危因素的阳性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0岁单纯年龄与年龄合并高危因素的阳性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5岁孕妇中血清学异常、病史因素、超声异常均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相关性不大,(P>0.05);血清学异常+超声异常是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异常+病史异常、病史因素+血清异常均与胎儿染色体由此无相关性,(P>0.05)。3、胎儿超声异常在<35岁、35-40岁、≥40岁孕妇中与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均无差异,(P>0.05)。4、本研究中<35岁孕妇中胎儿超声软标记显示NB缺失或发育不良是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其他USMs如SUA、NT增厚、CPC、SUA、APD、HB、EICF、FL短、ARSA均与胎儿染色体相关性不大,(P>0.05)。5、根据预设分值对所有病例赋予分值,将评分<2分(E1组)与≥2分(E2组)进行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提出检出染色体异常的高危因素包括:血清学高风险、超声因素、年龄、病史四个因素。血清学高风险占首位,其次为超声因素、年龄、病史。在四因素两两结合的统计中,血清学高风险与超声因素结合占首位。2、本研究中<35岁年龄段的孕妇,均为合并其他高危因素而选择AC检查;35-40岁和≥40岁有高危因素的孕妇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明显高于没有高危因素者;≥40岁单独因年龄行AC检查者比35-40岁的阳性检出率高,但两者无差异。3、本研究单纯USMs与染色体异常相关性在每个年龄段均无差异,故年龄因素并未增加USMs对染色体异常的检出。4、本研究对<35岁单独USMs检出染色体异常的顺位排序并居首为:NB缺失或发育不良。本研究中,孤立的SUA、NT增厚、CPC、SUA、APD、HB、EICF、FL短、ARSA与染色体异常关系不大。5、本研究≥2分的人群胎儿染色体异常比<2分的人群明显增高,建议评分≥2分直接行submicroscopic P falciparum infectionsAC检查。6、根据本研究我们建议孕妇年龄<35行NIPT进行产前筛查;单纯孕妇年龄35-40岁可以行NIPT-plus进行产前筛查,35-40岁孕妇合并其他高危因素或单纯≥40岁时均建议行AC检查进行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