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生肌玉红膏对湿热型肛瘘术后模型大鼠NF-κB信号通路和创面组织VEGF表达的机制研究

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加味生肌玉红膏对NF-κBp65/IL-1β/VEGF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及促进湿热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具体分子机制的关系。解决肛瘘购买Q-VD-Oph术后创面愈合缓慢,这一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0只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凡士林组(模型组)、康复新液组(对照组)、加味生肌玉红膏组(实验组)、PDTC干预组(即又分为三组:PDTC+凡士林组(PDTC+模型组)、PDTC+康复新液组(PDTC+对照组)、PDTC+加味生肌玉红膏组(PDTC+实验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进行肛瘘术后湿热造模及感染性创面造模,造模成功后进行不同的药物干预,同时PDTC干预组需连续5日进行腹腔注射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记录各组大鼠一般及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于第3、7、14天取各组大鼠肉芽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创面组织中NF-κBp65的蛋白表达量及组织分布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NF-κBp65的蛋GSI-IX浓度白总含量。ELISA法检测肉芽组织中IL-1β/VEGF的表达量。同时采用HE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1)大鼠一般情况:药物干预后,可见实验组及PDTC+实验组其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其余组,到21天时,实验组与PDTC+实验组已接近完全愈合,且部分已有鼠毛覆盖。(2)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药物干预后,与其它组相比,实验组和PDTC+实验biosilicate cement组均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DTC+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第3天,其各组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干预的第7、14天,PDTC+实验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余各组(P<0.05)。(3)HE染色观察:药物干预第3天,与其余组相比,PDTC+实验组、实验组和PDTC+对照组炎性细胞渗出较少,同时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和散在分布的成纤维细胞,药物干预第7、14天。PDTC+实验组及实验组炎性细胞逐渐消失,成纤维细胞逐渐变为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而致密。(4)Elisa结果:治疗3、7、14天各组的IL-1β的含量呈逐渐递减趋势,其中药物干预第3天,PDTC+实验组与PDTC+对照组IL-1β表达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于其余各组(P<0.05);药物干预第7天,PDTC+实验组IL-1β的含量最低(P<0.05);药物干预第14天,PDTC+实验组及PDTC+对照组IL-1β的含量无明显差异,但低于其余各组(P<0.05)。治疗3、7、14天各组VEGF的含量呈逐渐递增趋势,药物干预第3天,模型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最低(P<0.05);PDTC+实验组与实验组、PDTC+对照组与对照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其余各组(P<0.05);药物干预第7天,PDTC+实验组与实验组、PDTC+对照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但高于其余各组(P<0.05);药物干预第14天,PDTC+实验组与实验组VEGF蛋白表达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其余各组(P<0.05)。(5)WB结果:药物干预第3天,NF-κBp65蛋白表达达到最高峰,模型组含量最高(P<0.05),PDTC+实验组NF-κBp65的含量最低(P<0.05);药物干预第7天,PDTC+实验组与实验组、PDTC+对照组NF-κBp65蛋白表达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但低于其余各组(P<0.05);治疗后第14天,PDTC+实验组与实验组NF-κBp65蛋白表达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于其余各组(P<0.05)。(6)免疫组化结果:药物干预第3天,PDTC+实验组NF-κBp65的蛋白含量最低(P<0.05);药物干预第7天,PDTC+实验组与PDTC+对照组NF-κBp65蛋白表达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但低于其余各组(P<0.05);药物干预第14天,PDTC+实验组与实验组NF-κBp65蛋白表达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加味生肌玉红膏其祛湿清热、祛腐生肌的功效,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NF-κBp65和IL-1β蛋白的表达,且可上调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减轻炎症反应,恢复真皮内纤维组织的正常功能,加快创面愈合,缩短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