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过敏性猝死(sudden death from anaphylaxis)大鼠血浆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变化规律,筛选出过敏性猝死的特异性死后诊断生物标志物及其与冠状动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的鉴别诊断标志物,探索过敏性猝死相关代谢通路及其作用机制,为过敏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指标和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制备4种大鼠模型:(1)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注射法制备大鼠过敏性猝死模型;(2)采用高脂乳剂灌胃联合维生素D3腹腔注射制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然后通过手术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冠状动脉性猝死;(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注射OVA后诱发过敏Dinaciclib配制性休克死亡;(4)对照组大鼠不经任何处理。各组大鼠死亡后立刻采集血浆,应用Ulti Mate 3000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仪(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的代谢物。采用Compound Discoverer 3.1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将得到的数据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导入SIMCA-P14.1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各组血浆中的差异代谢物,寻找过敏性猝死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并通过Metabo Analyst 5.0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探讨过敏性猝死相关代谢通路及发生机制。最后,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对过敏性猝死的诊断性能。结果:1.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到甜菜碱、马尿酸、3-吲哚醇硫酸盐、花生四烯酸等37个过敏性猝死的特异性代谢物。在过敏性猝死中,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精氨酸生物合成发挥关键作用。2.筛选到植物鞘氨醇、二十二碳六烯酸、亚油酸、L-酪氨酸等19个冠状动脉性猝死的特异性代谢物,亚油酸代谢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classific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氨酸的生物合成在冠状动脉性猝死中发挥重要作用。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休克组大鼠血浆中,共筛选到59种特异性代谢物,其中22种属于过敏性猝死的特异性代谢物,14种属于冠状动脉性猝死的特异性代谢物,提示该组大鼠同时发生了两种病理过程。过敏性休克和更多冠状动脉性病变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和调控,其相互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探讨。4.当使用咪唑乙酸、D-鞘氨醇、牛磺酸鹅去氧胆酸、牛磺酸和十二烷二酸5个代谢物对过敏性猝死进行联合诊断时其AUC值达0.997;使用三乙醇胺、甘氨酰酸和植物鞘氨醇3个代谢物对冠状动脉性猝死进行联合诊断时AUC值为0.94。结论:本研究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索过敏性猝死、冠状动脉性猝死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休克大鼠的血浆代谢物谱,筛选到甜菜碱、马尿酸、3-吲哚醇硫酸盐、花生四烯酸等37个有望作为过敏性猝死死后诊断的特异性代谢物,并探讨了过敏性猝死时机体内所发生的一系列代谢变化,包括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精氨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为今后过敏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和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