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淡水经济鱼类,年产量约164万吨,出口量约40万吨。然而,在苗种运输及养殖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水温骤变和剧烈振荡等应激因素,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诱发鱼类发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时发现鱼类的应激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预防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鱼类应激监测方法,如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抗氧化酶活检测,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等,存在操作繁琐、耗费时间长、时效性差等缺点。为了能快速、实时的监测鱼类应激情况,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一种通过Hspa8b启动子驱动绿色荧光基因(GFP)表达的T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评价了其作为应激监测模型的可行性,并以此为模型比较了不同应激条件下多种抗应激药物的使用效果。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T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的获得。PCR扩增得到Hspa8b启动子序列,插入p Tol2载体GFP序列上游位置,成功构建p Tol2(Hspa8b:GFP)质粒。将质粒和转座酶共同注射到尼罗罗非鱼1~2细胞期受精卵中,利用GFP的荧光特性筛选出Tg(Hspa8b:GFP)转基因F0代阳性个体,F0代阳性雄鱼与野生型雌鱼交配产生F1代。F1代雄鱼再与野生型雌鱼交配产生F2代,筛选出GFP阳性F2代个体用于后续实验,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和RT-q PCRPhotocatalytic water disinfection技术筛选出单一插入位点、单一拷贝数的F2代个体。(2)评价T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作为应激监测模型的可行性。实验评价了3种应激条件:冷应激(18℃)、热应激(34℃)和振荡应激(70 rpm)。经检测,在冷应激条件下处理6 h和12 h,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葡萄糖(GLU)、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丙转氨酶(ALT)和丙二醛(MDA)及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应激30 min时内源性Hspa8b和Cyp1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GFP荧光强度显著增强,GFP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基因尼罗罗非鱼GFP浓度与内源性Hspa8b基因表达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894,P<0.05)。在热应激条件下处理6 h和12 h,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血液中GLU、GSH和MDA及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应激30 min时内源性Hspa8b和Cyp1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GFP荧光强度显著增强,GFP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基因尼罗罗非鱼GFP浓度与内源性Hspa8b基因表达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902,P<0.05)。在振荡应激条件下处理6 h和12 h,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血液中GLU、GSH、ALT和MDA及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Dolutegravir使用方法05);在应激30 min时内源性Hspa8b和Cyp1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GFP荧光强度显著增强,GFP浓度显著升高(P<0.05),转基因尼罗罗非鱼GFP浓度与内源性Hspa8b基因表达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935,P<0.05)。(3)利用构建的转基因尼罗罗非鱼模型评价不同应激条件下多种抗应激药物的抗应激效果。本试验对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维生素C、丁香酚、β-1,3葡聚糖、茶多酚和L-谷氨酰胺等药物的抗应激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冷应激条件下MS-222和茶多酚能显著缓解尼罗罗非鱼的应激反应;热应激条件下丁香酚和茶多酚能显著缓解尼罗罗非鱼的应激反应;振荡应激条件下MS-222、Vc、丁香酚和茶多酚能显著缓解尼罗罗非鱼的应激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TRSL3小鼠g(Hspa8b:GFP)转基因尼罗罗非鱼能够快速、实时的监测鱼类应激,明确了针对低温、高温和振荡应激条件下最适宜使用的抗应激药物,对实际生产中鱼类应激的及时监测以及抗应激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