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模拟人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经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干预后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变化,揭示CIRI的发病机制以及蒙药额尔敦·乌日勒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1)从SPF级SD雄性大鼠72只中,将其随机划分为仅分离血管的假手术组、MCAO/R模型组和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低、中、高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低、中、高组予蒙药额尔敦·乌日勒粉碎后连续灌胃7d,各组大鼠给药体积为10 m L/kg。第7d灌胃1h后,模型组和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运用线栓法建立MCAO/R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血管,不进行插线栓塞处理。采用TTC染色观察不同剂量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对CIRI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HE染色观察不同剂量额尔敦·乌日勒对大鼠皮层组织病理学的影响。(2)采集各组大鼠血清样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分析大鼠血清IL-6、TNF-α的表达含量。(3)经由LC-MS代谢组学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动物血浆内源性代谢物情况,同时进一步探究此类物质之间的互作与影响机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对数据开展模式识别分析,围绕不同组间代谢谱差异展开对比。在色谱分析中,使用ACQUITY UPLC(?)HSS T3(2.1×150 mm,1.8μm)作为色谱柱,biopolymer aerogels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流速为0.25 m L/min。洗脱方式:梯度洗脱,柱温是40℃,同时设置2μL的进样量。在正离子模式下,将甲酸乙腈(0.1%)与甲酸水(0.1%)作为流动相,分别记作B2、A2。在负离子模式下,将乙腈(ACN)与甲酸铵水(5 m M)作为流动相,分别记作B3、A3。质谱条件设定为:正、负离子喷雾的电压各是3.50 k V、-2.50 k V,辅助气与鞘气各是10 arb、30 arb。毛细管温度325℃,一级全扫描的分辨率设定成70000,一级离子扫描区间m/z 100至1000,同时经由HCD实施二级裂解,设定30 e V的碰撞能量,以及17500的二级分辨率,收集信号前10离子进行碎裂;(4)相较假手术组,观察模型组实验动物血浆内内源性代谢物情况,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所致的代谢上调展开分析;(5)相较模型组,探究应用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时干预组实验动物血浆样本内的代谢情况;(6)以数据库KEGG为基础,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T检验,对额尔敦·乌日勒处理下表达差异的代谢物展开分析,同时开展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探究此类蒙药对CIS对代谢失调的影响与确切的代谢通路。结果:(1)相比与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脑梗死相对明显;与模型组对比,经额尔敦·乌日勒预防的大鼠脑梗死体积均显著降低;(2)HE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层神经元发生了显著变化,核固缩及核深染,给予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低、中、高剂量的大鼠的皮层神经元核固缩及核深染得到减轻;与低剂量的额尔敦·乌日勒相比,高剂量的额尔敦·乌日勒减轻效果更加明显。(3)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显著提升(P<0.01);而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中、高剂量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则显著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4)基于LC-MS代谢组学平台,经由OPLS-DA、PCA等模式识别分析技术开展代谢物轮廓分析,发现所制备的模型具良好质量,不同组间代谢轮廓区分良好;(5)对比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组下调草酰乙酸、异柠檬酸、十二烷酸、泛醇、棕榈油酸、亚油酸、鞘氨醇、肌醇、脂氧Mirdametinib体内素A4、前列腺素J_2等,上调S-腺苷基-L-蛋氨酸、琥珀酸、N(pi)-甲基-L-组氨酸、(15Z)-二十四碳烯酸、D-葡萄糖酸-1,5-内酯等。(6)给予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后,异柠檬酸、肌醇、脂氧素A4、前列腺素JPEG300使用方法2等被上调,P<0.05。结论:(1)蒙药额尔敦·乌日勒高、中、低剂量对CIRI模型大鼠均有预防作用,且高剂量对CIRI模型大鼠的预防作用最佳,低剂量组的预防作用较差。(2)蒙药额尔敦·乌日勒能上调因缺血性脑卒中而发生变化的异柠檬酸、N-乙酰血清素、吲哚-3-乙醛、尿酸、脂氧素A4、乙酰胆碱、前列腺素J_2和下调因缺血性脑卒中而发生变化的次黄嘌呤、戊二酸,说明蒙药额尔敦·乌日勒能减少炎症反应,细胞坏死,调节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紊乱来发挥脑保护作用。上述结果与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治疗白脉损伤传统疗效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