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部分学者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一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是基因、免疫影响以及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呈大肠广泛性病变。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年轻群体多见,病程漫长,即使获得有效治疗,仍可反复发作。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较多,腹泻、粘液脓血便最为常见,另里急后重、腹痛等症状亦不少见。轻型患者症状较轻微,可单纯表现为腹泻症状,且腹泻次数少于5次每日。重型主要表现为水泻或血便,每日腹泻在10次甚至数十次以上,有发热症状,腹痛较重,脉率大于90次/分,体温可超过38.5℃,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中度患者临床症状介于轻、重度之间。既往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式包括5-氨基水杨酸盐(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单用或联合应用生物制剂等药物。5-氨基水杨酸盐主要用于轻度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较为基础的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亦有较多毒副作用,因此尽管其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可产生有效的诱导治疗,却难以长期维持治疗。免疫抑制剂效果明显,可以维持治疗,但潜在的副作用无法耐受。生物制剂是近年来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改变了患者疾病进程。维得利珠单抗区别于英夫利西单抗的全身免疫抑制,属于一种肠道选择性抗淋巴细胞迁移的新型生物制剂,是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较好选择。但目前对于维得利珠单抗单用和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应用的临床疗效已被报道,但联合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是否可以获得更优的疗效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尚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此进行探讨。目的:探讨分析维得利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使用安全性,为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并诊断明确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的病例59例,其中36例接受单纯维得利珠单抗治疗(VDZ组),标准治疗方案为第0、2、6周各给药1次,后每8周给药1次,基础治疗周期为30周,用药selleck剂量均为300mg。对于发生继发失应答患者予以药物强化治疗,每4周输注维得利珠单抗300mg,以改善临床应答。余23例接受维得利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组),维得利珠单抗给药方案同上,糖皮质激素选用氢化可的松静滴,100mg,1次/日,疗程1周。治疗方案及定期复查方案均已充分与患者进行沟通,获得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前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特征,给药后第0、6、14、30、54周血清学指标、组织学指标、临床应答率、内镜改善率、临床缓解率、黏膜愈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其中血清学指标包括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和白蛋白(ALB);临床应答定义为便血的评分降幅≥1分或该项为0或1分,改良Mayo评分较基线值下降≥30%或≥3分,临床缓解的定义为改良Mayo评分≤2分且无单项评分>1分,内镜改善定义为Mayo内镜评分下降≥1分,黏膜愈合定义为Mayo内镜评分=0分。结果:(1)59medical news例受试者均采集完整临床资料。对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2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BMI、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情分期、病变范围等指标上差异均无统PLX5622供应商计学意义(P>0.05)。(2)分别于第0、6、14、30周对2组受试者腹痛、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症状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显示,第0、6、14、30周2组受试者腹痛、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症状发生率获得明显改善,与第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第0、30周时,2组受试者各临床症状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时,联合组腹泻、便血症状改善程度优于VD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周时,联合组腹痛、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VD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别于第0、6、14、30周对2组受试者WBC计数、Hb、CRP、ESR和ALB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显示,2组受试者各血清学指标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第0、6、14、30周2组受试者WBC计数、Hb、CRP、ESR和ALB指标获得明显改善,与第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别于第0、6、14、30周对2组受试者Mayo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显示,第0、6、14、30周2组受试者Mayo评分均获得明显改善,与第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第0、30周时,2组受试者Mayo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14周时,联合组Mayo评分均优于VD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可见肠道炎症明显缓解。(5)分别于第6、14、30周对2组受试者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和黏膜愈合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显示,第14、30周2组受试者Mayo评分均获得明显改善,与第6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第6、30周时,2组受试者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周时,联合组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均优于VD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黏膜愈合率在各观察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VDZ组出现原发性失应答2例,发生率为5.6%(2/36);出现继发性失应答4例,发生率为11.1%(4/36)。联合组未见原发性失应答患者,发生继发性失应答1例(4.3%),给予强化治疗后重新获得应答。在发生失应答的差异方面,VDZ组合联合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90,P=0.3104)。(7)治疗期间2组均有部分受试者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过敏反应、带状疱疹病毒以及消化不良。对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显示,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于第54周随访,VDZ组复发16例(44.4%),联合组复发3例(1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14,P=0.0256)。结论:(1)VDZ联合糖皮质激素可改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提高早期临床应答率和缓解率。(2)VDZ联合糖皮质激素可减少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改善患者远期预后,达到长期缓解。